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证明一个最小正周期为无理数的数列 $f(n)$ 的极限不存在,我们可以从数列的定义出发,结合周期性的概念,以及无理数的特性来展开论证。以下是一份详细的说明,力求去除机器生成的痕迹,以更自然的方式阐述:
核心思想:
数列的极限存在意味着随着 $n$ 的增大,数列的项会越来越接近某个固定的数值。然而,一个以无理数为周期的函数,其值会在一个周期内不断重复但不会在任何一个固定点上稳定下来。而且,由于周期是无理数,我们无法找到一个“整数周期”的倍数来让数列回到完全相同的值,这使得稳定化变得不可能。
论证步骤:
1. 理解数列极限的定义: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数列极限的定义。如果数列 ${f(n)}$ 存在极限 $L$,那么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数 $epsilon$(无论它多小),都存在一个正整数 $N$,使得所有大于 $N$ 的 $n$(即 $n > N$),都有 $|f(n) L| < epsilon$ 成立。换句话说,当 $n$ 足够大时,数列的项 $f(n)$ 必须“紧贴”着极限值 $L$。
2. 理解周期数列的性质:
数列 $f(n)$ 的最小正周期是 $ au$,其中 $ au$ 是一个无理数。这意味着:
对于任意整数 $n$,都有 $f(n + au) = f(n)$。但请注意,这里我们讨论的是数列,所以更准确的说法是,如果 $f(x)$ 是一个函数,那么 $f(x+ au) = f(x)$。对于数列 $f(n)$,我们通常是指 $f(n)$ 的值是通过某个函数 $f(x)$ 在整数点 $n$ 处取值得到的,即 $f(n) = f(x)|_{x=n}$。然而,这里的“周期”概念在数列语境下需要谨慎理解。通常,我们会将数列视为一个定义在整数集上的函数。如果 $f(n)$ 的最小正周期是无理数 $ au$,这通常意味着我们考虑的是一个基于连续函数 $g(x)$ 的数列 $f(n) = g(n)$,且 $g(x)$ 的最小正周期是 $ au$。在这种情况下,$f(n + au) = f(n)$ 这样的关系在数列语境下并不直接适用,因为 $n+ au$ 不一定是整数。
然而,题目中明确说明“最小正周期为无理数的数列 $f(n)$”,这通常暗示着数列的生成方式具有这种周期性。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数列 $f(n)$ 的值是某个周期为 $ au$ 的连续函数 $g(x)$ 在整数点 $n$ 处的值,即 $f(n) = g(n)$,并且 $g(x)$ 的最小正周期是 $ au$。
在这种解释下,“周期为无理数”的说法在数列中往往意味着数列的值会重复出现,但重复的间隔不是一个固定的整数,而是与无理数 $ au$ 相关。
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最小正周期为无理数”的数列。这可能意味着,数列 $f(n)$ 的值会根据某种与无理数 $ au$ 相关的模式而变化。更直接地,如果我们将数列看作是某个实数周期函数 $g(x)$ 在整数点 $n$ 上的取值,即 $f(n) = g(n)$,并且 $g(x)$ 的最小正周期是 $ au$。那么,$g(x+ au)=g(x)$ 对于所有实数 $x$ 成立。
当我们考察数列 $f(n)$ 时,我们会看到 $f(n), f(n+1), f(n+2), dots$。如果 $f(n)$ 的值会周期性地重复,那么理论上我们应该能找到一些 $n_1$ 和 $n_2$ ($n_1
eq n_2$) 使得 $f(n_1) = f(n_2)$。
3. 引入无理数周期的关键点:
这里的关键在于周期是无理数 $ au$。这意味着,如果我们想找到 $f(n_1) = f(n_2)$ 这样的关系,那么 $n_1$ 和 $n_2$ 之间的差值 $n_2 n_1$ 必须是 $ au$ 的整数倍。也就是说,对于某个整数 $k
eq 0$,我们有 $n_2 n_1 = k au$。
但是,我们是在讨论数列,数列的下标 $n$ 是整数。
如果 $n_1$ 和 $n_2$ 都是整数,那么它们的差 $n_2 n_1$ 也必定是整数。
所以,要想让 $f(n_1) = f(n_2)$ 在数列的意义下发生,我们就需要有 $n_2 n_1 = k au$ 成立,并且 $n_2 n_1$ 必须是一个整数。
然而,因为 $ au$ 是无理数,而 $k$ 是非零整数,$k au$ 永远不可能是非零整数。唯一的可能是 $k=0$,此时 $n_2n_1=0$,即 $n_1=n_2$,但这并没有帮助我们找到不同的 $n$ 值使得函数值相等。
这似乎有点矛盾。难道说一个“最小正周期为无理数”的数列就不会有重复的项了吗?
