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伊斯兰风格的建筑为何有大量的拱形和圆顶?

回答
伊斯兰风格建筑之所以大量运用拱形和圆顶,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多方面的文化、宗教、技术和美学考量,它们共同塑造了这种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建筑体系。下面我们就来一一细说:

一、宗教与精神象征的表达:

对无限与永恒的追求: 在伊斯兰教中,真主是无限的、永恒的。圆顶,尤其是巨大的中央圆顶,向上延伸,仿佛连接着人间与天堂,象征着真主的至高无上和宇宙的无限。其封闭的球形结构,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自然地呼应了这种超越时空的信仰。
冥想与专注的空间: 清真寺是穆斯林进行祈祷和冥想的场所。圆顶带来的宽敞、明亮且柔和的室内空间,有助于信徒将注意力集中在祷告上,屏蔽外界的干扰。柔和的光线透过窗户,投射在圆顶内部,营造出一种神圣而宁静的氛围。
集体祈祷的视觉焦点: 在大型清真寺中,中央圆顶通常位于祈祷大厅的上方,成为整个空间的视觉焦点。它不仅在建筑上突显了神圣的空间,也在功能上引导着信徒的目光和精神方向,指向朝拜的方向(吉卜拉)。
拱形的象征意义: 虽然不如圆顶那么直接,但拱形在伊斯兰建筑中也承载着一定的象征意义。它形成的开放曲线,可以看作是通往真主的道路的隐喻,或是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视觉延伸感。

二、技术与结构的实用考量:

克服跨度难题: 在没有现代钢筋混凝土技术的情况下,如何建造大跨度的屋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拱形和圆顶是古老而有效的结构形式,它们能将屋顶的重量和压力有效地分散到两侧的柱子或墙壁上,从而实现比平板屋顶更大的跨度。
圆顶的结构优势: 圆顶是一种“自身稳定”的结构。当它被放置在基座(通常是鼓形结构)上时,自身受力就能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这种结构形式在承受垂直载荷方面非常出色,非常适合覆盖宽阔的空间,例如祈祷大厅。
拱形的结构多样性与灵活性: 伊斯兰建筑中发展出了多种多样的拱形形式,例如马蹄拱(也称尖拱)、尖拱、叠拱等。这些拱形不仅在视觉上增加了建筑的层次感和丰富性,也为建筑师提供了更多的结构选择和设计自由,以适应不同的建筑需求和审美偏好。
材料的限制与创新: 早期的伊斯兰建筑多使用砖石材料。拱形和圆顶的结构特性与这些材料的受力性能非常契合,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砖石的抗压优势,同时避免其在受拉时的劣势。

三、美学与装饰的追求:

视觉的宏伟与庄严: 巨大的拱形入口和高耸的圆顶,赋予了伊斯兰建筑一种宏伟、庄严和令人敬畏的气势。它们在城市景观中脱颖而出,成为地标性的存在。
光影效果的运用: 圆顶的鼓形结构上通常会开设许多窗户,当阳光透过这些窗户洒落到圆顶内部时,会产生美轮美奂的光影效果。这种光影的变化使得室内空间更加富有生命力,也增强了空间的神秘感。
装饰的可能性: 拱形和圆顶的表面为艺术家和工匠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无论是内部的马赛克、几何图案、书法装饰,还是外部的瓷砖贴面,都能够在这光滑的曲面上得到完美的展现,极大地丰富了建筑的视觉语言。
借鉴与融合: 在伊斯兰文明早期,建筑师们吸收了拜占庭、波斯、罗马等古典文明的建筑遗产。其中,拜占庭时期教堂的巨大圆顶(如圣索菲亚大教堂)对伊斯兰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波斯和罗马的拱形技术也为伊斯兰建筑的创新提供了基础。伊斯兰建筑师并非简单复制,而是将这些元素进行融合与创新,发展出具有自身独特风格的拱形和圆顶。

总结来说,伊斯兰建筑中大量的拱形和圆顶是宗教信仰、技术智慧、美学追求以及历史文化传承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它们不仅是结构上的巧妙设计,更是精神世界的映射,是建筑师们对无限、永恒和美的深刻理解的体现。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伊斯兰建筑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在世界建筑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几乎可用作建筑史考试的最后几道论述题之一了。题目牵涉内容实在很多,铺开去也许要一篇论文或一本书才可以讲全面。如果简单粗略地谈,可以分为,历史的原因,现实的原因。以下很多内容来自于陈志华先生著作《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图片大部分也来自百度。不过,建筑史和建筑风格的事物,往往具有多面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很多问题其实并非看起来那么绝对。加之本人学识有限,所答难以全面。我想我只是为大家提供一个可能有用的思路。所以,无论何时,本人欢迎大家的批评和指正,欢迎纠错,欢迎探讨。


