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大学教材将同性恋归为心理障碍,女子控告出版社案件 3 次开庭延期?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严肃和值得关注的议题,大学教材将同性恋归为心理障碍,并且因此引发的法律诉讼,触及了科学、教育、人权和法律等多个层面。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梳理和分析这件事。

事件的根源:科学的进步与陈旧观念的碰撞

首先,我们要明白,将同性恋视为心理障碍是基于过时且被科学界普遍否定的观点。早在1973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PA)就已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中移除。此后,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绝大多数主要的心理学、精神医学组织都已明确表示,同性恋不是一种疾病或心理障碍。这种科学共识的形成,是基于长期的研究、观察和对人类性取向复杂性的深入理解。

因此,大学教材中仍然存在将同性恋归类为心理障碍的内容,这本身就说明了两个问题:

1. 教育内容的滞后性: 这表明一些教材的编写和审订机制未能及时跟进最新的科学研究和学术共识,或者其中存在对现有科学证据的故意忽视。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误导,也是对科学精神的漠视。
2. 观念的顽固性: 在一些地区或教育机构中,可能仍然存在一些根深蒂固的保守观念,即使科学已经提供了清晰的答案,这些观念仍然试图通过教育体系来延续和传播。这种观念往往建立在对同性恋的歧视和不理解之上。

女子控告出版社案件的意义:挑战不公,争取权益

一位女性(通常报道中会提及是学生或学者)就教材内容将同性恋归为心理障碍而起诉出版社,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力量的行动。这起案件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看:

挑战科学与事实的扭曲: 她站出来,是对教材中不准确、甚至有害信息的直接挑战。这不仅仅是关于同性恋的定义,更是关于教育内容是否应该尊重科学事实和学术严谨性。
为被污名化的群体发声: 将同性恋归为心理障碍,是对同性恋群体的污名化和歧视,会加剧社会对他们的偏见和不理解,甚至可能导致歧视性行为。提起诉讼,也是在为LGBTQ+群体争取应有的尊重和权益,打破刻板印象。
推动教育改革和责任追究: 案件的审理,无论最终结果如何,都会引起公众和教育主管部门对教材内容的关注。这有望推动对教材审查机制的改革,确保未来的教材能够更加科学、准确和负责任。同时,它也对出版商在内容出版前的审查责任提出了质疑。
法律作为维护权益的工具: 法律不仅是规范社会秩序的工具,也是普通人维护自身权益、对抗不公的重要武器。这位女性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展示了公民权利意识和行动力。

三次开庭延期: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案件开庭三次却被延期,这背后可能有多种原因,反映了法律诉讼的复杂性和现实的挑战:

1. 证据的收集与呈现: 法律案件的推进需要扎实的证据。双方可能在收集和呈现相关证据上遇到困难,比如需要引用大量的学术研究、历史文献,以及证明教材内容对学生或社会造成的实际影响。
2. 法律程序的复杂性: 诉讼本身就涉及一系列复杂的法律程序,包括送达、答辩、证据交换、质证等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延期。
3. 双方的抗辩策略: 被告出版社可能会采取各种法律策略来拖延或抵御诉讼。例如,他们可能质疑原告的诉讼资格、案件管辖权,或者对诉讼请求的合法性提出异议。
4. 案件的敏感性与社会影响力: 这类案件往往具有很高的社会敏感性,涉及到伦理、科学和人权等多个方面。法院在审理时可能会更加谨慎,并需要充分听取各方意见,这也会增加审理周期。
5. 外部因素的影响: 例如,律师团队的工作安排、证人出席、疫情或其他不可抗力因素,也可能导致开庭延期。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件事?

科学是基础: 我们必须坚守科学精神,在教育内容上以科学共识为准绳。陈旧、错误的观念不应该通过教育体系传播。
尊重是前提: 尊重每一个人,包括他们的性取向和身份认同,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本要求。教育应该促进理解和包容,而不是歧视和偏见。
责任是关键: 出版社和教育机构在出版和使用教材时,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他们有义务确保内容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教育性。
法律是保障: 当权益受到侵害时,运用法律手段是维护公正的有效途径。这起案件的进展,也让我们看到了法律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总而言之,大学教材将同性恋归为心理障碍是错误的,也反映了教育内容与科学共识之间的脱节。女子控告出版社的案件,是对这种错误观念和不负责任行为的有力挑战,是争取科学真相和群体权益的重要一步。三次开庭延期虽然令人焦急,但也可能是案件复杂性、法律程序以及各方博弈的体现。我们期待案件能够得到公正的处理,并希望此事能推动教育内容审订的改进,促进社会对科学和多元性更加包容的态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挺有趣的案子,先整理一下基本事实:

