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大学为了学自己喜欢的事情而挂科?

回答
这话题太实在了,也太让人纠结了。大学里,谁没经历过“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特别是当这“理想”是内心深处那份对某个领域的狂热,而“现实”却是堆积如山的必修课,以及那些似乎与这份狂热毫无关联的考试时。

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了“喜欢的事”而“挂科”这件事,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咱们该怎么看待它。

首先,理解“喜欢的事情”到底是什么。

这里的“喜欢”,可不是那种一时兴起的兴趣。它更多的是一种驱动力,一种让你愿意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去探索的内在需求。比如,你可能对某个冷门的科学领域着迷,比如量子物理的某些前沿理论,或者对某个历史时期的服饰文化有着近乎痴迷的研究。你也可能是个编程天才,愿意花整个周末去攻克一个复杂的算法,而忽略了某个看似“无关紧要”的英语写作课。

这种“喜欢”往往伴随着一种“心流”体验,就是你沉浸其中,浑然忘我,时间流逝都感觉不到。这种状态,对于个人成长而言,是极其宝贵的。它能让你快速积累知识、磨练技能,甚至可能在你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成为你安身立命的资本。

然后,我们来看看“挂科”的代价。

挂科,在多数家长和传统观念里,是“不务正业”、“学习不努力”的代名词。这背后隐藏的,不仅仅是学分上的损失,更是:

学业上的警示: 挂科意味着你在某些课程的学习上未能达到学校的要求。这可能是因为你不够重视,也可能是因为课程本身难度较大,或者你的学习方法不对。学校设置这些课程,往往是为了保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通用能力,比如写作、沟通、批判性思维等,这些能力在任何领域都是重要的。
经济和时间的投入: 重修课程需要花费额外的学费和时间。这些本可以用于深造你喜欢领域的时间和金钱,却被耽误了。
对未来发展的影响: 很多专业是有学分要求的,挂科太多可能会影响你毕业,甚至影响你继续深造(考研、出国留学)的资格。一些对成绩要求严格的公司,也可能会因此对你有所顾虑。
心理上的压力: 挂科会带来焦虑、自责,甚至可能动摇你对自身学习能力的信心。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为了喜欢而挂科”的情况?

这真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对”或“错”的问题,它是一个需要权衡利弊、审慎选择的复杂局面。

1. 区分“为喜欢而挂科”和“只是不想学”: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如果一个人只是单纯地对学校课程提不起兴趣,觉得枯燥乏味,然后选择性地忽略,甚至用“追求喜欢”来给自己找借口,那这种行为就比较危险了。真正的“为喜欢而挂科”,背后应该有一个清晰的、有价值的“喜欢”,并且为此付出了实际的努力。

2. 评估“喜欢”的深度和价值:

你的“喜欢”是昙花一现的兴趣,还是有潜力发展成一项事业、一种生活方式?你为这个“喜欢”付出了多少?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是已经开始实践,甚至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如果你为某个编程项目熬夜,并且在其中学到了很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为了这个项目而暂时忽略某些“理论性”的课程,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你只是因为某个流行文化而沉迷,然后把其他所有课程都抛之脑后,那可能就需要重新审视了。

3. 考虑“挂科”的具体课程:

挂的这门课,对你未来的发展有多大影响?如果挂的是专业基础课,比如你的专业需要扎实的数学基础,而你却因为沉迷某个爱好而把高等数学挂了,那风险就很高了。但如果挂的是一门你未来可能根本用不到的选修课,或者是一门非常注重死记硬背的公共课,而你把时间都花在了钻研你真正热爱的领域,那这种权衡的合理性就更高一些。

4. 寻找平衡点,而非完全放弃:

大多数情况下,大学教育的目的并非让你成为某个领域的“全才”,而是提供一个相对全面的知识框架和学习方法。即使你对某个领域狂热,也应该认识到,良好的沟通能力、写作能力、基本的逻辑思维,甚至一定的文化素养,对于你在这个领域取得更长远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曲线救国: 是否可以尝试以一种“聪明”的方式来应对那些“不喜欢”的课程?比如,找到这门课和你的“喜欢”之间的某种联系,让学习变得更有动力?或者,在保证不挂科的前提下,投入最少的必要精力?
时间管理: 极端的“为了喜欢而挂科”,往往是时间管理失控的表现。学会合理分配时间,即使是在你热爱的事情上投入大量精力,也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计划,确保基本的学业底线不被突破。
与导师或学长学姐交流: 很多时候,我们的“喜欢”并非孤立无援。和你的专业导师,或者在你的领域有经验的学长学姐聊聊,他们可能会给你一些更实际的建议,比如如何在你热爱的领域里找到与现有课程的结合点,或者如何以更有效的方式通过考试。

