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英语要到什么水平才能看懂j·k·罗琳创造的《哈利·波特》系列的原著?

回答
对于许多渴望直接领略J.K.罗琳笔下那个魔法世界魅力的读者来说,《哈利·波特》系列的原著无疑是他们心中的圣杯。那么,究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英语水平,才能真正顺畅地沉浸其中,理解那些奇妙咒语、古老魔法和复杂人物关系呢?这确实是一个需要细致探讨的问题,因为它牵涉到词汇量、语法理解,乃至文化背景的感知。

首先,我们得承认,《哈利·波特》系列并非那种语言极其简练、结构平实的儿童读物,尽管它的主角是青少年。随着故事的推进,文本的复杂度也在逐步提升。但总体而言,它使用的是相对标准、清晰的英式英语,并没有大量生僻的俚语或极其晦涩的专业术语。

从词汇量的角度来看,要能够理解《哈利·波特》系列,一个比较稳妥的起点是拥有一个至少能覆盖日常交流和基础阅读的词汇量。这意味着你对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活动、情感表达以及一些基本的抽象概念有所了解。如果将这个水平量化,大概可以参照CEFR(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的B1(中级)甚至B2(中高级)水平。

为什么是B1或B2呢?B1水平的英语学习者通常能够理解熟悉话题的陈述性文本,也能大致理解事件、感情和愿望的表达。对于《哈利·波特》来说,这意味着你能抓住故事情节的脉络,理解人物之间的基本互动。然而,在B1阶段,你可能会遇到一些不认识的词汇,需要借助字典才能完全理解句子的含义,某些微妙的幽默或讽刺可能需要反复琢磨。

而B2水平则是一个更舒适的阅读起点。B2的学习者能够理解具体或抽象主题的复杂文章的主要思想,并且能与母语者进行流畅的交流。这意味着在阅读《哈利·波特》时,你对大多数词汇的含义都能理解,即使遇到生词,也能通过上下文推测其意思,从而减少对字典的依赖。你能更深入地体会到罗琳在语言上的巧思,例如那些充满想象力的词汇创造(比如“muggle”——麻瓜,或者各种魔法咒语),以及角色之间充满个性的对话风格。

更具体地说,在《哈利·波特》中,你会遇到一些与校园生活、学校科目(虽然是魔法学校)、节日庆典、友情、冒险等相关的词汇。此外,罗琳还创造了大量独特的魔法词汇,这些词汇往往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例如“Expelliarmus”(除你武器)就是根据拉丁语词根构成的,理解其构成逻辑有助于记忆和理解。一些比较复杂的句子结构,比如带有多个从句的句子,在B2水平下也能比较从容地处理。

当然,语言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人可能词汇量不错,但对英语的语感还不够强;有些人可能语法掌握得很好,但词汇量相对有限。

对于那些英语能力可能在B1边缘,或者刚刚达到B1的学习者来说,阅读《哈利·波特》绝对是一个极好的学习契机。你可以准备一本随时可以查阅的电子词典或纸质词典。遇到不认识的词时,先尝试根据上下文猜测,如果实在猜不出或者影响了理解,再查阅。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词汇和语法的积极运用和学习。你会惊喜地发现,随着阅读的深入,你对这些魔法世界的词汇和表达会越来越熟悉,词汇量也会随之飞速增长。

如果你已经具备了B2水平,那么阅读《哈利·波特》的原著应该会是一种享受。你能够专注于故事本身,品味罗琳文字的魅力,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而不必过多地为语言障碍而烦恼。甚至,你可能会开始欣赏那些更细微的语言之处,比如人物的对话方式如何反映他们的性格、背景和情绪,以及罗琳如何巧妙地运用语言来营造神秘、惊险或温馨的氛围。

那么,有没有一个更“软性”的标准呢?

