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台湾初二历史教材大幅删减中国古代史,三国等内容被删除?

回答
台湾初中历史教材大幅删减中国古代史,甚至将三国、唐宋元明清等重要朝代内容边缘化,这在岛内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也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和担忧。要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教材编撰的背景与意图:

首先,我们要明白,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教材编撰,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当时的政治、社会思潮以及国家认同等因素的影响。台湾在过去几十年间,经历了民主化转型,社会对于自身历史的认知和定位也日益多元。

强化台湾本土历史叙事: 这是许多人分析认为最核心的原因。长期以来,台湾历史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中心史观”的影响,即以中国大陆为中心来讲述台湾的历史。近年来,随着台湾主体意识的抬头,教材编撰者可能希望更多地将笔墨放在台湾本地的历史发展脉络上,例如原住民历史、荷西时期、明郑时期、清领时期以及近代以来的台湾社会变迁。在他们看来,初中阶段是构建学生本土认同的关键时期,因此将重点放在“台湾自己”的故事上,也是顺理成章的。

“去中国化”的疑虑: 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对这种大幅删减是否带有“去中国化”意图的质疑。支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历史教育是塑造民族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如果将与中国大陆相关的宏大叙事过度剥离,长期下来,可能会导致台湾年轻一代对中华文化的疏离感加剧,甚至对自己的根源产生模糊。尤其是三国、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璀璨时期,也与台湾的历史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明郑时期与明朝灭亡紧密相连,清领时期更是将台湾正式纳入大清版图,这些历史片段都构成了台湾整体历史的一部分。

课程容量与教学时数考量: 也有相对务实的说法,即初中阶段的课程容量是有限的,而要涵盖台湾本土历史、世界历史以及中国历史,时间并不充裕。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数下,如何取舍就显得尤为重要。也许编撰者认为,初中阶段的学生更需要建立对自身所处环境的历史认知,而关于中国古代史的更深入探讨,或许可以在高中阶段或其他更专业的课程中进行。

二、 被删除内容的具体影响:

三国、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它们不仅是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民族性格。

文化断裂的风险: 三国时期,虽然是军事政治斗争的时期,但其所塑造的忠义、智谋等价值观,以及《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是巨大的。唐宋元明清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辉煌时期,唐诗宋词、四大发明、理学思想、戏剧小说等等,构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这些内容在初中阶段被大幅删减,学生对这些文化经典的了解可能会变得十分有限,甚至知之甚少。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一种“文化上的断裂感”。

历史视角的不完整: 台湾的历史发展,无论是人口迁徙、经济联系还是文化习俗,都与中国大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例如,早期移民台湾的福建、广东人,他们带来的文化、习俗、信仰,很大程度上源自他们在中国大陆的生活经历。清代将台湾纳入版图后,也带来了相应的制度和开发模式。如果忽略了这些与大陆相关的历史背景,学生对台湾自身历史的理解就可能变得片面和不完整,缺乏必要的历史纵深感。

影响国民身份认同的复杂性: 历史教育与国民身份认同紧密相连。对于台湾的年轻一代来说,他们的身份认同是复杂且多元的。一方面,他们是生活在台湾这片土地上的台湾人;另一方面,他们也共享着一部分中华文化的基因。如果历史教育过于强调某一方面的叙事而忽略了另一方,可能会使得这种身份认同的建构更加困难,甚至造成认知上的撕裂。

三、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看待这种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

历史叙事的多元性与主权: 每个国家都有权决定自己的历史教育内容,这是国家主权的一部分。历史学家们也一直强调,历史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多种叙事方式和解释角度。台湾作为独立的政治实体,有权根据自身的社会发展和价值取向来编撰适合本地区的历史教材。

平衡与取舍的挑战: 如何在强调本土历史与保留中华文化根源之间取得平衡,是台湾历史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将中国古代史进行“瘦身”是否恰当,需要更多地讨论和反思。是不是一定要在初中阶段就进行如此大幅度的删减?是否有其他方式可以在有限的篇幅内,更有效率地展现中国古代史与台湾历史的关联性?