一、历史的原因

最初,可以追溯到拜占庭的影响。伊斯兰建筑尽管独树一帜,但在初期形成里,无疑还是受了拜占庭建筑和建筑师的诸多影响。阿拉伯人本是游牧族,无从谈建筑传承。「公元7世纪中叶,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从阿拉伯半岛腹地出发,先后占领叙利亚、巴勒斯坦、两河流域、伊朗、中亚、阿塞拜疆和埃及,8世纪初,占领了几乎整个欧洲西南的比利牛斯半岛」。他们扩张时,「宽容地汲取各地文化,迅速地铸成了灿烂的伊斯兰文明」。在最初建立倭玛亚王朝的大马士革,统治者热切希望把这个城市建成属于他们的君士坦丁堡,他们任用拜占庭和叙利亚的建筑师为他们建造清真寺。倭玛亚王朝之后,再慢慢融入了诸如波斯等等其他文化特征。

而拜占庭建筑的伟大,在于它们解决了古罗马建筑悬而未决的问题——如何在方形基座上搭建一个完整的半圆穹顶?或如何在4个及其以上的独立支座上支撑起一个完整的穹顶?

是拜占庭人,创造了独特的结构形式——帆拱当然,不管是劵拱还是穹顶,都不是拜占庭的首创。就伊斯兰建筑中大量采用的券拱形式来说,早在公元前四千纪末,两河流域就产生了券拱结构,但当时砖产量极低,券拱完全不能发展。直到古罗马时期,才将券拱技术发展到辉煌程度。(关于这一点,多谢@Blind Talker 提醒)

而古罗马,不仅大大发展了券拱技艺,还发明了十字拱,和最初的拱顶体系。古罗马人为世界提供了穹顶的建构初衷,但还是没能把它们很好地发展下去,更没能把穹顶这种「主要结构因素形成相应的艺术表现」,除了万神庙——而万神庙的平面也还是圆的。也就是说,是拜占庭人,将穹顶发展得又高又大又灵活,形成可以为上层意识服务的显赫的集中式构图。而这种穹顶高高在上一只独大的构图和建筑形制,从最初就沿用到了伊斯兰世界的建筑中,历经慢慢转变,形成伊斯兰别有特色的穹顶。

穹顶的历史演变简单归纳如下:

古罗马的十字拱(我们当然要承认,古罗马的十字拱及其拱顶体系,无疑也是人类成功的结构创造。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其内穹顶仍然是不完整的,这对宗教、皇室需要更大更高更完整的空间氛围来说,还是不完美的。)



拜占庭的帆拱其下的空间可以是方形的,支座也可以多于4枚,这就将空间解放出来,不再被动地局限于穹顶圆形形式带来的形态限制



圣索菲亚大教堂,拜占庭传世之作(注意区别,它最初是教堂,不是清真寺。土耳其人灭掉拜占庭之后,把它变为了清真寺,而奥斯曼帝国在伊斯坦布尔建造的另外几个大型清真寺,与之极为类似。宗教的对立并没有妨碍他们照搬东正教教堂的形制和结构。但拜家这个,才是最早最原创的,除了后来被土耳其人加上的用于清真寺的四周宣礼塔。)


伊斯兰建筑的穹顶 (我们可发现,得益于拜占庭帆拱技术的采用和进步,在圆滚滚的穹顶下,可以有除圆形外的其他形状的平面形制。只不过,与拜占庭灰溜溜的穹顶不一样的在于,热情的伊斯兰人总是十分喜爱用装潢突出他们的大穹顶了)




苏利曼耶清真寺(Suleimaiye Mosque,1550~1556年,建筑师Sinan


苏丹阿赫穆德清真寺 (俗称蓝色清真寺,Sultan Ahmed Mosque,1609~1616年,建筑师Ahmed Aga)


内穹内部的空间感受——高大,完整,开阔,宏伟,或许这就是有了某种神性的空间)
(经知友纠错,此处内部图引用了网友ju1970x的实地游记,图片来源请参见:蓝色清真寺--伊斯坦布尔游记--蚂蜂窝


下图来自百度旅游,图片来源请参见蓝色清真寺_景点相册


下图自来维基百科,图片来源请参见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




二、现实的原因

又大致有三:
1、穹顶空间的视听效果与空间氛围,适合于宗教仪式
2、古代伊斯兰世界的主流意识形态
3、伊斯兰自成一派的建筑与结构技术

分而简述:

1、穹顶空间的视听效果与空间氛围,适合于宗教仪式

感谢穆斯林知友@吴aishah 的提醒,特增加此条。空间本身,也是一种形式。而每一种空间形式,都有它所需要的功能意义与之匹配或结合。从穹顶空间本身的听觉效果上讲,当然有为「在清真寺中诵读古兰经时声音传的更响亮、唤起大家内心强烈共鸣」的作用。从穹顶所营造的空间氛围上看,如上面我们所看到的,穹顶空间往往崇高、开阔、内敛、集中,主从分明,这与宗教仪式所需的神圣感、静谧感、内向感,是非常统一协调的。 上述两个方面,相信都可以归纳为宗教对仪式空间的要求吧。

2、古代伊斯兰世界的主流意识形态

陈志华先生在《外国建筑史》中提到伊斯兰建筑的地域范围,认为大约是「阿拉伯、西亚、中亚、北非和在欧洲的土耳其」。这片世界里的伊斯兰风格建筑,与其他大部分亚洲建筑一样,具有比较典型造型特征的,往往都是宗教与宫廷建筑。而这两大类建筑,都需要或完整严谨、或宏伟庄严、或稳定健硕、或独一无二的外观,而在构图上具有强烈集中性与内向感的穹顶与拱券形式,是可以良好地表达出上述精神气质的。

建筑是时代的产物,是人类思想的承载者,只不过,在大部分的人类时代里,建筑承载的并非是普通老百姓的思想,而是皇室权贵与上流阶层的罢了。对于整个伊斯兰世界来说,在最初的穹顶技术和形态引进后的日子里,无外乎就是皇家和权贵阶层如何去运用它们,以达到他们所缔造的建筑想要让世人感知的氛围。皇家建筑是需要无比庄重威严宏伟严肃的空间和形态的,当然,世俗的宗教,也是需要静谧安详完整高耸的空间和形态的,一开始,由于建筑与结构技术的限制,做得还并不好。但时代总是变化的,技术总是发展的,伊斯兰建筑结构技术的发展,有自创、有吸收、有借鉴、有照搬,最终形成一片灿烂的、独一无二的、具有极强可识别性的建筑外观——以曲线为母题的千差万别的拱券与穹顶。

3、伊斯兰自成一派的建筑与结构技术

在西亚,初期的大马士革清真寺是在古罗马晚期的基督教堂基础上建的,后来,正中还是加了拜占庭式的穹顶。伊斯兰人非常喜爱把他们的建筑、他们的拱券和穹顶都装饰起来,图案化效果很强烈。由于伊斯兰反对偶像崇拜,以至于后来的装饰图案里,「几何纹样基本上排斥了写实的形象」,连最初还可以见到的动植物形象都没有了。正因为对建筑物外立面和建筑细部都倾向于图案化,伊斯兰人也不断总结、发明出各式各样的拱券形式,诸如火焰券、马蹄券、双圆心尖券、海扇券、花瓣券、重叠花瓣券等等等等,不同的拱券形式注定了要有与之相应的穹顶形式。所以,伊斯兰建筑的券和穹,大多都是风格统一的。这种形式上的处理,即让拱券不仅配合装饰而发生诸多变异,其拱券形式本身,业已成为一种独特的装饰和建筑细节,同时反过来又影响建筑上占据最大体量的穹顶,这种系统化的造型模式,应该也是伊斯兰建筑特殊之一吧。

让我们看看大量存在于伊斯兰建筑中的。券和拱,都是伊斯兰建筑中发展得极为有本土特色的建筑组成了。



另外,伊朗及中亚的伊斯兰建筑,更为大量地采用砖筑拱券结构,仍以穹顶为基础修建各类纪念性建筑。在这一区域里,君王的强大和伟岸需要更进一步的表露,于是,穹顶的集中式在外形上地位愈加突出,甚至流于形式,跟内部空间脱节,穹顶外部的装饰也身为繁琐。这些大都是皇权的意愿。穹顶的形式还广泛运用到了陵墓上,如沙赫辛德墓。简单说,即穹顶下面又多出了一大截造型事物,把穹顶抬得老高老高,形成高耸雄伟的纪念感——这应该也是泰姬玛哈尔陵的滥觞了——初期伊斯兰的陵墓,不过是方形体量上扣一个穹顶,四个外立面基本相似。11世纪后慢慢强调一个主要外观立面,正面中段檐口升高,正中设一个通高大凹龛(这种形制称为「伊旺」),其上还有一截基座,其上才是拱顶。「这种形制广为流传,直到印度」。


沙赫辛德墓,14~15世纪。(那穹顶是不是很像著名的泰姬陵?)


