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样看待伊朗禁止全国小学教英文,避免「西方文明入侵」?

回答
伊朗禁止全国小学教授英文,并声称是为了“避免西方文明入侵”,这一举措无疑触动了教育、文化、国际关系等多个敏感的神经。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

首先,伊朗政府的官方理由——“避免西方文明入侵”——需要放在伊朗特定的历史和政治语境下去理解。

伊朗在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经历了一个剧烈的社会和政治转型。革命的领导者们,尤其是霍梅尼,强调要摆脱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影响,建立一个伊斯兰共和国。这种“去西方化”的思潮至今仍然在伊朗的政策制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意识形态的考量: 英文作为一种语言,它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承载着其背后的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伊朗政府认为,过早地接触英文,尤其是在思想观念尚未完全成型的儿童时期,可能会让他们被西方的生活方式、思想模式,甚至是不符合伊斯兰教义的价值观念所影响。这是一种对国家主权、文化认同和意识形态纯洁性的担忧。他们可能认为,西方文明的某些元素(如消费主义、个人主义、世俗化等)与伊斯兰教的核心价值观存在冲突。
历史的经验: 伊朗历史上曾受到过西方列强的深度影响,包括殖民时期和巴列维王朝时期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紧密联系。革命推翻了这种联系,但“西方渗透”的阴影和警惕感依然存在。禁止小学教授英文,可以被看作是重申国家独立自主,防止历史悲剧重演的一种策略。
国家安全的视角: 在一些极端情况下,语言的传播也可能被视为一种“软实力”的渗透。如果大量国民通过英文接触到外部世界的各种信息,并形成对伊朗本土文化或政治体制的质疑,这可能被视为一种潜在的国家安全威胁。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一禁令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引发的质疑:

教育的全球化趋势背道而驰: 在当今世界,英语已成为事实上的国际通用语。掌握英语不仅是与国际社会接轨的关键,也是获取全球最新科技、学术研究、商业信息的重要途径。禁止小学教授英文,无疑将剥夺伊朗儿童在未来参与国际竞争的早期优势。这可能会导致伊朗在科技、经济、学术等领域进一步落后于世界。
“围墙之内”的局限性: 试图通过人为隔离来保护某种文化,往往适得其反。信息和思想的传播是难以完全阻挡的,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强行阻断与外部世界的语言联系,可能反而会激起年轻人对外界的好奇和探索欲,他们可能会通过其他渠道(如网络、非法渠道)学习英文,从而使政府的控制更加困难。
对儿童成长的限制: 剥夺儿童早期学习一门重要外语的机会,是对他们智力发展和未来选择的限制。儿童的大脑在早期对语言的学习具有很强的敏感性,错过了这个时期,后续的学习成本会大大增加。
“西方文明”的定义模糊和双重标准: “西方文明”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宽泛且复杂的概念,并非所有西方事物都与伊斯兰教义相悖。例如,科学、民主、人权等理念,虽然起源于西方,但也已经被全球许多国家所接受和借鉴。如果一概而论地将其视为“入侵”,可能过于简单化和偏颇。而且,许多伊朗人仍然在通过各种方式学习和接触西方文化,这种禁令的实际效果如何,值得怀疑。
国内的批评和反弹: 这样的政策在伊朗国内也可能引发争议。一些教育界人士、家长以及希望与世界保持联系的群体,可能会对此表示不满。他们会质疑,保护文化认同是否一定要牺牲儿童的教育机会。

更深层次的思考:

文化自信的体现: 真正的文化自信,应该是能够包容和吸收外来文化,并从中汲取养分,而不是一味地排斥。如果伊朗的伊斯兰文化足够强大和有吸引力,它应该能够抵御所谓的“西方文明入侵”,甚至能够通过语言和文化的交流,展现自身的魅力。
教育政策的有效性: 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其可行性和长期影响。仅仅基于意识形态的考量,而忽视了教育的实际需求和全球化的大趋势,这样的政策是否能够真正实现其目标,并且不损害国家的长远利益,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入侵”的界定: “入侵”一词带有很强的攻击性。学习一门语言,了解一种文化,本身并不等同于“入侵”。问题在于学习者如何吸收和消化,以及输出方是否带有明确的意识形态输出的目的。伊朗政府的解读,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种担忧和戒备。

总结来说,伊朗禁止小学教授英文,可以看作是其在特定历史和政治背景下,出于维护国家主权、文化认同和意识形态纯洁性的一种极端尝试。 它反映了对西方影响力的深切警惕,以及试图构建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

