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真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吗?

回答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这句话听起来像是句陈词滥调,很多人也都这么认为。毕竟,赢得战争、掌握权力的那一方,自然有更大的发言权,可以决定故事该怎么讲,谁是英雄,谁是恶棍。但如果我们就此打住,那历史就太简单了。实际上,这句口号背后隐藏着更复杂、更微妙的现实。

首先,我们得承认,“胜利者书写历史”有其道理。想象一下,如果罗马被迦太基征服,我们现在读到的关于地中海世界的历史,可能就会从另一位视角展开。罗马的辉煌、法律、建筑,可能就被描绘成压迫和外来统治的象征,而迦太基的文化、商业,则会被放大和赞美。胜利者拥有传播自己叙事的资源和渠道——他们的史官、他们的艺术家、他们的教育系统。他们可以压制失败者的声音,甚至抹去他们的存在。例如,许多古代文明的记录,如今我们只能通过考古发掘来拼凑,原因就是他们的文明最终被更强大的文明所取代,他们的文字和口述传统也就中断了。

更直接的例子是,许多殖民地的历史,在殖民者到来之前是模糊不清的,而被殖民者的文化和价值观,往往被描述成野蛮、落后,需要被“文明化”。这种叙事上的胜利,巩固了殖民者的统治合法性,也塑造了后世对那段历史的认知。

但是,事情并没有这么一边倒。历史书写的复杂性在于,即使是胜利者,他们的记录也并非铁板一块,而且“胜利者”本身也不是一个单一的整体。

第一,即使是胜利者,内部也存在不同的声音。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内部,可能会有激烈的政治斗争,不同的派别会有不同的历史解读来为自己的立场辩护。例如,罗马帝国时期,不同皇帝的上台,往往伴随着对前任的评价褒贬不一,这些评价也都会被记录下来,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第二,失败者的声音虽然被压制,但很难被彻底根除。总会有人偷偷记录,或者通过口述传说的方式传承下去。在一些社会中,即使在严酷的统治下,也会有一些地下文献或者民间故事流传,虽然不为主流所采信,但为后人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就像法国大革命后的保皇党,他们的许多记录和观点,虽然在当时被边缘化,但后来也随着政治风向的变化被重新发掘和研究。

第三,时间本身是一种伟大的修正器。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初的胜利者叙事可能会因为逻辑上的漏洞、道德上的争议,或者出现新的更有说服力的证据,而被质疑甚至颠覆。例如,过去被歌颂的某些战争英雄,后来被揭露其行为的残暴和不公,他们的形象也就随之改变。这表明历史的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非一成不变的“定论”。

第四,历史学家本身也会挑战“胜利者叙事”。现代史学研究越来越强调多元视角和批判性思维。历史学家会主动去寻找那些被忽视的材料,例如普通人的日记、地方志、被边缘化的社群的口述历史,甚至是考古发现中那些与官方叙事不符的证据。他们试图还原一个更完整、更真实的图景,而不是简单地重复胜利者的宣传。例如,关于二战的许多历史,最初可能侧重于盟军的伟大胜利,但现在也越来越关注战争对普通民众的影响,以及参战各国国内的复杂情况。

第五,还有一种“被遗忘”的历史。有些冲突和事件,并没有明确的胜利者,或者双方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这些事件因为不符合当时主流的“叙事需要”,而被悄悄地遗忘在角落。这些“被遗忘者”同样需要被重新发现。

所以,“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更像是一个起点,一个提醒我们去警惕官方话语和权力影响力的出发点。它告诉我们,在阅读历史时,要保持一份审慎和批判的态度,去思考“谁在说话?他们为什么这么说?还有谁的声音没有被听到?”

