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大学生为了加分全班超过一半人去献血?

回答
这事儿,细想起来,真有点复杂。一方面,大学生献血,这是好事儿,国家鼓励,对社会也有益。但另一方面,为了“加分”这事儿,就闹出全班一半以上的人都去献血,这就有点不是滋味了。

咱们先从“好”的方面说。大学生群体,年轻有活力,身体素质普遍不错,本来就是献血的“潜力股”。学校组织献血,宣传献血的好处,这都没毛病。如果真的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是出于一份自觉的奉献精神,觉得献血能够帮助到需要的人,那绝对值得赞扬。这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也是年轻人精神面貌的展现。

可问题就出在“加分”上。当献血这件事,和“加分”这种实打实的利益挂钩,而且还挂得这么明显,尤其是“全班超过一半人”这个数字,就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这中间到底有多少是纯粹的公益心,又有多少是被“分数”给驱动的?

你想啊,在很多学校,学分、综测成绩这些玩意儿,对学生来说可太重要了。关系到奖学金、评优评先,甚至关系到毕业生的去向。当献血成为一个“快速通道”来获取这些优势时,就难免会变味。

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几种情况:

“从众心理”和“指令性行为”: 当学校或班级里,献血被强调为“加分项”,并且有老师或者学生干部带头,甚至公开宣传“献血可以加多少分”的时候,很多同学可能就不是真的考虑“我要献血”了,而是“我必须献血,不然就吃亏了”。尤其是一些成绩中等的学生,看到这个“捷径”,自然会趋之若鹜。这是一种很强的“指令性”或者说“被动参与”,而不是发自内心的选择。
“功利化”的倾向: 这种做法,无疑是将一种本应是纯粹的公益行为,染上了浓厚的功利色彩。学生们不再是为了“救人”,而是为了“加分”。这种“为了什么而做什么”的动机,长远来看,对个人成长,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都不是件好事。它会让人习惯性地去寻找“回报”,而不是单纯地付出。
“形式主义”的可能性: “全班超过一半人”这个数字,听起来很壮观,但也很容易让人质疑其背后是否存在形式主义。是不是学校或学院为了完成某个献血指标,或者为了提升某个“公益活动”的参与度,而采取了这种“激励”手段?这种“硬性”推广,虽然能在短期内提高数据,但可能忽略了引导学生真正理解献血的意义。
“攀比心理”: 当一部分人为了加分去献血,其他人看到,为了不落后,或者为了和别人一样获得优势,也可能跟着去。这是一种无意识的攀比,也掺杂了对“利益”的争夺。
对“公益”的误读: 长期下去,学生可能会认为,做公益就是为了“有好报”。这和我们期待的“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是有很大偏差的。

这件事情,我们应该怎么看?

学校的责任: 学校在设计“加分”政策时,需要非常谨慎。任何一项“加分”项目,都应该慎重评估其目的、影响和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如果“献血”作为加分项,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鼓励学生参与公益,那么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献血的意义,而不是简单地将其作为获取学分的工具。
学生的选择: 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那些确实是出于善意去献血的学生。但对于那些被“加分”驱动的学生,我们也要理解,在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下,学生们也承受着不小的压力。这更多的是一种对现有评价体系的反馈。
社会的反思: 这件事也提醒我们,在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把很多有意义的事情,都“功利化”了?我们是不是太注重“结果”和“回报”,而忽略了“过程”和“初心”?

打个比方, 就像家长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就承诺考一百分给多少钱。孩子可能真的会为了钱去拼命学习,拿到高分,但这份学习的快乐和求知的欲望,可能就变得很遥远了。

所以,站在我个人角度,我觉得这件事挺值得思考的。大学生献血本是件好事,但如果因为“加分”而导致“全班一半以上”这样的集体行为,那么就需要我们好好审视一下,这种“激励”方式是否真的触及了“公益”的本质,以及它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究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种“为了加分而献血”,终究还是有点像是一种“被交易”的善举,少了那么点原汁原味的人情味和奉献精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学校角度看,总算是看到一个靠谱的奖励措施了。

