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龍應台稱臺灣引進大陸電視的前提是大陸先行引進臺灣電視?

回答
龍應台關於臺灣引進大陸電視的前提是大陸先行引進臺灣電視的說法,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來理解和分析:

一、 核心觀點與邏輯:

龍應台的核心論點在於強調一種對等的、平衡的文化交流。她認為,在文化產品的流通上,特別是涉及到兩個社會制度和政治環境存在差異的情況下,應該建立一種相互開放、對等的機制。

對等的開放: 她主張,如果臺灣允許或鼓勵大陸電視節目進入臺灣市場,那麼作為一個更具有資源和影響力的一方,大陸更應該率先向臺灣的電視節目敞開大門。這是一種“你先來,我也才更願意”的姿態,反映了一種在互動中爭取平等地位的訴求。
保護與機會均等: 從臺灣的角度來看,這也帶有一種保護自身文化產業和提供公平競爭環境的考量。如果大陸市場對臺灣的影視內容閉鎖,而臺灣卻全面開放大陸內容,這會形成一種不公平的競爭態勢,可能對臺灣本土文化產業造成衝擊。因此,她認為先決條件是大陸市場的開放,以此來確保臺灣內容有進入大陸市場的機會。
政治與文化互聯: 在兩岸關係的背景下,文化交流往往與政治意圖緊密相連。龍應台的說法也暗示了對大陸文化政策和政治考量的認識。她可能認為,大陸在引進臺灣電視節目方面存在一定的審查或限制,而要求大陸先行開放,也是在試探或要求大陸在文化交流上展現出更為積極和開放的態度。

二、 時代背景與社會情緒:

理解龍應台的這句話,需要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和臺灣社會的普遍情緒:

兩岸關係的特殊性: 兩岸關係長期以來處於一種複雜的政治格局中,文化交流往往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臺灣民眾對大陸的政治體制、新聞自由等都有一定的擔憂,因此在文化接觸上會更加謹慎。
臺灣文化產業的發展: 臺灣在華語影視界曾有過輝煌的過去,擁有一定的製作實力和市場影響力。面對大陸影視產業的快速崛起和龐大市場,臺灣的創作者和業者也希望能夠在大陸市場獲得更大的空間和收益。
資訊不對稱的擔憂: 在資訊流通方面,臺灣普遍認為大陸存在較為嚴格的審查機制,使得大陸民眾無法接觸到更多元化的信息,包括來自臺灣的文化內容。因此,她也希望通過“對等開放”來打破這種資訊不對稱的局面。
對話與交流的姿態: 龍應台作為一位知名的公共知識分子和文化評論家,她的發言往往代表了一種對兩岸關係和文化交流方向的思考。她提出的這個前提,也是一種呼籲,希望兩岸在文化交流上能夠建立在更健康、更對等的基礎上。

三、 具體的論述和引申:

龍應台的說法並非簡單的一句口號,其背後可能包含了更深層次的考量:

1. 市場准入的平等性: 任何國家的市場准入都應該遵循一定的規則,而文化產品的准入尤為敏感。龍應台的說法是在強調,臺灣市場的開放應該以大陸市場的相應開放作為對價,避免單方面的讓步。
2. 內容輸出的機會: 臺灣的電視節目在內容、題材、敘事方式上可能具有與大陸不同的特色,這些特色也可能在大陸市場受到歡迎。但如果大陸市場不開放,這些內容就無法觸及廣大的中國觀眾,也無法對大陸的傳媒生態產生影響和啟發。
3. 文化影響力的考量: 在文化交流中,內容的影響力是雙向的。如果臺灣的電視節目能夠進入大陸,不僅能讓大陸民眾接觸到更多元的文化,也可能對大陸的電視製作和內容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反之,如果大陸電視節目大量湧入臺灣,而臺灣的聲音卻被屏蔽,這可能導致文化上的單向輸出和影響。
4. 對話的誠意與深度: 龍應台的說法也是在檢驗大陸在文化交流上的誠意。如果大陸方面能夠真正推動其市場的開放,允許更多臺灣的影視作品進入,這才是一種更為積極和具有誠意的交流姿態。
5. 潛在的政治考量: 在兩岸關係的大背景下,文化交流往往與政治談判和地位劃分緊密相關。要求大陸先行開放,也可能是在爭取臺灣在文化交流中的主動權和話語權。

四、 可能的反駁或挑戰:

當然,這樣的說法也可能面臨一些反駁或挑戰:

“市場機制”的觀點: 有人可能會認為,文化產品的流通應該遵循市場規律,哪個節目受歡迎就引進哪個,不應該附加政治或對等的前提。
“資訊自由”的原則: 臺灣方面可能會強調資訊自由和開放的原則,認為不應該以封鎖的方式來要求對等,而應該是更廣泛的開放。
大陸方面的實際情況: 大陸方面可能會以自身媒體管理和內容審查的實際情況為由,難以完全對等開放。

總結來說, 龍應台提出“臺灣引進大陸電視的前提是大陸先行引進臺灣電視”的說法,是一種在複雜的兩岸關係和文化交流背景下,對對等、平衡、互惠原則的強調。她不僅是在為臺灣的文化產業爭取市場機會和公平競爭環境,也是在呼籲兩岸在文化交流上建立在更健康、更開放、更具誠意的基礎之上,並可能帶有對大陸文化政策和政治意圖的試探和反制意味。這句話反映了臺灣社會在面對兩岸交流時的謹慎、訴求和對平等地位的追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台当局的角度讲,这种态度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不管表面上如何表达,基于经济规模和人口数量,大陆地区的文化绝对是强势文化。如果无限制的开放,绝对只有被同化的结果。

user avatar

自問自答一番,摘今日中時短評一篇以作答,引君思考:

 前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曾建議馬總統引入大陸央視國際新聞及鳳凰衛視,以改善台灣媒體亂象。此言一出,立即引起反彈。
 反對意見不外兩點:台灣是開放社會,但央視背後有「黨政軍」,不合「開放」標準;大陸未開放台灣頻道登陸,我方就開放對岸電視來台,是不「對等」。文化部長龍應台還說:文化部不但要跟美國談,也應跟大陸談;前提是大陸要有意願開放我方頻道,否則「很遺憾,連談的基礎也沒有」。
 原來,現在在台灣有線電視裡的CNN等一堆美國頻道都不是文化部談出來的。日本NHK也登台久矣,可是似乎也沒有什麼台灣新聞頻道固定在日本播出。如果代表美國觀點的CNN和代表日本觀點的NHK可以在高度不對等的情況下在台灣播出,為什麼單獨對大陸要求對等?
 當然,反對者又會說:那是因為央視背後有黨政軍。但是,NHK根本就是日本國營媒體,其預算和重要人事需要經過日本國會同意;CNN的美國色彩也極為鮮明,還曾因辱華言論向中國大陸道歉。這兩家媒體難道就「客觀中立」?
 面對美日媒體幾乎毫不設防,卻單獨對大陸媒體要求「對等」。說穿了,就是不願對大陸「開放」,不願讓大陸的「中國觀點」來台,怕「汙染」了虛矯的、脆弱的「台灣意識」。
 真正的開放,不會斤斤計較這種形式上的對等。而虛假的、選擇性的「對等」標準,只是顯現了台灣有針對性的「自閉」,又與「開放」何干?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