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高赞答主都在说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下饭对于吃下大量主食的重要性,那我从一个从来不愁吃穿的90后角度说一下,“下饭”即使在当下,在我这种口味挑剔的人眼里,仍然是对菜的正面评价。
下饭,起码说明菜肴的味道浓郁,用我们这的话讲叫“有咸淡味”。因为能给予味蕾足够的刺激,所以只要味道不是太糟糕,总能吃得下去,不会给人味同嚼蜡的感觉。
而清淡饮食则对厨艺要求很高,做得好那自然是健康又美味,做得不好那就是淡出个鸟来。不管是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还是现在不愁吃的年代,厨艺好的人都没那么多,想把味道清淡的菜肴做得好吃爽口并不那么容易。
所以硬要说的话,“下饭”的东西其实很多味道都不错,在家里没有厨艺精湛之人的情况下,确实比不下饭的菜要好吃很多。
像我们家就没什么厨艺厉害的人,我妈炒的菜几乎不能吃,一个大西红柿切成四瓣,和鸡蛋混一起炒得像黏粥...我爸炒菜少油少盐,但是炒的半生不熟,也没法吃。
小的时候,我宁可干吃一碗米饭,都不愿意吃他们俩做的菜。
后来我经常去我表姐家蹭饭,表姐日常嘲笑她妈妈(我三姨)做的菜,说那叫“大黑茄子”,因为茄子特别黑,卖相很难看。我表姐那时候有个男朋友,也经常去她家蹭饭,去的时候自带辣酱,说是因为我三姨做的菜不好吃。
我在晚餐时终于尝到了这个传说中的名菜,竟然吃着大为过瘾,原来茄子炒的这么黑是因为放了很多酱油!这咸淡味很充足啊,谈不上多好吃,但确实让人食欲大开,口舌生津了!表姐的男朋友嫌弃这道菜,那是因为他爸爸是有名饭店的厨师啊,但是这道大黑茄子在从小就没吃过优秀家常菜的我来说,那就是山珍海味啊!
我深得其中精髓,回到家告诉我爸妈,以后做菜多放酱油,或者多放醋。后来我们家的伙食确实改善了很多,虽然味道一言难尽,但至少足够咸或者足够酸,足够下饭了。
说实话,现在的人都是又怕缺乏营养,又怕胖,所以平时都是倾向于尽量少吃碳水化合物(主食),多吃营养丰富的瓜果蔬菜和新鲜肉类,但也得建立在吃得下去的基础上啊,如果做得太难吃,你跟我说这是大力水手的菠菜,我也吃不下去啊!
其实把我的家人都算上,做饭最好吃的是我姥姥,酸甜苦辣、轻重寡淡都能做得爽口,真佩服那一代人的厨艺啊!然后到了我父母这一辈,除非干厨子的,否则做饭大多数不好吃。
等到了我们这一代,好像大多数就不会做饭了,少数会做饭的厨艺极高,会做老一辈不会做的各种日式、韩式、西式菜肴,比如我表姐做咖喱饭贼棒~
所以说大多数时候,下饭永远是对菜的正面评价,是不会因为物质的富饶而转移的真理。
虽然现在我们对菜品追求“色香味”俱全,但“好吃”仍是对菜品的最本质要求,也就是“味”最重要。“色”“香”是附着在“味”上的锦上添花的要求。
一道菜满足了“好吃”这条,即使外表不那么美观,这道菜也是合格的。反之,一道菜做得再好看,问起来再香,但吃起来不好吃,则这道菜是不合格的。
因此下饭的菜必然好吃,说明这道菜已经至少达到合格标准了。
现在有种舍本逐末的趋势,对于“色”“香”有过度追求,反而放松了对“味”的追求,某些网红餐厅的菜品看上去很好,但仅仅限于拍照发朋友圈,真正吃起来并没有多美味,这种舍本逐末的网红菜品仅仅能吸引一段时间眼球,但注定活不了多少。
极度追求“色”,导致菜品走邪路的极致算是日本发明的“人体盛”了,希望我们不学他们,别在斜路上走太远,及时悬崖勒马,菜品还是要回归“好吃”的最基本要求。
为什么我想到的是这个
我不对劲
就像“能处”,是对一个东北爷们儿的最高褒奖。
吃过高粱米饭吗?或者带着麸皮的“糙米饭”?高粱饭、番薯、玉米,基本是70-80年代中国普通家庭餐桌上的主梁。
普通工人、农民重体力劳动,出汗多,主食吃太多难下咽。
而“下饭菜”意味着重油、多盐的菜,在上一代人已经是要珍惜吃的美食。
哪怕到了90年代,城市里的老百姓还管比较细杂质少的面粉叫“富强粉”。因为大部分普通家庭吃的面粉,是带偏灰色的“二号粉”。
从上世纪70年代的勒紧裤腰带,到80年代的凭票购买,从空空的菜篮子,到“天天过年”的百姓饭桌子,从追求精细粮食再到粗细粮搭配重新成为消费时尚,也就是最近50年的事情。
而在70年代,人们刚刚摆脱“勒紧裤腰带”的时候,家里能有一口换口味的腊肉、下饭菜,已经是奢侈,豆制品、木耳、香菇、海鲜这些,很难出现在普通餐桌上。
不说顿顿高粱米、粗窝头的难以下咽,关键是新鲜蔬菜很少,一小撮咸菜疙瘩滴1-2滴菜油就是“下饭”的佳肴了。
你说为啥不吃青菜?产量比主粮低供应少是一方面,关键是青菜需要油炒。大部分农村家菜都是晒干了,多放粗盐做成咸菜。还不敢多吃,也就是俗称“下饭菜”。
这时候的“菜”一般都是指“萝卜、土豆、南瓜”这些储存容易、产量较高的菜。
至于肉,是过年才吃的。
而且就这,还主要供应夏秋季节,冬天没有什么蔬菜,只有储存的大白菜。
到了80年代,普通家庭尤其是孩子基本能敞开吃了,但也是敞开吃主食。
餐桌上、带饭时依然是大部分米饭,加少量的下饭的菜。这是物质条件决定的。
至于“多吃菜少吃饭”或在饭馆“不吃主食”,要等2000年左右,才在餐厅常见。
到了今天“不吃碳水”已经成了不少追求身材年轻人的标准,“多吃大米饭”变成了一件有点可笑的事。更想不通,为什么还要“下饭”,明明一顿饭总共没几口主食啊。
但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才知道,有些饭,真的“咽不下”。
“能下饭”的就是当时餐桌上舍不得吃的美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