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考古人员会贪污文物吗?墓葬发掘过程中是如何避免文物被顺手牵羊的?

回答
文物保护是一项神圣的使命,而考古发掘无疑是接触这些历史瑰宝的第一线。那么,考古人员会贪污文物吗?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也是公众非常关心的问题。坦白说,任何职业都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纯洁,考古界也无法完全排除个别人员的可能性。然而,强大的职业道德、严密的制度约束和全方位的监督机制,都在尽力将这种风险降到最低。

为什么有人会产生这样的担忧?

这种担忧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大家对文物价值的认知。古老的器物,承载着历史的沧桑,往往价值连城,无论是历史研究价值还是市场价值,都极具诱惑力。再加上发掘过程的特殊性,有时是在偏远地区、信息相对不透明的环境下进行,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觊觎这些财富,甚至渗透到考古队伍中。

考古人员为什么通常不会贪污文物?

尽管存在潜在的风险,但绝大多数考古人员都是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学术的热忱投身于这个行业的。他们视保护和研究文物为己任,将发现和解读历史真相作为职业的最高追求。以下几点是促使他们坚守底线的重要原因:

职业操守和使命感: 考古工作者通常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从入行之初就被灌输了高度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他们明白自己肩负着为后代子孙守护历史的重任,文物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不容亵渎和玷污。
学术声誉的代价: 对于一名考古学者来说,学术声誉比任何物质财富都重要。一旦涉及贪污文物,不仅会身败名裂,在学术界也无法立足。这种代价是绝大多数考古人员无法承受的。
严苛的法律法规: 我国对文物保护有极其严厉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明确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侵占、盗窃、倒卖国家珍贵文物。一旦触犯,将面临严厉的法律制裁,包括巨额罚款乃至牢狱之灾。
社会监督的压力: 考古发掘往往受到媒体、社会公众以及相关部门的广泛关注。任何违法违规行为都可能被曝光,从而面临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

墓葬发掘过程中是如何避免文物被“顺手牵羊”的?

为了最大程度地防止文物被盗窃、损毁或贪污,考古发掘现场采取了一系列严密而周全的措施,形成了多层次的防护网。这些措施从人员管理、信息记录到实物保管,几乎覆盖了每一个环节:

1. 严格的资质审查与人员管理:
持证上岗: 参与考古发掘的人员必须具备由国家相关部门颁发的专业资质证书,例如考古领队证、发掘领队资格证等。这意味着他们都经过了系统的专业培训和考核。
背景审查: 在正式参与发掘项目前,通常会对参与人员进行一定的背景审查,确保其没有不良记录。
名单备案: 发掘队伍的名单需要经过上级主管部门(如国家文物局、省市文物局)的批准并备案,对参与人员有清晰的掌握。
团队协作与相互监督: 发掘现场通常是团队作业,大家共同协作,彼此熟悉。这种紧密的合作关系也形成了一种天然的监督机制。

2. 科学、严谨的发掘流程与记录:
网格化管理: 发掘区域会按照统一的标准划分为网格,每个网格都有明确的编号。文物的发现、提取和记录都与具体的网格位置紧密关联。
层层剥离与同步记录: 文物出土的过程会被详细记录,包括出土的地层、位置、时间、以及发现人。每一个出土的器物都会被拍照、录像,并绘制详细的平面图和剖面图,确保其“前世今生”都清清楚楚。
“随物附形”的记录原则: 在记录时,强调“随物附形”,即记录必须忠实于文物的客观情况,不作任何主观臆断的改动。
三级记录体系: 通常会有现场原始记录(如田野记录本、绘图)、整理记录(如初步分类、编号)、以及最终的报告和图录记录。每一次记录都必须经过核对和确认。

3. 全过程的摄影摄像监控:
现场全景记录: 从发掘开始到结束,核心区域通常会有固定或移动的摄像设备进行全过程的录像,记录下每一个重要操作和发现。
文物出土特写: 文物一经发现,会立即进行高清晰度的拍照和录像,确保其发现时的状态和周围环境都被完整记录下来。
提取过程的记录: 文物的提取过程,包括打包、运输等环节,都会有详细的影像记录,防止在转移过程中发生意外或被调换。

4. 严密的文物保管与移交制度:
现场临时保管: 出土的少量小型珍贵文物,在未能及时运走的当天,会由专人妥善保管在现场的安全设施内(如上锁的保管箱),并有详细的交接记录。
封装与编号: 每一件出土的文物都会被仔细清洗(必要时),然后按照严格的编号规则进行编号,并用专门的包装材料进行妥善封装,例如使用无酸纸、文物专用的泡沫塑料盒等。
“点交”制度: 文物从发掘现场移交给文物保护单位或博物馆时,会执行严格的“点交”制度。由发掘领队或指定的专人,与接收单位的保管人员共同清点每一件文物的数量、编号和状态,并在移交清单上签字确认,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这个过程非常严谨,任何差异都需要当场解决。
多层级确认: 有些非常珍贵的文物,其移交过程甚至可能需要文物部门的领导或专家到场监督确认。

5. 发掘过程的公开与透明(在一定范围内):
专家组与监察: 重大考古发掘项目通常会成立专家组进行指导和监督,有时候也会有来自上级文物行政部门的监察人员驻场。
媒体报道与公众关注: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重要的考古发现会通过媒体进行报道,这种公开性本身就是一种监督。公众的知情权和关注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社会监督的力量。
文物出土信息共享: 文物的详细信息,包括照片、图纸等,会第一时间整理并上传至国家文物信息系统,便于相关部门进行备案和管理。

6. 发掘结束后的文物清点与移交:
终极清点: 在发掘工作全部结束后,会再次进行一次全面的文物清点和核对,确保所有出土文物都已完整无损地移交。
档案保管: 发掘过程的所有记录(包括田野记录、照片、录像、报告等)都会被妥善整理、归档,并保存在指定的档案馆或研究机构,供后人查阅和研究。

尽管采取了如此周密的措施,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任何潜在的风险。但正是这些制度化的流程、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强大的法律保障,构筑起一道坚实的屏障,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每一位投身于考古事业的人,都深知自己手中握着的不仅仅是器物,更是祖先的智慧、民族的记忆和文明的根脉。这份责任感,是任何物质诱惑都无法比拟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家父单位有个考古所,不成文规矩,不沾文物行当,家人也不做。

出完现场,不管什么情况,一律回所报道,所有东西先进库房,之后人再回家。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