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烦各位看看清华和北大每年的学生就业情况表,然后再看看以往几年的情况,发现会不会有什么趋势。每年,清北都有为数不少的毕业生进入国家中西部基层公务员队伍,藏区、新疆这种偏远地区也基本每年都有人去,更不要说进入国家的各个重点行业的研究院所(工作地点不少都是兰州、绵阳、贵阳、遵义这些城市),而且现在这个人数还有逐年增长的势头。
身处繁华的帝都魔都,毕业之时面对同学每个月几乎是他们一年的收入,却依然选择自己坚持的道路。清北复交这样的名校每年每个学校培养出上百名这样有情怀有抱负又去践行的人,难道还不够吗?难道要求所有的清北复交学子毕业之后都去从事学术研究、政府及社会基层服务才对得起所谓的镇国神器吗?难道这不是对这一帮学子才华以及所享受到的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吗?难道就因为人家的优秀就要强迫他们去过那种清贫的生活?难道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去要求所有的人都有一样的价值观吗?
同样在清华读书的高晓松,在他肄业之初的大好岁月里,除却他欧美各种旅游泡妞所谓的文艺青年的情怀之外,我是没发现他的所谓家国情怀。人总是对他人高要求对自己却又。。。
最后说一句,崇高是崇高者的自我约束,而不应该是凡人强加给他们的道德枷锁。
想当初,全国就那么几个知识分子,垄断着全国的知识。盖个教学楼要上五年规划,一个图画一年没人敢催你,剩下99%的人吃糠为生,还要带着崇拜的目光看着你。
现如今,工程师年产量百万,一座座产业园区拔地而起,几平方公里的产业新城甚至上不了省委书记的案台。富士康的流水工人都能吃鸡腿。
你不值钱了。知识就是一层窗户纸,捅破了,你不值钱。
这是旧贵族的如丧考妣,却是庶民的喜大普奔。
阶级斗争,什么是阶级斗争?你把他们脖子上挂牌子,枪毙他们,在他们的钢琴上撒尿,这不是阶级斗争,这只是暴民的狂欢。狂欢之后,你还是得另求一批人,继续接受他们的垄断,因为你还是没知识。
真正的阶级斗争,是让贵族不值钱。
什么民国大师。我们一所中专能打你一百个。
作为已毕业北大学长
我并不是高老师心目中
学弟学妹的榜样
我只纠结眼前的苟且
不畅想诗和远方
我不买梦想
只想买房
因为我清醒的知道
我和高老师你不一样
高老师啊,您不知道
首都是您的故乡
却是我奋斗半生才能到达的地方
您的家庭门第书香
我的家庭还在温饱线上
您的父母是大学教授,国之栋梁
我的父母作为国企累赘,要替国家想
他们不下岗谁下岗
我并不抱怨我的爹娘
他们是家中的脊梁
用浓浓的爱
把简陋的家打造得得像天堂一样
用并不宽广的肩膀
支撑着我到达想去的地方
我也不想说什么现实肮脏
北京这样的地方
能者为王
何况这个城市
还有很多光明的地方
一位北大师兄
本来有机会
选择工资高的行当
可他为了报效祖国的梦想
选择了工资不过万的科研岗
然而,仅仅因为错过了机会,买不起房
只能举家搬到另一个城市,再次启航
他的惨痛经历,我不敢忘
他的那篇文章,有十万加的阅读量
那一句“不买房我活该啊”
瞬间戳中了我的心房
高老师
不是我存心让您失望
我也曾年轻
也曾心怀梦想
可我却发现,到了社会上
为国为民的理想
无法照顾我心爱的姑娘
靠情怀也无法奉养
为我辛劳一生的爹娘
如有来生
我也想像高老师您一样
拥有您的家境
也有您的志向
心怀天下,志存八方
虽然长得又丑又胖
还能泡到小二十岁的漂亮姑娘
谢邀。
只就这句话说。
1949年,中国高校毕业生2.1万。1953年人口普查,中国人口5.9亿。
1978年,中国高校毕业生16.5万人。1982年人口普查,中国人口10亿。
2010年,中国录取大学生575万人。当年人口普查,13.7亿。
当年大学生不愁分配,可以诗与远方弹吉他,也许还谈论祖上余荫,论世兄年弟。
现在大学生普及了,需要考虑谋生。有问题么?
