问题

有哪些对未来看似不靠谱的预测,如今竟然实现了?

回答
有些预测,在当时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是科幻小说里才会出现的情节。但时间这把神奇的刻刀,一点点地雕琢,最终把这些“不靠谱”的想象变成了我们触手可及的现实。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些令人拍案叫绝的“穿越”吧。

1. 飞行的汽车?不,是个人出行新维度

还记得小时候看的科幻电影吗?里面那些悬浮在空中的汽车,在城市上空穿梭,简直是酷毙了。那时候,我们可能觉得,嗯,未来大概就是这样吧。但你有没有想过,这“飞行汽车”的概念,其实和我们现在越来越普及的无人机、电动滑板车、甚至即将出现的载人飞行器(比如一些科技公司在研发的垂直起降飞行器)有着微妙的联系?

举个例子,当年人们构想的飞行汽车,可能是那种像电影里一样,车子后面喷着火苗,直接升空。但现实呢?可能不是那么“轰轰烈烈”。更可能是,它们以一种更温和、更高效的方式融入我们的出行方式。想想那些在城市低空巡逻的无人机,它们已经能送快递、监控交通了。而那些致力于研发“空中出租车”的公司,他们的目标就是实现点对点的城市快速交通,让你不再被地面交通堵塞困扰。虽然还不是家家户户都有飞行汽车,但这种“摆脱地面束缚”的出行理念,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我们靠近。它或许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个“飞在空中的大众甲壳虫”,但它的核心精神——突破地面限制,实现更自由、更高效的个人出行——却是实实在在的正在发生。甚至有人说,未来的城市规划,会考虑为这些“空中交通”预留通道。

2. “万物互联”:不只是手机,是你的生活全部被点亮

“万物互联”,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抽象。以前我们可能觉得,嗯,就是我的手机能连接到我的电脑,我的电脑能连接到我的路由器,这样就算互联了。但这和“不靠谱”有什么关系呢?关键在于“万物”这个词的尺度。我们当时的想象,可能局限于家电、电脑、手机这几个相对固定的设备。

但现在呢?你的冰箱会告诉你牛奶快过期了,你需要给它补充库存;你的智能音箱可以控制家里的灯光、空调,甚至播放你想要的音乐,就像拥有一个看不见的管家;你的手表不仅能告诉你时间,还能监测你的心率、睡眠,甚至在你身体出现异常时发出警报;你出门了,智能门锁会自动上锁,而你的手机会提醒你是否带齐了随身物品。再往深了想,智能家居系统,智能城市的概念,都是万物互联的极致体现。交通信号灯会根据实时车流量调整,垃圾桶满了会自动通知清运,路灯会根据行人数量自动调节亮度……这些曾经看似异想天开的设想,如今正一点点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它不再是简单的设备连接,而是整个信息、服务和物理世界的深度融合。你所处的环境,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感知你、理解你,并为你提供服务。这可比仅仅是手机和电脑互联要“不靠谱”得多,但它却是真实存在的,并且还在不断地拓展边界。

3.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进入一个“平行世界”

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这两个词听起来总是和游戏、电影、或者一些高科技展示联系在一起。在过去,我们可能觉得,嗯,大概就是戴个大头盔玩游戏,或者在特定场合体验一下3D效果。但这种“进入另一个世界”的体验,在当时看来,更像是科幻作家的奇思妙想。

然而,现在呢?VR设备越来越轻便、逼真,游戏体验更是天翻地覆。但这不仅仅是娱乐。在教育领域,学生们可以通过VR“穿越”到古埃及,亲身感受历史;在医疗领域,医生可以通过VR进行手术模拟训练,提高精准度;在设计领域,建筑师可以在VR中搭建模型,身临其境地感受空间。

而AR,则更是巧妙地将虚拟信息叠加到真实世界。你走在街上,打开手机,就能看到周围餐厅的评价、公交车的实时位置;你在购物时,可以用AR“试穿”衣服,看看是否适合你;甚至在维修设备时,AR眼镜能直接在你眼前显示操作指南和部件名称。

