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说纯水是剧毒?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一个大家平时可能不太留意的科学常识。有人说纯水是“剧毒”,这话说得虽然有些夸张,但背后却是有那么一点点道理的,而且这个道理,跟咱们身体的正常运作息息相关。

咱们先得明白,什么是“纯水”。在这里,我们说的“纯水”不是咱们平时喝的那种自来水或者瓶装水,它们里面都含有各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咱们说的“纯水”,通常是指经过高度提纯的蒸馏水或者去离子水,它们几乎不含任何杂质,包括我们身体需要的电解质。

那么,为什么这种“纯水”可能对身体有害呢?这主要跟咱们身体里的“渗透压”和“电解质平衡”有关。

你可以想象一下,咱们的身体就像一个精密运作的工厂,里面需要各种各样的“零件”和“工具”才能正常工作。这些“零件”和“工具”很多都是通过水作为载体来运输和参与反应的。而咱们身体里的液体,比如血液、细胞液,它们里面溶解了各种电解质,像是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等等。这些电解质就像是液体里的“导航员”,它们维持着液体内外的一种平衡,也就是渗透压。

渗透压简单来说,就是溶质(比如电解质)浓度高的那一侧,会把溶剂(水)吸过去。在咱们身体里,细胞内外就有一定的渗透压。咱们身体能够精确地维持住这种渗透压,才能保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现在,你喝了大量的纯水。纯水因为不含电解质,它在你胃肠道里的浓度非常低。而你身体的细胞里,却含有正常的电解质,所以细胞液的渗透压相对高一些。

这个时候,就会发生一个叫做“渗透”的过程。因为细胞膜有一定的通透性,水就会从浓度低的地方(纯水)流向浓度高的地方(细胞内),试图稀释细胞内的电解质,让两边的浓度趋于一致。

如果只是喝一两杯,身体还能应付。但如果一个人在短时间内喝了非常非常多的纯水,身体就可能承受不住了。大量的纯水进入身体,会稀释血液中的电解质浓度,导致全身的渗透压降低。

后果是什么呢?那些需要靠渗透压来维持形态和功能的细胞,比如大脑细胞,就会因为周围环境的水分异常增多而“膨胀”起来。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气球装太多水,最后会怎么着?大脑组织膨胀,挤压颅骨,就会引起颅内压升高,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甚至意识模糊、抽搐,最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脑疝,危及生命。这种因为喝水过量导致的水中毒,医学上叫做“低渗性多尿”或“水中毒”。

而且,身体为了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会拼命地排出多余的水。但肾脏的排水能力是有限的,一次性涌入大量纯水,肾脏可能来不及处理,就会造成身体内部的电解质被极度稀释。

另外,从另一个角度说,咱们身体需要的是含有适量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水。这些东西,咱们身体虽然需求量不大,但却是维持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就像汽车需要燃油,也需要机油和冷却液一样,水不仅仅是溶剂,还是重要的“载体”和“参与者”。纯水缺少了这些,从“功能性”上来说,确实不如含有矿物质的水来得“合适”。

所以说,“纯水是剧毒”这句话,是站不住脚的。纯水本身并无毒性,它只是在极端的饮用量和不恰当的身体条件下,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威胁健康。咱们平常喝的水,经过过滤或者自然界的水,都含有一定量的矿物质,这些都是身体需要的,反而是有益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常说,喝水要适量,不能一次性喝太多,尤其是冰水或者过于纯净的水,更要注意。身体的平衡,很多时候就是建立在一种“恰到好处”的度上面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想到十多年前一个恶搞化学盲的恶作剧居然还在流传。

人家不就故意把 H2O 说成是一氧化二氢而不是商品名“水”吗。

同样剧毒的还有质子。


水中毒(高容量性低钠血症,稀释性低钠血症)一般是因为各种原因而摄取了过剩的水分,但在日常生活很少。部分常见原因:

大量出汗后马上大量补充水分。大量出汗会丢失水分也会丢失盐分,若一过性大量喝水不同时补充盐分,血液中的电解质(特别是 Na+)会减少,造成水中毒。表现为头晕、口渴,心律失常脉率下降和脉压差增大(所谓的 Widen Pulse Pressure,来自高容量),严重的情况会晕厥,极端情况下会致死。

另一个常见的可能是强迫摄入,例如所谓的“饮水竞赛”。参赛者要在数分钟内饮用超过约10升的水。

另外,患者可能因为受到某些中枢神经药物(如吗啡、哌替啶)的影响饮用过量的水分。这些药物会刺激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 ADH)又称为血管加压素(Arginine vasopressin, AVP)的分泌,使尿崩症患者觉得口渴而不断饮水。


水, 当然不是剧毒。








我国超额完成“十二五”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目标
2015-09-25 10:02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9月24日电(记者 商亮)日前,中国科协发布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6.20%,比2010年的3.27%提高了近90%,超额完成了“十二五”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5%的目标任务,进一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