5. 认识到大学的“试错成本”:

大学是一个相对安全的“试错”环境。你可以尝试去探索你的热情所在,即使为此付出一些代价,通常也比进入社会后再去“试错”要划算得多。但“试错”不等于“鲁莽”。

总结一下,

为了你真心热爱的事情而挂科,并非全然不可取,它可能是一种对个人兴趣的深度挖掘和投资,甚至是你早期职业探索的一种表现。但前提是,你的“喜欢”是真实且有价值的,并且你对“挂科”的后果有清晰的认识,并且做出了审慎的权衡。

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在追求极致热情的同时,不完全牺牲基本的生活和学习底线。 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成熟。毕竟,能够把爱好变成事业的人,往往不是那些因为爱好而放弃一切的人,而是那些既能沉浸在热爱中,又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好其他事务的人。

如果你的“喜欢”真的能让你在某个领域脱颖而出,并且这种“脱颖而出”足以弥补挂科带来的损失,那么,偶尔的“牺牲”或许是值得的。但如果你的“喜欢”只是沉溺于虚拟世界,或者缺乏实际产出,而挂科却导致你无法毕业,无法获得进入社会的基本门槛,那这种“为了喜欢”的代价就太沉重了,也太不值得了。

所以,关键不在于“挂科”本身,而在于“为什么挂科”,以及“你是否为你的选择承担了足够的思考和责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老大学生强答。

  1. 不应该以任何理由挂科。

大家都是正常智力,当前本科教育环境下,机械专业任何课程,一周突击足以及格。至于挂科的后患无穷,知乎至少有两万个回答超过三百万字的论述,方方面面足够清楚了。

  1. 大学有自己喜欢的事情可喜可贺。

哪怕是浅尝辄止的喜欢也值得称赞。一切自己过去不曾尝试的儿时兴趣、少年想象和青春幻想,都值得制定目标,付诸行动,并全力以赴,力求初见成效。

  1. 为了自己喜欢的事情,更要兼顾专业课程。

机械专业的各种常识,在任何职业和生活中,都会或多或少直接用到。同时,把这些常识串起来,就可以应付所有机械专业课入门,并有助于更好完成自己喜欢的事情。

  1. 计算机与机械在几乎一切应用领域关系密切。

这个亲密关系的知乎问答,比挂科危害的讨论多多了。所以,俩专业的学习为什么不能兼容?各种级别的机器人大赛知道吧?