教育的长期影响: 我们不能简单地评价这种做法是好是坏,而是需要观察其长期的教育影响。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深度、对自身文化的认知程度、对两岸关系的看法,都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材内容的影响。这需要持续的观察和研究。

开放的讨论与社会共识: 任何重大的教育改革,都应该建立在广泛的社会讨论和共识之上。对于教材内容的调整,应该允许不同声音存在,并鼓励学者、教师、家长和学生参与进来,共同探讨最适合台湾未来发展的历史教育模式。

总而言之,台湾初中历史教材对中国古代史的大幅删减,是台湾社会思潮变迁和历史观重塑过程中的一个具体体现。它既反映了台湾主体意识的增强,也引发了关于文化传承和历史认同的深刻讨论。如何处理好“本土”与“中华”的关系,如何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下构建更全面、更具深度的历史认知,将是台湾历史教育未来需要持续面对和解决的课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需要我们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分析去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知道有什么好看待的,有什么好浪费口水的,不觉得累吗?

真的已经烦了,真的。

台湾问题就像一部又臭又长的连续剧,我只想跳到最后一集看大结局,中间的剧情我不想多给一个眼神。

user avatar

梧桐之后开放户口即可。台湾经济即使打完了仗挤掉了水,也有人均15000美元的底子,不像新疆西藏,移民实边,很多人会挤破头去移民的。

user avatar

河湟有感

作者:唐 司空图(837—908)

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user avatar

steam上有个游戏,我玩了个开头就觉得,这简直是键政想入门宝岛问题的话,必玩的一款游戏。

这款游戏叫做,雨港基隆,是以当年日本被击败、国军进驻台湾为背景,讲述228事件之下的一个恋爱故事。

开头的信息量就很大,男主原本是在学校里学习日语很好的尖子生,甚至有机会去东京。但随着日本战败国军进驻,女主之一提醒男主说,不要让太多人知道你日语好,现在台湾的局势和以前不一样了。