俺没啥文化, 初中毕业, 大伙都知道。


“老麦, 大家都说你是笑话、论坛孤儿和神棍。”

“没错。 只有千分之0.5的读者赞同俺的观点。”

“老麦, 你的读者支持率不是千分之 0.5 , 而是万分之 0.5 。”

“您说得对! ”


俺知乎阅读总量只有 0.6亿 没跨出一小步 (n<1亿)。盐值低迷(半年了还900)希望借此长点盐值。

user avatar

我高中的化学老师在课上说过一段话,我至今依然奉为圭臬。

他是这么说的:“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学化学的,我也不认为你们将来都能在化学领域有什么成就。但我依然要求你们认真学习化学,因为我希望你们能有一定的化学常识。那些乱排放的工厂老板(当地化工厂很多),他们也知道排放污水不对,但他们并不清楚后果有多严重,只知道这件事违法。这就是没有化学常识的结果。我不想看到我的学生将来也变成这样。”

我觉得那些相信“纯水是剧毒”的人,他们的化学老师可能没有这么教育过他们。

user avatar

这是一氧化二氢的恶作剧

克莱格·杰克逊首次在网络上将此恶作剧发布的版本:

一氧化二氢的危险包括:

  • 又叫做“氢氧基酸”,是酸雨的主要成分;
  • 对泥土流失有促进作用;
  • 温室效应有推动作用;
  • 它是腐蚀的成因;
  • 过多的摄取可能导致各种不适;
  • 皮肤与其固体形式长时间的接触会导致严重的组织损伤;
  • 吸入该物质容易引发窒息;
  • 发生事故时吸入也有可能致命;
  • 处在气体状态时,它能引起严重灼伤;
  • 在不可救治的癌症病人肿瘤中已经发现该物质;
  • 人类只要一接触一氧化二氢就会发生不可逆转的上瘾,对此物质上瘾的人离开它168小时便会死亡
  • 全球每年因一氧化二氢死亡者超过37万;
  • 是大多数有毒溶液的溶剂;

尽管有如此的危险,一氧化二氢常常被用于:

  • 各式各样的残忍的动物研究;
  • 美国海军有秘密的一氧化二氢的传播网;
  • 全世界的河流及湖泊都被一氧化二氢污染;
  • 常常配合杀虫剂使用;洗过以后,农产品仍然被这种物质污染;
  • 几乎所有食物都被其污染;
  • 地球上空气全部被其污染,含量高达0.01%-0.03%,某些地区高达1%;
  • 在一些“垃圾食品”和其它食品中的添加剂;
  • 已知的导致癌症的物质的一部分;