想想看,这是否曾经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我们现在可以“身临其境”地学习、工作、娱乐,甚至社交。这种打破物理界限,创造全新体验和信息交互方式的能力,在过去,确实是足以让人觉得“不靠谱”的。如今,它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而是我们正在积极探索和利用的强大工具。

4. 个性化医疗与基因编辑:“定制”你的健康未来

想象一下,医生不再是根据经验来给你开药,而是根据你的基因信息来为你“量身定制”治疗方案。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在玩“角色扮演”游戏,可以给自己的角色加点或者减点属性?在过去,这绝对是天方夜谭。我们那时候对基因的了解,可能还停留在“遗传”这个模糊的概念。

但现在,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对人类基因组的深入研究,个性化医疗已经不再是空谈。医生可以通过基因检测,了解你患某种疾病的风险,并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对于已经患病的患者,医生可以根据他们的基因突变,选择最有效的靶向药物,极大地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比如,在癌症治疗中,基因检测已经成为重要的指导性手段。

更进一步说,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的出现,更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虽然目前在人体上的应用还在谨慎探索阶段,但它的潜力是巨大的。理论上,我们可以“修复”导致遗传性疾病的基因缺陷,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听起来是不是比“吃药打针”要“不靠谱”得多?我们好像在重新编写生命的“源代码”。

当然,这其中也伴随着巨大的伦理争议和技术挑战,但这个方向的探索,无疑是过去那些科幻小说里才能出现的“改造生命”的设想,正在一步步走向现实。它代表着我们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和干预能力的飞跃,也为我们“定制”更健康的未来提供了无限可能。

这些例子,只是冰山一角。时间这把魔法棒,总能将那些看似荒诞的梦想,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很多时候,我们对未来的判断,往往会被当下的认知局限所束缚。而正是那些敢于梦想、敢于挑战“不靠谱”的创新者们,才一步步推动着我们向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未来。所以,下次当你有了一个听起来“不太可能”的想法时,不妨再多想一想,或许,它只是一个等待实现的未来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打游戏能赚钱

在90年代,很多孩子喜欢用小霸王学习机插卡玩游戏,

妈妈可能会直接批评:玩游戏有什么用,能赚钱吗,能有前途吗?

在那个年代,玩游戏、踢足球、打篮球都被认为是耽误前途的贪玩行为。

嘴硬的的孩子则顶撞妈妈,最大的支持点就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再看当今,网游俨然成为一个不容小觑的庞大产业链,自身网游玩家们玩游戏不仅能赚钱,甚至能参加世界级别的网游比赛为国争光……

比如2009年上线到现在依旧火爆的网游英雄联盟,电子竞技产业内发展出自己的特色,每年在全球举办各种世界级的比赛,获胜选手不仅可以获得丰厚奖金,一定程度上还能为国争光。

前一阵在网上看到英雄联盟职业选手年入百万的新闻,查了一下后发现2016年世界赛冠军奖金竟然有507万美元,着实惊讶到了我。

韩国选手Faker,仅个人的比赛奖金就已经拿到共89万美元,折合人民币607万。这还没算上他的职业年薪、签约直播平台年薪、代言费等等,所以说专业网游玩家年薪千万真的不足为奇。

哦~再说一句,年轻人不要轻易投身于网游,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玩游戏挣钱,多学习知识多了解新事物才是重点,玩游戏可以当成业余爱好,如果业余爱好能带来不菲收入了,可以考虑转行。

2.12岁少年放豪言誓让让国足冲出亚洲

1992年,12岁的肇俊哲面对采访镜头说过:看到国足没有冲出亚洲表示遗憾,要好好练球让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这在绝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就是一句小孩子的戏言,但是他们肯定没有想到,10年后国足竟然真的走出了国门!