男主的弟弟欢天喜地去港口欢迎接受台湾的大陆军队,男主也随之上街。和弟弟走散之后看到街上在演布袋戏,内容是白马将军薛仁贵大战本多忠胜。










一个序章,人物出场亮相还在其次,给我印象深刻的反而是里面大段的剧情,展现着台湾人的历史认同、族群认同、国别认同。


另外我在该游戏的贴吧找到了一篇很好的文章,摘录一点文字。

其实表面上,228事件和台独并无直接关系,和共产党更是八竿子打不着,它反映的是台湾本土居民和国民党之间的矛盾。那么为什么描写228事件的《雨港基隆》会引起许多大陆人的反感?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它通篇都在讨论一个对于大陆人来说非常敏感的话题:台湾人的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问题是《雨港基隆》故事的绝对核心,它甚至比男主角与几位女主角之间的恋情更为重要。三位女主角与其说是三个性格各异的女孩子,不如说是三种意识形态(自我认同)的代表。这种象征意义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暗示的层面,因为在游戏的结局部分,三个女主角的生存居然是互斥的,无论你选择和谁在一起,另外两个人都会死去。
这从故事的角度看似乎并不合理,所以后来制作组也新增了一个全员存活、皆大欢喜的好结局。然而,从这个一张CG也没有、草草结束的结局看来,它很显然并不是出于制作组的本意,而只是为了安抚部分玩家的举措罢了。制作组之所以一定要“充满恶意地”强迫玩家以“杀死”其他两个女孩为代价选择其中一个,是因为不同的意识形态本来就是不可能共存的。你不可能既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又认为自己是日本人,被迫在几种意识形态里选择一种,也就意味着一定要抛弃其它几种。
游戏在营造自我认同冲突的方面可谓不遗余力。就结论而言,也做得非常出色。作为一款名义上的恋爱游戏,《雨港基隆》却把绝大部分的篇幅都用来描摹世情而非主角之间的恋情,就是为了能够尽可能地让意识形态的冲突显得真实可信。在漫长的故事进程中,剧本全方位地描绘了日本战败、国军进驻后,台湾的社会生活是如何变化,台湾人的自我认同又是如何陷入混乱的。主角所在的明华庄的房东林明华是台湾人和日本人的混血儿,从来没有去过日本,但接受的却是日本的皇民教育,因此她坚定地认为自己是日本人。来自大陆的陈钰是国军派驻在基隆的警总的女儿,她自小接受的是大陆(国民党)的政治宣传,因此对于“台湾属于中国”这一点没有任何怀疑。临港茶坊的小老板娘张晓瑜所代表的则是最广大的台湾人民,他们没有明确的政治立场,最关心的是自己的生活是否安定。
因为游戏本身天然具有的强烈政治属性,每一个人都会很自然地去关心这样一个问题:游戏制作组是站在哪个立场上的呢?
回答这个问题,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说简单是因为,制作组很明显不是站在大陆人的立场上讲话的。光是这一点,足以触怒大多数大陆玩家。可是冷静下来想想,来自台湾的制作组又有什么理由站在大陆的立场上讲话呢?如果台湾人个个和大陆一条心,也就不存在台湾问题了。
说难则是因为,制作组在创作过程中是尽可能保持中立的,不然就不会设置三个意识形态各异的女主角供玩家选择了。游戏的主角李肇维就是玩家的化身,为了尽可能在故事的开始把玩家摆在中立的立场上,游戏没有预设主角的阵营,也因此使主角的思想意识显得比较模糊,不断在几种自我认同之间摇摆。
有些评论认为,这让主角显得有些“人格分裂”。不过实际上,人格分裂的并不只是主角一个人,而是当时几乎所有的台湾人。
不管大陆人搬出多少史料、证据来说明台湾和大陆的从属关系,对于在台湾已经生活了几百年的老百姓而言,他们早就离开了中国大陆,和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地的华人一样,对大陆并没有什么感情。游戏用了大量篇幅来说明大部分台湾民众的心态:只要自己能过上安稳的日子,其实谁统治台湾并不是那么重要。形成这样的心态是十分自然的,因为台湾的统治权已经几易其手,到底属于谁压根就是一个伪问题。大陆人嗔恨于台湾人这种“低下的政治觉悟”,而台湾人则会“反呛”:我们的意见又有什么价值呢?台湾由谁做主这件事情,什么时候是我们自己说了算的?既然我们说了不算,又为什么要逼着我们表态呢?
回到制作组的立场问题上来,虽然制作组为了呈现问题,在故事中有意保持中立的态度,让玩家自己去体会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主催也一再强调“作者已死”,不愿对创作动机多作解释。但是,制作组本身不可能没有任何立场,这很正常。如果一定要问制作组的立场是什么,我认为,制作组想表达的是,在台湾人有机会重新建立作为中国人的自我认同的时候,国民党却亲手用228事件把台湾推离了中国。
归根结底,台湾人不关心自己属于谁。属于中国也好,属于日本也罢,台湾人首先是台湾的主人,就像北京人应当是北京的主人,上海人应当是上海的主人一样,这和他们是中国人本来并没有什么矛盾;“台湾人”的自我认同代表着台湾人的“自我”,而强行剥夺台湾人的自治权后又强加给他们的称号,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都是“他者”,是“政治”,是一种结构性的暴力。
为了表达这一点,游戏中包括主角李肇维在内,有好几个角色都呐喊过这样几句台词:“我不是日本人!也不是中国人!我是‘这里人’!”这句话势必触痛大陆人的神经,但是它背后的深层含义,则被本能的愤怒掩盖,极少有人能够冷静、客观地去思考。
所以,当我看到无数的大陆玩家,因为政治立场的原因而拒绝接触《雨港基隆》,或是用最激烈的语言去攻击这款游戏的时候,我在深表遗憾之余,也更加佩服制作组的洞见。说实话,作为一个大陆玩家,我一开始也觉得游戏里对来自大陆的国军的描写是否太过于夸张了,国军真的每一个都对台湾人如此残暴、如此充满敌意吗?难道大陆人就真的无法以平等的心态和台湾人交流吗?但是事实证明,大部分的大陆人确实是拒绝和台湾人交流的。在这些人的眼里,台湾人不是人,而只是政治诉求下的符号;阻止两岸统一的,不是台湾人,而恰恰是那些叫嚣着“要岛不要人”的极端主义统派。


