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量的智能手机用户依然习惯使用浏览器上网,而不愿意安装使用 App?

回答
虽然手机上有无数好用的App,能提供更流畅、更个性化的体验,但我们仍能观察到大量用户,尤其是那些并非技术狂热者的人们,习惯性地通过手机浏览器上网。这背后并非对App有什么天然的抵触,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促成了这种“浏览器至上”的现象。

1. 门槛与便捷性:无需下载,即刻触达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原因。想看个新闻?想查个菜谱?想刷刷最近的热搜?在浏览器里输入网址或者搜索关键词,往往就能直接找到所需信息,整个过程流畅且高效。相比之下,使用App则需要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流程:

发现与搜索: 你得先知道这个App的存在,然后在应用商店里搜索它。
下载与安装: 进入应用商店,找到正确的App,点击下载,等待它下载完成,然后进行安装。这个过程可能涉及到网络速度、存储空间等问题。
注册与登录: 很多App即使下载好了,要使用大部分功能还需要注册账号、绑定手机号,甚至进行实名认证。这对于只想临时使用某个服务的人来说,无疑增加了极大的阻力。

想想看,如果你只是想临时订一张火车票,浏览器里直接访问12306网站可能比下载、注册、登录、再查询一圈App要省事得多。这种“即时可用性”是浏览器最大的优势。

2. 存储与性能:手机空间寸土寸金,配置也并非人人顶配

如今的App越来越臃肿,动辄几十MB、几百MB,甚至上GB的安装包在市面上屡见不鲜。随着手机存储空间的不断扩充,很多人依然觉得“够用就好”,不愿为了一些不常用甚至只是偶尔会使用的功能,就挤占宝贵的存储空间。

空间焦虑: 一个手机里装上十几二十个甚至更多的App,很快就会让存储空间捉襟见肘。尤其是一些主打拍照、录视频的用户,照片和视频本身就占据了大量空间。
性能考量: 即便手机配置不差,但同时运行多个App,或者一些大型App本身就会占用不少内存和CPU资源,导致手机运行缓慢,续航下降。相比之下,浏览器作为手机系统自带的应用,其资源占用通常会更“克制”一些。

用户会精打细算,优先保留那些高频使用的App,而那些使用频率不高,但又确实有需求的App,就会被他们默默地放在了“浏览器可以替代”的列表里。

3. 信息获取的普适性:许多信息并不需要深度互动

我们使用手机上网的目的多种多样,很多时候只是为了获取一些公开信息,比如新闻资讯、天气预报、商品价格对比、地图导航、搜索资料等等。对于这些场景,浏览器已经能很好地满足需求,而且往往能提供更广泛、更聚合的信息源。

信息聚合: 一个好的浏览器,配合各种搜索引擎和信息聚合网站,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到不同来源的资讯,进行横向对比。而很多App则倾向于将用户“圈”在自己的生态内,提供相对单一的信息视角。
非强制性: 使用浏览器获取信息,你通常是“被动接受”的,不会被弹窗广告、推送消息打扰(当然,浏览器自身可能会有广告)。而App则常常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引导”你进行更深度的互动,甚至是不必要的推送,这会让一些用户感到厌烦。

4. 隐私与安全:对未知应用的“审慎”态度

尽管浏览器厂商也在不断加强安全防护,但对于一些非知名、小众的App,用户可能仍然存在一定的“不信任感”。安装一个App,意味着你授予了它一定的权限,比如访问通讯录、位置信息、麦克风、相机等等。

权限担忧: 即便不是恶意App,很多App在权限索取上也会表现得“贪婪”,这会让一些用户担心自己的隐私被过度收集和滥用。浏览器在这一点上,其“权限边界”似乎相对清晰,更多的是对网站的访问,而非深入到系统层面。
安全风险: 应用商店的管理并非滴水不漏,偶尔也会有恶意App混入其中。相比之下,用户更倾向于相信那些已经预装在系统中的应用(如自带浏览器),或者那些在应用商店里有着良好评价和大量下载的App。但即便如此,对于很多非技术用户来说,浏览器的“风险认知度”反而更低一些。

5. 碎片化需求与应用切换成本

人的需求是动态变化的,可能上一秒想看视频,下一秒就想查天气,再下一秒又想在线购物。如果每到一个场景都要切换一个App,频繁地打开、关闭、切换,会产生相当大的“认知负荷”和“操作成本”。