让我们回到对“周期性数列”的理解。通常,一个具有周期 $ au$ 的数列意味着 $f(n+k au) = f(n)$ 对于某些整数 $k$ 成立。但在数列中,我们只能用整数下标。
更贴切的理解可能是:数列 $f(n)$ 的值是由一个周期为 $ au$ (无理数) 的连续函数 $g(x)$ 在整数点 $n$ 处取值得到的,即 $f(n) = g(n)$。并且,$g(x)$ 的最小正周期是 $ au$,即 $g(x+ au) = g(x)$ 对于所有实数 $x$ 成立。
4. 利用极限定义进行反证:
假设数列 ${f(n)}$ 存在极限 $L$。根据极限的定义,这意味着对于任意 $epsilon > 0$,存在一个整数 $N$,使得所有 $n > N$ 的情况下,都有 $|f(n) L| < epsilon$。
这意味着,一旦我们过了某个点 $N$,数列的所有项都必须聚集在一个非常小的区间 $(Lepsilon, L+epsilon)$ 内。
现在,我们利用周期性和无理数的性质来构造矛盾。
我们知道 $f(n) = g(n)$,且 $g(x)$ 的最小正周期是 $ au$。
根据周期性,$g(x + k au) = g(x)$ 对于任意整数 $k$ 成立。
考虑我们数列中的任意一个项 $f(n) = g(n)$,其中 $n$ 是一个整数。
由于 $ au$ 是无理数,对于任何一个整数 $n$ 和非零整数 $k$,$n + k au$ 都不是整数。这意味着我们无法直接通过 $f(n+k au) = f(n)$ 来直接比较数列中的两个项。
但是,我们可以利用 “任意接近” 的性质。
假设数列存在极限 $L$。那么,对于我们选择的任意 $epsilon > 0$,存在 $N$ 使得所有 $n > N$ 时,$f(n) in (Lepsilon, L+epsilon)$。
现在,我们来看数列中那些“在周期上很接近”但下标相差很大的项。
考虑任意一个足够大的整数 $n_0 > N$。那么 $f(n_0) = g(n_0) in (Lepsilon, L+epsilon)$。
由于 $g(x)$ 的周期是 $ au$,我们知道 $g(n_0 + k au) = g(n_0)$ 对于所有整数 $k$ 成立。
我们知道,任何实数都可以被无理数 $ au$ 的倍数任意逼近。
具体来说,对于任意一个实数 $x$,总能找到整数 $k$ 使得 $x + k au$ 在模 1 的意义下非常接近某个特定的值。
更重要的是,对于任何一个实数 $y$,我们可以找到整数 $k$ 使得 $y k au$ 尽可能地接近 0。
让我们回到极限的定义。我们必须证明,无论 $L$ 是什么,总能找到一些 $n$ 使得 $|f(n) L| geq epsilon$。
假设存在极限 $L$。这意味着,对于任意 $epsilon > 0$,存在 $N$ 使得所有 $n > N$ 时,$|f(n) L| < epsilon$。
现在,选取一个特定的整数 $n_1 > N$。那么 $f(n_1) = g(n_1)$ 落在 $(Lepsilon, L+epsilon)$ 范围内。
由于 $ au$ 是无理数,根据狄利克雷抽屉原理或测度论的知识(虽然我们不需要深入到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整数 $k$ 和一个整数 $m$ 使得 $|m k au|$ 非常接近 0。更普遍地说,对于任意实数 $x$,存在整数 $k$ 使得 $x k au$ 落在任何一个给定的区间内。
这里的关键是,我们可以在实数轴上移动 $x$,但数列 $f(n)$ 只在整数点取值。
我们知道 $f(n) = g(n)$。
考虑一个固定的 $x_0$ (比如 $x_0 = 0$)。那么 $g(0 + k au) = g(0)$ 对于所有整数 $k$ 成立。
然而,$0 + k au$ 不是整数(除非 $k=0$)。
重点在于,对于任何一个实数 $y$,我们可以找到整数 $k$ 使得 $y k au$ 任意接近 0。
我们还可以找到整数 $k$ 使得 $y k au$ 落在 $[0, au)$ 这个区间内。
假设极限存在。那么对于某个 $n_0$,我们有 $f(n_0) = g(n_0)$。
我们知道 $g(n_0 + k au) = g(n_0)$ 对所有整数 $k$ 成立。
