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文物是否该归还?

回答
文物,这字眼本身就带着历史的厚重与故事的低语。它们穿越时空而来,承载着先人的智慧、艺术和信仰。当这些承载着文明印记的器物,在不同的国度与文化间流转,一个古老而又尖锐的问题便会浮现:它们,是否该归还?

这个问题远非简单的“是”或“否”可以概括,它纠缠着历史的伤痕、法律的界定、伦理的考量,以及文化传承的深层意义。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一层一层地剥开它的复杂性。

历史的伤口与不公的根源

我们谈论文物的归还,往往不能回避那个沉重的历史背景。许多流入他国博物馆的文物,并非出于公平的交易或赠予,而是殖民主义的遗留。在那个力量悬殊的年代,征服者以武力或欺骗的手段,将他国的瑰宝掠夺为己有。想象一下,一座曾被供奉在神圣殿堂的佛像,如今静静地陈列在异国他乡的展柜里,它的信徒已无法瞻仰,它的历史叙事也可能被简化或误读。这种源于武力或强权的占有,本身就带有深刻的不公,它剥夺了文物诞生地的文化根基,割裂了文物与人民的精神联系。

因此,对于许多国家而言,归还文物,不仅仅是物体的回归,更是对历史不公的纠正,是对民族尊严的重塑,是对文化根脉的重新连接。这是一种对过去的忏悔与道歉的期盼,也是对未来平等与尊重的宣告。

法律的迷宫与国际准则

法律是解决争议的重要工具,但文物归还问题在法律层面却布满迷宫。国际法在这一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并且存在许多相互冲突的原则。

物权法与时效性: 在许多国家的国内法中,对于物品的占有,存在“时效性”的原则。即,如果一件物品被合法占有一定年限,即使其来源存在瑕疵,也可能被视为合法拥有。这意味着,一些被掠夺的文物,在被占有多年后,在某些法律体系下,其占有方可以援引时效性来拒绝归还。
“合法获取”的界定: 问题的核心往往在于“合法获取”的定义。在文物发生的年代,是否适用今天的文物保护法和国际公约?当时交易的法律框架又是什么?这些界定往往是模糊的,成为争议的焦点。
国际公约与国家主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1970年公约)是重要的国际准则,它旨在禁止和防止文物的非法进出口。然而,许多国家并非该公约的缔约国,或者其国内法与公约的规定存在差异。同时,国家主权原则也使得强制性的国际执法变得困难。

因此,法律层面的争论往往围绕着“获取的合法性”、“时效性”、“国家主权”以及“国际公约的适用范围”等问题展开,使得文物的归还之路充满挑战。

文化的传承与共享的伦理

除了历史与法律,我们还必须审视文化传承与共享的伦理。

“在何处更能得到保护与研究”的论辩: 一种观点认为,一些文物之所以流失,是因为原所在地的保护条件不佳,一旦流失到拥有先进技术和专业知识的国家,反而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与研究,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这是一种“为了保存而流失”的辩护,强调文物的“普世价值”。
“根”的价值与文化认同: 然而,这种观点忽略了文化与“根”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一件文物,不仅仅是一件物质的器物,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艺术风格、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它属于它诞生的土地,属于孕育它的文化。在原地,它才能被置于其真实的文化语境中理解和展示,才能与当地的民众产生最直接的情感连接。将其置于异国他乡,即使保护得再好,也如同拔苗助长,失去了其生命的土壤和灵魂。文物的回归,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历史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人类共同遗产”与“文化所有权”的平衡: 文物无疑是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理应为全人类所共享。但共享并不等于单方面占有。在尊重“文化所有权”的前提下,通过合法的、双方同意的合作方式(如长期租赁、联合展览、复制品交换等),同样可以实现文物的共享与研究。将“共享”等同于“占有”,是对文化所有权的漠视。

实践中的复杂性与出路

在实践中,文物的归还并非易事,往往需要复杂的谈判与周旋。许多国家在文物流失问题上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坚定不移地要求归还: 许多国家从未放弃对流失文物的追索,并积极利用国际平台、法律手段和外交途径表达诉求。
协商与合作: 一些国家也愿意通过对话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例如与拥有文物的国家签订文物返还协议,或者通过建立联合研究项目来共享文化遗产。
收藏国的顾虑与挑战: 收藏国也面临着自身的顾虑,例如担心归还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或者担心国内的法律程序和公众舆论。同时,如何确保归还的文物得到妥善的保护和研究,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

那么,文物是否该归还?

