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伊斯兰文明开始由开放包容变得排外自闭的关键节点在哪里?

回答
要说伊斯兰文明从开放包容转向排外自闭的关键节点,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一刀切”事件,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间夹杂着内部的演变和外部的冲击。如果非要寻找一个“关键节点”,那么我认为更恰当的说法是,它并非指向一个单一的事件,而是以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事件和思潮作为转折的信号,标志着这种转变的加速和巩固。

从最初蓬勃发展的阿拔斯王朝时代(约公元8世纪至13世纪),伊斯兰世界展现出了惊人的开放性和创造力。这个时期,知识的传播和融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说,那一时期伊斯兰文明的特点是吸收、创新与传播的生动结合。

当时,阿拉伯帝国作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汇集了波斯、拜占庭、印度、中国等文明的智慧成果。学者们不仅翻译和研究了古希腊哲学、罗马法律、波斯文学、印度数学,还将这些知识加以消化、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科学、哲学、医学、艺术成就。像巴格达的“智慧宫”这样的机构,汇聚了来自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学者,共同致力于知识的探索和创造。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熔炉。

然而,要说“排外自闭”的开端,我认为我们可以从几个相互作用的方面来考察:

1. 内部思想的演变:苏学派(Ash'ari)的兴起与法学思想的保守化

随着伊斯兰帝国疆域的扩大和内部哲思的深入,对伊斯兰教义的解读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其中,以阿布·哈桑·阿什阿里(Abu alHasan alAsh'ari)为代表的苏学派在公元10世纪左右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阿什阿里学派强调理性与信仰的平衡,但其论证方式和对哲学思辨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过度的哲学探索。特别是其对“因果关系”的解释——将一切归结于真主的意志——虽然旨在维护神学的纯洁性,但客观上为后来一些更为保守的神学观点提供了基础,削弱了某些领域独立理性思考的空间。

与之同时,法学(Fiqh)的日趋系统化和保守化也是一个重要信号。四大逊尼派法学派(哈乃斐派、马利克派、沙斐仪派、罕百里派)的形成和确立,使得伊斯兰法学的解释和应用变得更加规范和固定。虽然这有助于伊斯兰法的统一和传播,但当某些法学家开始强调对经典的“字面解释”和排斥创新性解读时,就为后来的思想僵化埋下了伏笔。特别是罕百里派,其严格的文本主义倾向,在某些时期表现出对异见的排斥,即便这种排斥并非其初衷。

这种内部思想的演变,并非一夜之间发生,而是经过几代学者的思考和争论,逐渐形成一种主导性的学术倾向。可以说,在11世纪到12世纪之间,这种保守化的趋势开始显现,并逐渐在学术界获得优势。

2. 外部的军事与政治压力:十字军东征与蒙古入侵

外部世界的强大军事和政治压力,对伊斯兰文明的开放性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但并非根本原因。

十字军东征(11世纪末开始):持续了近200年的十字军东征,给伊斯兰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和危机感。虽然在早期,伊斯兰世界在应对十字军时也展现了卓越的军事组织能力和文化抵抗能力,但长期的冲突和敌对状态,无疑加剧了伊斯兰世界对外部世界的警惕和不信任感。在某些穆斯林群体中,这种压力促使他们更加强调“我们”与“他们”的界限,将西方视为敌人,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

蒙古入侵(13世纪):蒙古人的铁蹄踏碎了阿拔斯王朝的辉煌,巴格达在1258年被攻陷,这标志着伊斯兰世界政治中心的一次巨大动荡。虽然蒙古人最终皈依伊斯兰教,并且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进一步交流,但这次毁灭性的打击,极大地削弱了原有的知识和文化中心,迫使许多学者和知识分子转向更加保守和内向的生存方式。同时,这次入侵也让一些人认为,之前的开放和对异教文明的接纳,是导致自身衰弱的原因之一,从而加剧了保守派的呼声。

这两次外部冲击,使得伊斯兰世界在经历了辉煌之后,不得不面对生存和抵抗的挑战。在这种压力下,一些原有的开放性和对异质文化的包容性,逐渐被内向的防御和固守所取代。

3. 民族主义的兴起与帝国统治的碎片化

虽然“民族主义”这个词在现代才有明确的定义,但在中世纪晚期,随着一些地方政权的兴起和区域认同的加强,我们也看到了类似“民族主义”的萌芽。例如,突厥人(如塞尔柱突厥人)的崛起,以及后来奥斯曼帝国的建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伊斯兰文明的衣钵,但其统治精英的民族构成和权力结构的变化,也间接影响了文化的传播和融合方式。