与上图对比一下,泰姬玛哈尔陵(1632~1647)的穹顶造型模式。穹顶下面也是「一大截」,包括连接穹顶与下部体量的「鼓座」。此时,穹顶的造型更加丰富,对穹顶与主体量的连接方式处理得更为巧妙自然。上述穹顶形制被反复运用、总结乃至进步,在这组独一无二的印度的伊斯兰建筑里,终于发展到一种巅峰。不仅将伊旺与平直墙面结合起来,也将穹顶与整个建筑形式完美的结合起来,构图考究,简洁大方,对比得当,「可以说是整个伊斯兰世界建筑经验的结晶」。


当然,11世纪伊斯兰建筑形成上述穹顶下方「伊旺」形制以后,富有热情的伊斯兰人不满足于此,继续对穹顶进行创新、变革与优化,还形成方形主体、圆柱形基座、饱满的穹顶、瘦高的尖塔的构图形制,甚至穹顶与鼓座形成分段式处理,区别明显。这种穹顶的造型,主次分明,变化丰富,外观独到,几何形态与尺度大小均对比强烈,把庄严宏伟的意愿表达得非常到位和令人满意。代表例子如帖木儿墓(1404~1405)




大量而特有的装饰,使得伊斯兰的拱券看起来民族特色浓郁,以至于举世闻名。至于穹顶,伊斯兰建筑的穹顶看起来根本与拜占庭的穹顶没有太多关系。尽管它们最初也是脱胎于拜占庭式穹顶,但它们历经传承、融合与创新,已然自成风骨。这就是建筑史上经常出现的本土化。所以,千万别看到穹顶就认为那是拜占庭建筑或拜占庭风格,拜占庭只是为世界提供了一种建构模式,他固然伟大,但却不是所有穹顶都姓拜的。

谈及伊斯兰建筑的演变,除了在外观造型乃至内部空间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穹顶本身,始终还是要提及他们独一无二的建筑装饰。伊斯兰建筑的装饰,在全世界堪称奇秒而独道。在中亚和伊朗高原,自然景色单调荒芜,所以人们偏爱浓烈色彩,室内多用华丽的壁毯和地毯,而反映在建筑上,也就偏爱大面积的彩色装饰。波斯曾喜爱用琉璃砖作为建筑材料,后来,伊斯兰世界里,琉璃砖的花样也愈发地多,甚至一度形成外墙独有的镶嵌工艺。既然色彩和光泽成了伊斯兰建筑主要装饰成分,凹凸不平的建筑外墙面当然不太适合琉璃砖贴面——所以片状块状的贴面材料终于还是不可取的,人们发现墙面粉饰比较适合伊斯兰建筑上大量的曲面和弧形,这进一步地影响伊斯兰建筑的造型,为了利于装饰,伊斯兰建筑的造型和体量逐渐化于简洁、平滑,建筑体形逐渐倾向于纯几何形态,总之,建筑物也更为重视整体的协调性。

一种风格独特而强烈的建筑,其形成往往不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而是在沿袭、传承、汲取及本土化的过程中,由很多建筑造型因素相互影响而导致的。这其中,又有宗教、皇权的力量对其加以影响与强化,最终,才形成建筑史上一页独特而瑰丽的篇章。


比比哈内清真寺外观及穹顶内望




伊斯发罕皇家清真寺外观及细节





欢迎各位参与我的知乎Live


欢迎各位收听我的知乎读书会音频:《梁思成与他的时代》


同时接受相关建筑学专业及硬笔书法咨询,希望可以帮到你

user avatar

谢邀,因为我的回答往往容易“偏题”,所以这个问题也是等了这么一阵子,有了一些好答案之后再为大家接着说。(答案略长不过古兰经)

但是在离题之前,我希望能首先支持题主的问题里实际隐藏的一个现象:伊斯兰建筑的确拥有异常强烈的符号化语言,正如Moffett在《A World History of Architecture》(Moffett et al,2003)里提到的:


诚如我们所见,早起基督教经历了一个有意识的过程去发展建筑形式用以贴合和表达宗教行为。跟随先知默罕默德的信徒们也经历了相似的演化过程,但是引向了不同的结果,因为他们供奉和追求象征化的是他们的伊斯兰(Islam)。

这实际上是宗教建筑得以展现宏大叙事的主要原因,然而建筑上有一个问题在很久的一段时间里都让古代的工匠望而却步——不是如何让建筑看上去 “高、大、上”, 而是如何赋予高大上的建筑相称的内部尺度。


