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戴高乐反对多党制?

回答
夏尔·戴高乐作为法国现代政治史上的标志性人物,他对多党制的反对并非出于对民主本身的否定,而是基于他对法国历史、政治文化以及自身对国家领导的深刻理解和信念。他的反对是多层面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进行详细阐述:

1. 对法国历史上的不稳定与政治分裂的深刻反思:

戴高乐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1940)和第四共和国(19461958)的政治运作有着深刻的批评。他认为,在这些时期,多党制导致了:

政局不稳与频繁更迭的政府: 第三共和国和第四共和国都以其政府的短暂性和频繁的内阁危机而闻名。众多的政党,往往以意识形态为基础,难以形成稳固的多数派联盟,导致政府不断被推翻。这种 instability 被戴高乐视为对国家稳定和进步的巨大阻碍。
党派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 他认为,政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往往会优先考虑党派的利益、意识形态的坚持,而忽略了国家整体的利益和长远的战略规划。政客们为了赢得选票,可能会提出不切实际的承诺,或者在关键时刻因为党派分歧而无法做出决断。
议会政治的碎片化与低效: 过多的政党使得议会成为一个充满辩论、妥协和讨价还价的场所,但往往难以达成有效的政策和行动。决策过程缓慢而低效,无法应对国家面临的紧迫挑战,例如二战后的重建、殖民地的独立浪潮以及冷战时期的国际局势。
缺乏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戴高乐认为,多党制下难以产生一个能够集中权力、做出果断决策并承担责任的强有力领导人。总统往往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实权掌握在议会和由议会产生的总理手中,而总理又受到众多党派的制约。

2. 对“政党统治”的忧虑:

戴高乐对“政党统治”(parlementarisme des partis)持深刻的批判态度。他并非反对政党的存在本身,而是反对政党成为政治生活的唯一主导力量,甚至取代国家和人民。他认为:

政党容易走向僵化和保守: 政党为了维护自身的组织结构和既得利益,容易变得僵化和保守,抗拒变革。它们更关注内部的权力斗争,而非国家的真正需求。
政党会“国家化”而非“国家政治化”: 戴高乐希望的是一个“国家政治化”的政治体制,即政治围绕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展开。而多党制下的政党往往倾向于“国家化”,即试图将国家机器和公共资源为党派服务。
政党容易分裂国民: 戴高乐强调民族团结和国家认同。他认为,过度的党派竞争和意识形态对抗,容易在国民之间制造分裂和对立,削弱国家的凝聚力。

3. 对总统制和强有力国家领导的信仰:

戴高乐认为,法国需要一个强大而稳定的国家领导,以应对内外部的挑战,并推动国家的发展。他所设想的政治体制,正如他在第五共和国宪法中所确立的,是一种半总统制(或称为戴高乐主义的总统制),其核心特征是:

强大的总统权力: 总统是国家元首,拥有广泛的权力,包括任命总理、解散国民议会、主持内阁会议、代表国家对外以及在紧急情况下拥有特殊权力。总统被视为国家团结的象征,不受日常党派斗争的干扰。
有限但重要的总理和政府角色: 总理和政府负责执行总统的政策和国家日常事务,但其地位和权力受到总统的制约和监督。
稳定和权威的政府: 通过设计,第五共和国的政府体系更难以被推翻,以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政府的稳定性。

这种制度设计,就是要避免多党制带来的政治碎片化和不稳定性,确保国家有一个能够提供稳定领导、果断决策和长远规划的核心。

4. 对“人民的意志”的直接代表:

戴高乐强调总统作为“国家元首”和“民族代表”的身份。他认为,总统应该直接代表法国人民的意志,而不仅仅是某一政党的意志。他试图通过总统的直接民选来强化其合法性,使其能够超越党派的局限性,成为整个民族的代言人。