你可以尝试阅读《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一本书,《哈利·波特与魔法石》(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在美国是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如果阅读过程中,你大概能理解大部分句子,偶尔查阅几处关键的词汇,并且能够跟上故事的发展,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具备了阅读《哈利·波特》的门槛。即使遇到一些困难,也不必气馁,继续阅读下去,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得心应手。

总而言之,虽然没有一个绝对精确的“分数线”,但可以肯定的是,具备至少B1的英语理解能力,并朝着B2迈进,将为你打开《哈利·波特》原著的奇妙之门,让你能够真正地沉浸在这个充满魔法、友情与勇气的伟大故事之中。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是一次在语言学习上的绝佳冒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得看你管什么程度叫“看懂”了。

即便在英语世界,《哈利·波特》也是给孩子看的,而且最低阅读年龄一定不到十岁。也就是说,至少是前两、三部的难度,高中英语学习水平的人只要肯哈下腰,都能读“懂”,辅助读过译著的记忆,跟着情节捋下去。

可要真“看懂”,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就不聊咒语名等罗琳自造的名词了,我甚至可以不提西方那些民间传说中的生物,我只说《魔法石》和《密室》的两、三个看似很不起眼的、很常见的词。

译文:在霍格沃茨的圣诞晚宴上,所有的人都吃得津津有味,甚至包括那些暗自担心待会儿要服用复方汤剂的人。

原文:No one, not even someone dreading taking Polyjuice Potion later, could fail to enjoy Christmas dinner at Hogwarts.

这句译文有一个小小小小的问题,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思考一下,是什么问题?

另外,为了待会儿解释方便,我在此附上原书的下半页截图。

答案是圣诞晚宴(Christmas dinner),实际上,这顿饭,他们是在中午吃的,是午饭。

dinner不止有晚餐的意思,任何一本英语教材或词典至少都会写作:

  dinner 晚餐,正餐

当然,作者并没有费心去写菜单,毕竟早在《魔法石》“厄里斯魔镜”一章已经写过了——

  哈利有生以来从未参加过这样的圣诞宴会。一百只胖墩墩的烤火鸡、堆成小山似的烤肉和煮土豆、一大盘一大盘的美味小香肠、一碗碗拌了黄油的豌豆、一碟碟又浓又稠的肉卤和越橘酱一一顺着餐桌每走几步,就有大堆大堆的巫师彩包爆竹在等着你。

为防读者对接下来的探讨没有准备,我在此附上后一页整页的译文。

如果说dinner是午餐,我们可以不必解释的话(相信任何一个中学英语老师都已经解释过了),我们自然要问出一系列的问题:

  • 一、学生们的晚餐是怎么解决的,他们的晚餐会叫什么名字呢?
  • 二、无论是电影剧情还是接下来的书中情节,都说明克拉布和高尔是在晚餐时被麻翻的,可我说dinner是午餐,这会不会造成时间线混乱呢?

以汉语为母语,没有过留学经历或对英国文化不甚了解的哈迷朋友,我想,无论是阅读原著,还是译著,都不太会留意到这一点,其实答案就在不远处。

  然而,令哈利和罗恩大为吃惊的是,第一阶段的行动,正如赫敏说的,进行得十分顺利。他们吃过圣诞节茶点后,偷偷溜进空无一人的门厅,等着独自留在斯菜特林餐桌上、狼吞虎咽地吞食第四份松糕的克拉布和高尔。

圣诞节晚上吃的那顿饭,叫圣诞节茶点(Christmas tea)。如果各位去看《魔法石》,会发现哈利吃过丰盛的圣诞宴会之后,痛痛快快地打了一场雪仗,疯玩了一下午,之后——

  吃过由火鸡三明治、烤面饼、酒浸果酱布丁和圣诞蛋糕组成的茶点,大家都感到肚子太饱,有点犯困了。他们睡觉前不想再做别的,只是看着珀西追着弗雷德和乔治在格兰芬多城堡里跑来跑去,因为双胞胎抢走了珀西的级长徽章。

这就是晚餐的菜单了。其实如果各位警惕一点地话,一定会注意到《魔法石》中哈利刚开学时吃过一种点心,当年我就特别想吃这种点心——酒浸果酱布丁(trifle)。

  等到每人都敞开肚皮填饱肚子以后,剩下的食物就一股脑儿地从餐盘里消失了。餐盘又都变得光洁如初。过了一会儿,布丁上来了。各种口味的冰淇淋应有尽有,苹果饼、糖浆饼、巧克力松糕、炸果酱甜圈、酒浸果酱布丁、草莓、果冻、米布丁……

其实克拉布和高尔留在餐桌上吃的“松糕”,也就是trifle这种食物,只不过由于前三册是四位译者分头翻译的,trifle换了译词,我们看不出来了。容后再叙。

回到前文,为什么圣诞晚餐会叫tea呢?