逼着工匠绞尽脑汁的当然另有人在,而这批人不但推动着建筑技术的进步,而且他们能够自圆其说一些当时因为勉强不来而退而求其次的建筑效果。就让我们姑且管这个叫“神棍的危机处理能力”吧。


上图是柏林新博物馆(Nueus Museum)展出的一个古埃及神庙的复原模型中主神殿的部分(自己粗心忘记了名字,经@袁梦源 指点,极有可能是The Gem-pa-Aten Temple。)除了怪异的石阵,厚实的高墙,这个复原的神庙还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它 没 有 屋 顶。从围合的墙面,到中轴线上那四根巨大的柱子,它们都是直直的与天空接在一起。对于这样一个略显粗放的设定,古埃及祭祀是这样圆场的:这个神庙属于太阳神瑞(Re),所以天空就是神庙的屋顶。唯有如此,主神的荣光才能在这样的尺度下被庆祝(你可以看到那两堵极少见的打断中轴线的L形的墙,很有可能以此界定神庙的“内部”,因为用有无屋顶已经无法界定了)。相比之下,现存最大的卡纳克神庙(Temple of Khons Karnak)却不得不在笨重的结构中挣扎了一千九百多年(断断续续的工程耗费时间)


时间再往后延,通晓叠涩技术和掌握柱式尺寸的古希腊人在葡萄酒的微醺里就着露天的剧场开心,卫城的帕特农(Parthenon)神庙柱廊的韵律以及柱头的精致程度显然要比内部跨度来得重要,所以每年祭祀活动最重要的一环不是神庙内的参拜而是祭祀队伍绕着卫城山丘拾阶而上从每个角度对神庙的注目礼。


(帕特农神庙,公元前432年)

再后来,古罗马人的万神庙(Pantheon)看上去一副英明神武,荷尔蒙旺盛的样子。因为它实现了惊人的43.3米的跨度,然而这个穹顶从剖面上看还是采用的“叠涩”这种老办法(所以万神庙有时会被戏称为大尺寸的Igloo)。更“不诚实”的是,他的叠涩竟然偷偷地通过替换材料来实现重量上的分层——通过石灰华,泉华,砖和火山岩等几种材料的不同配比,这个穹顶可分被为6层;当然还有最后的第七层——空气,也就是穹顶中央8.5米直径的孔。因为逐渐变得轻薄的结构在中心处实在不能有类似定心石的存在。而由这个“孔”带来的光影效果很容易的被解读为拥有天启一般神圣感。

(万神庙,公元126年)

谁知道,一种早早就在两河流域发展并被罗马人用于水道的构筑的结构真正的给与建筑受力当时最优美的叙事。这种结构优异到被冠以建筑还有建筑师的希腊词根:Arch(为首的,顶端的),这就是拱。

拱成就了砌体建筑优雅的气质,就像康(Louise Kahn)说的:“我问砖,砖你想成为什么,砖回答我想成为拱。”


拱在建筑中的应用带来了建筑技术的蓬勃发展,其后在拜占庭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帆拱做法的出现更是把单向度的拱支撑立体化。而其中“最高最大”的例子就是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Hagia Sophia)。利用帆拱,她的直径达到33米。再配合罗马人喜爱的半圆拱,巨大的,开敞的,呼应宗教感情的室内空间终于实现了。这种把拱‘空间化’组合的意识也在往后的欧洲建筑史里为基督教带来了罗曼式,巴洛克式和哥特式教堂建筑。

(原索菲亚大教堂,公元563年第一次重建版)

正题来了,我们在这里讨论的伊斯兰风格的建筑却不是始于帆拱。


(圆顶清真寺,公元691年建完)

纵然相比537年第一次竣工的圣索菲亚,691年修建的伊斯兰的圆顶清真寺看上去形式挺类似的。但是实际上而这在结构上有很大的出入:圣索菲亚大教堂里,利用帆拱接受重力转化到四个墩子是在一个正方形平面的四角上;虽然数墩子数目的话也是四个,属于早期伊斯兰教建筑代表的圆顶清真寺是把穹顶的重量传递到一个类似鼓形的圆平面上。然后以此放射出去的结构在顶部是类似桁架的设计。另外重要的一点,从结构图上看到圣索菲亚的穹顶和它厚重的底座相比非常之薄,可是这个穹顶也是货真价实的砌体结构。而圆顶清真寺的穹顶却是内外两层各由32条肋木组成的木质屋顶。

(索菲亚 vs 圆顶)