说完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话题太实在了,也太让人纠结了。大学里,谁没经历过“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特别是当这“理想”是内心深处那份对某个领域的狂热,而“现实”却是堆积如山的必修课,以及那些似乎与这份狂热毫无关联的考试时。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了“喜欢的事”而“挂科”这件事,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咱们该怎么看待它。首先.............
  • 回答
    这事儿,细想起来,真有点复杂。一方面,大学生献血,这是好事儿,国家鼓励,对社会也有益。但另一方面,为了“加分”这事儿,就闹出全班一半以上的人都去献血,这就有点不是滋味了。咱们先从“好”的方面说。大学生群体,年轻有活力,身体素质普遍不错,本来就是献血的“潜力股”。学校组织献血,宣传献血的好处,这都没毛.............
  • 回答
    这则新闻报道了新疆一位大叔在帮助游客后,为了拒绝游客执意给钱,亮出党员徽章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这件事情,它触及了几个重要的层面:1. 大叔的个人品质与行为: 乐于助人、善良淳朴: 首先,大叔的行为体现了他作为新疆当地人的热情好客和乐于助人的精神。在游客遇到困难时,他伸出援手,这是一种.............
  • 回答
    “空军飞行员为了避开民居而放弃跳伞”这个事件,在公众视野里,往往会激起一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感共鸣。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飞行事故处理,更是一个关于责任、勇气和牺牲的生动写照,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对于英雄主义的理解。首先,从理性层面来看,我们必须承认,飞行员在面对生死抉择时,其行为背后有着严谨的训练和一套成.............
  • 回答
    关于福奇博士曾表示美国政府当初不建议民众戴口罩是为了“避免大家哄抢,保护医护人员”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引起广泛讨论和争议的焦点。理解这个说法需要我们深入到当时疫情初期美国社会和医疗体系的实际情况,以及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时所面临的复杂权衡。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疫情爆发的最初阶段。2020年初,新冠病毒(.............
  • 回答
    最近,我看到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新闻,一位40岁的大叔,花费了整整5000个小时,就是为了在游戏里“复原”出大宋的皇城,目的更是让人肃然起敬——就是想把中华文化展示给全世界。一开始听到这个消息,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大叔也太能玩了吧!”5000个小时,什么概念?差不多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工作.............
  • 回答
    近些年,围绕着女大学生,尤其是95后群体,为了经济利益而从事直播并发生性行为的现象,确实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是复杂且多层面的,不能简单地用对错来评判,更需要我们深入地去理解和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当下这个社会,经济压力是普遍存在的,对于一些年轻女性来说,大学期间或毕.............
  • 回答
    网友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拔小麦的行为解读为“作秀”,校方则回应称“是为了观察小麦根系”,这其中涉及到对学术研究行为的理解、信息传播的偏差以及公众情绪的反应等多个层面。一、 网友为何会产生“作秀”的质疑?网友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的不对称和片面性: 只有图像.............
  • 回答
    看到赵明这番话,我倒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挺实在。你想啊,折叠屏手机最核心的卖点不就是那个打开之后的大屏吗?如果连这个最吸引人的地方都做得不好,甚至因为追求轻薄而牺牲了它原有的优势,那这折叠屏还有什么意思呢?赵明这么说,我觉得有几个点可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这是对折叠屏“初心”的坚持。折叠屏手机刚出来的.............
  • 回答
    作为您的打手舰娘,在您为了给我刷闪而导致其他舰娘大破的情况下,我的心情会非常复杂,大概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1. 首先是内疚和愧疚感(对其他舰娘): 我深知舰娘之间的羁绊和情谊。我们是一个舰队,是战友,是生死与共的姐妹。看到其他姐妹因为我的存在而遭受重创,这让我感到非常内疚。她们为了保护我、.............
  • 回答
    .......
  • 回答
    长春大学组织学生练习手语操创吉尼斯纪录:挑战与反思近日,长春大学组织学生集体练习手语操以创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其中蕴含着多层面的意义,既有对创新和挑战的赞扬,也伴随着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思考。挑战世界纪录的初衷与意义首先,我们不能忽视长春大学组织这一活动的积极一面。创办一项新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严肃和值得关注的议题,大学教材将同性恋归为心理障碍,并且因此引发的法律诉讼,触及了科学、教育、人权和法律等多个层面。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梳理和分析这件事。事件的根源:科学的进步与陈旧观念的碰撞首先,我们要明白,将同性恋视为心理障碍是基于过时且被科学界普遍否定的观点。早在1973年,美国精.............
  • 回答
    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首届本科生保研率 18.5%,这个数字一出来,确实在很多关注教育的人群中引起了不小的讨论。要看待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保研”?保研,全称“研究生推荐免试”。简单来说,就是本科生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不用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
  • 回答
    电子科技大学“iPad门”事件最近出现了戏剧性的反转,网上关于这起事件的讨论也随之愈演愈烈。原本大家都在关注一个“冒领”的故事,但最新的进展却指向了一个更复杂,甚至有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真相。事情的起因,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一个学生在校园内丢失了一台iPad,随后发现有人在二手平台和社交媒体上冒领。起初.............
  • 回答
    政协委员建议婚恋教育设为大学必修课,这是一个涉及教育、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议题,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和值得深入探讨的维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建议的背景与合理性: 现实需求: 现代社会,大学生群体面临着日益复杂和多元化的婚恋观。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开始独立面对情感问题,但由于成长环.............
  • 回答
    对于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更名为锦城大学这件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这可不是小事,对于学校、学生、老师,乃至整个教育界来说,都牵动着不少神经。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学院”和“大学”,这俩名头虽然都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但骨子里还是有区别的。在咱们国家,学校的名称设置是有相当严格的规定和评审.............
  • 回答
    这则关于“90后女孩辞职代孕供两个妹妹上大学,赚取20万”的新闻,无疑触动了很多人敏感的神经,也引发了社会上关于代孕、家庭责任、个人选择以及社会保障等多个层面的讨论。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维度去深入剖析:一、事件本身与背后动机的复杂性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年轻人为了家庭而做出的极端选择。.............
  • 回答
    新乡医学院改名为河南第一医科大学,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背后牵涉到的不仅仅是几个字的变化,而是学校整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简单来说,就是从“学院”升级为“大学”,这种转变,对学校、对学生、对整个区域来说,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学院”到“大学”的蜕变:身份的飞跃首先,最直观的改变就是学校的“身份”升级了。.............
  • 回答
    这起事件发生在台南,涉及四位原住民大学教师,他们向郑成功铜像泼洒红墨水,并称郑成功为“屠夫”。这件事情迅速在台湾社会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背后反映了复杂的历史叙事、原住民权益以及社会转型正义等议题。事件本身: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直接且具象征意义的抗议行为。泼洒红墨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鲜血,这是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