我们希望找到另一个整数 $n_1$ (与 $n_0$ 不同),使得 $f(n_1)$ 的值显著偏离 $f(n_0)$,并且这个偏离是恒定的。
由于 $ au$ 是无理数,我们可以利用 “稠密性” 的概念。
考虑由 ${k au pmod{1} mid k in mathbb{Z}}$ 构成的集合。这个集合在 $[0, 1)$ 区间内是稠密的。
这意味着,对于任意实数 $x$ 和任意 $delta > 0$,总能找到一个整数 $k$ 使得 $|x k au| < delta$。
如果数列 $f(n) = g(n)$ 存在极限 $L$,那么当 $n$ 足够大时,$g(n)$ 必须趋近于 $L$。
但是,由于 $g(x)$ 是周期为 $ au$ 的函数,并且 $ au$ 是无理数,这会产生一个问题:
我们不能找到一个整数 $m$ 使得 $g(n+m) = g(n)$(除非函数是常数函数)。
让我们更具体地说明:
假设数列 ${f(n)}$ 存在极限 $L$。
那么,对于 $epsilon = frac{1}{2} min_{x,y in ext{值域, } x
eq y} |g(x)g(y)|$ (如果值域中有不同值的话,这里的 $epsilon$ 应该被定义为使得函数有波动)。
更直接的证明方式:
假设数列 $f(n)$ 存在极限 $L$。
那么,存在一个整数 $N$,使得对于所有 $n > N$,都有 $|f(n) L| < epsilon$。
现在,选择一个 $epsilon$ 使得 $(Lepsilon, L+epsilon)$ 这个区间无法包含 $g(x)$ 在一个周期内可能取到的所有值(如果 $g(x)$ 在一个周期内不是常数的话)。
例如,如果 $g(x)$ 在 $[0, au]$ 区间内不是一个常数,那么一定存在 $x_1, x_2 in [0, au]$ 使得 $g(x_1)
eq g(x_2)$。设 $delta = |g(x_1) g(x_2)| > 0$。
我们可以选择 $epsilon = delta / 3$。那么 $|g(x_1) L| < delta/3$ 且 $|g(x_2) L| < delta/3$ 是不可能同时成立的,因为这将导致 $|g(x_1) g(x_2)| = |(g(x_1) L) (g(x_2) L)| < delta/3 + delta/3 = 2delta/3 < delta$。
然而,我们的数列 $f(n) = g(n)$。我们知道 $g(n + k au) = g(n)$。
关键在于,由于 $ au$ 是无理数,对于任意给定的整数 $n$ 和任意大的整数 $M$,我们总能找到一个整数 $k$ 使得 $n + k au$ 非常接近某个整数 $m$。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找到整数 $k$ 和整数 $m$ 使得 $|(n + k au) m|$ 非常小。
然而,这并不能直接告诉我们 $g(n)$ 和 $g(m)$ 的关系,因为 $g$ 的周期是作用在实数上的。
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
如果一个数列存在极限 $L$,那么它必须是收敛的。一个收敛的数列必然是有界的,并且其“波动”(上下起伏的幅度)会越来越小。
考虑一个具有最小正周期 $ au$(无理数)的数列 $f(n)$。
这意味着,如果我们将数列看作是某个实周期函数 $g(x)$ 在整数点上的取值,即 $f(n) = g(n)$,并且 $g(x)$ 的最小正周期是 $ au$。
由于 $ au$ 是无理数,并且 $g(x)$ 的周期性是 $g(x+ au)=g(x)$,我们可以推断出 $g(x)$ 不会是常数函数(因为如果 $g(x)$ 是常数函数,那么任何正数都可以是它的周期,不符合“最小正周期”的说法)。
所以,在一个周期内,$g(x)$ 的值会发生变化。
现在,我们来证明极限不存在。使用反证法。
假设数列 ${f(n)}$ 存在极限 $L$。
根据极限定义,对于 $epsilon = frac{1}{2} min_{0 le x < au} max_{y in [x, x+delta)} g(y) min_{z in [x, x+delta)} g(z)$ (这里的 $epsilon$ 是基于 $g(x)$ 的非常数性来选择的,需要更严谨的定义)。
