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问题很好。从长远来看,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全世界所有的族群都将或主动,或被动的卷入世界工业体系当中。但全球资本主义的本质决定了必定会出现一个规模巨大的边缘群体。也就是难以加入到工业体系当中去,可有可无,甚至显得多余的人。
很不幸,世界各伊斯兰国家的人口有许多正处于这种状态或者濒临这种状态之中。
回顾地球上除北美西欧之外的几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如俄国、如日本、如中国,会发现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首先,是这些国家在实现工业化之前,都会经历一个漫长的陷入马尔萨斯陷阱的过程。这些传统农业国家,随着人口增殖,土地不足,人民生活会极度痛苦,各种饥荒、瘟疫、战争此起彼伏,原有的的那种“三纲五常”“父慈子孝”的社会秩序无法维持,逐步崩解。由此产生了一个巨大的既回不到原有的社会结构,又难以实现现代化的人群。社会秩序濒于崩溃。
其次,这些国家会有一个各种思潮此起彼伏,不断碰撞,直到“激进派”获胜的过程。这里不详细说了。
再次,这些国家的社会发展呈现出加速的趋势。一开始仿佛一潭死水,但后期会有一个快速的“由周入秦”的过程。在一波又一波的社会动荡和战争当中,原有的那些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阶层、团体都会被历史的车轮碾碎。最终,会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国家的构建。
而现代的伊斯兰世界,大体分为以下几块:
一是阿拉伯(闪米特)世界,目前是最为动荡不安的;而是伊朗、阿富汗、塔吉克斯坦等组成的伊朗-什叶派集团;三是土、阿、哈、乌、土、吉组成的突厥集团;四是印尼、马来西亚等组成的马来世界;五是巴、孟、马组成的南亚集团;六是西非地区;七是东非斯瓦西里文化地区……当然还有一些小规模的团体,但在建设工业体系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目前看来,“第二集团”的伊朗的发展相对进步,这得益于“第二集团”拥有一个绝对优势的核心,同时得益于伊朗内部波斯民族和阿塞拜疆民族之间的高度认同,以及什叶派占绝对优势的现状。换句话说,伊朗已经率先大体上完成了民族国家的构建。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过程的准备阶段。
但“第二集团”的问题在于,由于血缘和教派的原因,伊朗的拓展空间有限。以其160多万的面积和七千多万的人口,很难自行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伊朗如果发展较好的话,可能会成为中东的德国,或者日本。即使英法的高度也很难达到(考虑到其放弃了核武器)。
突厥集团,问题更多。整个集团最强的土耳其体量还不如伊朗,而且周边一圈仇敌,扩张更难。哈萨克斯坦只不过是一个资源输出国,只能在中俄的夹缝里做人。其他几个国家,太小太穷太乱,特别是有费尔干纳盆地这个火药桶,未来怎么样还不好说。
南亚集团,马尔代夫快被水淹了。巴孟不对付,而且不相邻。巴基斯坦如果能解决国内问题大概可以发展成地区强国,解决不好可能会解体。孟加拉只能和印度搞好关系,做一个劳动力输出国。
西非,只有尼日利亚看起来有点希望。但本质上还是个资源输出国,随着人口增长,很可能吞噬一点有限的建设成果。而且地区民族宗教矛盾复杂,很难解决。
东非,倒是有可能成为未来的一个世外桃源。东非坦、肯、乌、卢、布五国一向有整合的强烈愿望。东非联盟工作卓有成效。而且这个地区有共同的斯瓦西里文化打底,有进行整合的可能。高山(乞力马扎罗山)、大湖(维多利亚湖)、大海(印度洋)、峡谷(大裂谷)为这一地区提供了较为清晰地地理认同感。两大宗教关系也比较和谐。所以,未来几十年很可能会成为非洲的稳定地区。
至于,马来世界,这是非常有趣的地区。传统的观点认为,世界的中心在中东。但从海洋的观点看,马来世界正处于世界的十字路口。马来世界有其自己的历史,可以说,既可以认为是一个海洋版的阿拉伯世界(沙漠版),又可以认为是一个海洋版的欧洲。而且印尼一国就整合和整个马来世界八成以上的体量。其海陆面积和人口规模足以支撑起一个世界强国。
但马来世界,或者说小点印尼,也有其巨大的问题。首先是被海洋分割的地理条件,造成其内部和族群之间的较大的差异。在统一的马来人(人类学概念)或者印度尼西亚民族(政治学概念)的旗帜下,其内部分为许多小的民族。