实际上,圆顶清真寺的,是一种更类似于早起基督教教堂的结构,而参考的就是这个清真寺不远处的圣墓教堂,而这是一个比圣索菲亚的帆拱结构落后200年的木质穹顶结构。而这就是当年被赶出麦加,艰难险阻中存活下来的伊斯兰教能够负担得了(affordable)的建筑结构了。(之前此处有自己理解上的失误,亏得

@叶雅宝

指出,谢谢)


(圣墓教堂, 公元326年)

(圣墓教堂结构, 公元326年)

圆顶清真寺之所以具有代表性,是因为它的宗教地位。当默罕默德推行认主独一的主张而在麦加遭到贵族阶级抵制和诋毁时,用以证明其先知身份的是在621年7月27日那晚的“升霄”:真主命令天仙哲伯勒依来带着神兽布拉克来麦加迎接先知穆罕默德。穆罕默德遂在哲伯勒依来的陪伴下,瞬间即乘布拉克赶到了耶路撒冷(远寺),并在此处准备“升霄”(真主邀请他遨游七重天)。他身下的岩石居然受到感应想一同被召唤,在默罕默德施令的情况下石头就此悬停(我昨天和坐我后面的约旦PhD哥们儿讨论这事的时候,他还坚称这是真的,他在流体力学方面甩我五十条街。。。)。由此,这个石头就成了见证奇迹发生一刻的圣石。进而先知身份神圣感加强(默罕默德是最接近完美的普通人,他不会法术,他表现出来的神迹只是真主要他做的时候才会做),再进而就在这个石头上修建了清真寺。

(先知升霄时站的石头)


传说什么的可以靠宣传手段,房子可得实打实的建。这个重要的清真寺照搬了老式基督教堂的结构很有可能是因为本质上默罕默德就认为伊斯兰的真主就是基督教的上帝,大家都是根正苗红的一神论;另外鼓形基座接上部穹顶的做法很有可能就是起源于波斯,只是(东)罗马人发狠地把科技树点到了帆拱的级别和这个原初结构一比太过耀眼。以圣索菲亚大讲堂为例,那么敦实的基础,那么谨慎的穹顶,除去558年的战乱造成的损毁,563年重建以后,这个穹顶依然在989年和1346年坍塌过两次。1453年后被奥斯曼帝国抢来当清真寺是后话(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大教堂比之前图上的多了四座叫拜楼),在建教初期及后面的近百年的穆斯林内战里,帆拱不是当时伊斯兰世界用得起的。相较简单的联排拱的技术或者类似上文提到的穹顶技术更容易参考和借鉴。更重要的是,在伊斯兰教的迅速扩张中,清真寺的的确确就是作为象征符号来推广的。每日要做五次祈祷(这还是默罕默德那次上天讨价还价,真主才同意由一天五十次降下来的次数)的信徒需要在所到之地方便的找到可供安心祈祷的地方,所以标示性非常重要。所以在常见的清真寺造型中除了在远东的中国推行拱结构稍稍受阻转而使用中国本土的建筑语汇外,在其余地区(从西班牙到非洲,从阿拉伯到印尼,从中亚到印度)清真寺的特征都有一定的保留,比如带拱廊的庭院Sahn;礼拜室Haram;经典的立面造型Iwan。当然还有我们眼熟的穹顶和叫拜楼。而建筑结构和形式原型除了一开始说到的基督教早期教堂建筑外,还有先知默罕默德在麦加故居(提供了围有柱廊庭院的原型)和古波斯宫殿大厅Apadana(也就是连续拱形成的礼堂的原型),这些都从视觉上不断提醒着宗教的影响力。


(伊斯法罕的带柱廊的清真寺中庭(Sahn)每条变的柱廊中间都有一个主体的建筑体饰以拱形门这就是Iwan,而真实结构多内藏三拱,中间较大的一跨用来当门洞。)


(拱技术传入我国较晚,所以早到一步的伊斯兰精神只能寄居在中式语言里)


除开结构广谱性造就的清真寺在信众地区的易于推广,第二个支撑伊斯兰建筑保有固定风格的就是这种风格令人信服的实用性。 这种实用性不仅仅表示在清真寺里厚重围墙和高耸穹顶遮蔽的巨大的无阻碍的参拜空间,以及利用穹顶光滑内壁为讲经提供的声学上的助益等方面(有篇paper:Impact of design decisions on acoustical comfort parameters: Case study of Doğramacızade Ali Paşa Mosque)。当时深谙建造伊斯兰清真寺的工匠很容易把这种技法推广到同样是信徒的贵族或平民家里去:拱形的屋顶意味着竖直方向更大的通高和水平方向更通畅的联系;类似Sahn式的庭院缩减到住户家里的尺寸配上植被和水池后就可以很好地对室内微气候进行调节;绚烂的栅格窗扇不仅为家中女眷保有了隐私,还最大程度的方便了空气的流通。