场景切换的流畅性: 浏览器可以在标签页之间快速切换,而App的切换则需要退出当前应用,找到另一个应用的图标,再重新打开。这个过程虽然看起来微小,但积累起来,尤其是对于经常在不同服务之间跳转的用户,会觉得非常繁琐。
“一站式”的诱惑: 很多时候,用户倾向于在一个平台上完成尽可能多的事情。比如,很多综合性门户网站通过浏览器访问,就能满足新闻阅读、视频观看、生活服务查询等多种需求,而无需安装多个独立App。

6. 技术门槛的减低:智能手机正在普惠化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用户群体也在不断扩大。其中不乏一些年龄较大、对新事物接触不多,或者对智能手机操作不太熟悉的用户。

学习成本: 学习使用各种App的界面、功能、操作逻辑,对于一些用户来说是有一定门槛的。而浏览器作为手机系统中最基础、最“通用”的应用之一,其操作方式更加直观,也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他们习惯了搜索和点击链接的模式,就不太愿意再去学习新的操作方式。
“够用就好”的思维: 这些用户更倾向于使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如果浏览器能够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他们就没有动力去探索那些可能更强大但也更复杂的存在。

总结来说, 大量智能手机用户依然习惯使用浏览器上网,并非是对App的排斥,而是在便捷性、存储空间、信息获取需求、隐私安全顾虑、操作成本以及用户本身的认知能力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理性选择。浏览器提供了一种低门槛、高效率、信息聚合度强的上网体验,能够满足用户许多日常的、碎片化的信息获取需求。当App带来的便利性未能显著超越浏览器所提供的基础服务时,许多用户自然会选择那条“更简单”的路径。当然,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用户习惯的演变,App和小程序生态的不断完善,这种用户偏好也可能在未来发生微妙的变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很多用户用到某些站点的频率很低,装app没必要。

