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媒体和小同学,三方都是在自说自话吧…
患者视角:麻醉醒早了,看到小同学在自己肚子上捣鼓,旁边也没有别人,就以为是小同学给自己做的手术。
小同学视角:自己缝了这么久皮,缝皮技术已经登峰造极,居然有人质疑我这个医学天才缝皮少年?必须要上网开团对线啊。
媒体视角:有瓜!怎么写最吸引眼球?就写大学医院居然让学生上台做手术吧,万一被发现造谣怎么办?就标题和摘要写的耸人听闻一点,把事件详细内容写在全文里面喽。
一切的开端,还是麻醉医生在小同学缝皮捣鼓太久的情况下,忘记补点药了…
其实更严重的麻醉意外也是存在的,前几年就有过一次,患者术中耽搁太久,开着脑阔麻醉劲不够了,在床上扒拉主刀的大腿,差点破坏了无菌。不过及时补药术后患者好像也不记得这事,一直想找个麻醉同仁问问,担心这算事故把那姐姐坑了,所以也一直没问…
缝个皮还缝出来优越感了……
违法违规还这么拽……
缝个皮嘛,随便找个初中学生,大概教一天的时间就足够了。
呆湾儿郎多奇志
我年轻那会也觉得上个台缝皮很牛!
带教一招呼我,就屁颠屁颠往前冲。
简直是饥不择食。
他经常招呼我!
我一直以为是他很看重我的技术,
觉得是我缝的好。
多年以后,我明白了
站了一天,累坏了
缝皮这种没技术含量的活,
交给小兄弟去做……
以上原文。
承蒙厚爱,没想到入驻知乎的第一个过千赞竟然是这样一个随手回忆性的体会。
然后有朋友问我,缝皮就这么不堪吗?( ̄∇ ̄)
我说有些道理没法直接表达,说个故事,然后个人有个人的体会。
但既然容易引起误解,而且医学又是很严肃的学科,我还是尝试说一下具象的观点。
其实新闻里也没有太明确的问题,回答里其实有几个想要表达的意思。
第一,如今我学习到,年轻大夫要学会平衡一种感觉,那就是:
我可以做的很好,但我知道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佛讲:精进不殆,随遇而安。
说的应该也是这吧……
其实要做到这种不卑不亢的状态和感觉,很不容易。
缝皮是外科基础,
交给我,我可以做的很不错,而且下次会做的更好,
但我要不断告诫自己:不可自大,其实对前辈来说,就是很普通的工作。
能在工作中找准这个平衡的感觉,是很重要的。
他会随之发散,不仅仅在你学习的感受上,还在病情的判断上,治疗终点的把握上等等,都会给你指路。
有了这种感觉,行医途中,他会帮你解决后面很多问题:
这是我从导师那儿体会到的。医者,究其一生,都要寻找并巩固这种平衡感。
第二,年轻人,要努力并随时准备着,把握前辈给予的机会。
不要觉得别人给你机会是理所应当。
这需要自己有责任心,有耐心,还要有适当的激情!
给了机会,我就要努力做到最好,
这一针,缝不好,退回来重新缝,
这次哪个位置没缝好,换药时候多多观察,下次怎么改进,心里有数。
只有这样,前辈才会信任你,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机会给你,你才能继续。
最后,虽没有执照,但在代教老师的观察和带领下。
在手术台上进行操作和学习,是允许的。
希望继续与大家分享。(*¯︶¯*)
与各位共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