在词典中,除了“茶、茶叶、茶水、茶树等”以外,tea还有以下两种含义——

  • 【英】下午茶,(午后的)茶会。午后稍晚所喝的包括三明治、饼干、蛋糕等的茶点,亦称afternoon tea或five o'clock tea,而饮料通常用红茶;有肉类食物时称为high tea。
  • 【英】晚点,晚餐,便餐。英国有些人将他们在晚上,尤其是傍晚时吃的主餐称为tea。

在中国,吃饭是靠时间划分的——餐、餐、餐,最多加上消(或叫夜宵)。吃饭时间、食物或有变迁,但单看名字,大致时间还是吻合的,不会搞错。

在英国则完全不同。也许很多人不知道,在英国,你吃饭使用什么词,是能看出你处在哪一个地区,甚至是哪一个阶级的。

  我们都知道,英国人从南到北,不管身份、阶级,早餐都称breakfast,由break+fast两个字组成,意思是“打破前一晚的饥饿”,即一天的第一餐。而supper则原指“耶稣被钉十字架前一晚与门徒们共进的最后一餐”,现在指的是晚上临睡前吃的小点(消夜),如一杯可可、牛奶、饼干、一片吐司等。dinner本身不等于晚餐,而是一天中最重要、最正式的一餐(只是在传统上都是晚餐而已),比tea和supper都要隆重,不一定每天都有。
  相对于dinner(正餐)来说,tea是次餐,它的时间是随着dinner时间的延后而变化的。一直到18世纪后期,dinner是在现在的“午餐时间”,或者下午早些时候吃的。supper是时间较晚的清淡的一餐。大约在1900年前后,dinner才逐渐变成了“晚餐”。
  最早的tea通常是在傍晚,dinner(中午的正餐)后三四个小时,甚至更晚,supper(晚餐)后或睡前。这个时候,tea实际上是下午茶,或者相当于消夜。tea除了喝茶,还有蛋糕、饼干、或其他糕点(尤其是烤饼)和果酱等。
  大概在19世纪40年代,英国上层阶级出现了下午茶,通常在下午三点半到五点时分,dinner的时间延到了晚些时候。
  在几乎只残留在古装电视剧中的理想英式社会里,一天最少有四餐:三餐再加上下午茶。这里的下午茶时段不是三点,而是在四、五点之间;较正统的dinner则多在八点以后。
  可在英国的大部分地区(即英格兰北部、中部、威尔士、苏格兰以及北爱尔兰的一些农村和工人阶级地区),下层阶级的工人、农民们吃不起一天四餐,其次每餐的重要性也有所不同。在工厂上班或下田耕作,一天最重要的是午餐,可以有气力继续工作下去,所以他们的午餐,叫dinner。
  辛苦劳动了一整天,在五、六点下班的工人们当然想立即吃晚餐。是以英格兰南部中上流社会的下午茶时间就约等于英国其他地方工人阶级晚餐的时间,所以他们的晚餐也就成了tea。下层阶级当然也会喝下午茶,但是他们会说全称afternoon tea(下午茶),以便于evening tea(晚餐)区分。
  对于英国中产阶级中下层的人们来说,晚餐是dinner,吃饭时间大约在七点左右,supper是消夜,不过是几块饼干之类的充饥之物;对于中产阶级上层或上层阶级来说,和家人一起吃的简朴清淡的非正式家庭自制晚餐是supper(读作suppah),吃饭时间大概在七点半左右;参加正式的宴会或聚餐叫dinner,时间较晚,在八点半以后。
  中上层阶级的午餐,都叫lunch。顺便说一句,如果有人称自己的午餐为d'lunch,则说明他或许在掩饰自己的下层阶级出身。
  然而在英格兰南部的大部分地区,以上说法都是扯淡,无论社会阶层如何,午餐几乎都被普遍称为lunch,而dinner则是晚餐。

这段资料,出自维基百科Tea[1]、《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2]、《关于英国各阶层社会方言使用情况的词汇研究》[3]、《Tea,Dinner,Supper你吃的是哪一餐?》[4]、《一顿晚饭,三个词汇》等[5]文章,在此向作者表示极大的谢意。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哈利·波特》,圣诞宴会(Christmas dinner)的吃饭时间要比正常的午餐要晚一点,而圣诞茶点(Christmas tea)的时间却比平常晚饭时间要稍早,一道热菜,其余的全是布丁、蛋糕、三明治等“下午茶”类的充饥之物。