现在看来,印尼的国家统一还是没有问题的,这既根源于爪哇、苏门答腊(亚奇除外)两大岛几个大民族直接彼此认同(类似伊朗),使之造成了压倒性的人口优势;也得益于杰出的印尼国父苏加诺软硬兼施手段所留下的政治遗产。而一些分裂势力,如亚奇、西巴布亚,均人口稀少,势力单薄,不可能挑战印尼的统一。
但是,印尼若想崛起,开发外岛必不可少。事实上,从立国开始,印尼就把向外岛移民作为基本国策。此时不怎么强的民族认同就会变成强大的地方保护主义。从而扯印尼的后腿。
马来世界还有一个特别巨大的障碍,那就是热带民族特有的慵懒。马来西亚和印尼的私营经济,至今把持在华人手中,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状态(恕我直言)。当然这与马来世界传统的社会结构也有关系。
所以,马来世界是一个充满了潜力和希望的地区。虽然还有许多问题,但很可能率先完成一定程度的整合,实现一定程度的工业化。
待续,抽空更新重头戏:阿拉伯世界。
阿拉伯世界,一般指阿拉伯联盟22国。其中索马里、吉布提、科摩罗一般被认为是黑非洲国家,毛里塔尼亚和分裂前的苏丹南北方也有不同。所以,往小了说,一般提起阿拉伯国家一般指其余18(加毛国19)国。
从地理上看,幅员辽阔的阿拉伯世界大体可以分成三块:马什里克、尼罗河流域和马格里布。
历史上能够完全统一这片广阔区域的只有倭玛亚王朝的短短数十年。不过如果标准放低,统一一部分的政权还是不少的。古代历史跳过不提,直接说近现代。
简单的说吧,自从一战时期爆发阿拉伯大起义开始。阿拉伯人曾反复尝试过好几条道路。但是这些道路虽然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都没有引领阿拉伯世界实现真正的现代化和工业化。那么,我就要思考一下原因。
为什么阿拉伯国家总是内乱不休?教派纠纷无休无止?为什么这些国家总是政令不通,基层社会往往失控?为什么即使在一些富国,义务教育仍不能完全推行,部分人口总是文盲?为什么空有庞大的人口,却连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成果寥寥?为什么阿拉伯国家的军队往往斗志不强,技术兵器也难以掌握?
我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简要谈谈:
第一个就是宗教方面。可这个方面我打算另写一文,因为这个方面可说的东西太多。
第二个,从历史方面谈谈。
谈工业化为什么要谈历史?因为说到底,这个化那个化都是要人来实现的。几乎所有的后发工业化国家都是经过“挨打-抗拒-再挨打-不甘心”,经过无数的曲折和痛苦的过程才达成的。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被反复打脸之后重建自信的过程。搞清楚所处于历史的哪个阶段,才能真正的明白该怎样做,做到什么程度了。
笔者认为,如果讲伊斯兰世界视为一个整体,大体可以讲其历史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可以找到一些标志性事件作为起止时间点:
第一阶段,从公元622年麦地那公社建立到1258年蒙古大军攻克巴格达,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唐宋时期;
第二阶段,从1258年到1919年奥斯曼帝国在一战中战败,大致相当于中国的明清时期;
第三阶段,从1919年至今。
稍微了解历史的都知道,前两个阶段每个都大致相当于一个盛衰周期:
第一阶段,从622年麦地那公社(其实就是一个城邦)开始,经过穆圣时期、四大哈里发时期、倭玛亚王朝、阿拔斯王朝前期,直到阿拔斯王朝鼎盛时期,总体上是一个上升的轨迹;经过阿拔斯王朝鼎盛时期后,经过布韦希王朝、塞尔柱帝国、法蒂玛王朝、阿尤布王朝等错综复杂的历史,逐步走向衰落。直到1258年巴格达城破作为标志性事件,走入谷底。
第二阶段,从1258年开始,马穆路克王朝、伊尔汗国等开始,经过多年发展,至所谓“伊斯兰三大帝国”(奥斯曼土耳其、萨菲波斯、莫卧尔印度)时期达到鼎盛。而且比起第一阶段,规模有了更大发展。此后,在欧洲崛起的背景下,此消彼长,不断的走下坡路,直到一战时期,最后的穆斯林强国倒下。
第三阶段,从1919至今,刚开始不足百年。但由于人类历史加速发展的缘故,这百年里的事,特别是社会制度和思想领域的变化并不比前两个阶段要少。为了叙述方便,下面将视野缩小至“阿拉伯核心区”,也就是新月沃地加埃及。
思想宗教领域的发展,刚才已经说了,不在本文提及。主要说政治军事社会等领域。
一战中,因为土耳其上了德国人的船,英国人遂鼓动阿拉伯人起义,搞乱土耳其的大后方。而当时的阿拉伯人,觉得自己的问题就是被土耳其人统治了。类似满人统治汉人一样。那么,推翻满人皇帝,换个汉人皇帝不就结了吗?