由于引述内容里有些争议之处,我想再上个链接补充说明一下。

重点是看亚细亚孤儿的集体记忆变化过程。这是形成如今台湾认同的重要原因。



如今台湾的国别认同是什么?反正不能和大陆一样。

故此必须删除历史相关的内容,造成一种“我们和对岸不一样”的认同。

思想胎毒我觉得不必太过担心。1945至今才多久?七十多年。

七十年可以离心离德,也能凝心聚力。

中国历史千年为单位,七十年对于我们如此伟大的国家来说,时间不算很久。

伟大复兴不是一年十年完成的,可能是几代人的努力。


至于如何凝心聚力,可能我转载的内容里有些话大家不爱听,但确实是统一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你还真能把2200万人杀光不成?

切实地去了解台湾人长期以来的认同,才能找到切入点,凝心聚力。

开个枪突突突那是真容易,真要面对活生生地人做思想工作,那难度可比斩断思想的穷根还要大千百倍。


宝岛迟早要在伟大复兴路上与大陆归于统一,但统一之后的就业、教育、思想认同,统统都是棘手的问题,比香港的问题棘手千万倍。香港都能闹出那么大的事端,要换作是台湾得怎么办?



统一不是伟大复兴的终点,而只是一个节点。在这个节点之后,一个完整的中国必须再出发。怎样达成大陆与宝岛的完整认同,或许需要一代人的努力。

但想想新冠以来党展现的魄力,可能也不一定需要七十年,指不定三十年就行。毕竟从我转载的内容来看,能给予台湾百姓一个稳定进取风气一新的生活状态,就有极大可能实现凝心聚力。

说回来,就算真的需要七十年,乃至两个七十年,又怎么样呢?伟大祖国终将走向统一,终将实现伟大复兴。以千年为历史计数单位的中国人,等得起这区区百年。


之前有个问题,“人家几代人的努力,凭什么轻易输给你的十年寒窗苦读”。如果放在国家和历史上,那就是,我中国五千年的积累,凭什么输给你阿妹你看区区四百年的暴发户?


复兴之路就算长一点又怎么样?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user avatar

没关系,很乱他们的历史课本都要被删掉了。


我看人教版就不错。

user avatar

台当局挺蠢的,以后等着被文化统战吧。

东亚文化圈,没人能抵御住三国的诱惑。

谁都被或多或少的介绍过对象,一般来说要是跟这人一面都没见过,反而有戏,

爸妈要是介绍发小,多半会拒绝。

为啥,因为一想起他,就想起俩人小时候干架,撒尿和泥,全是不太性感的回忆,不可能来电。


好比中国这帮二厨,整天看什么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的,穿得金灿灿呜呜喳喳的,再不就撸舰娘,早上打招呼一口一个欧哈呦,

为啥,

因为不熟,不考,不用背。

真把日本战国史,二战史放进初中高中必学必考高考算成绩,谁还迷村口械斗?

烦都烦死了,根本就没精日分子。


有人说非洲也不学不考,没见谁精非,

啥时候部落嗷嗷对射能跟二爷一手青龙加特林比?