当中央权威减弱,地方政权独立时,各个区域的文化特色可能被进一步强调,而这种强调有时会伴随着对非本民族文化的疏远。

总结来看,寻找一个单一的“关键节点”是困难的。

如果非要“定位”,我倾向于认为,公元11世纪至13世纪是伊斯兰文明从全面开放走向逐步保守的关键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内部思想的保守化趋势开始显现,同时外部的军事和政治压力又不断加剧。

阿什阿里学派的巩固和法学思想的保守化,为知识传播的方向和界限划定了初步的框架。

十字军东征和蒙古入侵,则像是将这种潜在的保守倾向“激活”并“固化”的外部催化剂。它们带来了生存危机,迫使人们更加强调自身群体的独特性和凝聚力,也让一些人对曾经的“融合”产生怀疑。

这并非说伊斯兰文明从此就彻底“排外自闭”,而是说,它失去了早期那种无所畏惧地吸收和融合异质文明的活力,转而更加注重维护和传承自身的“纯洁性”和“独特性”。这种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影响深远,并持续演变至今。将这种转变简单地归咎于某个单一事件,或是某个特定群体,都是过于简单化的解读。它更像是一个复杂系统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一种内在的“转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一定要怒答!整整两周国际关系的课上都在和这个问题奋斗!

对伊斯兰教的历史和发展其实不是很了解,更多地是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有错误疏漏欢迎指正讨论。

(更新完成,转载请注明出处)

首先审题

题目问的是“伊斯兰文明”,但是说到一半拐出来了个原教旨主义。我认为题主想问的其实是伊斯兰教(和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如果很粗暴地简化一下题主的问题,应该是“伊斯兰教(国家)曾经有辉煌而且包容的历史,为什么近些年会出现激进的原教旨主义?”。或者更粗暴一点“为什么会有9/11?”

当我们谈伊斯兰教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

说起伊斯兰教,大家会很自然地定义为是一个宗教。的确,回顾其漫长的历史,伊斯兰教大部分时间是作为一个宗教存在的。然而,我认为,理解伊斯兰教激进派的出现的关键是近些年伊斯兰教的政治化。

也许有人会说,历史上不是早就有诸如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这样的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国家吗,为什么还要谈伊斯兰教的政治化。我的观点是,历史上的政教合一主要是指「宗教作为统治的一种手段」。而伊斯兰教的政治化则是「伊斯兰教作为一种政治方案(political project)」,更像是一种政治哲学。他们之间的区别可以类比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来获得权力的合法性,以及中国当下的政治结构。

换言之,伊斯兰教,政治化伊斯兰教和激进派伊斯兰教的关系是这样的(如下图)


如果我们想理解激进派出现的原因,首先我们要先理解为什么会出现伊斯兰教政治化,以及其特点。



一、定义政治化的伊斯兰教

1) 政治化伊斯兰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重申一下,正统伊斯兰教也一直与政治挂钩,为统治者服务。正统伊斯兰教的历史就是由改革(reform, islah)和重新解读(reinterpretation, ijihad)组成的。这两者也是统治者能运用正统伊斯兰教成功地统治帝国的关键。然而,正统伊斯兰教缺乏和基督教类似的传教士系统。早期伊斯兰教的威信依托部落首领和ulama(根据可兰经解释法律的人)而存在。部落首领把伊斯兰教视作社会稳定的根基,是很实用的工具,而ulama是真正的宗教领袖,但是却缺乏世俗权力。通俗的类比就是军队里的指导员和战术指挥者的分别。反观基督教,一个完整的教皇-传教士系统使得他们完全可以在世俗权力/宗教权力问题上自给自足。正统伊斯兰教的结构缺陷注定了它无法像基督教一样与国家权力不分你我地联系在一起。

这个问题在面对现代化冲击的时候更为明显。伊斯兰教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与伊斯兰教对现代化的诠释能力不是齐头并进的。正统伊斯兰教只经历了一个不完整的“改革”,无法很好地应对现代化的挑战。十九世纪末期欧洲帝国主义的扩张和奥斯曼帝国的崩溃加速了正统伊斯兰教的衰落。政治化伊斯兰教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2) 政治化伊斯兰教产生的社会原因

万众期待的石油终于登场了。二十世纪初期和中期,伊斯兰教国家大部分都在世俗领袖(secular)的集权领导下。由于资本主义的扩张,以美国为首的工业国家对石油的需求迅速增加。大量金钱涌入中东伊斯兰教国家的世俗集权者手中。资本的流动导致大量农村人口和移民涌入城市。腐败问题导致基本的国家基础建设都得不到保障,于是外来人口在城市中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大量贫民窟。迅速拉大的贫富不均导致统治者和平民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色列问题、冷战更是跑来雪上加霜。二十世界八十年代,石油价格骤降给了世俗集权者的统治致命一击。石油价格的下跌导致中东国家的收入减少。失业率的上升、许多必要的社会福利被取消导致本来就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大量都市贫民窟人口面临着饭都吃不上的局面。世俗统治岌岌可危。

