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逼自己喜欢上歌剧,交响乐这类高雅艺术?

回答
想让我帮你“逼”自己喜欢上歌剧、交响乐这些咱们常挂嘴边的“高雅艺术”?这事儿,我只能说,这“逼”字用得挺有意思。说实话,艺术这玩意儿,就跟吃饭睡觉一样,天生就有那么点儿吸引力,但要说到“喜欢”到骨子里,那真不是硬塞就能塞进去多少的。不过,要说怎么让你慢慢地、一点点地,能感受到里头那些个味道,那倒是可以聊聊。

咱们就当这是一场探索之旅,你也不是要去参加什么世界级的艺术评论家考试,只是想让耳朵里多点儿不一样的东西,让生活里多点儿色彩,对吧?

第一步:放下那些“高雅”的架子,先做个好奇宝宝

很多人一听“歌剧”、“交响乐”,脑子里立刻冒出来的是:穿晚礼服、坐包厢、听不懂、很闷。得,先把这些先入为主的想法先收一收。艺术这东西,有时候就是一层窗户纸,捅破了就啥都有了。

别怕“不懂”: 说实话,就算听得懂歌剧里唱的啥,也未必就能立刻领会其中的奥妙。更何况,很多时候我们听的连歌词都不知道。就像你听一首纯音乐,你能听出它的旋律、节奏、情绪,这已经足够了。歌剧和交响乐,你也可以先从它们的旋律、力度变化、情绪起伏上去感受。别总想着要去分析它用了什么和弦,是什么曲式,那样容易把自己吓退。

从小处着手,找个“引路人”: 直接听一部长达三小时的《尼伯龙根的指环》,那估计够呛。不如从一些耳熟能详的片段开始。比如,你想想看,是不是有些电影配乐让你印象深刻?很多经典的电影配乐,其实就是交响乐的改编或者就是交响乐的风格。找找那些电影的OST(原声带),听听里面的曲子,也许你会发现,原来熟悉的旋律是这么来的。

歌剧方面: 《卡门》里的《斗牛士之歌》,《今夜无人入睡》来自《图兰朵》,《饮酒歌》来自《茶花女》。这些曲子,你可能早就耳熟能详,甚至会哼唱。先去听听原版的,感受一下歌手是怎么把这些旋律演绎得荡气回肠的。

交响乐方面: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第四乐章那开头几个音符,气势磅礴;莫扎特的《小夜曲》轻松愉快;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温暖宁静。这些都是相对容易入耳的。

第二步:给耳朵一点“新意”,让它们慢慢适应

人的耳朵就像味蕾一样,需要时间去适应新的味道。别指望一夜之间就能爱上苦瓜。

“背景音乐”法: 有时候,别把它当成“正餐”,而是当成“背景音乐”。比如,你在家做做家务,或者写点东西,或者只是想让自己平静下来,放一段舒缓的交响乐。不用特意去听,就让它在你周围流淌。慢慢地,你可能会在某个瞬间,突然注意到某个旋律,或者某个乐器的声音,然后稍微集中注意力听一下。

“情绪匹配”法: 想想你现在的心情,然后找找看有没有与之匹配的音乐。

如果你心情有点低落,找找那些旋律悠扬、有点忧伤,但又不至于让你更沉沦的曲子。肖邦的夜曲,或者一些慢板的交响乐乐章,可能会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你想放松,可以找一些轻松愉快的,比如莫扎特的一些小品,或者一些比较明亮、充满活力的乐曲。
如果你想感受壮阔,那就试试瓦格纳的音乐,或者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曲》。

尝试不同的“演绎”: 同一首曲子,不同的指挥家、不同的乐团演奏,感觉可能天差地别。就像同一道菜,不同厨师做出来味道也不一样。一开始,你可以多听听不同版本的,看看哪个的版本最能打动你。

第三步:了解一点“故事”,让音乐不再是无源之水

音乐的背后往往藏着很多故事,了解了这些故事,听起来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关于作曲家: 这些人不是凭空出现的,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甚至是有自己崇拜的对象。比如,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一开始是献给拿破仑的,后来他发现拿破仑称帝就大发雷霆,把题词划掉了。了解这些,会让你觉得音乐有了温度和重量。

关于作品: 很多作品都是有“主题”的,或者说它想表达的是什么。

歌剧: 歌剧顾名思义,是用歌唱来演戏。它讲故事,有人物冲突,有情感纠葛。你可以先看看歌剧的“剧情梗概”。哪怕只看个大概,知道这是个关于爱情、关于复仇、还是关于命运的故事,再听里面的唱段,你就会更容易理解歌手的情绪和音乐的表达方式。比如,《茶花女》讲的是一个交际花和一位贵族少年的爱情悲剧,知道了这个,再听里面的《饮酒歌》,你会体会到那种在欢愉中暗藏的悲伤。