现在各领域内卷都很严重,包括校园。其实竞争本身并不会带来负面影响,问题在于,大部分比拼的项目,不是拼爹,就是毫无意义。义务献血,既不能靠老爹打招呼铺路,又对社会有切实的正面意义,以这个作为加分评优的条件简直再合适不过。

很高兴看到题主班上的绝大部分女生在经历了思想斗争后最终克服了恐惧,选择了义务献血,这是你们二十来岁的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刻。

从社会角度看,总算是看到一个稳定的献血来源了。

八月份家里人需要用血,医生说必须近期指定献血,偏偏我们几个晚辈响应号召在三月份疫情最严重的时期都献血过一次了。问医生能不能用五个月以前的,医生说不行,大学没有开学,献血者稀少,现在谁用血都得自己想办法找个人指定献,如果不能指定献血就得往后排。跑了几个地方,最后找到了一名退伍军人献血,终于解决了燃眉之急。

在大学提倡义务献血,并且用加分作为奖励措施,是缓解血荒的重要保障手段。

另一个方面,国家提供了基础设施把你们这一代人养这么大,也是时候让你们证明你们的社会价值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细想起来,真有点复杂。一方面,大学生献血,这是好事儿,国家鼓励,对社会也有益。但另一方面,为了“加分”这事儿,就闹出全班一半以上的人都去献血,这就有点不是滋味了。咱们先从“好”的方面说。大学生群体,年轻有活力,身体素质普遍不错,本来就是献血的“潜力股”。学校组织献血,宣传献血的好处,这都没毛.............
  • 回答
    近些年,围绕着女大学生,尤其是95后群体,为了经济利益而从事直播并发生性行为的现象,确实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是复杂且多层面的,不能简单地用对错来评判,更需要我们深入地去理解和审视。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当下这个社会,经济压力是普遍存在的,对于一些年轻女性来说,大学期间或毕.............
  • 回答
    网友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拔小麦的行为解读为“作秀”,校方则回应称“是为了观察小麦根系”,这其中涉及到对学术研究行为的理解、信息传播的偏差以及公众情绪的反应等多个层面。一、 网友为何会产生“作秀”的质疑?网友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的不对称和片面性: 只有图像.............
  • 回答
    这话题太实在了,也太让人纠结了。大学里,谁没经历过“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特别是当这“理想”是内心深处那份对某个领域的狂热,而“现实”却是堆积如山的必修课,以及那些似乎与这份狂热毫无关联的考试时。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了“喜欢的事”而“挂科”这件事,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咱们该怎么看待它。首先.............
  • 回答
    看到赵明这番话,我倒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挺实在。你想啊,折叠屏手机最核心的卖点不就是那个打开之后的大屏吗?如果连这个最吸引人的地方都做得不好,甚至因为追求轻薄而牺牲了它原有的优势,那这折叠屏还有什么意思呢?赵明这么说,我觉得有几个点可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这是对折叠屏“初心”的坚持。折叠屏手机刚出来的.............
  • 回答
    最近,我看到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新闻,一位40岁的大叔,花费了整整5000个小时,就是为了在游戏里“复原”出大宋的皇城,目的更是让人肃然起敬——就是想把中华文化展示给全世界。一开始听到这个消息,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大叔也太能玩了吧!”5000个小时,什么概念?差不多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工作.............
  • 回答
    作为您的打手舰娘,在您为了给我刷闪而导致其他舰娘大破的情况下,我的心情会非常复杂,大概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1. 首先是内疚和愧疚感(对其他舰娘): 我深知舰娘之间的羁绊和情谊。我们是一个舰队,是战友,是生死与共的姐妹。看到其他姐妹因为我的存在而遭受重创,这让我感到非常内疚。她们为了保护我、.............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心痛且复杂的故事,牵涉到亲情、爱情、信任以及现实的残酷。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和看待这个事件:一、 事件的起因与女大学生的动机: 亲情的沉重压力: 女大学生最直接的动机是为了救治患病的父亲。父亲的健康是她的责任和情感支柱,在危急时刻,她会不顾一切地寻求帮助。这种出于亲情的孝心和.............
  • 回答
    我前几天刷到一条新闻,说的是俄罗斯有个大学生,为了上那个又该死的网课,竟然爬到8米高的大树上找信号。我看完之后,怎么说呢,心里五味杂陈。首先,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孩子是真够拼的。你想啊,8米高的大树,那可不是闹着玩的,那得有好几层楼那么高。我平时爬个梯子取个高处的东西都得小心翼翼的,何况是爬一棵活生生.............