他曾说:“我最担心的是党派的统治,而不是民主本身。” 这句话清晰地表明了他的立场:他反对的是基于政党政治的低效和不稳定,而不是反对人民的参与和民主的原则。

5. 历史经验的教训:

戴高乐本人在二战期间领导自由法国的经历,以及他担任过总理(虽然短暂且充满冲突)的经验,都让他更加坚信一个强有力的、能够集结国家力量的领导核心的必要性。他认为,在危难时刻,国家需要的不是无休止的党派辩论,而是能够迅速做出决策并动员全国资源的领导者。

总结来说,戴高乐反对多党制,主要原因在于他认为多党制导致了法国政治的:

不稳定性与低效
党派利益的优先性
领导力的缺失
国家分裂与碎片化

他因此倡导并建立了第五共和国的总统制,旨在通过一个强大的、相对独立于党派斗争的总统,来确保国家的稳定、权威和长远发展,从而实现他所认为的“伟大的法国”。他反对的是多党制下的“政党统治”及其带来的弊端,而不是反对政党或民主本身。他追求的是一种能够直接代表国家和人民整体利益的政治体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来到知乎,分享你刚编的历史。

一进来就看见输粉跟这生编历史+虚空打靶

我寻思戴高乐顶天是Bayeux Manifesto里反对搞三共式议会民主要求搞实权总统制就成反对多党制了,那卢卡申科、拉赫蒙动不动就无限连是不是想当皇帝啊。定睛一看,互动百科,确实,输粉也只配看这个了。

宪法委员会三党联盟占了33/42的多数席位,然后高赞来一句左翼反对草案,和着PCF,SFIO都是右派了是吧。

1946年5月的宪法公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PCF,SFIO试图建立一个议会权力极大的一院制政府的意图遭到支持两院制的MRP的反对。虽然左翼联盟在没有MRP支持下在议会309:249通过了宪法草案但还是普选没有通过。随后,1946年6月第二次立法选举SFIO丢掉不少席位,保守势力开始抬头,SFIO有人开始提出SFIO,MRP,RGR联盟的设想为之后踢PCF留下伏笔。1946年10月,第二次宪法公投执政联盟靠着MRP的支持才过关。

戴高乐对于两个宪法草案是都持反对态度的,事实也证明,四共这个十二年二十一届政府的共和国没什么好吹的。

user avatar

由于初次措辞不当,更新在下面


因为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戴高乐处于绝对劣势。

中文互联网天天喜欢复读戴高乐作为什么民族英雄和法兰西解放者的陈词滥调。可是事实上,法国的解放完全有赖于本土抵抗战士的不懈努力,而这些抵抗战士,大多是法共领导的游击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真正流血流汗的本土抵抗战士,难道不比戴高乐这样一个虚假的拿破仑值得尊敬得多吗?

这种情绪显然体现在了立宪会议选举结果之上,面对这种情况,戴高乐又气又急,直接退出了立宪会议。第一稿宪法草案提出表决时,依然保留了戴高乐仍在位时的妥协部分,所以左派选择反对宪法草案,而戴高乐等右派是支持的。结果就是53%的选民否决了第一稿。

之后重新大选,新选上来的代表里,不仅右派人数没多,反而有所缩减,在这种情况下,立宪会议制定出的第二稿宪法就这样顶着戴高乐对多党制的谴责而公投生效了。

所以简单来说戴高乐为什么不满多党制?因为他不便于掌权了。


更新放在下面(11.14):

@奥特兰托公爵 在评论区质疑说法国解放靠的不是法共游击队和法共抵抗组织,认为抵抗组织对德国军队造成的伤亡很小,故而法国解放不是靠法共游击队和法国抵抗组织。

这个论点暗示的前提是:法国解放是不是靠法共游击队和法国抵抗组织,关键是看他们杀伤了多少德国军队。姑且承认数据是对的,对这个论点及其前提,可以有三个方面来反驳这一点:

  1. 伤亡问题:抵抗组织更喜欢图图伪军而不是德军,因为抵抗组织的目的在于破坏维希法国这个伪政权的合法性,从而阻止法国国家机器对于德国的协助;等到盟军登陆的时候,巴黎的抵抗组织已经可以策划起义收复巴黎了。
  2. 抵抗的多种形式:即便我们承认法国抵抗运动在暴力层面上或许是极其失败的,但就非暴力手法来说抵抗运动是很多样的。维希政府从理论上来说可以算作一个合法政权,而它在二战中是积极配合德国强征法国劳力、遣送犹太人和压制抵抗的。我们不能忽视抵抗运动对于维希法国合法性的政治打击,否则就无以解释为什么维希法国和纳粹会急切地将这些在 @奥特兰托公爵 看来似乎无关大局的抵抗人士统统投入监狱了。

顺带,评论区这位对我的回复不是我删的。


继续更新(11.15):

@azazaz (不知道@对了没有)贴出了有关法国第四共和国选举结果的内容,同时纠正了有关“多党制”的说法。这个纠正的是对的。犯错要立正,挨打要站好。回答原稿措辞不严谨,犯了事实性错误,的确如此。戴高乐是反对第一稿宪法草案的。

补充一点,戴高乐反对的不是多党制,原文用的词是“patriocracy”,我姑且翻成“党主政治”。他在巴约演讲里表达的主要观点就两个:

  1. 行政权太弱,导致立法权行政权平衡不足;
  2. 法国政治党派内部纪律性差

所以最后他持续反对四共宪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夏尔·戴高乐作为法国现代政治史上的标志性人物,他对多党制的反对并非出于对民主本身的否定,而是基于他对法国历史、政治文化以及自身对国家领导的深刻理解和信念。他的反对是多层面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进行详细阐述:1. 对法国历史上的不稳定与政治分裂的深刻反思:戴高乐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194.............
  • 回答
    口罩在中国,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尤其是在一些空气质量不好的城市,比如北京、上海,雾霾严重的时候,戴口罩出门几乎成了标配。所以,当新冠疫情爆发的时候,大家对戴口罩这件事,接受度就很高。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层面的原因。首先,历史和文化习惯。中国有很长一段时间,尤其是在工业化初期,空气污染问题一直比较突出.............
  • 回答
    .......
  • 回答
    德国柏林反防疫措施游行:一次复杂的社会现象剖析近期德国柏林爆发的反防疫措施游行,以及西方民众普遍存在的对防疫要求的抵触情绪,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这不仅仅是关于口罩或社交距离的简单分歧,而是涉及到自由、权利、信任、信息传播以及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观碰撞。一、 柏林反.............
  • 回答
    关于戴高乐将军为何未能进入法国的先贤祠,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涉及法国政治、历史以及对民族英雄的评价等多个层面,并非简单的“没有被安葬”那么直观。事实上,戴高乐将军并没有被安葬在先贤祠,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得到国家的最高荣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先贤祠的意义。先贤祠(Panthéon)最初是一座教堂,后来在法.............
  • 回答
    “最后一个男人”这种说法,用在戴高乐身上,与其说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赞颂,不如说是一种时代的注脚。它指向的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法国在经历巨大创伤后,急需一位能够重新凝聚国家认同、重拾民族尊严的领导者。而戴高乐,恰恰在那个最关键的时刻,扮演了这个角色,并且以一种近乎传奇的方式完成了使命。1. 时代呼唤一个.............
  • 回答
    “戴高乐”这个译名,远非一个随意而为的音译,它背后蕴含着历史的沉淀、翻译的智慧,以及对一个重要人物的尊重。很多人可能只是习惯了这么叫,但如果我们深入探究,会发现其中自有门道。首先,我们得回到“Charles de Gaulle”这个名字本身。这个姓氏,“de Gaulle”,在法语中,“de”通常表.............
  • 回答
    夏尔·戴高乐将军是20世纪法国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他领导法国走出了二战的阴影,建立了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并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法国的国际地位。他确实为法国的恢复和强大做出了卓越贡献,然而,他最终被赶下台,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涉及到他的政治风格、政策决策以及法国社会的变迁。要详细讲述戴高乐为何最后被人.............
  • 回答
    “戴金链子很土”的说法之所以普遍流传,并且依然有许多人佩戴,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社会现象,背后牵涉到文化变迁、身份认同、经济实力展示、审美代际差异以及个人选择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展开分析:一、 “戴金链子很土”的认知是如何形成的?这种认知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并且与时代背景和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多人戴了助听器后都会遇到,刚开始可能觉得很神奇,能听到声音了,但仔细一听又觉得有点不对劲,好像声音都混在一起了,说话的人明明在说,但就是听不清具体是什么意思。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关键的原因,咱们一个一个来捋捋。首先,要明白助听器的工作原理,它不是“万能的耳朵”助听器最基本的作用是放大声音。.............
  • 回答
    这事儿啊,我琢磨着好几次了,每次路过图书馆那道门,耳机里都会传来一阵细微的“嘀嘀”声,虽然不是那种刺耳的大鸣响,但确实能感觉到。我用的就是你说的酷狗小酷M1,那个磁吸开关的,所以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为啥会有这情况。首先得明白图书馆那玩意儿是个啥。它不是什么高科技,本质上就是个电磁波感应器。你看图书馆里那.............
  • 回答
    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我们来仔细掰扯掰扯。简单来说,戴耳机损伤听力,是因为耳机是把声音“送进”耳朵里,而且往往是直接对着耳膜;而助听器呢,它更像是“放大”了环境里的声音,然后以一种更柔和、更自然的方式传递给耳朵。我们先说说耳机。耳机怎么会“伤”耳朵?1. 音量太大了,声音太.............
  • 回答
    戴尔在中国市场从直接面向客户(DirecttoConsumer, D2C)的模式转向更依赖店面销售,这背后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方面因素作用下的战略调整。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戴尔最初在中国是如何起家的,以及后来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戴尔初入中国:王者姿态与“直销”神话当年戴尔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
  • 回答
    戴了心率监测设备,跑步时还是意外频发?这事儿,我也遇到过,说实话,挺让人沮丧的。明明花了心思,想把跑步这件事管得明明白白,结果该发生的还是发生了。让我捋一捋,为啥这心率监测,好像成了摆设,意外还来找茬?首先,咱们得承认,心率监测设备,它是个工具,不是万能的“神”。它能告诉你的“心跳”这个数值,这个数.............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辽西会战,一个充满了悲壮与艰难的词汇,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场国共双方殊死搏斗的战役中,国民党军队遭遇了重创,而就在这片绝望的阴影下,戴朴将军率领的第十三军暂编第一师却能从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成功抵达山海关,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既有指挥官的个人素质,也有.............
  • 回答
    .......
  • 回答
    在《倚天屠龙记》里,小昭戴锁链这件事,可不是什么简单的装饰,这背后藏着一个重要的身世之谜和她悲惨的童年经历。要说清楚为什么,咱们得从头说起,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揭开。首先,咱们得明白,小昭的身份。她可不是个普通的江湖女子,而是波斯明教圣女的女儿。她的母亲是波斯明教的“紫衣教主”,一个掌握着巨大.............
  • 回答
    在《原神》的世界里,凯亚、北斗和菲谢尔这三位角色之所以戴着眼罩,背后都有着各自独特的故事和象征意义,并非简单的装饰。这几个眼罩并非因为他们身体有残疾,也不是为了遮掩什么伤痕,而更多是一种个人选择,一种性格的体现,甚至是为了达成某些目的而戴上的。首先来看看凯亚。凯亚是蒙德城中那位风流倜傥、似乎永远游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