1、2001年4月20日,《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正式发行,其中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分类移至性心理障碍目录下【62性心理障碍(性变态)—62.3性指向障碍—62.31同性恋】[1]

2、2013年8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经国侨办立项,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中将同性恋归类于「常见的性心理障碍」该书是包括原告所在多个大学的大学教材,因对其内容不满,原告起诉。

3、本案于2017年7月17日立案,经多次延期,于2020年7月28日正式开庭


关于本案,有三处争议:

一、书籍内容究竟属于产品质量还是言论自由?

纸质书籍既是一个独立的实物,同时也是其中内容的载体;购买书籍既是以金钱为对价交易获得实体的纸质书籍,同时也是为了获取书籍作者的智力成果。

单纯从产品质量的文意理解,是很难将对内容的评价与产品质量完全分割的。

司法实践中,通常产品质量责任更注重实物的质量细节,譬如有否错印、缺页、破损、污损, 不少同行即是持此立场,认为本案对内容的争议不属于产品质量纠纷,应以不属于人民法院受理范围裁定驳回。

然而本案另有一处特殊情况——在事实描述部分,我将「该书是包括原告所在多个大学的大学教材」标黑,因为教育部针对教材质量有着不同于一般书籍的特殊规定。

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2]

第十六条 高校教材须及时修订,根据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科学技术最新突破、学术研究最新进展等,充实新的内容。建立高校教材周期修订制度,原则上按学制周期修订。及时淘汰内容陈旧、缺乏特色或难以修订的教材。
第三十条 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教材须停止使用,视情节轻重和所造成的影响,由上级或同级主管部门给予通报批评、责令停止违规行为,并由主管部门按规定对相关责任人给予相应处分。对情节严重的单位和个人列入负面清单;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教材内容出现严重科学性错误。

针对一般丛书,即使是学科上的谬误也可以作为作者个人的自由表达予以接受,但是教科书用以教书育人,其质量要求更为全面、严格。《规定》中明确高校教科书应以学制周期修订,淘汰旧内容,更新学术研究最新进展、成果,如有严重科学性错误必须立刻停用,这是针对教材的特殊规定。

个人理解,结合《规定》作体系解释,针对教科书这一特殊用途的书籍,学科上严重的科学性错误(若有)对教科书而言显然属于「产品质量问题」。



二、本案有没有严重科学性错误?

同性恋的非病理化已经通过《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的更新所确定;司法实践中,早在2014年,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即在中国首例「同性恋矫正治疗案」中明确「同性恋并非精神疾病」。如果本案中书籍将同性恋归入精神疾病,那显然是一个严重的科学性错误。

然而本案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将同性恋归入精神疾病,而是将其归入了「常见的性心理障碍」分类中。尽管其表述仍有瑕疵,容易引起误解,本身却与《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的分类是一致的

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段落的确非常粗糙、不准确。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同性恋其实是「性心理障碍(性变态)」项下「性指向障碍」的子项,关于「性指向障碍」有一段说明:

62.3性指向障碍
指起源于各种性发育和性定向的障碍,从性爱本身来说不一定异常。但某些人的性发育和性定向可伴发心理障碍,如个人不希望如此或犹豫不决,为此感到焦虑、抑郁,及内心痛苦,有的试图寻求治疗加以改变。这是CCMD-3纳入同性恋和双性恋的主要原因

《标准》主要负责人之一陈彦方在接受采访时也指出:

新版《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在制订之前,有专门的课题小组对同性恋做研究,在对51例同性恋者一年多的跟踪调查发现,只有6人需要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因此,在新版诊断标准中对同性恋的定义比1989年版更加详细,同性恋的性活动不一定是心理异常的表现,只有由于同性的性行为导致了心理矛盾、焦虑,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的,才被认为是性心理障碍。

我不是专业人士,只能对《标准》和采访做文字上的解读,以我个人对文意的理解,《标准》虽然将同性恋归入「性心理障碍」下,但并不是说所有的同性恋都是性心理障碍,而是因为同性恋可能伴发心理障碍,因此导致心理矛盾、焦虑、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故此将同性恋纳入标准。