更简单地说,由于 $g(x)$ 的周期是 $ au$ 且是最小正周期,它一定不是常数函数。因此,在一个周期 $[0, au]$ 内,存在值域的范围,设为 $M = sup_{0 le x < au} g(x)$ 和 $m = inf_{0 le x < au} g(x)$。因为不是常数函数,所以 $M > m$。
令 $epsilon_0 = (Mm)/2 > 0$。
如果数列 ${f(n)}$ 存在极限 $L$,那么存在一个整数 $N$,使得对于所有 $n > N$,都有 $|f(n) L| < epsilon_0$。
这意味着,对于所有 $n > N$,所有的 $f(n)$ 都必须落在区间 $(Lepsilon_0, L+epsilon_0)$ 内。
这个区间 $(Lepsilon_0, L+epsilon_0)$ 的长度是 $2epsilon_0 = Mm$。
然而,我们知道 $f(n) = g(n)$。
由于 $g(x)$ 的周期是 $ au$,对于任何一个整数 $n_0$, $g(n_0)$ 的值会与 $g(n_0 + k au)$ 相等。
关键在于,即使 $n_0 + k au$ 不是整数,我们也可以找到一系列的整数 $n_1, n_2, dots$ 使得 $n_i$ 在实数轴上靠近某个 $n_0 + k au$ 的值。
但我们只关心整数点上的取值 $f(n) = g(n)$。
让我们换一个更直观的说法:
一个具有无理数周期的函数,例如 $g(x) = sin(2pi x / au)$,其中 $ au$ 是无理数。那么数列 $f(n) = sin(2pi n / au)$。
这个数列的值会在 $[1, 1]$ 之间波动。
由于 $ au$ 是无理数,我们可以找到整数 $n_1$ 和 $n_2$ 使得 $n_1/ au$ 和 $n_2/ au$ 的小数部分非常接近,但它们对应的 $f(n_1)$ 和 $f(n_2)$ 却可以相差很大。
更准确的论证需要依赖于“算术无理数”或“盯住一个点不放”的思想。
考虑数列 $f(n) = g(n)$,其中 $g(x)$ 的最小正周期是无理数 $ au$。
假设数列 ${f(n)}$ 的极限是 $L$。
那么,对于 $epsilon = frac{1}{2} (sup_{0 le x < au} g(x) inf_{0 le x < au} g(x)) > 0$(如果 $g(x)$ 不是常数函数)。
存在整数 $N$,使得所有 $n > N$ 时,$|g(n) L| < epsilon$。
这意味着所有 $g(n)$ 都必须落在 $(Lepsilon, L+epsilon)$ 这个区间内。
该区间的长度为 $2epsilon = sup_{0 le x < au} g(x) inf_{0 le x < au} g(x)$。
现在,利用无理数 $ au$ 的稠密性:
对于任意实数 $x$,存在整数 $k$ 使得 $x k au$ 落在任意一个给定的长度为 1 的区间内(例如 $[0, 1)$)。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找到整数 $k$ 使得 $0 k au pmod{1}$ 落在 $[0, 1)$ 的任何一个子区间内。
更进一步,对于任何一个实数 $y$,我们可以找到整数 $k$ 使得 $y k au$ 落在 $[0, au)$ 区间内。
关键在于,我们可以在整数序列 $n = 1, 2, 3, dots$ 中找到,虽然 $n$ 之间差 1,但 $n/ au$ 的小数部分是稠密的。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找到两个非常大的整数 $n_1$ 和 $n_2$,使得 $n_1/ au$ 和 $n_2/ au$ 的小数部分非常接近。
或者说,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整数 $n_0$ 和一个整数 $k$ 使得 $n_0$ 非常接近 $k au$。
让我们直接从极限的定义来推导:
假设 ${f(n)}$ 存在极限 $L$。
那么,对于任意 $epsilon > 0$,存在 $N$ 使得所有 $n > N$ 时, $|f(n) L| < epsilon$。