文化竞争力不是你说没力就没力的,

手办指数了解一下,卖得出去的,不靠卖肉软色情的男性角色,那都是千锤百炼千军万马厮杀出来的。



我建议台当局直接砍掉历史学科,把历史从民进党执政开始算起,之前的都不算了。

过个半世纪,

精陆遍地,人均三国专家。

台湾最流行的的打招呼方式是,

“吃了么您内?”

“没呢,您呢?”

“托您的福,刚吃刚吃。”

user avatar

非常好,这样炮火带来的负罪感,又减少了二三十个百分点。

user avatar

为啥邀请我?也不看看这是谁在提问。别给我下套,我天生胆小。你们看通稿,通稿的看法,就是我的看法。

user avatar

这是好事

一方面让觉得台湾人是同胞的大陆善男信女断了念想

一方面减少台湾人对大陆的了解,让间谍更容易暴露,也让他们喊不来“别开枪,我是中国人”

台湾在教授中国历史的时候也没见多少向心力,反而出了《揭穿中国文化的弥世谎言》这样的书,他们正是利用自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发挥比白人反华者更大的作用

现在台湾既然能对日本、美国爆发出如此强大的忠诚,说明台湾忠于谁,和文化联系的紧密性并没有什么影响,只认强者。

一个热爱中国,支持民族平等的少数民族,哪怕是白人,不会汉语汉字,也远比一个精通中国历史的台独要可爱得多

user avatar

台灣人來答一下。

我識字的啟蒙讀物是兒童版的四大古典名著,也很喜歡聽我爺爺講歷史故事。我從小就認為我自己是個中國人,一開始我認為這跟喝水一樣理所當然——直到我發現我身邊的人大部分都不這麼認為。

我很感謝我的爺爺,因為在他跟我說的那些歷史裡,我找到了我的根源,進而形塑了我的認同感。然而今天民進黨將中國史改為東亞史,以後的台灣學生就不會再對自己的源本產生認同,進而落入仇中、台獨的窠臼。

而我必須說,他們已經成功了

當我們學到在美華工血淚史,我老師跟我們說當年的工作環境如何不人道時,我同學問的第一個問題居然是:

「老師,他們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

新學期拿到歷史課本後,我忍不住跟我朋友痛罵這個鬼玩意兒,罵著罵著就哭了。我是個中國人,但我的同胞不要這個身分,他們還要斬斷我的根。我突然發現有一天我可能就再也不是中國人了,那到時候,我還是誰?

我明明是中國人啊。

我有時很羨慕我的大陸朋友,他們一輩子不用懷疑自己的歸屬,不會有人剝奪他們的認同,不用掙扎的問自己:「我到底是誰」。

恭喜台灣未來的孩子們,我們即將成為一群無根的浮萍。




——————————因為在另一個問題底下說了一下dpp被禁言,小火了一次結果也焦了XD

沒想到一時有感而發的情緒之言,能收獲這麼多的關注與鼓勵,真是受寵若驚啊(/ω\)

我現在是高二生,也是新的108課綱「東亞史」的試行對象。現在的歷史課本從以往的「通史」改成了「主題式」,從東亞文化、商貿等主題總合編排而非是按年代敘述。雖然他們本意不壞(大概),但因為傳統史學方法不是這樣,老師也不知道怎麼教。我們最後拿到的課本更是四不像,也沒有呈現出他們本意的「文化交流」,反而像是「碎屍化」的歷史。我國中時用的還是舊課綱,還足以應付,但現在的新課綱下的國中生,面對碎片拼圖,恐怕難以建立健全的史觀。