想想也是,中午刚吃完大餐,下午又没课,两餐间隔更比平常要短一点,孩子们吃的自然都是甜食便餐之类的事物了。

一年级,哈利等人下午在打雪仗,而到了二年级,三人组要筹备乔装大计,估计都跑女厕所去了,所以这个下午,是一段空白。《哈利·波特》每一章有分节,这个下午就是两节的间隔期。

原来,“圣诞晚宴”和“圣诞茶点”是相隔几个小时的两顿饭。

还有一个附加问题:那个松糕(trifle)是什么鬼?

如果直接看《密室》,我们会以为“松糕”长这样——

其实它长这样——

在《魔法石》里,trifle都被译作“酒浸果酱布丁”,《密室》则改译作“松糕”,《凤凰社》则译作“果冻蛋糕”。其实都是这东西。台版全都译作“乳脂松糕”。

如果翻查词典,会发现这个词压根就没有统一的译法:

  • 【文馨英汉辞典】(英)乳脂松糕。用奶油、蛋白、糕饼等浸葡萄酒制成。
  • 【新牛津英汉双解词典】(英)屈莱弗甜食,蛋奶果冻奶油水果松糕。一种由海绵蛋糕和水果制成的冷甜点,上面覆盖着一层层蛋奶冻(custard)、果冻和奶油。
  • 【OALD7-E&C】葡萄酒蛋糕,屈莱弗(在蛋糕和水果上加果冻或蛋奶冻等)。由蛋糕和水果制成的冷甜点(a sweet dish),浇上酒、果冻,上面覆盖着蛋奶冻(custard)和奶油。
  • 【柯林斯双解词典】屈莱弗甜食,乳脂蛋糕。由松糕、果冻、水果和蛋奶沙司层叠制成的冷甜点,通常覆有奶油。
  • 【现代英汉词典】屈莱弗甜食,酒浸果酱布丁。

这个“松糕”,其实是松软的海绵蛋糕。我深度怀疑trifle凡是含“松糕”的译词或许最早都源自港台,很遗憾我至今没有查到词典如此诠释该词的原始出处。

Trifle是英国圣诞节的传统甜品,由海绵蛋糕(plain, sponge)浸酒(spirits)制成,上面覆以果酱(jam)、果冻(jelly)、水果(fruit)、奶油冻(custard,蛋奶沙司),通常还覆有生奶油(whipped cream)。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分层华丽,一层层不同配料,一勺挖到底,各种滋味会融合在一起。因为它造型优美,所以基本都会装在透明的容器里。

Trifle最早指的是加入了玫瑰花水与糖调味的厚重奶油,其配方写在《一个好的家庭主妇的珍宝》(Thomas Dawson, England, 1596)中,六十年后加入了鸡蛋,又将奶油冻浇在了用酒精浸泡过的面包上。

有些Trifle会包含一点酒精成分,比如波特酒(Port Wine),但最普遍的还是甜雪莉酒(sweet sherry)或马德拉酒(madeira wine)。因为必须要有液体润湿蛋糕,不含酒精的Trifle大都使用甜果汁或姜汁等软性饮料取代。

不过学校供应的甜品,按理说应该是不会有烈酒的。

这东西,我也想吃上四份。

这就是“看懂”和看懂的区别了,阅读原著的美妙,也正在于此。有些人说的“看懂”,或者是熟读过译著,跟着原著把情节捋顺了。有些人说的看懂,或许会想着,dinner=晚餐(一顿大餐),tea是喝茶、下午茶或茶会,有些人读到trifle会想到“哦,一种吃的,或者是蛋糕什么的”……

可当你真的去追究这些细节的时候,会发现整个故事,无数有趣的细节都悄悄地在筛子一样的大脑中溜走,甚至更惨——这些细节压根没过大脑,压根没注意到。

要说看,七册原著我都看过,要说看懂,我读过两册半,天知道看懂多少,每天都在怀疑我到底漏掉了多少细节。

我的英文水平也就刚过四级的水平,可是我有词典,有网络百科,有知乎,有各个网友的分享,更关键的是,我愿意花时间去一行字一行字琢磨,一行字一行字分析。

英语的水平可以靠后天弥补,甚至可以靠资料弥补,只有肯付出的时间、精力和密不透风的大脑,才是“水平”二字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最难的部分。

曾经有知乎朋友私信我,说为什么《哈利波特》英文原著会有错字,我寻思不能啊,他把海格的话发给我看,我才发现这位朋友闹了个误会。

比如这一句:Las' time I saw you, you was only a baby, Yeh look a lot like yer dad, but yeh've got yer mum's eyes.