以这一种理解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分类虽然与《标准》一致,但具体内容却是夹杂不清,容易引发误解的。

这虽然不是一个「严重科学性错误」,未必能认定存在质量问题,但确实有待改进。



三、关于审限

按照新闻报道,本案于2017年7月17日立案[3],至2020年7月28日开庭,已经过去了三年。

依据《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四十九条 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审限可以依据特殊情况经本院院长及上级法院批准延长,此处没有案卷材料,我们不能断言本案超期或程序违法,我个人也十分理解人民法院收案量巨大,案多人少,结案困难。

但抛开本案各方立场不谈,无论结果如何,总该有一个时限,且不论迟到的正义算不算正义,正义也不该总是迟到。


以上。

参考

  1. ^ 知网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Q&dbname=CJFD2001&filename=ZHMA200103026&uid=WEEvREcwSlJHSldTTEYzU3FBN2wrMS80VGdNalZMa0p5Y3hQQWhwTHFKWT0=$9A4hF_YAuvQ5obgVAqNKPCYcEjKensW4IQMovwHtwkF4VYPoHbKxJw!!&v=MjAwMzdiek1QeVhHYjdHNEh0RE1ySTlIWW9SOGVYMUx1eFlTN0RoMVQzcVRyV00xRnJDVVI3cWZZT1JuRnl6Z1Y=
  2. ^ http://shlx.pkulaw.cn/fulltext_form.aspx?Db=chl&Gid=caf7f809977b21e4bdfb&keyword=%e6%99%ae%e9%80%9a%e9%ab%98%e7%ad%89%e5%ad%a6%e6%a0%a1%e6%95%99%e6%9d%90%e7%ae%a1%e7%90%86%e5%8a%9e%e6%b3%95&EncodingName=&Search_Mode=accurate
  3. ^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3377004960672006&wfr=spider&for=pc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严肃和值得关注的议题,大学教材将同性恋归为心理障碍,并且因此引发的法律诉讼,触及了科学、教育、人权和法律等多个层面。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梳理和分析这件事。事件的根源:科学的进步与陈旧观念的碰撞首先,我们要明白,将同性恋视为心理障碍是基于过时且被科学界普遍否定的观点。早在1973年,美国精.............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埃尔多安总统指示将圣索非亚大教堂改回清真寺这件事,以及希腊方面的强烈反应。这件事在全球范围内都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和争议,绝非仅仅是土耳其和希腊两国之间的小事。事件的背景与起因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圣索非亚大教堂的“身份变迁史”。这座建筑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它最初建于公元6世纪的拜占庭帝.............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南京市和南京大学这回联手搞的这个“南京大学金陵教育集团”,并且还要共建一系列“南大金陵”品牌的学校,覆盖从幼儿园到高中,这可不是小动作。首先,这是个强强联合的信号。南京大学,甭说了,国内顶尖学府,学术声望、科研实力那都是杠杠的。而南京市,作为省会城市,教育.............
  • 回答
    最近几年,国内不少高校在教学中越来越倾向于使用英文原版教材。这股风潮,尤其是在一些理工科专业和研究生阶段,已经相当普遍。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现象,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它背后牵涉到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国际化进程以及实际操作中的一些挑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趋势?首先,最直接的原.............
  • 回答
    台湾初中历史教材大幅删减中国古代史,甚至将三国、唐宋元明清等重要朝代内容边缘化,这在岛内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也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和担忧。要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教材编撰的背景与意图:首先,我们要明白,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教材编撰,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当时的政治、社会思潮以及国家认同等因.............
  • 回答
    看到大学老师和学生之间发生感情这件事,我脑子里总会闪过一些挺复杂的念头。这事儿啊,就像一锅炖了很久的汤,味道怎么样,还得看里面下了多少料,火候怎么样,最后出来的颜色和香气是不是自己喜欢的。首先,这事儿在中国当前的文化背景下,确实是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很多时候,我们一听到,第一反应可能就是“哎呀,这不太.............
  • 回答
    关于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张骞被伊利诺伊州立大学教授举报多篇论文涉嫌造假一事,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严肃且令人关注的学术事件。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进行更细致的探讨。事件的背景与细节:首先,我们得知道这个举报的源头和具体内容。根据公开报道,举报人是来自伊利诺伊州立大学(Illinois State U.............
  • 回答