但或許,這就是那些人要的。

———三更——————

今天我同學公民課(大陸的政治課)討論到新課綱,我講完我的看法後,那位五十多歲的老先生笑了笑說:「你這番話啊,放到網路上大概會被很多台灣意識派罵得很慘」

世道如此,不勝唏噓。

————四更

昨夜雷鳴風驟,夢醒不消疑愁。試問蔡英文,卻道青天依舊。知否,知否?應是共機剛走。

——————五更

知乎大概是盯上我了,有個回答我怎麼樣都發不出,我把它發成文章,我就一句話概括吧。

按這幾個禮拜的局勢照理來說,台l灣l民l眾這時至少該有台l海l危l機那樣的反應吧?不,他們早已學會不在乎。他們自願待在在一個個精心編織的信息繭房中,漂浮在人工陽光裡,歲月靜好。


———————六更

集會在看關於hk的那陣子的紀錄片,幾個同學激動的跟著影片喊口號,但是他們喊的是:

「光lll復hk,十月革命」

連廢ll青都當不好啊⋯⋯

———————七更

今天一個綠綠同學在找課本:「我的歷史呢?我找不到我的歷史!」

我好友路過幽幽的說了一句:「因為你是dpp信徒」

———————八更

剛才連續飛過四架軍機,已經這樣兩個禮拜了。這莫不是要變成一種新常態?我不覺得我們吃得消。

———————九更

一個美國學校,講英文的女生跟我說:「我不在乎那是否是我們的祖先或是根源,反正我就不想跟他們有干係」

聽了有點難過,但我又能說什麼呢?她本來就只會說英文,早已拋棄中華文化的一切。至於那些講中文吃月餅卻否認自己根源的人,我始終猜不透。

user avatar

李登辉上台就修改教科书了。台湾ZF就那点出息,台湾人民很悲哀。

user avatar

其实这个事真的没什么可在意的。

一方面,作为台湾一个本土化的政权,他肯定要这么干,淡化和中国的联系,塑造台湾本土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只不过国民党是个外来政权,为了稳固他外来者的地位,他必须塑造一个中国的价值观来体现他掌握政权的正统性。等到台湾政党轮替之后,台湾的政治本土化,文化本土化,都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把台语的地位提升,以前台湾的政客主要都是讲国语的,随着政党轮替,政客为了手中的选票,尤其是南部,所有的政客都需要去学台语(闽南话),来体现自己的亲民和台湾本土的联系。甚至这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你台语正不正宗,直接就可以判断你是正港台湾人(台湾本土人),还是外省人(随着国民党去的人)。

其实台语本来就是闽南语的一种演变,强调的台湾本土化,无非也是福建文化的一种输出,所谓的台湾当地人实际上也是从当年从大陆福建漂洋过海的中国人。台湾人祭祀妈祖,难道妈祖是他们台湾人独创的?

而真真正正的台湾原住民,是像《赛德克巴莱》里面的土著人,这些人行为习惯和从福建移民去的人完全不一样的,但是这些人呢?实际上反倒被台湾号称的本地人歧视和排挤。这也算是一种滑稽可笑的地方了。

但是却不要小看这股正港台湾人的力量,在台湾,一直体现着这种台湾本土和外省人直接的冲突。国民党占据台湾后,这股潜在的本土力量一直被压制,但是这股地下的熊熊之火随时在等待时机燃烧整个草原。

这些从外省来的国民党一直在岛内占据着党政军法等要职,台湾人常说的军、公、教都是外省人把持着的职位,所以长期以来,台湾当地人的力量一直无法施展。等到蒋经国晚年,他应该也意识到了国民党必须本土化才能继续在台湾统治,所以他主动的去融合这股力量。

而李登辉就是这股力量的一个代表,李登辉是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毕业,父亲是日本占领台湾时期的警察,是一个本土人里面的精英。所以蒋经国特意的去扶持李登辉这个本土年轻人,期望他能在国民党这个大家族里达到大陆外来者和台湾当地人的融合。


但是蒋经国没有意识到,这股台湾本土精英不是他可以控制的,他所期待的本土和外来融合并没有实现。虽然李登辉表面上是国民党的党主席,后来又成了台湾当局的第一任民选总统。但他实际上对这个外来政权是非常非常厌恶的,一如其他的台湾当地人。李登辉心心念的其实是真正在年轻时候提拔他的大日本帝国。