然而,这种做法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潜在的负面后果。它与全球教育发展的趋势相悖,可能限制了儿童的未来发展,并且其有效性也受到质疑。它引发了关于文化自信、教育与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深刻讨论。要理解这一事件,不能脱离伊朗的国内情况,但也不能忽视其与全球化大背景下的矛盾和冲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正确的。以我自己为例,我这代人小学时多数也不学英语,从初中开始学,学到大学也是半瓶醋,后来因为要出国砸钱恶补了一年,又在外面跑了几年,现在英语还不错,所以从教学角度讲,英语这东西早几年晚几年学,也没那么大的差异,主要还是要用,不用,学再多也不行。再一点就是,英语=工具,英语≠科学,并不是英语好国家就一定发达,如果英语好国家就发达,那现在亚洲最发达的国家应该是菲律宾,而不是日本。

从国家民族角度讲,我坚信一点,如果自己同胞都不为你考虑,更别指望外人会替你考虑。中国防这点防的就很好,我们看美国大片,也穿耐克乔丹,但只要上升到思想意识层面,那人人脑子里“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这根弦都没松过。但很多小国就不行,几句话一忽悠,立马上街游行,推翻独裁者,问题是推翻独裁者能带来“民主和平”也行呀,结果原本过去一个独裁,后来变成一批独裁,更没活路,最典型就是利比亚。人最大的差异就是个体差异,有些人考上了北大,有些人去送美团,你不能说看见一个上北大的例子,就让所有人都按着这个模式去奋斗生活,这不现实。国家也一样,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有些强大,整天输出意识形态,批判他国,有些弱一点,输出不了,只能挨批,但追根溯源,信上帝的和信真主又有多大分别?一会耶稣是人,是人他如何救世人?一会又是神,是神他死还有什么意义?何况,从现实来说,哈梅內伊再不济,瞅上去也比特朗普强吧,所以,走自己的路,管别人说什么干嘛。