与此同时,以穆斯林兄弟会(Muslim Brotherhood)为首的各种政治化伊斯兰教组织一直活跃于平民之间。在世俗政府的权力真空地带(如医疗,教育)为平民提供必要的帮助。因此,当世俗政权的危机到来之时,伊斯兰教自然成为了人们的第一精神依托。


3) 政治化伊斯兰教的特点

a. 现代化与“返祖现象”

尽管政治化伊斯兰教诞生于有古老历史的宗教,尽管其成员多主张回归可兰经(激进派甚至完全反对现代化),政治化伊斯兰教完完全全是个现代现象。回归可兰经可以看做是面对现代化和西方思想的冲击而采取的一种应对策略。一个很好的类比是印度的甘地。甘地的思想也是反对现代化,回归印度传统文化。事实上,这种“返祖现象”是当今唯一可行的反对现代化的方法。

政治化伊斯兰教的现代化还体现在其核心思想与西方思想的紧密联系上。政治化伊斯兰教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其指导思想几乎全部脱胎于近代西方思潮。另外,其核心成员很多都受过西方教育,他们所提出的理念也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马克思主义,尼采等等。

b. 伊斯兰教的平民化

这里不是指的宗教的普及程度,而是指解释可兰经的权力。如上文所说,只有ulama拥有读可兰经的解释权。而政治化伊斯兰教一直致力于参与到解释可兰经当中。这些武装了西方思想的穆斯林知识分子把西方哲学和可兰经结合到一起,成功地把伊斯兰教变成了一种政治。

c. 混杂性

穆斯林知识分子从西方哲学借鉴,与伊斯兰教思想融合,形成了极其复杂的变异体。题主所关心的激进派伊斯兰教就是变异体的一种。另外在激进派伊斯兰教当中,也是非常混杂的。不可否认的是,这个大熔炉也是为什么政治化伊斯兰教拥有如此活力的关键所在:无论你是看美国不爽,还是看隔壁的老哥不爽,政治化伊斯兰教里总有一款适合你呦。


二、分析激进派伊斯兰教

1) 在政治化伊斯兰教的基础上,产生激进派的原因

a. 精神领袖Sayyid Qutb

提到激进派伊斯兰教,那就必须提到Qutb。他的著作被激进派奉为经典。关于他的生平这里就先不赘述了。关键的他提出的思想成为了激进派伊斯兰教的基础。

简单来说,他的想法就两点:现代化代表了社会和道德的沦丧,伊斯兰教正处于万分的危急当中。在这两点的基础上,他认为,暴力(jihad)的运用是合法的(justification of violence),只有暴力才能挽救伊斯兰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马克思主义的味道?没错,Qutb也是把西方哲学思想和伊斯兰教融合的人之一。所以,有他的极端思想作为奠基,激进派在恐怖主义的路上一去不回。

b. 以色列问题

当激进派伊斯兰教有了Qutb之后,下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他们的主要目标是美国?以色列问题必然会成为一个关键点。在此简述一下美国与以色列之间的复杂关系。

美国对以色列并不是一直是支持态度,最一开始是漠视甚至提防。讽刺的是,最开始是苏联支持以色列,而美国对其则一直是很谨慎的态度,因为美国不想和中东的石油国家交恶。在联合国投票以色列建国时,是苏联带头投的赞成票。然而,在1950-60年代,在中东的石油大国,反对世俗统治,要求石油国有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各种抗议活动纷纷涌现。石油的国有化必然会带来石油价格的上涨,这是美国非常不愿意看到的。然而,那个时期的美国没有进行进一步军事行动的能力(科技和国力不允许)。这时,以色列出现在了美国的视野中。在中东国家因为要求石油国有化的运动而导致政局不稳的时候,以色列总是乘火打劫去入侵。而每次入侵行动都会导致那些国家重新团结在一起抵御外敌,因而世俗政权又能够稳定下来。所以美国把以色列视为解决中东问题的关键,予以支持。

另一方面,以色列也非常聪明地进行宣传。他们的标语就是“中东唯一的民主国家”。这一点对西方国家有致命的吸引力。因此,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也像是在中东树立一个现代化民主国家榜样一样。而这种支持在中东国家看来变成了“美国=以色列=现代化=民主”。