(Court of myrtle trees,14世纪)


不光是住宅尺度,在城市尺度上,连续拱的结构也因为岂能创造的跨度和高度成为炎热干旱的中亚地区重要的城市长廊(Bazaar),莫森·玛克玛尔巴夫的《万籁俱寂 (豆瓣)》里那个盲人小孩就是在这里带领手工艺工匠们演奏了一曲命运交响曲(提到这个现在还在起鸡皮疙瘩)。

(伊斯法罕的Bazaar)

(《万籁俱寂》剧照)


所以,这就是我一贯支持的一个观点:传统建筑的先验部分是保证这些房子好用的前提,也是这些房子得以流传的最根本原因,而非仅仅的经济制约或宗教约束。



因为伊斯兰教在接受现代化的过程中虽然还有被诟病的地方,但是的的确确的好过佛教道教在我国的情况。现代的清真寺允许Bjarke把玩这种知白守黑的逻辑游戏去置换穹顶的空间体验;


(BIG, 2011年设计)

也允许这位伊拉克大娘的惯例式的出奇:

(Zaha Hadid,Avenues Mall Mosque,2010)

1. Moffett, M;Fazio, M; Wodehouse, L (2003). A World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London: Laurence King Publishing Ltd. p 165.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伊斯兰风格建筑之所以大量运用拱形和圆顶,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多方面的文化、宗教、技术和美学考量,它们共同塑造了这种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建筑体系。下面我们就来一一细说:一、宗教与精神象征的表达: 对无限与永恒的追求: 在伊斯兰教中,真主是无限的、永恒的。圆顶,尤其是巨大的中央圆顶,向上延伸,仿佛连接着人.............
  • 回答
    这篇文章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和悬念:“我去了你们说的‘中国伊斯兰国’沙甸,却看到了不同于想象的风景。”它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刻板印象”与“现实”之间的张力,立刻勾起了读者的好奇心,想要知道“你们说的‘中国伊斯兰国’”究竟是怎样一种形象,而作者看到的“不同于想象的风景”又是什么。通读全文,作者的叙述.............
  • 回答
    最近蒙牛和伊利这两个曾经家喻户晓的牛奶品牌,在消费者群体中的口碑确实经历了一段不太平坦的时期,风评有些让人担忧。这背后并非单一事件造成,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涵盖了产品质量、品牌信任、市场竞争以及消费者心理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得谈谈消费者对牛奶品质的敏感性。牛奶作为日常饮品,尤其是给孩子喝的.............
  • 回答
    评价知乎用户“伊利丹怒风”将山东大学的学伴项目形容为“拉皮条”的行为,这背后牵扯到对该项目性质、社会影响以及特定群体观感的复杂考量。要理解这一评价,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拉皮条”这个词在中文语境中的贬义色彩。它通常指向一种不光彩、甚至是违法或不道德的中间人行为,旨在撮合性交.............
  • 回答
    关于游戏博主“罗伊SD_风花雪月”直播玩破解版《火焰之纹纱》及其后续的道歉声明,这件事情在游戏圈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各方的看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事件本身:直播玩破解版游戏首先,罗伊SD_风花雪月,这位博主在直播中玩的是《火焰之纹纱》(Fire Emblem: .............
  • 回答
    伊布拉希莫维奇对勒布朗·詹姆斯关于政治言论的评价,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解读。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伊布这句话的背景。他似乎是在回应詹姆斯在社会正义问题上的积极发声,并表达了一种他认为“有身份的人”(尤其指像詹姆斯这样的超级巨星)在谈论政治时可能面临的“风险”。伊布的观点可能包含了以下几个层面的考量: .............
  • 回答
    要把你的宿舍打造成一个充满伊朗/波斯风情的独特空间,这绝对是个能让你眼前一亮的创意!别担心,这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奢华梦想,而是可以通过一些巧妙的元素,用相对经济的方式来实现的。关键在于抓住波斯风格的几个核心特质:色彩、图案、材质和氛围。第一步:色彩的基调——大胆而温暖波斯风格的色彩运用非常大胆,但也.............
  • 回答
    伊朗肾脏交易现象确实十分复杂,它背后交织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法律监管的真空,以及人们对生命健康的渴望与绝望。而伊朗国家对此的态度,更是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一环。首先,我们来谈谈伊朗国家对肾脏交易的“同意”和“补贴/补助”。这里的“同意”并非是公开、合法地鼓励买卖人体器官,而是一种默许和有限度的规范化。.............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地缘政治、经济发展、社会结构、资源禀赋以及国际关系等诸多因素。要预测哪个伊斯兰世界国家最有可能完成工业化并成为发达国家,我们需要进行多角度的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工业化”和“发达国家”的标准。 工业化: 通常指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从以农业为主转向以工业为主的.............