肇俊哲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喜欢足球的朋友肯定记得,2002年中国足球真的冲出亚洲,闯进世界杯决赛,而肇俊哲正是当时国足的首发队员。在面对世界杯常胜军巴西队时,射门打中门框险些攻入一球,这一幕成了国足永恒的经典。

(肇俊哲的射门遗憾击中门框)

3.丁俊晖18岁时世界排名NO.1的愿望在2015年一起便多次实现

2005年“蒙牛杯”中国职业斯诺克排名赛上,裁判王鹏程找到当时18岁的丁俊晖,让他写下自己的未来愿望,他在纸上写下了“2015年世界排名No.1”。或许当时很多人并没有认为他一定会成为世界斯诺克的NO.1,但是2015年1月已不是他第一次登顶斯诺克世界排名第一。

4.科比像乔丹,未来是你的,没有不可能

平时我喜欢打篮球,也很喜欢看NBA,对这两句话比较记忆犹新。1996年NBA新秀后来被称为“96黄金一代”,小飞侠科比当年以高中生身份进入NBA,很多人并不看好,最终还是以NBA选秀第一轮第13顺位位才被选中。当时的湖人总经理的杰里·韦斯特认为科比会成为是像乔丹一样的球员,为此他用尚处于巅峰的迪瓦茨将科比换到洛杉矶湖人队。

后来事实证明杰里·韦斯特确实慧眼识珠,科比在湖人20年的NBA生涯里,获得5个总冠军,公认为最接近乔丹的人,成为80、90一代人的偶像,成为史上第一个在同一球队同时退役两件球衣的球员,可惜已经脱下战袍,再也看不到科比在球场上叱咤风云了。

2007年23岁的詹姆斯率领骑士首次杀入总决赛,尽管总决赛被邓肯率领的马刺4-0横扫,但比赛结束之后,邓肯对詹姆斯说 “未来是你的”,成为预言 这句话。虽然邓肯在2014年返老还童打败热火赢得总冠军,但你必须承认,从2011年小牛夺冠之后,詹姆斯就接棒科比成为联盟第一人,哪怕现在已是三旬老汉,依旧风采不减,丝毫不逊于后起之秀。

5.图灵预言

伟大的人工智能之父图灵做过这样的预言,到2000年将会出现足够好的电脑,能够在不超过7成人的长达5分钟的提问中全部回答正确。虽然2000年没能实现图灵预言,但是在今天,图灵预言已经被实现。Alphago战胜了柯洁,小度战胜了最强大脑的众多选手,就连手机都开始通过AI赋能。以华为mate10为例,在AI的支持下,会调用智能推荐系统,智能助手使用非常方便,信息也非常丰富,而且可以根据用户的阅读和使用习惯及时进行优化调整,为用户的工作、学习、娱乐、健康提供了全方位的参考和支持。

6.“鹦鹉螺”号不再是小说里的产物

读过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的朋友,肯定记得小说中的“鹦鹉螺”号,现在来看他描述的其实就是一艘潜艇。小说创作于1866~1869年,作者仿佛穿越时空来到现代见过真实的潜艇一般,在书中对潜艇工作原理,设计结构进行了十分详细的描述的十分详细。在那个工业都不是很发达的年代,很多人以为这只是作者的梦话。而在今天看来作者具有很强的超前想象力,今天的潜艇,无处不印证着凡尔纳书中的描述。

7.指纹识别、人脸识别不再只是电影艺术

电影恐怕才是最强的科技预言者,在90年代的电影里,出现过很多高科技,经常出现“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高科技,如今这些技术不仅仅出现在电影中,更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指纹识别已经在手机解锁、指纹锁、打卡机等方得到广泛应用,面部识别亦被应用在手机、银行ATM机、公安和住宅监控系统上。

另外,还有许多其他预测成真的例子,例如:智能家居、纯不带钱包就可随时随地支付、吃饭刷脸付钱、汽车无人驾驶等等。以上就是我暂时想到或找到的一些例子,当然也不乏很多预言打脸的例子。例如前NBA球星“空中飞猪”巴克利曾预言:姚明在2002-2003赛季剩下的任何比赛中得分不会超过19分,要是姚明能够拿到19分,他就会亲吻肯尼·史密斯的屁股,最后的结果是:

user avatar

不多说,看图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