  • 回答
    这件发生在一位大学毕业生身上的事情,细细想来,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也引人深思。首先,十万块钱,对于刚毕业两年的大学生来说,绝对不是一笔小数目。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它的分量。从经济角度看: 积蓄的挑战: 刚毕业两年的年轻人,很多可能还在償还助学贷款,或者刚开始积累买房、买车的首付。假设他/她毕业.............
  • 回答
    这则“大学生种葡萄一亩故意减产 6000 斤,只为让葡萄味道更好”的新闻,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也引人深思。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农业生产故事,更像是一次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对“量”与“质”之间关系的深刻探讨。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其中的“疯狂”和“创新”。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农业生产就是追求产量最大化。每一亩.............
  • 回答
    这真是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一个年轻的生命,在对搏击的热爱中,以如此令人痛心的方式画上了句号。这件事的发生,绝不仅仅是“初学者不敌高手”这么简单,其中涉及的责任追究,也远比表面上要复杂和沉重。事件的本质:一场本应避免的悲剧首先,我们要明确,这绝对不是一场公平的、有意义的训练。让一个刚刚入门的大学生,.............
  • 回答
    看待ICCVI21接收的某港科大学生为一作的论文被指抄袭ICML21发表的论文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这不仅关乎学术诚信,也涉及科研界的声誉、评审机制的有效性以及教育机构的责任。事件本身及可能情况分析:1. 指控的性质: 指控的核心是抄袭(plagiarism),这在学术界是最严重.............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一言难尽。一个大学生,本该是坐在教室里,啃着书本,为自己的未来打拼的年纪,却因为一个荒唐的念头——成为“摸金校尉”,走上了歪路,而且还屡屡碰壁,最后落得个被抓的下场。这事儿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说说这孩子为啥会走上这条路。你想啊,现在社会上各.............
  • 回答
    关于武汉一大学生声称“3月份去美国上学,偷偷乘坐物资车前往上海出境,后被隔离观察”的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只是该大学生的单方面陈述,事件的真实性、细节以及其行为的性质,都需要进一步的核实和信息公开。以下是一些可能从不同角度对该事件的看法和分析:1. 事件背景与.............
  • 回答
    看待名牌大学生出国后不回国并称“不想为谁效力,只想过自己的生活”,这件事情,其实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地去评判。它牵扯到个人选择、社会环境、时代背景,还有太多细微的情感和考量。首先,从个人角度来看,这种选择并非全然是负面的。 追求更广阔的天地和更优质的平台: 很多名牌大学生选择出国,是因为看到了.............
  • 回答
    这件事情,说起来真的让人心痛不已。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在了冰冷的湖水中,只留下一群悲伤的亲友和一段令人扼腕叹息的故事。咱们细细说来,这事儿发生在四川某个高校,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为了给女朋友和她的室友摘荷花,就这么下湖了。你想想,那个场景,大概是夏日午后,阳光正好,荷花开得正艳,他大概是想给心爱.............
  • 回答
    一位母亲对已经上大学的儿子成绩排名反复询问,这背后可能牵扯出不少复杂的情绪和考量。从母亲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多半源于一种深切的关爱和担忧。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与高中截然不同,很多家长会担心孩子是否能适应,是否能找到自己的方向,是否能顺利毕业并找到一份好工作。成绩排名,虽然在大学生活中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
  • 回答
    这件事确实在香港和社会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并且牵涉到一些敏感的议题。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事件本身的回顾与细节: 竞选港大学生会的内地生: 这是一位来自内地的学生,在竞选香港大学学生会的重要职位时,被要求提供一些个人背景信息。 被要求交待的背景: 其中一个被重点提及且引起争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