蒋经国和蒋介石都没有意识到,台湾当地人对国民党政权一直没有好感,226事件被当做了外省人屠杀本省人的仇恨符号。而台湾在被日本殖民50年的时间里,已经从心态上承认日本是他们的宗主国,台湾当地人会讲日语,以穿和服,行为习惯和日本人一样为荣。而蒋介石这批人刚刚经历过抗日,死了上千万人中国人情况下,这批国民党军官看到台湾在地人那穿着日式和服,讲着日本话的样子是根本无法忍受的。

所以国民党政权没有充分的理解这种被殖民的情感,在执政过程中过于粗暴,结果导致台湾当地人一直不肯认同国民党政权。

而在李登辉的刻意扶持本土政治势力(民进党),以及用权谋分裂国民党的情况下(国民党分裂成了国民党、亲民党、新党三个派系),本土台湾人这股力量终于爆发了出来。

国民党虽然占据着党政军的势力,但是本土台湾人也保留了火种,日本占据时期,也有大量的本土台湾商人,这些人有土地,有钱,但他们没有政治权力,所以当台湾民主化后,这批亲日反国民党的本土商人们全都把财力投入到支持民进党中。而台湾的医疗系统和律师里,也存在着一大批的亲日派,这些精英人物就走上前台,利用他们原来的精英影响力,开始从政。

随着陈水扁这个台湾之子上台(陈水扁),台湾本土化的政治势力就开始全面发展,把台语提升到修习科目之一,在电视台增多台语频道,开始逐渐淡化国民党时期的大陆文化知识。(我的一个台湾朋友其实当年背的大陆地理知识比我还好)

而从本土化的政党上台开始,国民党打出各种各样的政策牌都没有用,只要在选情期间,以外省人和本省人这个身份神主牌一打出来,国民党就节节败退。在台湾本土人眼里,不是看你的政策好不好,而是看你是不是自己人。

国民党的人曾经气不过,吐槽这些选票是:“肚子扁扁,也要选阿扁”,但是对这种情况国民党却也无可奈何。甚至在陈水扁的国务机要案爆发后,本土的乡亲们仍然坚持认为,大人物都贪,让外人把钱贪走,还不如让自己人贪。以这样的敌我民族认同来看,国民党又能怎么赢?

所以民进党这样以本土为根的政党,必然会扩大化本土认同,必然会强化本土观念,强调本土人的文化和自豪感,这是必然的事情,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这是从1992年李登辉的时代开启就一直在做的事,今天拿出来说,根本没有必要。


另外一方面来说,这件事情真的重要么?就算台湾人失去了对中国人的认同又能怎样呢?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消失了多少民族和文化?现在的人都是炎帝和黄帝的后代,其余的种族都哪去了?以前的匈奴,鲜卑、柔然、契丹的部落又在哪?蒙古族又留有多少他们的文化?女真满族的语言和文字又留下多少?

对边陲之地的文化演变,听听看看就好了,没必要认真。台湾不过是2千万人口的弹丸之地,和海南的面积差不多,这样一个游离于中华文明核心圈的小岛,不过是故步自封。一个2千万人口的小岛最终能创造多少就业?

只要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在娱乐,电视,电影,综艺,网络小说,游戏,网络门户等各方面都是有虹吸效应的,毕竟如果想有发展只能来大陆,现在这样的效应已经展现出来了,美剧的字幕组翻译都是大陆的,大型的游戏论坛也在大陆,甚至知乎这样的大型讨论社区也在大陆,现在很多的台湾人在这种规模效应面前,如果想享受到同样的待遇,不得不来大陆的论坛求助和讨论,不得不和大陆的员工一同开发。台湾人现在有多少本土的网络小说?台湾现在有出产多少有名的电视剧?