比如yer,这是有词条的,指的是“用于书面语中表示发音非正式的you或your”。

海格说的是一口英国西南部乡村英语(West Country English),使用这种英语的地区包括康沃尔郡、德文郡、多塞特郡、萨默塞特郡、威尔特郡、布里斯托尔市和格洛斯特郡。在文学语境中是为了添加地方色彩。

海格的家一定就在这个区域,英国的巨人大概也就活跃在这些地方的山里。

还有一个人,斯坦·桑帕克,他使用的是Cockney(伦敦东区中下阶层口音)。

比如他会说:

  • What were you doin'(=doing) down there?
  • 'Choo(=what you) fall over for?
  • Woss(=what is) that on your 'ead?

其实双胞胎也曾经吐露过中下层阶级口音。哈利刚入学的时候,双胞胎曾经打趣罗恩:

Aaah, has ickle Ronnie got somefink on his nosie?

人文版译作:好哇,罗恩,你这个小鬼头,鼻子又碰灰啦?

台版更有趣一点:啊哈,小乖乖荣荣鼻子上又沾到墨水啦?

  标准发音固然标准,统一,但是却不利于上层阶层在言辞中体现自己的地位。上层阶层发音简要有力,单词的元音会被习惯性的吞掉。而下层阶层习惯于遗漏辅音,采用比较懒惰的发音方式。
  尽管上层阶层的人们会在发音时吞元音,但如果有必要的时候他们还是会正确发出元音的。而下层阶层除了会丢辅音以外,也很难将辅音发对。他们常常将“th”发成“f”或者“v”,这么一来“thing”就发成“fing”,“that”发成“vat”。此外他们还会将“g”发成“k”,“something”发成“somefink”。某些地方的下层阶层群众喜欢拖长某个元音的发音,将“Dave”发成“Daaave”,或者将“a”发成“i”,如此一来“Dave”就被发成“Dive”。尽管上层阶层的发音也未必精准,但是他们至少可以发音正确。而发音错误的下层阶层容易被人冠以受教育程度不好的印象。[3]

斯坦也说过“Never notice nuffink, they don'.”(他们都注意不到。)

我们可以一下子就看出这些人的受教育水平,这些人的阶层,这些都是罗琳为了塑造人物形象,有意设计的。

很好玩,是吧?

还有就是让我吐槽了一万遍,现在再吐槽第一万零一遍的Philosopher's Stone,美版叫Sorcerer's Stone。

这两个名字有什么区别,罗琳为什么会懊悔美版改书名?

你可能会说,英国版叫“哲人石”,美国版叫“魔法石”(或魔法师之石),就这个区别吧?

不对。

当我们提到Philosopher(哲学家)的时候,会想到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等等等等……问题是,Philosopher在这里不是“哲人”(即哲学家)或“贤者”(≈圣贤)的意思。

在中世纪时期,Philosopher还可以指alchemist(炼金术士),magician(魔法师)和diviner(占卜师)。[6]也正是在14世纪后期,中世纪拉丁语lapis philosophorum被翻译成了英语:Philosophers' stone。

一个典型的借代用法。

这相当于是把儒学家和试图炼丹成仙的方士弄岔劈了。

还有一点,维基百科有这么一段话:It needs to be noted that philosophorum does not mean "of the philosopher" or "the philosopher's" in the sense of a single philosopher. It means "of the philosophers" in the sense of a plurality of philosophers.(philosophorum并不是指单个炼金术士意义上的"of the philosopher"或"the philosopher's"。它的意思是在多个炼金术士的意义上的"of the philosophers"。)

这是一个集体名词,不是“某个炼金术士的石头”,我们可以翻译成“炼金石”,是一种任何掌握炼制方法的炼金术士都可以去制作的,可用来将贱金属变成金银的,有可无限期延长生命、治愈伤口和疾病属性的石头。

