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样看待伊朗禁止全国小学教英文,避免「西方文明入侵」?

回答
伊朗禁止全国小学教授英文,并声称是为了“避免西方文明入侵”,这一举措无疑触动了教育、文化、国际关系等多个敏感的神经。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

首先,伊朗政府的官方理由——“避免西方文明入侵”——需要放在伊朗特定的历史和政治语境下去理解。

伊朗在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经历了一个剧烈的社会和政治转型。革命的领导者们,尤其是霍梅尼,强调要摆脱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影响,建立一个伊斯兰共和国。这种“去西方化”的思潮至今仍然在伊朗的政策制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意识形态的考量: 英文作为一种语言,它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承载着其背后的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伊朗政府认为,过早地接触英文,尤其是在思想观念尚未完全成型的儿童时期,可能会让他们被西方的生活方式、思想模式,甚至是不符合伊斯兰教义的价值观念所影响。这是一种对国家主权、文化认同和意识形态纯洁性的担忧。他们可能认为,西方文明的某些元素(如消费主义、个人主义、世俗化等)与伊斯兰教的核心价值观存在冲突。
历史的经验: 伊朗历史上曾受到过西方列强的深度影响,包括殖民时期和巴列维王朝时期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紧密联系。革命推翻了这种联系,但“西方渗透”的阴影和警惕感依然存在。禁止小学教授英文,可以被看作是重申国家独立自主,防止历史悲剧重演的一种策略。
国家安全的视角: 在一些极端情况下,语言的传播也可能被视为一种“软实力”的渗透。如果大量国民通过英文接触到外部世界的各种信息,并形成对伊朗本土文化或政治体制的质疑,这可能被视为一种潜在的国家安全威胁。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一禁令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引发的质疑:

教育的全球化趋势背道而驰: 在当今世界,英语已成为事实上的国际通用语。掌握英语不仅是与国际社会接轨的关键,也是获取全球最新科技、学术研究、商业信息的重要途径。禁止小学教授英文,无疑将剥夺伊朗儿童在未来参与国际竞争的早期优势。这可能会导致伊朗在科技、经济、学术等领域进一步落后于世界。
“围墙之内”的局限性: 试图通过人为隔离来保护某种文化,往往适得其反。信息和思想的传播是难以完全阻挡的,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强行阻断与外部世界的语言联系,可能反而会激起年轻人对外界的好奇和探索欲,他们可能会通过其他渠道(如网络、非法渠道)学习英文,从而使政府的控制更加困难。
对儿童成长的限制: 剥夺儿童早期学习一门重要外语的机会,是对他们智力发展和未来选择的限制。儿童的大脑在早期对语言的学习具有很强的敏感性,错过了这个时期,后续的学习成本会大大增加。
“西方文明”的定义模糊和双重标准: “西方文明”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宽泛且复杂的概念,并非所有西方事物都与伊斯兰教义相悖。例如,科学、民主、人权等理念,虽然起源于西方,但也已经被全球许多国家所接受和借鉴。如果一概而论地将其视为“入侵”,可能过于简单化和偏颇。而且,许多伊朗人仍然在通过各种方式学习和接触西方文化,这种禁令的实际效果如何,值得怀疑。
国内的批评和反弹: 这样的政策在伊朗国内也可能引发争议。一些教育界人士、家长以及希望与世界保持联系的群体,可能会对此表示不满。他们会质疑,保护文化认同是否一定要牺牲儿童的教育机会。

更深层次的思考:

文化自信的体现: 真正的文化自信,应该是能够包容和吸收外来文化,并从中汲取养分,而不是一味地排斥。如果伊朗的伊斯兰文化足够强大和有吸引力,它应该能够抵御所谓的“西方文明入侵”,甚至能够通过语言和文化的交流,展现自身的魅力。
教育政策的有效性: 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其可行性和长期影响。仅仅基于意识形态的考量,而忽视了教育的实际需求和全球化的大趋势,这样的政策是否能够真正实现其目标,并且不损害国家的长远利益,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入侵”的界定: “入侵”一词带有很强的攻击性。学习一门语言,了解一种文化,本身并不等同于“入侵”。问题在于学习者如何吸收和消化,以及输出方是否带有明确的意识形态输出的目的。伊朗政府的解读,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种担忧和戒备。

总结来说,伊朗禁止小学教授英文,可以看作是其在特定历史和政治背景下,出于维护国家主权、文化认同和意识形态纯洁性的一种极端尝试。 它反映了对西方影响力的深切警惕,以及试图构建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

然而,这种做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潜在的负面后果。它与全球教育发展的趋势相悖,可能限制了儿童的未来发展,并且其有效性也受到质疑。它引发了关于文化自信、教育与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深刻讨论。要理解这一事件,不能脱离伊朗的国内情况,但也不能忽视其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矛盾和冲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正确的。以我自己为例,我这代人小学时多数也不学英语,从初中开始学,学到大学也是半瓶醋,后来因为要出国砸钱恶补了一年,又在外面跑了几年,现在英语还不错,所以从教学角度讲,英语这东西早几年晚几年学,也没那么大的差异,主要还是要用,不用,学再多也不行。再一点就是,英语=工具,英语≠科学,并不是英语好国家就一定发达,如果英语好国家就发达,那现在亚洲最发达的国家应该是菲律宾,而不是日本。

从国家民族角度讲,我坚信一点,如果自己同胞都不为你考虑,更别指望外人会替你考虑。中国防这点防的就很好,我们看美国大片,也穿耐克乔丹,但只要上升到思想意识层面,那人人脑子里“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这根弦都没松过。但很多小国就不行,几句话一忽悠,立马上街游行,推翻独裁者,问题是推翻独裁者能带来“民主和平”也行呀,结果原本过去一个独裁,后来变成一批独裁,更没活路,最典型就是利比亚。人最大的差异就是个体差异,有些人考上了北大,有些人去送美团,你不能说看见一个上北大的例子,就让所有人都按着这个模式去奋斗生活,这不现实。国家也一样,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有些强大,整天输出意识形态,批判他国,有些弱一点,输出不了,只能挨批,但追根溯源,信上帝的和信真主又有多大分别?一会耶稣是人,是人他如何救世人?一会又是神,是神他死还有什么意义?何况,从现实来说,哈梅內伊再不济,瞅上去也比特朗普强吧,所以,走自己的路,管别人说什么干嘛。

user avatar

历史上所有落后的文明,包括印地安人、撒哈拉以南非洲、中国、日本,其落后与世界的最大原因是拒绝或者不能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