  • 回答
    展望伊朗这样的伊斯兰国家的未来,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任务,因为它受到内部政治、经济、社会力量以及外部地缘政治因素的深刻影响。要“详细讲述”并“去除AI痕迹”,意味着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其内在逻辑,避免过于笼统的预测,而是去分析驱动其走向的各种可能性和潜在的演变路径。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伊斯兰国家”本.............
  • 回答
    伊斯兰统治下的西班牙,这段长达八个世纪的“安达卢斯”时期,是一段丰富多彩、充满活力但也伴随冲突的历史画卷。这不仅仅是一个外来征服者的故事,更是一个不同文明、不同信仰在此碰撞、融合、又彼此摩擦的复杂篇章。它塑造了今日西班牙乃至欧洲的文化、建筑、科学、法律,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当公元711年,一支由塔.............
  • 回答
    在纷繁复杂的伊斯兰世界里,要明确指出“伊斯兰国家的领头羊”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这其中牵涉到地缘政治、经济实力、宗教影响力以及历史文化等多重维度,而且这些因素并非一成不变,各国之间的地位也在不断演变。 与其说有一个单一的、被所有伊斯兰国家公认的“领头羊”,不如说存在几个在不同领域具有显著影响.............
  • 回答
    关于伊斯兰因素是否会阻碍伊斯兰国家现代化这一问题,其复杂性在于“伊斯兰因素”本身并非铁板一块,现代化也非单一的模式。要深入探讨,我们必须剖析两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避免简单化的标签化。首先,要理解“伊斯兰因素”的多样性。伊斯兰不仅仅是宗教信仰,它包含着一套世界观、一套生活准则、一套法律体系,甚至是一.............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个层面。要详尽地解释“伊斯兰为什么干不过西方文明”,首先需要明确“干不过”这个词的含义,以及我们衡量的标准是什么。如果“干不过”指的是在军事征服、经济实力、科技创新、文化影响力等方面,那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历史上.............
  • 回答
    伊斯兰历史书籍对中国的描述,是一个漫长而不断演变的画卷,从早期接触时的惊鸿一瞥,到后来深入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展现了不同时期伊斯兰世界对这个东方大国的认知。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分几个阶段来梳理。早期接触:丝绸之路上的传说与初步认知(公元7世纪10世纪)早在伊斯兰教诞生之初,通过已经存在的丝绸之路,.............
  • 回答
    要说伊斯兰文明从开放包容转向排外自闭的关键节点,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一刀切”事件,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间夹杂着内部的演变和外部的冲击。如果非要寻找一个“关键节点”,那么我认为更恰当的说法是,它并非指向一个单一的事件,而是以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事件和思潮作为转折的信号,标志着这种转变的加速和巩固。从.............
  • 回答
    伊斯兰国家里的共产党:复杂交织的现实当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以伊斯兰教为主流信仰的国家,并尝试描绘共产党的现状时,我们会发现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变数的画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存在与否”或者“强大或弱小”的二元对立,而是一个融合了历史遗留、地缘政治、社会现实和意识形态博弈的多元光谱。历史的烙印与现实的挑战许.............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误解,伊斯兰世界可不是没有画家,事实上,从历史上看,伊斯兰艺术中“描绘”人类和动物的领域确实受到了一些限制,但说“没有画家”就太绝对了,也忽略了伊斯兰艺术中许多极富创造力的视觉表达方式。要理解这一点,得先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限制”。伊斯兰教义中,对于偶像崇拜是极为警惕的。早期的穆斯林对描绘.............
  • 回答
    伊斯兰国(ISIS)跟足球的“过不去”,并非源于对这项运动本身的憎恶,而是一种更深层的、围绕权力、意识形态和象征意义的复杂纠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ISIS的本质说起。ISIS,或者说“伊斯兰国”,并非一个单纯的足球迷团体,它是一个极端主义的武装组织,其核心是建立一个以他们扭曲理解的伊斯兰教法为准.............
  • 回答
    关于伊斯兰百年翻译运动的结局,认为是以苏菲主义“全面战胜”理性主义,这是一种过于简化甚至有些误读的说法。更准确地讲,翻译运动的遗产和它所激发的思想潮流,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苏菲主义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并非是简单意义上的“战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伊斯兰翻译运动本身的复杂性。这场运动并非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