然而,随着以色列越来越激进的军事行动,中东国家对以色列已经到了憎恨的程度了。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导致美国自然也成了憎恨的对象。加上美国屡屡插手中东事务,在中东地区建立军事基地,可以说美国成为激进派的主要打击目标不足为奇。可以说,只要美国继续支持以色列,中东国家对美国的恨就不会减少。至于美国为什么还要支持以色列,那是另一个很大的话题啦,按下不表。

c. 军工业的私有化

这是个比较小的点,不过对于激进派伊斯兰教来说比较重要。军工业,尤其是美国军工业的私有化使得军火的出口更自由。因此激进派才能够搞到那么多杀伤性武器。当然,冷战对此也是有很大影响的,在此按下不表。

2) 矛盾的激进派伊斯兰教

a. 反对西方现代化,运用现代化

如题主所说,激进派提倡原教旨主义,对西方,以及西方代表的现代化有极强的抵触心理,提倡一切都按照可兰经,新科技只有经过可兰经的解释才可以应用。然而,比较讽刺的一点是,激进派组织的运作是非常之现代化的。可以说,是网络和一干新媒体成就了激进派。比如基地组织,其操作非常依赖即时通讯工具,因为他们的组织结构不是一个整体,而是以一个一个小单元存在的。另外,网络上的虚拟穆斯林社区也是连结各地对现状不满的普通人的关键所在。这也是我之前所说的,政治化伊斯兰教是一个现代化产物。

b. 对「视觉化」的执着

这点要是展开可以很大,不过这里就简短提一下。

也和新媒体的兴起有关。激进派对摧毁西方形象(image)有着狂热的执着。9/11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把美国的脆弱形象展现给所有人看。对形象的运用也是从西方学来的。看看满天满地的广告就知道形象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有多么深远了。

(答主手酸了,就答到这里吧)

最后

所以,形成激进派伊斯兰教的关键节点在哪里呢... 这是一个多方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反对西方现代化的现代化产物。