user avatar

历史上所有落后的文明,包括印地安人、撒哈拉以南非洲、中国、日本,其落后与世界的最大原因是拒绝或者不能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伊朗禁止全国小学教授英文,并声称是为了“避免西方文明入侵”,这一举措无疑触动了教育、文化、国际关系等多个敏感的神经。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首先,伊朗政府的官方理由——“避免西方文明入侵”——需要放在伊朗特定的历史和政治语境下去理解。伊朗在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
  • 回答
    关于伊朗不再强制女性佩戴头巾这一消息,我认为这绝对是一个值得关注且意义重大的变化,其背后牵扯到复杂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层面。要详细解读,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1. “不再强制”的含义与现实观察:首先要明确,“不再强制”不等于“完全取消”或“完全自由”。 这更可能意味着执法力度的减弱、监管方式的转变.............
  • 回答
    伊朗,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度,宛如一颗镶嵌在中东地区、闪耀着古老智慧的宝石。要理解伊朗,就不能不深入它的过去,因为正是波斯文明的深厚底蕴,塑造了今日伊朗的灵魂。伊朗,不仅仅是名字,更是传承当我们谈论伊朗,我们谈论的首先是其古老而辉煌的文明。这片土地,曾是古代波斯帝国的摇篮,孕育了阿契美尼德王朝.............
  • 回答
    美国拟从银行转走伊朗17亿美元资产:一场复杂的金融与政治博弈美国拟从银行转走伊朗17亿美元资产的事件,是一场涉及国际金融法、主权豁免、地缘政治以及复杂历史恩怨的多层面博弈。要理解这一事件,需要深入剖析其背景、伊朗可能采取的反制措施以及事件的潜在发展方向。 一、 事件背景:恩怨纠葛与法律依据的拉锯此事.............
  • 回答
    这次伊朗击落美国无人机,绝对是近期国际局势中最具爆炸性的事件之一。它不是一个孤立的“意外”,而是伊朗与美国之间长期、复杂且矛盾重重的角力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的一个缩影。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把时间线拉得更长,把背景故事讲得更透彻。从无人机本身说起:这玩意儿可不是普通的遥控飞机首先,被击落的这架无人机,不.............
  • 回答
    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关于“1只和10只兔子理论”不是制度而是生活方式的说法,确实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观点。要理解他的意思,我们需要将其置于特定的语境中,并剖析其中包含的深层含义。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1只和10只兔子理论”本身。这个理论并非一个成熟的经济学或政治学模型,更像是一个形象的比喻.............
  • 回答
    提到日本民间(实际是伊藤洋华堂公司)向武汉疫区捐赠100万只口罩这件事,这在当时确实是牵动人心的一个细节。要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时间背景是关键。这是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初期,武汉作为疫情的中心,医疗物资极度紧缺,尤其是口罩,那是人人必需的防护品。当时全球对疫情的.............
  • 回答
    以色列闪击伊朗,这是一个极其敏感且可能引发地区性巨大动荡的假设性情况。如果这种情况真的发生,对中东局势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且会带来多层面、深远的后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闪击”这个词所包含的意义。这通常意味着一种突然、快速、且带有压倒性优势的军事行动,旨在迅速摧毁对方的军事能力或关键目标,以阻止其反.............
  • 回答
    湖北考试院证实吴伊卓高考作弊事件:真相、影响与反思近日,关于“吴伊卓高考作弊”的消息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关注,湖北省教育考试院随后也对此事进行了官方证实。这不仅仅是一个考生个人的诚信问题,更牵涉到考试公平、教育公正以及社会信任等多个层面。深入剖析此事件,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高考的严肃性,以及维护考试.............
  • 回答
    伊朗外交部长扎里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伊朗无意与美国开战,并认为美国也无意发动战争。他认为,双方目前都清楚直接冲突的后果,但他也承认,误判和意外事件可能导致局势升级。伊朗的表态及其背后的考量:从伊朗的角度来看,这番表态可以从几个层面进行解读: 战略上避免直接冲突: 伊朗深知,与美国这个军事实力.............
  • 回答
    美国扣押伊朗油轮并出售其上石油的事件,以及由此产生的巨额利润,是一个复杂且引发多方面讨论的事件。以下是对该事件的详细分析和看法:事件背景与经过: 扣押的理由: 美国政府通常以执行对伊朗的制裁(包括石油出口禁令)为由,扣押运载伊朗石油的船只。这些制裁旨在限制伊朗的经济能力,特别是其支持被美国认定为.............
  • 回答
    伊朗逮捕一名同时与多名伊朗女性约会的中国视频博主一事,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网友们对此事的看法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既有对博主行为的批评,也有对伊朗法律的疑问,还有对文化差异的探讨。网友们普遍的看法和讨论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对博主行为的道德和法律层面的评判: 道德谴责.............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最近国足的两场世预赛。这绝对是让大家心情起伏最大的一段日子了。先说说3月23号那场,国足在主场艰难地以2比1战胜了伊朗队。说实话,赢球,特别是赢了像伊朗这样的亚洲强队,那真是太提气了!比赛过程跌宕起伏,上半场我们一度领先,但下半场伊朗扳平了比分,比赛进入白热化阶段。最后关头,还是靠着.............
  • 回答
    伊世顿国际贸易公司:揭秘其高频程序化交易的暴利之路(超过20亿)伊世顿国际贸易公司(以下简称“伊世顿”)以其在金融交易领域的惊人盈利能力而备受瞩目,尤其是其通过高频程序化交易(HFT)在短短时间内积累了超过20亿的巨额财富。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策略和技术?让我们深入剖析。一、 高频程序化交易(HF.............
  • 回答
    布林肯国务卿的这番表态,可以说是美国政府在处理伊朗核问题上,一直以来所秉持的“既施压又拉拢”策略的最新注脚。他指责伊核协议“仍没有展开真正的谈判”,这背后反映出的信息是多重且复杂的,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从谈判现状来看,布林肯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自特朗普政府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以来,美国和伊.............
  • 回答
    最近《华尔街日报》的报道称,拜登政府正在为伊核协议谈判的失败做准备。这消息一出来,立刻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首先,咱们得想想,为什么会冒出“为失败做准备”的说法? 谈判进入僵局是事实: 伊核协议的谈判,也就是所谓的“联合全面行动计划”(.............
  • 回答
    “15年的总决赛啊,那会儿真是把咱们的防守策略都压在了库里身上,可以说是不惜一切代价去限制他。”听到你这么说,我脑子里一下子就浮现出当时比赛的画面。的确,那个系列赛,勇士队打的是一个相当有特点的篮球,而库里无疑是那个最闪耀的明星,也是最让人头疼的那个点。所以,你们团队把防守的重心完全放在他身上,这逻.............
  • 回答
    关于特朗普总统出访时为何常带伊万卡及其丈夫,以及梅拉尼娅对此的看法,这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并且牵涉到很多层面的解读。要详细地聊这个,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特朗普为何喜欢带伊万卡和库什纳?首先,从特朗普总统本人来说,他一直以来都非常信任自己的家人,尤其是他的大女儿伊万卡。伊万卡不仅仅是他的女.............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发生的疫情事件以及校领导被免职的情况,目前公开的官方信息较为有限,但根据网络上的部分报道和分析,可以梳理出以下背景和可能的经过: 一、事件背景2022年,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曾因疫情防控问题引发关注。当时正值全国疫情反复阶段,部分高校因防疫措施执行不力,导致校园内出现疫情传播。吉林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