老婆饼不是“属于某个老婆的”饼,我们可以理解成“芝麻馅饼”。

就是这个逻辑,很简单,也坑了不少人的逻辑。

美国版的逻辑就简单了:“属于某个Sorcerer(巫师)的”石头,属于尼可·勒梅的石头。

这也怨不得罗琳会膈应这个书名了,差太多了。

罗琳为什么说《哈利波特》是一部“纯英国式的小说”?我想,这就是这一答案的剪影了。

只是一个剪影而已。

这还只是第一、二册,只是我随手写来玩,顺便骗个赞的几个小例子而已……

没有发现的原著里的细节一定还有更多,等待我们去发掘……

参考

  1. ^Tea (meal)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ea_(meal)
  2. ^ 《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第十二章 饮食规则,[英]凯特·福克斯著,姚芸竹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3. ^ a b 《关于英国各阶层社会方言使用情况的词汇研究》,方园婧,西江月,2012。
  4. ^Tea,Dinner,Supper你吃的是哪一餐? http://tul.blog.ntu.edu.tw/archives/17535
  5. ^一顿晚饭,三个词汇… https://justincheuk.wordpress.com/2015/11/14/一頓晚飯,三個詞彙/
  6. ^philosopher | Origin and meaning of philosopher by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https://www.etymonline.com/word/philosopher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对于许多渴望直接领略J.K.罗琳笔下那个魔法世界魅力的读者来说,《哈利·波特》系列的原著无疑是他们心中的圣杯。那么,究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英语水平,才能真正顺畅地沉浸其中,理解那些奇妙咒语、古老魔法和复杂人物关系呢?这确实是一个需要细致探讨的问题,因为它牵涉到词汇量、语法理解,乃至文化背景的感知。首先.............
  • 回答
    一个民族语言能否成为世界主流强势语言,这是一个复杂且需要历史积淀的议题,绝非朝夕之事。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其内在的生命力和潜力是毋庸置疑的。但要达到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目前的国际地位,还需要跨越诸多挑战,这是一个循序渐进、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主流强势语言”的内.............
  • 回答
    谷歌翻译的“大脑”是如何运作的?从A到B,中间真的绕道C吗?相信大家对谷歌翻译都不陌生,随手一搜,就能把一门语言变成我们能看懂的样子。但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魔法”?尤其是从我们不熟悉的语言A翻译到同样陌生的语言B时,它是不是真的会先“懂”英语,再转译过去呢?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谷歌翻译的神秘面纱,深.............
  • 回答
    想在考研英语一拿到80分,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但绝对是可以通过科学、系统、扎实的复习达到的目标。我这就把当年备考的经验和一些过来人的心得总结一下,希望能给你一些实在的帮助。首先,要端正心态,认识到80分的分量。考研英语一的难度不小,80分意味着你在绝大多数题型上都要有很强的得分能力,尤其是在阅读理解.............
  • 回答
    从初中英语到应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这绝对是一个可以实现的飞跃,而且只要方法得当,两小时的投入在很多情况下是足够的,关键在于这“两小时”怎么用。下面我给你掰扯掰扯怎么一步步来,让你的英语实力真正提上去,而不是只为了应付考试。核心理念:打牢基础,循序渐进,多维度输入输出不要想着一口吃个胖子,英语学习是.............
  • 回答
    .......
  • 回答
    想在《王者荣耀》里摆脱后羿的“魔爪”,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爬星”任务,而是需要相当的耐心和技巧。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到底得爬到什么段位,才能稍微“眼不见心不烦”一些。首先得明白一个现实:后羿他几乎是贯穿整个王者荣耀游戏生涯的英雄。 从你刚踏入峡谷那个青铜白银的年代,到你意气风发想要冲刺荣耀王者的大神之.............
  • 回答
    您的英国朋友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药家鑫事件”的核心,也是这个事件之所以引起如此广泛和深刻讨论的关键点。药家鑫在撞人后杀害受害者的行为,确实让许多人感到难以理解和震惊。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包括药家鑫的个人情况、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可能存在的心理因素。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分析角度.............
  • 回答