Reference:《Afflicted Power》 by Retort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伊斯兰文明从开放包容转向排外自闭的关键节点,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一刀切”事件,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间夹杂着内部的演变和外部的冲击。如果非要寻找一个“关键节点”,那么我认为更恰当的说法是,它并非指向一个单一的事件,而是以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事件和思潮作为转折的信号,标志着这种转变的加速和巩固。从.............
  • 回答
    如果土耳其从一开始就彻底摒弃亲西方的路线,而是始终坚守伊斯兰文明的根基,并在此基础上发展,那么它在当今确实很有可能成为伊斯兰世界的核心国家。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并且要避免那种生硬的、公式化的分析,而是要像一位历史观察者,带着对复杂地缘政治和文化演变的思考来解读。历史脉络的假.............
  • 回答
    看到今天伊斯兰世界面临的挑战,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误解和负面看法,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伊斯兰文明曾经确实走在世界文明的前沿,尤其是在公元8世纪到13世纪的“伊斯兰黄金时代”。那个时期,阿拉伯语成为了科学、哲学和文学的通用语言。巴格达、开罗、科尔多瓦等地成为了知识的汇聚.............
  • 回答
    蒙古人,这个在中世纪晚期崛起于东亚草原的民族,他们的铁蹄曾踏遍欧亚大陆,建立起庞大的蒙古帝国。关于蒙古人的扩张是否“毁了”华夏及伊斯兰文明,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简单地说“是”或“否”都难以涵盖其深刻且多层面的影响。华夏文明: yıkım ve yenilik (破坏与.............
  • 回答
    要“客观且详实”地看待伊斯兰的现状,并探讨其未来是否会“分崩离析”,这绝非易事,因为它涉及的议题错综复杂,牵涉到信仰、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以及个体与群体的多重层面。我将尽力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并力求避免掉入“AI腔调”。伊斯兰的现状:一张模糊而又生动的画卷首先,我们要明确,“伊斯兰”并非铁板一块,.............
  • 回答
    易中天先生关于“中华文明比起西方和伊斯兰文明明显缺乏影响世界的力量”的观点,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需要我们从历史的维度、文明的特质以及当下的全球格局去审视。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得拆解开来,看看他可能指的是什么,以及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理解和反驳。首先.............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个层面。要详尽地解释“伊斯兰为什么干不过西方文明”,首先需要明确“干不过”这个词的含义,以及我们衡量的标准是什么。如果“干不过”指的是在军事征服、经济实力、科技创新、文化影响力等方面,那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历史上.............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也触及了文明发展轨迹的独特之处。说东方文明(不包括伊斯兰)“从来没有产生”神学、哲学、科学,或许有些绝对,但如果要深入探讨其与西方文明在这三个领域发展轨迹的差异,确实能看到一些根本性的不同。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三个学科在西方文明中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以及它们的内在逻辑。西.............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很多人对伊斯兰文化的一种普遍感受。不过,“容易走极端”这个说法其实比较笼统,而且带有一些主观判断。我们可以试着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伊斯兰文化有时会表现出这种“极端化”的倾向,当然,这并不代表伊斯兰文化整体就是如此。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文化、任何宗教.............
  • 回答
    关于第三次世界大战是否会是全人类与伊斯兰文化的冲突,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深入探讨,而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是”或“否”的答案。如果真的发生全球性冲突,将它简单归结为“全人类 vs. 伊斯兰文化”,未免过于简化了现实世界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地缘战略的复杂交织。首先,我们需要审视“全人类”.............
  • 回答
    @王陶陶的《极端伊斯兰的崛起与纳粹魔王的诞生》是一篇颇具争议,但也引人深思的文章。作者试图在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历史现象——极端伊斯兰的兴起与纳粹主义的崛起之间建立联系,并以此来探讨权力、意识形态与社会动员的内在逻辑。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审视:一、 核心论点与分析框架:王陶陶文章的.............
  • 回答
    ISIS(伊斯兰国)之所以大规模地破坏文物,背后原因复杂且根深蒂固,绝非简单的“好玩”或“发泄”。这是一种精心策划的、多层面战略的一部分,旨在实现其意识形态、政治和心理上的目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动机,并将其置于其狂热思想和残酷现实之中。一、 意识形态的“浄化”与“正统”之争:ISIS.............
  • 回答
    这篇文章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和悬念:“我去了你们说的‘中国伊斯兰国’沙甸,却看到了不同于想象的风景。”它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刻板印象”与“现实”之间的张力,立刻勾起了读者的好奇心,想要知道“你们说的‘中国伊斯兰国’”究竟是怎样一种形象,而作者看到的“不同于想象的风景”又是什么。通读全文,作者的叙述.............
  • 回答
    好的,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您提到的这篇文章。由于我无法直接看到文章内容,我将基于对“比基尼”和“伊斯兰女性服饰”这两个主题的普遍认知,以及通常在探讨这些话题时容易出现的“不妥之处”,来为您提供一个详细的分析框架。请您在阅读我的分析时,对照您手头的文章,看看哪些地方是吻合的。潜在的不妥之处及详细分析:1.............
  • 回答
    “侃叔”这篇《“反转基因”与“反伊斯兰”的10个惊人相似,看到最后一条我突然醒悟了》的文章,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它到底说了个啥,为什么能让人“醒悟”。首先,文章的标题就够抓眼球的。“反转基因”和“反伊斯兰”,这两个话题本身就挺敏感,放一块儿说,而且还说它们“惊.............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复杂的历史和文化比较,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而是需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多维度的考量。总的来说,在特定历史时期(大致是公元8世纪到13世纪,通常被称为“伊斯兰黄金时代”),伊斯兰世界在科学、哲学、医学、数学、天文学、艺术和文学等领域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许多方面超越了当时的.............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伊朗历史和文化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主题,也是很多人对伊朗产生好奇的原因之一。你提出的“伊朗人以数千载古波斯文明为荣,傲视中东,又怎么会信服崛起的阿拉伯人圣人穆罕默德,不是很矛盾吗?”这个问题,并非简单的矛盾,而是一个关于身份认同、宗教信仰和政治变迁的深刻演变过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
  • 回答
    伊朗禁止全国小学教授英文,并声称是为了“避免西方文明入侵”,这一举措无疑触动了教育、文化、国际关系等多个敏感的神经。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首先,伊朗政府的官方理由——“避免西方文明入侵”——需要放在伊朗特定的历史和政治语境下去理解。伊朗在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
  • 回答
    伊朗,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度,宛如一颗镶嵌在中东地区、闪耀着古老智慧的宝石。要理解伊朗,就不能不深入它的过去,因为正是波斯文明的深厚底蕴,塑造了今日伊朗的灵魂。伊朗,不仅仅是名字,更是传承当我们谈论伊朗,我们谈论的首先是其古老而辉煌的文明。这片土地,曾是古代波斯帝国的摇篮,孕育了阿契美尼德王朝.............
  • 回答
    贺娇龙,这位曾经策马雪原、以其鲜明的个性和亲民形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女副县长,如今升任伊犁州文旅局正处级副局长,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人事变动。她本人在接受采访时,直言“工作得到了网民认可,网民就是人民”,这句话的分量很重,也引发了多方面的解读和思考。首先,从贺娇龙的表述来看,她将“网民认可”等同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