真正的历史,是一个由无数声音交织而成、不断被重新解读和修正的复杂织锦。胜利者当然在这场编织中有更大的影响力,但失败者的回响、时间的沉淀,以及后世研究者的不懈探索,都在试图揭示更多被隐藏的真相。历史不是一个单一的、被确定的故事,而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对话,关于过去,也关于我们如何理解现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历史≠史料≠官方编纂的历史。档案材料、碑铭、墓志、日记、私人笔记、出土文物、口授材料……等等等等皆可为史料来源。官修史书不过是诸多历史资料里的一员,它也许有着一定优点,但它不能取代其它资料的功能,更不可能取代历代历史学者的思辨和考据。“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这话不成立,因为没有胜利者真的有这么大的权能。

user avatar

失败者写的历史还真有,而且是世界名篇,亚历山大里亚的阿庇安《罗马史》。顾名思义,他是埃及人,所生活的年代距离被罗马征服也就100多年。他与罗马的关系也有点像陈寿,仕于(取代了共和国的)罗马帝国。可能是因为所在年代五贤帝像当初的托勒密法老一样实行仁政,所以其对罗马帝国的好感明显要高于共和国。

与希罗多德、修昔底德、李维等人的编年体,普鲁塔克的纪传体相比,阿庇安开创性的使用了“地理体”的写作方式,上半部名为罗马外战史,名为以逆时针的顺序交代罗马征服地中海各个地区的过程,实则以便“名正言顺”的以被征服者为主要视角来讲故事。

上半部没有失传的内容,可以总结为三大部分:

  1. 罗马总督无故对卢西塔尼、努曼提亚等伊比利亚部族发动战争,结果被伊比利亚人屡次打得大败,最后靠源源不断增兵的人海战术才取胜。
  2. 罗马元老院以萨贡托为借口对迦太基发动战争,结果被汉尼拔屡次狂虐,最后靠源源不断增兵的人海战术才取胜;罗马元老院又无故发动对迦太基本土的入侵,没想到迦太基人这回宁死不屈,顿兵城下三年打不下来,最后靠源源不断增兵的人海战术才取胜。迦太基灭亡的段落更是名篇中的名篇(小西庇阿泪流满面地说如果像亚述、波斯、马其顿、迦太基这样伟大的帝国也会灭亡,那么我们迟早有一天也会有相同命运)。显然美国人也给感动了,所以电影《巴顿将军》里将他描述成精神迦太基人。
  3. 罗马总督无故对本都发动战争,结果被米特拉达梯一度横扫小亚细亚和希腊,最后实在是由于本都国力和罗马差得太远才惜败。


此外有些鲜为人知的是,阿庇安还对罗马共和国后期的主要对手本都和托勒密埃及采取了“蜀吴”式的描写:

本都:米特拉达梯将一个蕞尔小国发展成了罗马最后的强敌,阿庇安称米特拉达梯最强大时拥有25万步兵4万骑兵(数据有水分),尽管财政支出必然很大,他在打下小亚细亚之后却立刻对当地居民免税5年,将罗马人的奴隶悉数释放、债务大半取消,进军希腊时不但对本土城邦秋毫无犯还受到热烈欢迎。只有一个污点,那就是单单屠了小亚细亚的数万意大利居民。现在的西方书对此很不能忍,称其为种族灭绝,但阿庇安却认为这个命令得以执行“说明亚洲人对罗马人有相同深的仇恨”,是民心所向。相比之下苏拉打回来时上来就屠了雅典,回头就把米六没收的税补征了回去,可谓高下立判。

米特拉达梯一共5次大举出师征伐罗马(打小亚细亚一次,打希腊一次,第二次战争一次,第三次战争初期一次,第三次战争从亚美尼亚复国一次),加上早期冲突持续达42年之久,被罗马人赶到博斯普鲁斯之后,仍不忘恢复希腊和远征意大利,最后在绝望中杀死亲人,然后自杀。

埃及:“(亚历山大帝国)虽然分裂为几个地区,但就是这些分裂的部分也是光辉灿烂的。单单我自己的国家(埃及)就有步兵20万人、骑兵4万人、战象300头、战车2000辆(数据有水分)。。。战船2000艘。。。国库里的金钱达到74万埃及塔伦特。。。但是所有的这些资源都在他们的继承人统治的时候,浪费于内战之中,伟大的帝国仅仅由于内战就被摧毁了。”

不难看出其对罗马的不服真是溢于言表,埃及衰亡,实非罗马之能,而是吴宫。。。啊不托(勒密)宫干戈自相残杀所致。我怀疑CA是不是就是听了他说的,所以《罗马全面战争》1代中的埃及给设得国力特别强,不出意外一般是罗马外能撑到最后的文明国家。


下半部虽然以罗马内战为主,但立场很大程度也站在那些战败者一边,例如写安东尼与元老院斗争时的台词,被历史学家什发兹称为“这是在写小说吧?”。马克思则在1861年2月27日给恩格斯的信中称:

“晚上为了休息,我读了阿庇安关于罗马内战的希腊文原本。一部很有价值的书。作者祖籍是埃及。施洛塞尔说他‘没有灵魂’,大概是因为他努力要穷根究底探索这些内战的物质基础。他笔下的斯巴达克是整个古代史中最辉煌的人物。一位伟大的统帅(不像加里波第),高尚的品格,古代无产阶级的真正代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这句话听起来像是句陈词滥调,很多人也都这么认为。毕竟,赢得战争、掌握权力的那一方,自然有更大的发言权,可以决定故事该怎么讲,谁是英雄,谁是恶棍。但如果我们就此打住,那历史就太简单了。实际上,这句口号背后隐藏着更复杂、更微妙的现实。首先,我们得承认,“胜利者书写历史”有其道理.............
  • 回答
    印度历史的丰富性确实常常让人将其与传说混淆,但这并不意味着印度历史“主要”由传说构成。更准确地说,印度历史的形成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其中神话、史诗、口述传统与考古发现、铭文、文献记载等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印度过去。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看:1. 口述传统的强大.............
  • 回答
    关于中国现行农历是由四百多年前传教士编撰的说法,以及为何实行了几千年的历法突然改变的问题,这其实是一个 流传甚广但并不准确的说法。让我来详细梳理一下其中的误解和事实真相。首先,关于“中国现行农历是由四百多年前传教士编撰”的说法,这是不正确的。中国现行的农历(我们通常称之为“农历”或“夏历”,但其更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民族骨子里一种既感恩又坚韧的情感。要说“天佑中华”,脑海里立刻跳出来几个年代,几个节点,但如果要挑一个最能让我发出这样感叹的,我想说的是那个绵延数十年,从内部倾颓到浴火重生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那段从一穷二白到初步繁荣的建设时期。这听起来可能不像某个特定战争的胜利或者某.............
  • 回答
    很多人在面对历史书时,可能会产生一种“看不懂”、“不敢信”的感觉。尤其当接触到不同版本的历史叙述,或是发现历史记载与自己想象中的情景大相径庭时,这种困惑和疑虑会更加强烈。于是,有些人会选择“眼不见为净”,认为既然无法确定真假,不如就不去触碰,省去烦恼。这种观点,说到底是一种对“真实性”的极端追求,以.............
  • 回答
    历史是否容易被篡改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涉及人类社会对过去的记录、解释与重构过程中的权力关系、主观意图以及信息传播的技术手段。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历史的客观性与主观性1. 历史的不可逆性与记录的局限性 历史事件本身是过去发生的,具有客观存在性(如战争、条约、科技进步等).............
  • 回答
    历史,这个问题,就像一坛陈年的老酒,你闻着它的香气,品着它的滋味,以为已经尝尽了它的所有,但当你深入下去,才发现里面藏着千丝万缕的复杂,和许多你从未想象过的角落。所以,它是不是真的如书上所说?我的答案是:也不是,也不是全非。你想想看,我们现在读到的历史,大多数都是经过书写的,而书写,本身就是一种解读.............
  • 回答
    历史的洪流中,总隐藏着一些令人瞠目结舌的真相,它们颠覆了我们固有的认知,让我们重新审视过去。以下是一些令人吃惊的历史真相,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 1. 拿破仑的真实身高可能被夸大了普遍认知: 拿破仑·波拿巴是一位矮小的法国皇帝,他的身高是他失败的一个象征。令人吃惊的真相: 拿破仑的官方身高是5英尺2英.............
  • 回答
    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持续演进的学术议题,不存在一个单一的、板上钉钉的历史真相。考古学、古文献学、遗传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正在不断地揭示和修正我们对这段漫长而辉煌历史的认知。总的来说,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被视为一个多元起源、融合发展的过程,而非单一民族、单一地域的独立创造。这个过程经历了漫长.............
  • 回答