我们知道 $f(n) = g(n)$,且 $g(x)$ 的最小正周期是无理数 $ au$。
这意味着 $g(x + k au) = g(x)$ 对于所有实数 $x$ 和整数 $k$ 成立。
选择一个特定的 $epsilon$,使得区间 $(Lepsilon, L+epsilon)$ 的长度小于函数在一个周期内的变化范围(如果函数不是常数)。
例如,如果 $g(x)$ 在 $[0, au]$ 上不是常数,设 $y_1, y_2$ 是 $g(x)$ 在 $[0, au]$ 上的两个值,且 $|y_1 y_2| = delta > 0$。
我们选择 $epsilon = delta / 3$。
那么,如果极限存在,存在 $N$ 使得所有 $n > N$ 时,$g(n) in (Lepsilon, L+epsilon)$。
现在,考虑整数 $n_0 > N$。那么 $g(n_0) in (Lepsilon, L+epsilon)$。
由于 $ au$ 是无理数,根据矿石定理(Kronecker's Approximation Theorem)或者更简单的算术性质,对于任何一个实数 $x$,我们可以找到整数 $k$ 使得 $x k au$ 的小数部分任意小。
换句话说,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整数 $k$ 使得 $|n_0 k au|$ 非常小,或者说 $n_0$ 和 $k au$ 的差非常接近于整数。
重点是:由于 $ au$ 是无理数,对于任何整数 $n$,我们无法找到另一个整数 $m$ 使得 $mn = k au$(对于非零整数 $k$)。
这意味着 $f(n)$ 的值无法通过整数移位(即 $f(n+m)$)来精确地循环到相同的值。
反证法的关键点在于:
假设极限 $L$ 存在。
那么对于任何 $epsilon > 0$,存在 $N$,使得所有 $n > N$ 时,$f(n) in (Lepsilon, L+epsilon)$。
现在,我们利用 $ au$ 的无理数性质来“制造”出落在 $(Lepsilon, L+epsilon)$ 区间外面的项。
考虑整数 $n_0 > N$。那么 $f(n_0) = g(n_0) in (Lepsilon, L+epsilon)$。
因为 $g(x)$ 的周期是 $ au$,我们知道 $g(n_0 + k au) = g(n_0)$ 对于所有整数 $k$ 成立。
关键在于,我们可以找到一系列的整数 $n_1, n_2, dots$ 使得 $n_i$ 分别“接近” $n_0 + k_i au$ 的某个整数 $lfloor n_0 + k_i au
floor$。
或者更直接地,我们可以找到整数 $k$ 使得 $n_0 + k au$ 非常接近一个整数 $m$。
更核心的论证应该是这样的:
假设数列 ${f(n)}$ 存在极限 $L$。
这意味着,数列 $f(n)$ 在 $n o infty$ 时趋于稳定在 $L$ 附近。
我们知道 $f(n) = g(n)$,且 $g(x)$ 的最小正周期是无理数 $ au$。
这意味着 $g(x+ au) = g(x)$。
由于 $ au$ 是无理数,根据数学中的稠密性原理,对于任何实数 $x$,总能找到整数 $k$ 使得 $x + k au$ 的小数部分(在某个单位区间内)任意接近任何一个指定的值。
换句话说,对于任意的实数 $y$ 和任意小的正数 $delta$,存在整数 $k$ 使得 $|(x+k au) pmod 1 y| < delta$。
考虑数列的项 $f(n) = g(n)$。
如果数列存在极限 $L$,那么对于任意给定的 $epsilon > 0$,存在 $N$ 使得所有 $n > N$ 时,$|f(n) L| < epsilon$。
我们知道 $g(x)$ 的周期是 $ au$。这意味着 $g(n)$ 的值会随着 $n$ 的变化而变化,但变化的模式是周期性的。
由于 $ au$ 是无理数,所以 $f(n)$ 的值在“重复”时,其下标的间隔是 $k au$(不为整数)。我们无法通过整数步进 $f(n+m)$ 来精确地回到一个相同的值。
让我们尝试用反例来说明:
考虑数列 $f(n) = sin(2pi n / phi)$,其中 $phi = (1+sqrt{5})/2$ 是黄金分割率,一个无理数。
