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戴高乐将军在1969年辞去总统职务后,选择回归乡间,居住在科隆贝双教堂村(ColombeylesDeuxÉglises)。他在这里拥有自己的庄园“拉博尔斯”(La Boisserie),并最终于1970年在此去世。他的遗愿是与他的妻子伊冯娜(Yvonne de Gaulle)以及他们的女儿安妮(Anne de Gaulle)安葬在一起。
2. 家族的意愿与安葬地的选择:
戴高乐将军的家人,特别是他的儿子菲利普·戴高乐(Philippe de Gaulle),始终尊重并坚持了将军生前的意愿。他们认为,科隆贝双教堂村是将军晚年生活、回归平静的地方,也是他与家人共同生活、共同承受过往荣耀与悲伤的地点。将他安葬在这里,是对他个人选择和家庭情感的尊重。
国葬规格: 1970年戴高乐将军去世时,法国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国葬。全国哀悼,政要云集,他的灵柩从巴黎荣军院出发,途经香榭丽舍大街,最终运往科隆贝双教堂村安葬。这场国葬的规格,本身就是对一位国家领袖和民族英雄的最高致敬。 国家纪念: 他的陵墓,位于科隆贝双教堂村的墓地,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国家纪念场所。无数法国民众和外国政要前来瞻仰,表达敬意。 政治遗产的传承: 戴高乐将军所创立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其宪法和政治体制至今仍在运作,这本身就是对他政治思想最生动的纪念。法国的许多机构、街道、广场都以戴高乐将军命名,比如巴黎的戴高乐广场(Place Charles de Gaulle)以及横贯巴黎的戴高乐大道(Avenue Charles de Gaulle)。 “戴高乐主义”的影响: 他所代表的“戴高乐主义”思潮,对法国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是法国政治讨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戴高乐”这个译名,远非一个随意而为的音译,它背后蕴含着历史的沉淀、翻译的智慧,以及对一个重要人物的尊重。很多人可能只是习惯了这么叫,但如果我们深入探究,会发现其中自有门道。首先,我们得回到“Charles de Gaulle”这个名字本身。这个姓氏,“de Gaulle”,在法语中,“de”通常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