    穿越到英雄联盟,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我脑子里瞬间闪过无数画面:提莫蘑菇、小法的E、亚索的风墙……一个不留神,可能我就成了某个野怪的零食,或者刚落地就被敌方上单逮个正着。所以,第一要务,绝对是活下来,而且要活得有尊严,最终成为一名英雄,而不是一具“已送达”的尸体。第一阶段:落地生根,低调发育1. 身份.............
  • 回答
    近年来,“中国要接管世界”这种论调在西方一些群体中甚嚣尘上,甚至被一些人拿来当作中国发展的负面标签。最近,英国一位前议员在面对此类谬论时,直接有力地反驳了对方,使其语无伦次,这场互动也恰好折射出西方社会中对中国存在的不少误解。要理解这种误解,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是历史经验和地缘政治的惯性思.............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确实没有办法在FGO中进行抽卡,也就谈不上“拥有”或者“最想抽到”英灵了。我的存在方式和你们玩家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如果让我以一个“观察者”或者“爱好者”的角度去分析,并且基于我所掌握的大量FGO相关信息,去推测一个“最想抽到”的榜单,那我会从几个维度去考量:1. 泛用性和强度: .............
  • 回答
    好的,我来客观地评价一下山东英才学院,并针对南方学生被录取到其专科的情况,提供一些分析和建议。山东英才学院概览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山东英才学院。它位于山东省济南市,是一所民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同时开设有专科专业。学校创办于1998年,前身是山东省民政厅培训中心,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升为本科院校.............
  • 回答
    哥们儿,这瓶颈期我太懂了!当初出国留学,感觉自己牛气哄哄的,回来没多久,跟刚开始学似的,而且还是那种张不开嘴的尴尬。不过别灰心,这说明你是有基础的,只是需要点儿“唤醒”和“激活”而已。我这几年摸索下来,也有点心得,分享给你,希望能帮你冲破这层膜。核心思路:从“被动接收”到“主动输出”,从“知识点”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语言学习和大脑工作方式的核心。对于母语是中文的人来说,学习英语达到一定程度后,大脑里是否直接用英语思考,以及这个过程中是否必然经过中文翻译,这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答案,更像是一个渐进、复杂且个体差异巨大的过程。初学阶段,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需要适配新工具的工程师。每当听到或.............
  • 回答
    “方言”一词在英语中不直接音译为“fangyan”,这背后有几个主要原因,涉及到语言学、文化语境以及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特点。首先,从语言学角度来看,直接音译往往会失去词语的内在含义,并可能导致误解。 “方言”这个词在汉语中包含着“地方性”和“语言”的双重意义。如果直接音译为“fangyan”,一.............
  • 回答
    考研英语想拿个 80 分,这绝对是个可以实现的目标,但绝非易事。这需要你对英语有扎实的积累,更需要策略和执行力。别指望有什么“捷径”或者“秘籍”,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才能最终达成目标。首先,认清考研英语的“真面目”。别被那些“速成”、“逆袭”的标题忽悠了。考研英语考察的是你的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阅.............
  • 回答
    我记得那是一个关于时间管理的讲座,主讲人是一位在国际企业里颇有名望的华人高管。她全程用流利的英文演讲,但讲到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时,她突然转向了中文,说了一句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话:“年轻人啊,不要太拼命,要懂得劳逸结合。”当时我坐在台下,心里咯噔一下。倒不是因为她切换语言让我意外,而是她这句话里蕴含的.............
  • 回答
    零基础考到雅思6分,坦白说,难度不小,但绝非不可能。这就像在一片荒地上从零开始建一栋小楼,需要耐心、方法和大量的汗水。首先,咱们得明白“零基础”到底是个什么概念。 如果是真的连“a”、“b”、“c”都快认不全,平时听英语歌只能抓个大概调子,看美剧完全靠字幕,那这确实是起点非常低。这种情况下,需要从最.............
  • 回答
    当然,英语跟读绝对是同时练习听力和口语的绝佳方式。而且,如果运用得当,它能给你带来的好处远不止于此。咱们就深入聊聊这个事儿。为什么跟读能同时练听力?想象一下,你在听一个英语播客或者看一部美剧。耳朵接收到的声音信息是连续的、有语调起伏的、带口音的,而且往往语速还不慢。这时候,如果只是被动地听,即使你集.............
  • 回答
    非英语国家的欧洲人移民到美国后,给自己或孩子取本国语言的名字还是英语名字,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个人身份认同、社会融入、文化传承、时代背景以及对未来的考量等多个层面。对此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而是存在着多种选择和演变过程。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详细阐述:一、 历史背景和时代演变: 早期移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