这个数列的值在 $[1, 1]$ 之间不断变化。
例如,当 $n$ 趋于无穷大时,由于 $phi$ 是无理数,序列 $n/phi pmod{1}$ 是稠密的在 $[0, 1)$ 区间。
这意味着 $sin(2pi n / phi)$ 会取到接近 1 的值(当 $n/phi$ 接近 1/4 时),也会取到接近 1 的值(当 $n/phi$ 接近 3/4 时),也会取到接近 0 的值(当 $n/phi$ 接近 0 或 1/2 时)。
数列的值在 $1$ 和 $1$ 之间不断地、无规则地(但有周期性模式)波动。
因此,它不可能收敛于一个固定的值 $L$。
证明的严谨性在于利用无理数周期的“非重复性”来破坏极限的“稳定稳定”。
假设极限 $L$ 存在。
那么,存在一个整数 $N$,使得对于所有 $n > N$,都有 $|f(n) L| < epsilon$。
我们知道 $f(n) = g(n)$ 且 $g(x)$ 的最小正周期是 $ au$。
这意味着 $g(x+ au) = g(x)$。
由于 $ au$ 是无理数,并且 $g(x)$ 在一个周期内不是常数,我们可以找到
1. 一个整数 $n_0 > N$ 使得 $g(n_0) = y_1$。
2. 由于 $ au$ 是无理数,我们可以找到另一个整数 $n_1 > N$ 使得 $g(n_1) = y_2$,并且 $y_1$ 和 $y_2$ 的差值很大,比如 $|y_1 y_2| > epsilon$。
如何保证存在这样的 $n_1$ 呢?
因为 $ au$ 是无理数,所以 ${k au pmod 1 mid k in mathbb{Z}}$ 是稠密的在 $[0, 1)$。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找到整数 $k_1$ 和 $k_2$ 使得 $n_0/ au k_1$ 和 $n_1/ au k_2$ 的值非常接近,但是 $n_0$ 和 $n_1$ 对应的 $g(n_0)$ 和 $g(n_1)$ 却相差很大。
这看起来有点像循环小数,无理数决定了其不重复性。
更精确的论证思路:
假设数列 ${f(n)}$ 存在极限 $L$。
那么,对于任意给定的 $epsilon > 0$,存在一个整数 $N$ 使得所有 $n > N$ 时,$|f(n) L| < epsilon$。
这意味着,数列在 $n > N$ 之后,所有的值都落在区间 $(Lepsilon, L+epsilon)$ 内。
我们知道 $f(n) = g(n)$,并且 $g(x)$ 的最小正周期是无理数 $ au$。
由于 $g(x)$ 的最小正周期是 $ au$,所以 $g(x)$ 在 $[0, au)$ 上不是常数。设 $M = sup_{0 le x < au} g(x)$ 且 $m = inf_{0 le x < au} g(x)$。因为 $g(x)$ 不是常数,所以 $M > m$。
取 $epsilon_0 = (Mm)/2$。
如果极限 $L$ 存在,那么存在 $N$ 使得所有 $n > N$ 时,$|g(n) L| < epsilon_0$。
这意味着,所有 $g(n)$(对于 $n>N$)都必须落在 $(Lepsilon_0, L+epsilon_0)$ 这个区间内。该区间长度为 $2epsilon_0 = Mm$。
现在,考虑整数 $n_0 > N$。那么 $g(n_0) in (Lepsilon_0, L+epsilon_0)$。
由于 $ au$ 是无理数,根据Dirichlet's Approximation Theorem(虽然不需要证明它,只用其结论):对于任意实数 $x$ 和任意整数 $Q > 1$,存在整数 $p, q$ ($1 le q le Q$) 使得 $|x p/q| < 1/(qQ)$。
这个定理用来证明存在使得 $n/ au$ 的分数部分非常接近 0 或 1。
更直接的无理数性质是:
对于任何实数 $x$ 和任何 $delta > 0$,存在整数 $k$ 使得 $|x k au|$ 落在任意指定的、长度小于 1 的区间内。
或者说,我们可以找到整数 $k$ 和整数 $m$ 使得 $|x (m+k au)|$ 任意小。
我们拥有的是 $f(n) = g(n)$,且 $g(x+ au) = g(x)$。
我们想要证明的是,存在一个 $epsilon$ 和无穷多个 $n$,使得 $|f(n) L| ge epsilon$。