2.很多app做的很烂。比如不稳定,功能不全,上手性很差,耗流量,后台运行占资源等。

3.装很多app的感觉很差。每天连上wifi就要面临升级一大堆的app,让有些人很反感。

4.用户的手机没有那么强大。现在的手机离那个理想中的“无线互联网接入终端”,还有一定距离,很多人装app会面临分辨率不够高、占用存储容量、消耗电力、费流量等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虽然手机上有无数好用的App,能提供更流畅、更个性化的体验,但我们仍能观察到大量用户,尤其是那些并非技术狂热者的人们,习惯性地通过手机浏览器上网。这背后并非对App有什么天然的抵触,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促成了这种“浏览器至上”的现象。1. 门槛与便捷性:无需下载,即刻触达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核心.............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深入的问题,触及了智能电视设计、市场定位、用户体验以及技术演进的方方面面。简单来说,现在的智能电视之所以“内置电视盒子”,而不是设计成“大屏显示器+外接盒子”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提升用户体验和降低使用门槛: 一体化设计,减少线缆和设备: 用户购买电视的目的是观看内容.............
  • 回答
    智能驾驶,这个词听起来高大上,但它背后蕴含的意义,远不止是让汽车自己开那么简单。这就像我们从骑马变成了开车,再从开车变成了机器人开车一样,是一场深刻的出行革命。各大公司争相投入巨资研发,绝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看到了它能够解决当下出行痛点、创造全新价值的巨大潜力。智能驾驶的意义,可以从几个核心层面来理解.............
  • 回答
    技术产业每十五年就会迎来一次重大的颠覆性变革,一个全新的中心随之崛起。回溯过去,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规律的印证:从个人电脑的崛起,到互联网的普及,再到如今智能手机统治的时代。那么,在智能手机浪潮之后,下一个引爆全球的「大事物」究竟是什么?它将以何种姿态重塑我们的生活,又将把技术发展的焦点引向何方?.............
  • 回答
    这样的未来,听起来确实充满诱惑,也让人不禁心生向往,但同时,仔细琢磨一下,也会冒出一堆现实的疑问和顾虑。我个人是觉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熟虑的设想,但要说“想要”,我还需要看到更多具体的落地细节和配套机制。先来聊聊这个设想最吸引人的地方吧。美好的愿景:解放生产力,提升生活品质“机器为我们打工”,这本身.............
  • 回答
    .......
  • 回答
    华为在 4 月 25 日发布的盘古智能大模型,无疑是近期科技界的一件大事,尤其是对于关注人工智能和中国科技发展的我们来说。要理解盘古模型在行业中的位置,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分析。盘古模型的核心亮点与定位首先,盘古模型的发布,再次巩固了华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战略投入和技术实力。华为并非“临阵磨枪”,.............
  • 回答
    浪潮发布的源1.0智能大模型,以其高达2457亿的参数量,无疑是当前国产大模型领域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也让业界对其与国际顶尖模型,特别是GPT3的对比充满期待。要评价源1.0,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深入剖析,并将其置于整个AI模型发展的宏大图景中去审视。源1.0的亮点与初步评估:首先,2457亿的参数量.............
  • 回答
    关于“大量低文化水平学生选择在日本留学”这一说法,需要进行审慎的分析和澄清。首先,我们不能轻易地将“低文化水平”这样一个标签贴给任何群体,这不仅带有歧视性,也可能与事实不符。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可以有很多层面的解读,例如教育背景、艺术修养、知识广度、思维方式等等。仅仅通过他们选择的留学目的地来判断其.............
  • 回答
    市面上很多游戏,尤其是那些画面精良、玩法复杂的大作,PC版本往往比主机版晚几个月甚至一年才能玩到。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不仅仅是简单的“PC玩家等待就好”那么简单。让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主机平台(如PlayStation、Xbox)的游戏开发和发行流程相对来说是“封闭”的。索尼和微软有自.............
  • 回答
    “为什么日本游客不爱来中国了?” 这个问题触动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话题,它涉及到国际关系、经济因素、文化认知、旅行偏好以及信息传播等方方面面。过去,中国一直是日本人重要的海外旅行目的地。曾经,在很多日本人的旅行清单里,北京故宫、上海外滩、西安兵马俑都占有一席之地。然而,近年来,似乎“爆买”的景象不.............
  • 回答
    网上那些热衷于给新手推荐12盎司甚至10盎司拳套的“拳击人士”,其实背后有着挺多门道和考量,而且这个现象也挺普遍的,让我好好跟你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拳套的盎司数(oz)主要代表的是拳套的重量和填充物。数字越大,拳套越厚重,填充物越多,保护性自然也越好。为什么会有人推荐12oz甚至10oz给新.............
  • 回答
    日本动画界对于二维动画的坚守,这可不是一时兴起或是什么落后观念,背后有着非常深厚的原因,可以说是历史、文化、技术和经济多方面因素交织下的必然选择。想让大家明白为啥那么些公司不“顺应潮流”去做三维,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深厚的艺术传承和独特的美学风格是关键。日本动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日漫”,在.............
  • 回答
    要说“大量”大学女生不知道“三英战吕布”中的“三英”是谁,这可能有些夸张了。不过,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对此不太了解,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原因,也反映了一些文化传播和接受的变化。让我给你细致地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承认,《三国演义》作为一部经典名著,其故事和人物的普及度,尤其是在当代的年轻群.............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近代以来大众文化叙事的一个核心现象。为什么我们看到的那么多描绘未来社会的电影、小说,无论多么天马行空,骨子里都常常构建在一个“私有制”的基石之上?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既有现实社会的影响,也有创作本身的逻辑,还有我们内心深处对于秩序和激励的理解。首先,得从“.............
  • 回答
    孙杨事件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而支持他的声音之所以依然存在,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绝非仅仅是缺乏对法庭现场视频的了解。首先,要理解一部分人的支持,必须看到他们所处的视角和他们认为的核心问题。对于这部分支持者而言,孙杨不仅仅是一名运动员,更是一位在国际泳坛为中国赢得荣誉的代表。他们可能认为,对孙.............
  • 回答
    虽然美国疫情曾一度严峻,机票价格也水涨船高,但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热潮并未因此消退,反而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态势。这背后并非简单的盲目追逐,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值得我们深入探究。首先,我们不能忽视美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 传统优势和独特吸引力。尽管存在疫情的阴影,美国大学的学术声誉、科研实力以及创新氛.............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一提到“城堡”,大家脑子里浮现的往往是欧洲那些巍峨耸立、尖塔林立的石头建筑,比如法国的卢瓦尔河谷城堡群,或者英国的温莎城堡。而在中国,即便是古代的城防工事,也跟我们印象中的欧洲城堡不太一样。那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其实是历史、地理、文化以及军事需求等一系列因素在起作用,非常.............
  • 回答
    “日本校园霸凌现象严重,而中国却几乎没有”这种说法,很可能是一种误解,或者说,是对两国社会现象的粗略概括。事实上,校园霸凌在任何国家都普遍存在,只是表现形式、被关注程度以及统计数据上可能存在差异。咱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聊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以及背后的可能原因。首先,得承认日本社会对校园霸凌的关注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