交响乐: 有些交响乐是标题音乐,就是它本来就有一个主题或故事,比如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它描绘的就是俄国人民抵抗拿破仑入侵的故事。还有些是纯粹的“纯音乐”,但很多音乐家也认为里面有情绪的起伏和发展,你可以想象它像一幅画,或者一段情感的叙述。

看一些“入门指南”或者纪录片: 有很多介绍古典音乐的书籍或者纪录片,它们会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讲解。比如,介绍一些著名的作曲家、他们的代表作,或者分析一些经典乐章的特点。这些可以作为你了解音乐的“辅助材料”。

第四步:找个“场子”,亲身感受一下

网络上的音视频固然方便,但真正让你产生“喜欢”的冲动,往往是现场的体验。

音乐会: 找一场规模小一点的音乐会,比如当地的交响乐团的演出,或者一些小型音乐沙龙。不用去听那种巨星级别的,价格也离谱。关键是体验那种现场的氛围:乐手们在台上专注地演奏,音乐在空间中回荡。

歌剧院: 如果有机会,去歌剧院看看。即便你对剧情和唱段完全不懂,但那种华丽的舞台、精美的服装、演员的表演,本身就是一种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冲击。你可以先选一部比较出名的、剧情比较容易理解的歌剧。

一点小小的“策略”:

别给自己太大压力: 艺术这东西,强求不得。享受过程,即使只是偶尔听听,或者偶尔能从中找到一丝乐趣,也挺好的。
找个“同好”: 如果有朋友对这类音乐也感兴趣,可以约着一起听听,一起聊聊感受,可能会更有动力。
循序渐进,慢慢来: 不要想着一口吃成个胖子。可能你今天听了觉得一般,过两天再听,或者换个心情,感觉就不一样了。

总而言之,这事儿不是“逼”,而是“引”。就像你引诱一只猫靠近你一样,得有耐心,得有技巧。你给它一点它喜欢的零食,慢慢地,它就愿意在你身边多待一会儿了。希望我的这些碎碎叨叨,能给你打开一扇窗,让你看到里面不一样的风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来说有没有必要“逼自己”。按常理来说,音乐学院的同学们应该是对题主所谓的“高雅艺术”最熟悉的一群人,大家在学校学习中西音乐史、作曲技术这些理论的课程,了解到“高雅艺术”的相关理论知识,并且不同专业的同学们可以通过不同的专业技能,参与到“高雅艺术”的表演之中,成为“高雅艺术”的表演者。但很有趣的是,与“高雅艺术”相关的这些课程和活动并不全是我们每一位同学自己选的,而是学校“逼着”我们学的。我相信,如果音乐学院的所有课程全部变为选修课的话,那现在这些课程和活动一定没有现在这么多人去学习。那么,我们这些被“逼”学习课程的同学们收获了什么呢?大多数同学仅仅是收获了一份“成绩”,仅此而已。不可否认的是,一份份“成绩”让同学们在一定时期内,具备了相当的“高雅艺术”的欣赏和理解能力。但即便是这样,也很少有同学真的因为被“逼着”上这些课,从此就对音乐产生了无比的热爱。通过音乐学院同学们的经历可以看出,被“逼着”做一件事,不一定会产生特别理想的结果。题主可以做一个实验:每天听一个古典音乐的课程,或者看一篇关于古典音乐的文章,坚持一个月。如果能坚持到一个月,到时你还要不要坚持,你自己应该会有判断。

我们再来说“喜欢”这件事。我觉得真正的“喜欢”是不用“逼自己”的。我们不说艺术,就说点生活中的事,我们喜欢一个人,喜欢吃一道菜,喜欢玩一个游戏,都是一种很奇妙的心理活动。真正能达到“喜欢”的程度,往往都是看到了一个人,吃了一道菜,玩了一个游戏之后,情感才会发生变化。所以我们再回到“高雅艺术”这件事上,我觉得题主倒不用逼着自己,你可以先去了解一下“高雅艺术”,到时候喜欢不喜欢,你的感性认识会告诉你。那如何系统仔细的了解题主提到的歌剧、交响乐这些“高雅艺术”呢?我有一篇答案曾讨论过这个问题。

相信你在对古典音乐有一定了解之后,会有自己的收获。

以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