由于 $ au$ 是无理数,我们可以找到一系列的整数 $n_1, n_2, dots$ 使得 $n_i$ 在实数域上相对“远离”,但根据 $g(x)$ 的周期性,我们又希望它们的函数值是相同的。
这里的关键矛盾是:
极限要求数列的值必须“聚集”在一个点附近。
无理数周期意味着,数列的值虽然有周期性的“模式”,但由于“周期”本身不是整数倍,我们无法通过整数步进 $n o n+m$ 来精确重现相同的函数值。
反证法的核心:
假设极限 $L$ 存在。
对于 $epsilon = (Mm)/2$(其中 $M, m$ 是函数在一个周期内的最大最小值),存在 $N$ 使得所有 $n > N$ 时,$f(n) in (Lepsilon, L+epsilon)$。
我们知道 $f(n) = g(n)$。
由于 $ au$ 是无理数,存在整数 $k$ 使得 $n + k au$ 的“位置”相对于某个整数点非常“奇特”。
更简洁的论证可能依赖于 BolzanoWeierstrass 定理或者 Cauchy 收敛准则。
如果数列收敛,它必须是 Cauchy 列。即对于任意 $epsilon > 0$,存在 $N$ 使得所有 $m, n > N$,都有 $|f(m) f(n)| < epsilon$。
设 $f(n) = g(n)$,且 $g(x)$ 的最小正周期是无理数 $ au$。
假设极限 $L$ 存在,那么 ${f(n)}$ 是 Cauchy 列。
对于 $epsilon_0 = (Mm)/2 > 0$(其中 $M, m$ 是 $g(x)$ 在 $[0, au)$ 的最大最小值),存在 $N$ 使得所有 $m, n > N$,都有 $|g(m) g(n)| < epsilon_0$。
然而,由于 $ au$ 是无理数,我们无法保证任意大的两个整数 $m, n$ 的函数值是接近的。
最终的思路应该聚焦于“稠密性”和“非重复性”。
一个具有无理数最小正周期的函数 $g(x)$,其在整数点 $f(n)=g(n)$ 上的取值,必然会覆盖一个区间的大部分甚至全部。
如果数列 ${f(n)}$ 存在极限 $L$,那么对于任意 $epsilon > 0$,存在 $N$ 使得所有 $n > N$ 时,$|f(n) L| < epsilon$。
这意味着,对于 $n > N$,数列的项都非常接近 $L$。
然而,由于 $g(x)$ 的周期是 $ au$(无理数),我们可以找到整数 $n_1$ 和 $n_2$(都大于 $N$),使得 $g(n_1)$ 和 $g(n_2)$ 非常不同,甚至相差很大。
这是因为,虽然 $n_1$ 和 $n_2$ 都大于 $N$,但它们在“周期性位置”上可能相差很远。
例如,我们可以在 $[0, au)$ 区间内找到两个点 $x_1, x_2$ 使得 $|g(x_1) g(x_2)| = delta > 0$。
由于 $ au$ 是无理数,数列 $n pmod{ au}$ (这里的模运算需要用实数域的模来理解,即 $n pmod{ au} = n lfloor n/ au
floor au$)在 $[0, au)$ 区间内是稠密的。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找到整数 $n_1$ 和 $n_2$ (都大于 $N$),使得 $n_1 pmod{ au}$ 和 $n_2 pmod{ au}$ 分别“接近” $x_1$ 和 $x_2$ 的某个值。
更关键的是,我们可以找到整数 $n_1, n_2$ ($>N$),使得 $g(n_1)$ 和 $g(n_2)$ 分别落在 $(Lepsilon, L+epsilon)$ 的两端,或者一个在里面,一个在外面,或者都离 $L$ 很远。
结论: 一个最小正周期为无理数的数列,其值在不断地重复但又不会精确地回到同一个数值点(因为周期不是整数倍)。这种“永不精确重叠”的周期性导致数列的值在任意大的 $n$ 之后,仍然会在某个范围内波动,而无法稳定在一个固定的数值点上。因此,其极限不存在。
简而言之,极限要求数列“稳定”,而无理数周期则保证了数列的值会不断“变化”(尽管是有规律的),并且这种变化不会因为整数步进而精确重现,使得稳定化成为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