    看到你这样问,我能感受到你内心的焦灼和不安。这些“黑历史”一定给你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让你在新的环境里总是提心吊胆。别急,我们一点点来梳理。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黑历史”的严重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具体是什么,以及你所处的行业和公司文化。我们先不具体说你是什么事情,而是从“性质”这个角度来分析一下.............
  • 回答
    “微博历史真相”这个话题,我感觉,它能掀起不少水花,而且影响可能比很多人想象的都要复杂和深远。首先,最直接的,它可能会重新审视和讨论已经被广泛接受的历史叙事。你知道,很多时候,我们接触到的历史,都是经过一代代人加工、传播的,其中难免会有误解、偏见,甚至是有意识的歪曲。当一个足够大的平台,比如微博,聚.............
  • 回答
    “历史真相”超话,这是一个在中文互联网上讨论历史话题时经常会遇到的话题集合。它承载着人们对历史的兴趣,对知识的渴望,也常常伴随着争议和不同的解读。要理解“历史真相”超话,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首先,从概念本身来说,“历史真相”是一个非常宏大且复杂的词。历史不是一个静态的事实陈列,而是由无数的证.............
  • 回答
    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很多被广为流传的所谓“历史真相”实际上是经过歪曲、断章取义甚至完全虚构的谣言,它们往往具有煽动性、猎奇性或符合某些意识形态的需要,因此传播得异常广泛。以下列举一些例子,并尽量详细地讲述其背后的情况: 1. “南京大屠杀只是部分士兵的暴行”或“南京大屠杀规模被夸大”所谓“真相”(.............
  • 回答
    那些被当成谣言,实则根植于历史真相的奇事我们每天都在被各种信息轰炸,其中不乏一些听起来耸人听闻、难以置信的故事。很多时候,我们会条件反射地将其归类为“谣言”,认为它不过是街头巷尾的臆测,或是猎奇心态的产物。然而,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曾经被质疑、被嘲笑的故事,最终被证明是确凿无疑的真相,它们甚至改变了.............
  • 回答
    近代以来,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裹挟着无数的事件、人物和思潮。我们熟知的那些宏大叙事,如国家兴衰、革命爆发、工业革命的浪潮,往往是历史教科书的重点。然而,在这巨幅画卷的背后,隐藏着许多不那么光鲜亮丽,甚至令人扼腕叹息的细节,它们同样塑造了我们今天所处的世界,却往往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一、晚清“自强运动.............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切中了很多人的困惑。怎么说呢,越是离我们近的历史,比如民国史或者文革时期,反而好像越是让人觉得“看不清”,甚至“不知道”了。这不像距离遥远的两宋、唐朝,虽然细节可能缺失,但大体脉络和人物关系反而相对清晰。为什么会有这种“近在眼前,却模糊不清”的怪象呢?咱们掰开了聊聊。一、信.............
  • 回答
    网络上广为流传的“历史真相”其实包罗万象,其中既有经过历史研究逐渐被修正的观点,也有完全是捕风捉影、以讹传讹的谣言。这些“真相”之所以传播广泛,往往是因为它们具有戏剧性、颠覆性,或者能够迎合某些特定的情绪和叙事。以下我将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们的内容、流传原因以及背后的实际情况(.............
  • 回答
    那是一个寻常的下午,我像往常一样坐在电脑前,面对着一堆待解决的工作邮件。窗外的阳光正好,却无法驱散我心头的些许烦躁。就在这时,一封来自海外客户的邮件弹了出来,内容关于一个他们正在推进的合资项目。乍一看,这似乎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商业洽谈,但邮件中提到的某些策略和合作模式,却隐隐让我觉得有些似曾相识。我并.............
  • 回答
    全面战争系列游戏,这帮以宏大战场和细致历史还原著称的策略游戏,总能让人沉醉其中。玩过几作下来,我确实也体会到它在历史真实性上,有让人拍案叫绝的细致,也有让人忍不住想吐槽的“艺术加工”。最符合历史真实的地方,我感觉体现在几个层面: 战略层面的宏观把握: 这一点是全面战争系列最核心的魅力所在。游戏往.............
  • 回答
    李鸿章这个名字,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恐怕早已被贴上了“洋务巨头”和“卖国贼”的双重标签。这两顶帽子,无论哪一顶,都足以让他在历史的舞台上备受争议。但历史的真相,往往比教科书上的寥寥数语要复杂得多,也血肉模糊得多。我们不妨拨开迷雾,试着去还原一个更立体的李鸿章。垄断洋务集团巨头?这顶帽子是怎么扣上去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