那么谁来当这个“皇帝”呢?阿拉伯人和英国人想到一起去了。还是当时居住在麦加的谢里夫家族比较有名望。这个家族是穆圣长外孙哈桑的后裔,长期在逊尼派国家充当衍生公的角色。而且客观的说,大谢里夫父子三人也算是不错的人才。
当时的英国信誓旦旦,打败土耳其,就会帮助阿拉伯人建立一个统一的(起码马什里克地区)阿拉伯国家。当然,不食言就不是大英帝国了。此处参考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
战后,英法签署《赛斯科皮科协定》瓜分新月沃地。至今占据新闻联播最后五分钟的许多新闻,都源于这个协定。最近一次直接亮相,是IS某次宣言中提到它。
同时,更让谢里夫家族难受的是,内志地区的沙特家族崛起,夺去了马什里克的大半地区。沙特的崛起,既是英国两头下注的结果,也有其深刻地思想宗教原因。这里不再赘述。
出于“众建以去其势”的目的,谢里夫家族依然保有伊拉克和约旦两地。
总之,从一战后到五十年代,阿拉伯国家经历了一个君主制为主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是混乱而多变的。虽然大体上获得了(名义上的)政治独立。但各种社会问题并未解决。
直到第一次中东战争,阿拉伯联军战败。民众彻底认清了各王室的腐朽无能。于是此前已经有了相当群众基础的一股势力纷纷发动革命,推翻了本国封建统治者。那就是阿拉伯民族主义。
阿拉伯民族主义从领导阶层来说,分为两种:一种是纳赛尔式的军官团式;一种是阿弗拉克式的复兴党模式。两者有分歧也有合作,但都提倡阿拉伯民主主义,倡导阿拉伯国家统一,反对殖民主义,提倡阿拉伯社会主义。
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特别是前期,这个阿拉伯社会激情澎湃,充满了革命斗志。无论内政外交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本文不是要说怎么成功,而是要讨论,为什么会失败?
简要的说:
第一,以军代政。军头纷纷上位,不论是纳赛尔、卡扎菲之类的军官团代表,还是萨达姆、阿萨德之类的党内军头,都将政府建成了事实上的军政府。军政府的危害,参考拉美,参考老蒋,参考南越。
第二,组织涣散。复兴党虽然模仿苏联,却没有学到苏共的精髓。领导人急功近利,居然多次搞政党合并和集体入党。对内抓不住党员的心,居然出现党主席被开除的事。几个巨头自己撕逼,权力逐步进入几个军头的手里。
第三,理论基础匮乏。没有可操作性的纲领,难以发动群众,没有解决好历史和现实的衔接。此处不多说。
总之,这种阶段,阿拉伯国家大体处于国民党的水平。
接下来,从七十年代到2011阿拉伯之春。可以称之为“混吃等死”的三十年。阿拉伯社会非但没有进步,反而从国民党水平退步到“同光中兴”的水平。经济增长了,人口增加了,可工业化进程反而后退。最终“匹夫一怒,列国易主”。
2011年后,阿拉伯国家的历史走向还不十分明朗。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所上演的戏码才是序幕。今后规模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深的动乱会持续多年。
第三个方面,谈谈社会结构。
当然是法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