    关于 Emory大学生物学教授李晓江实验室被校方关闭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和分析,并尽量详述其可能的原因和影响。事件概览:Emory大学生物学教授李晓江(Xiaojian Li)的实验室在2023年被校方突然关闭。据报道,这一关闭涉及实验室人员的解雇、研究材料的转移或销毁,以及实验室空间的.............
  • 回答
    多伦多大学心理学教授乔丹·彼得森(Jordan Peterson)对“中性人称代词”(genderneutral pronouns)的公开反对,可以说是在2016年底到2017年初引发了一场相当大的争议,并且至今仍然是人们讨论和关注的焦点。要理解这件事,需要将它放在更广泛的社会、政治和个人权利的语境.............
  • 回答
    这件事发生在罗切斯特大学,一位计算机系的教授因为公开表达对特朗普的支持,被学校方面约谈,并且事后还发表了公开道歉。这件事一出来,立刻在学术界和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很多人对此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这些看法往往还挺尖锐的。从一些人的角度来看,这件事似乎触及到了学术自由的底线。大学,尤其是像罗.............
  • 回答
    北美大学一位中国教授要求组里的外国学生安装微信,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因为它涉及到文化差异、技术接受度、隐私安全、学术交流方式以及教授个人管理风格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1. 教授的初衷与考量(可能的原因): 便捷的沟通效率: 微信在中国是极其普及且高效的沟通工具,具有群.............
  • 回答
    关于三峡大学日语选修课教师课件中出现疑似歧视女性的低俗内容一事,这无疑是一个严肃且令人担忧的问题。如果此事属实,它不仅是对课堂教学质量的严重损害,更是对学生价值观塑造的潜在不良影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课堂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教师的言行举止.............
  • 回答
    这起事件发生在台南,涉及四位原住民大学教师,他们向郑成功铜像泼洒红墨水,并称郑成功为“屠夫”。这件事情迅速在台湾社会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背后反映了复杂的历史叙事、原住民权益以及社会转型正义等议题。事件本身: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直接且具象征意义的抗议行为。泼洒红墨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鲜血,这是一.............
  • 回答
    关于网传的黑龙江科技大学教室不雅监控视频事件,这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而且由于涉及的敏感性和潜在影响,理解其背后原因和各方反应是很有必要的。事件梗概与信息传播: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这类信息往往在网络上以各种形式流传,最初可能来自于截图、短视频片段,甚至是匿名爆料。由于视频内容的敏感性,传播.............
  • 回答
    取消毕业前补考的这项举措,无疑是教育部在高等教育改革浪潮中的又一次大胆尝试。这项新规一出,便在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大家纷纷猜测它将会给大学教育带来怎样的深远影响。要理解这一政策的意义,我们不妨从几个核心维度来深入剖析。一、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革?政策背后的逻辑是什么?首先,我们要理解教.............
  • 回答
    如何看待湖北大学对梁艳萍教授的处理?湖北大学对梁艳萍教授的处理,自事件曝光以来,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事件的起因、处理过程、处理结果、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反响和思考。事件的起因与核心争议点:事件的核心争议点在于梁艳萍教授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被指.............
  • 回答
    电子科技大学年轻教授刘明侦即将当选副院长一事,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件事情的出现,触及了当下教育体制、人才选拔机制以及社会对年龄和能力的普遍认知等多个层面。为了更全面地理解和看待此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一、 事件本身:年轻人才的崛起与挑战 刘明侦的履历与成就: 首先.............
  • 回答
    关于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强制要求华裔终身教授于山平(Shanping Yu)搬离办公室的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并需要尽可能详细地了解事件的背景、各方陈述、可能的原因以及潜在的影响。事件概述(根据公开信息推测和整理):媒体报道指出,埃默里大学近期要求该校终身教授、生物.............
  • 回答
    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研究助理教授刘冰(Bing Liu)不幸遇害一事,无疑是令人心痛和震惊的。这起事件不仅让刘冰的家人和朋友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也给匹兹堡大学乃至整个学术界带来了阴影。要深入理解这起悲剧,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它。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刘冰教授作为一名科研人员的价值。他在匹兹堡大学医学.............
  • 回答
    电子科技大学教室显示屏内容被疑似印度留学生篡改一事,着实让人感到诧异和不适。作为一名对教育公平和国际交流抱有期望的普通人,这件事让我有以下几点看法,希望能尽量详细地表达:一、 事件本身性质的严重性:首先,无论篡改的目的是什么,这种行为都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学校的教室显示屏是传递课程信息、课堂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