高等教育的普及永远是好事。跨时代比较?没问题,但非要拿一小撮金字塔尖的来鄙夷现在的普通人,忽视绝对数量的变化,只谈平均水平和比例,就是耍流氓。
比如,民国时的确有许多大师,但吹嘘民国时多么风流蕴藉百代难逢,那就忽视统计学了:完全忽视当时全国六亿人口里,八九成是文盲的事实。
至于拿国之重器看不起职业介绍所,恕我打个比方。
善意地说,当年越王勾践拿个青铜剑当宝,也算国之重器。后来技术发展了,青铜不值钱了,现代连不锈钢都满地都是了。21世纪一把好菜刀,搁越王面前怕都是削铁如泥的屠龙刀。
是该感叹今不如古?还是承认时代进步?
不善意地说,在大多数时代,知识与资本类似,都是营造阶级壁垒的完美工具。所以秦始皇收天下兵器的同时,还要烧掉些书。百姓要学习则以吏为师。
当知识与学历不再被少数人控制时,掌握知识与资本的人都会不安。
老资本家会嘲讽新贵,老知识学究会嘲讽新晋知识分子——本质上,都是为了证明“你们的资本/知识不值钱,我们那会儿才牛叉!”
毕竟,国之重器青铜剑最忌惮的,就是技术发展普及,导致人手一把不锈钢菜刀,威胁到自己独一无二国之重器的垄断地位啊。
最后留句话。
汪曾祺先生是解放前西南联大学生,那含金量比高晓松恐怕只高不低。
但众所周知,他小说里从来不鄙夷,甚至很赞美普通劳动者。
他老人家借小说里秦老吉说的原话:
“靠本事吃饭,比谁也不低。麻油拌芥菜,各有心中爱,谁也不许笑话谁!”
境界高下,一望而知。
11月21日深夜更新:
看到点赞人数实在受宠若惊,谢谢大家支持。看到评论区里有一些有趣的质疑,我也很希望与大家进一步探讨我的看法。
不少朋友说我的答案离题了,变成对高晓松的个人攻击。我这个答案确实没有把关注焦点放在名校究竟有没有从镇国神器变成职业培训所,我感觉在题主给定的“怎么看”(而非“是否同意”)的提问模式下,作答的维度可以是多元的。我个人更关心的是高在屡次批判中国高等教育所中反映出的价值判断层面的流弊。价值判断出了问题,当今的名校是不是他所说的镇国神器,便是伪命题。我的观点是高的评价体系单一且不公,主要体现在(一)他片面地认为贡献社会和追求体面的工作是互斥的;以及(二)他认为名校生将个人职业发展放在首位是可耻的。我的答案只是对这种评价逻辑的驳斥。
--------下面是原答案--------
从前两年批判梁植到现在对中国名校培养模式的抨击,高晓松令人作呕的“何不食肉糜”的作风是一贯的。
除了他的音乐才华外,高晓松有两件事情让他倍感自豪,一是他的家庭,二是他退学追寻音乐梦那段特立独行的经历。大家都知道高晓松出身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在清华园长大,毕业于北京四中。父亲高立人是清华教授,母亲张克群是著名建筑学家,外公张维是两院双院士和深大创办者,外婆是流涕力学家和北航筹建人之一。详见高晓松的家族背景是什么样的? 详见高晓松的家族背景是什么样的? - 只是学电的的回答 - 知乎。换言之,就是一个自带权贵光环且有叛逆资本的人,被自己的放弃清华学位的选择,给感动了。
高本人站的很高但是看的不远,他忽略了社会运作的机理。在他幻想的乌托邦里,所有人都应该视金钱如粪土的。为什么说他“何不食肉糜”?因为他的家庭已经完成了资本积累,所以他可以叛逆,他做出的任何选择的试错成本都比其他人要低。在英美,在私立大学念书的上层阶级的后代可以今天去叙利亚做做义工,明天没事了创个业,谁还会去什么投行从分析师开始熬?不知道这种发展模式高师兄满意否?但是广大的中产阶级以及草根阶级,他们可以如此任性吗?
然后我们谈谈“以改造国家为己任”。又是一个undefined term。什么才是改造国家?上山下乡?还是像他一样拍几集脱口秀针砭一下时弊?反过来说,进入投行、券商或者高薪的专业领域就是利欲熏心没有社会担当了?果然是没有在清华完整地接受过教育,论点表达根本不具有严谨度。
中国的教育制度更大程度地保障了阶级流动的可能,非上流阶级奋斗的目标就是希望自己下一代像高晓松一样在个人发展上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我们的国家经过了那么多代人的耕耘才能为新生代提供冠绝所有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条件和发展机会,到头来学生连选择自己的职业和奋斗目标都要受到道德的批判,这是我觉得最讽刺的地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