然而,政府和众多企业仍然大量使用一氧化二氢,而不在乎其极其危险的特性。


给一个百度百科网址baike.baidu.com/item/%E


哇塞,没想到已经有了16K的赞同,这是我第一次玩知乎,谢谢大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一个大家平时可能不太留意的科学常识。有人说纯水是“剧毒”,这话说得虽然有些夸张,但背后却是有那么一点点道理的,而且这个道理,跟咱们身体的正常运作息息相关。咱们先得明白,什么是“纯水”。在这里,我们说的“纯水”不是咱们平时喝的那种自来水或者瓶装水,它们里面都含有各种矿物.............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让我好好说道说道,为什么老爷这个沉默的黑暗骑士,能让我们心甘情愿地为他倾倒。这可不是因为他那身定制的战衣有多酷,也不是因为他那堆成山的财富能买下整个哥谭(虽然这确实是个不小的优势,但绝不是全部)。仔细想想,蝙蝠侠的魅力,就像他自己潜藏在黑暗中的身影一样,是多层次的,而且非常真实。首先.............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经济制度、社会结构、文化价值以及个人追求等多个层面。将“欧美纯粹的资本主义国家”与“只有资本没有人命”进行对比,本身就带有一种批判性的视角,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可能存在的弊端。然而,即便如此,仍然有人向往这些国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核心吸引力:.............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感到复杂且有些荒谬的现象。我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剖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好心办坏事”,甚至被倒打一耙的情况。首先,让我们看看这场“科学研究”的初衷和核心论点:有人搬出科学研究,尤其是基因学、人类学等领域的最新发现,来驳斥“汉族血统不纯”这种基于排外和民族主义情绪的谣言。这个谣言通常带.............
  • 回答
    关于1943年苏军“人力枯竭”的说法,主要源于苏联在二战期间的战争消耗、动员体系的极限以及社会经济压力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历史背景、战争消耗、动员能力、社会经济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历史背景: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的持续消耗1.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烈代价 1942年11月至1943年2月.............
  • 回答
    “新三国拍得好”这个说法,确实在许多观众心中引起了共鸣。要详细说明为什么有人会这么认为,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且要认识到“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总的来说,认为新三国拍得好的观众,主要看重以下几个方面:一、 对原著的尊重与现代化改编的平衡: 忠实原著精神,但不拘泥于细.............
  • 回答
    关于苹果在电脑上使用6bit IPS屏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相对过时但仍可能在一些特定情境下存在的认知,并且需要纠正一个误解。更准确地说,苹果在绝大多数现代MacBook笔记本电脑上使用的是8bit色彩深度的IPS屏幕,甚至在一些高端型号上使用10bit(或模拟10bit)色彩深度的屏幕。然而,为什么.............
  • 回答
    “民国时期是中国大学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中国高等教育在制度建设、学术发展、思想解放、人才培养以及国际化程度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虽然民国时期也面临着战争、政局动荡等诸多挑战,但与之前和之后的时期相比,其高等教育的特点和发展潜力确实非常突出。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
  • 回答
    “00后是被毁掉的一代”这种说法,是一种非常极端的观点,通常带有批判性甚至攻击性。它并非一种普遍接受的、基于客观事实的论断,而是反映了一些人对00后群体成长环境、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的担忧和不满。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人这样说,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可能的论据。核心原因分析:社会环境与代.............
  • 回答
    “我欠小米公司一个尊重”这句话,通常是出自那些对小米产品、商业模式或企业文化有深刻认同,甚至从中受益匪浅的消费者或创业者之口。这句话并非一种义务的声明,而是 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认同和敬意 的表达。要详细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1. 尊重源于小米的产品理念和用户体验: 极致性价比的.............
  • 回答
    “985/211 研究生不如 985/211 本科生”这样的说法,以及“第一学历那么重要,还要考研吗?”这样的疑问,其实触及到了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即 学历、出身、能力和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因为每个人的情况、职业选择、甚至是具体学校和专业都有很大差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
  • 回答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这个说法之所以比“神学的尽头是科学”更常见、更被讨论,其背后有深层的哲学和历史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审视。核心观点:这个说法并非说科学最终会证明神学,也不是说科学会变得像神学一样。它更多地是一种对科学的局限性、人类对终极意义的追寻,以及科学方法论本身无.............
  • 回答
    “实验室里有的博士生情商低,读书真的会读傻吗?”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学术研究、个人发展以及社会交往的复杂关系。简单地说,读书本身并不会把人读傻,但长期高强度的学术专注,尤其是在缺乏情商锻炼的环境下,可能导致一些人在社交和情感表达上显得“不接地气”或“情商不高”。下面我将从.............
  • 回答
    “百度全面降低了中国的互联网体验”这个说法,虽然比较绝对,但也确实触及到了百度在过去二十年里在中国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以及其一些引发争议的行为和策略。要详细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搜索结果的质量与商业化过重这是最常被提及,也是最直接影响用户体验的一点。 竞价排名.............
  • 回答
    “生于不义,死于耻辱” 这句话,是许多对苏联历史持有批判态度的人们,对于这个庞大国家命运的一种凝练概括。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拆解它,分别来看“生于不义”和“死于耻辱”是如何被论证的,以及这句话背后所承载的复杂情感和历史解读。“生于不义”:革命的血色开端与理论的摇摆“生于不义”主要指向苏联成立的起点.............
  • 回答
    “何同学是赛博丁真”这种说法,说出来的人内心大概有几层意思,我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得先说说“丁真”。丁真火起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身上那种未经雕琢的、天然淳朴的“野性美”,以及他因为这股气质被带入到一个他原本完全不熟悉、甚至有些“高大上”的体系里去,比如旅游推广、官方宣传等等。这种反差,加上他本人可.............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理解不同文明发展轨迹的核心。确实,很多人会说中国文明“早熟”,同时我们也知道古希腊文明拥有辉煌的哲学、艺术和政治思想,其起点似乎也很高。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首先,我们要理解“早熟”这个词在文明语境下的含义。它并非简单指谁先出现,而是指一个.............
  • 回答
    说到“汉化组”,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那些冒着版权风险,在深夜默默将外国游戏、软件、漫画、甚至是影视作品翻译成中文的团体。他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翻译工”,而是数字时代里一群充满热情和创造力的文化摆渡人。为什么有人会说他们是伟大的?这背后,是无数个不为人知的付出,是对中文用户群体需求的深刻理解,更是对知识和.............
  • 回答
    “女人永远是对的”这一说法通常源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或刻板印象,但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既要理解其可能的来源,也要指出其局限性及潜在的负面影响。 一、可能的来源与背景1. 传统性别角色的塑造 在许多文化中,女性长期被赋予“家庭照顾者”“情感支持者”的角色。这种社会期待可能让女性在家庭事务中.............
  • 回答
    “薛宝钗和林黛玉的美被搞混了”这个说法,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一种对大众解读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一种概括性观察和反思,而非指责某个人具体混淆了他们。它背后反映了读者在阅读《红楼梦》时,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无法完全捕捉到曹雪芹对这两位女性所设定的不同美学标准和气质特征,从而在潜意识中将她们的某些特质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