延禧攻略连蔡英文都爱看,推荐大陆网络小说的帖子在台湾论坛比比皆是,区区2千万人的文化和14亿人的规模效应是完全比不了的。以后台湾人不得不努力学习普通话,才能在北京、上海、广州工作,何必为了小岛上政客的自娱自乐而上火?

真正的大势一直在我们这一边,只要我们继续发展,台湾人无论愿不愿意,屁股只能靠过来。

user avatar

加油呗,早日把自己说成啥也不是。

站在台湾的角度上,去中国化最大的问题在于:去了中国你还剩啥?你那个破岛,自己的原生历史有吗?原住民?原住民和你现在这些绿的蓝的啥关系?蓝的不认自己是中国人吗?也不是吧?人家坚持的是一中各表。

就说你绿的想否认自己是中国人,那请问不是中国人你是哪里人?你否认自己和大陆的关系,你又不是岛上原住民,就算抱日本大腿,那混血也是两样以上才能“混”啊。日本解决一半血统,另一半呢?

一来二去的,我看最后自己是个啥都说不清楚了。

user avatar

请问什么是世界公民?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不需要国家了吗?培养世界公民就要阉割掉国家意识吗?

这种提法简直就是幼稚。有的时候发现湾湾的很多思想很激进,激进的脱离现实。现实世界不是理想国,人类社会的发展也远远没有到破除国家壁垒,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的那个阶段。站在目前这个时空节点上,国家的存在是有现实意义的。目前,国家与国家的之间的冲突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还是以国家为一个利益共同体,而不是整个人类。所以世界公民首先要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于台湾来说当然是中国的公民,所以当然要学习中国的历史,这是前提条件。

不仅仅历史,科学家也是一样。科学家有国界,科学也是有国界的。他在哪个国家工作,决定着是为哪些人谋福利,是为哪个国家的人做贡献,为哪个国家的发展提供帮助,为哪个国家的提供竞争力,甚至是帮助哪个国家压制其他国家的发展。

user avatar

“台湾问题”最大的矛盾在哪?

个人认为是:“某些人想自立为王!”而这种要求,在统一之后是肯定不能得到满足的!这才是解决“台湾问题”最大的难点!

我们自始至终都知道:“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

但是,台湾和香港,澳门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香港和澳门,在回归之前是外国的殖民地,自始至终是由国外派驻的所谓“总督”管辖,相当于“省”“市”级的待遇,在这么多年的“被殖民”的过程中,从来没有出现过“自立”的情况。所以,香港和澳门回归之后,“过渡”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

但是,台湾的情况是不同的!在蒋氏败退台湾之后,他们就一直妄图“反攻大陆”,将台湾作为反攻的基地!所以,在台湾的机构设置上,他们是比照大陆的机构设置来的,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随着蒋氏一族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反攻大陆”的希望彻底破灭,于是,“自立为王”成为了之后所有台湾统治阶层的共识!只不过是有人明面上于大陆示好,而有的则公然对抗大陆而已!但实际上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

“修改历史教材”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手腕”而已!

对于台湾的普通民众来说:“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是谁执政,对他们来说没有太大的影响!”

而目前台湾方面那些妄图“自立为王”的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通过“潜移默化”的“洗脑”,抹黑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控制舆论,控制外来信息的流入,逐步让台湾“封闭起来”,让台湾的民众相信,他们应该是一个独立的王国,以达到这些人谋求“长期自立”的野心!

所以,仅仅关注这种对于“教材”的修改,并没有特别大的意义!

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打掉某些人“长期自立为王”的野心!


个人认为,只有2个可行的办法:

1.深入到台湾民众中去,让他们真正意识到这些企图“自立为王”的人的“野心”以及严重后果,发动民众推翻这些人的统治,达成统一!

2.将这些企图“自立为王”的人全部干掉!达成统一!

总之,“修改历史教材”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那些企图“长期自立为王”的人的行动早已开始..........

我们呢?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