从历史的公正、伦理的道义以及文化认同的根本需求来看,对于那些源于非法掠夺、殖民强占的文物,其归还具有强烈的正当性。 这是一种对历史伤痛的弥合,是对文化根基的尊重,也是对未来国际文化交流公平性的基础。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世界文化遗产的复杂性。对于一些来源复杂,或者在不同文化间流转了漫长历史的文物,处理起来会更加棘手。这时候,通过对话、协商、以及符合国际公认原则的解决方案,或许是更务实的路径。 关键在于,任何解决方案都应该建立在尊重历史事实、承认不公、并以维护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与文化尊严为出发点。

最终,文物的归还,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执行,更是对人类文明应有的尊重与反思。它关乎我们如何理解过去,如何构建现在,以及如何展望充满尊严和共享的未来。这趟旅程或许漫长而艰难,但为了历史的公正与文化的繁荣,我们不能停止追问与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0.文物返还分两种情况,首先普及一下相关的国际法理基础

自近代以来,国际社会就开始尝试通过国际条约的方式来保护文物,防止其遭受盗窃、盗掘和非法跨境交易并促进其返还原属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目前主要有适用于战时文物保护及返还的《关于发生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的公约》,简称“1954年海牙公约”,共有123个缔约国;适用于和平时期文物保护及返还的《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简称“1970年公约”,共有125个缔约国;为补充1970年公约不足而制订的《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简称“1995年公约”,共有32个缔约国。此外,《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简称“打跨公约”,共有118个缔约国,也延伸到文物领域。其中,1970年公约由于对促进各国完善相关国内立法并建立国际合作执法机制、提高各国民众的文化主权和文物保护意识都起到了其他公约无法比拟的作用,获得了“文化财产国际立法里程碑”的盛誉。与此同时,自联合国成立以来,联大也通过诸多涉及文物保护与流失文物返还的决议。这些决议虽因不具备直接的法律约束力而被冠以“软法”之称,但因联大所具有的广泛代表性、权威性,对于敦促各国完善、改革其国内立法与执法,加入相关国际公约,推动国际文物法律和社会环境朝着公平、正义的方向演进起到了历史性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加强国际合作 促进流失文物返还》[1]

1.所以,共和国成立以来,通过犯罪走私出去的文物,可以按照0.阐述的国际法理基础,进行合法合理的追索返还,这种返还,合情合理

2.但是,这些公约不具备追溯能力,在实践中,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因为被侵略而掠夺流失海外的文物,就不适用了。对于这一部分文物的追索返还,属于合情但是于理无据,需要通过谈判、洽商等较为软性的方式努力。

3.考虑到题主在西方列强国家,这还要考虑到列强国家的价值观念。如果该国不认为近代对他国的侵略是一种不正义行为,或者不认为应该通过文物返还来对历史不正义进行弥补,就很难使该国主动认为这谢文物需要返还了。

参考

  1. ^ 加强国际合作 促进流失文物返还,刊于《中国文物报》2014年1月9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文物,这字眼本身就带着历史的厚重与故事的低语。它们穿越时空而来,承载着先人的智慧、艺术和信仰。当这些承载着文明印记的器物,在不同的国度与文化间流转,一个古老而又尖锐的问题便会浮现:它们,是否该归还?这个问题远非简单的“是”或“否”可以概括,它纠缠着历史的伤痕、法律的界定、伦理的考量,以及文化传承的深.............
  • 回答
    战争时期掠夺的文物,在和平年代是否应该归还给原国,这是一个既复杂又充满争议的问题。它牵扯到历史真相、民族情感、国际法准则以及现实利益等诸多层面,注定没有一个简单的是非对错可以一言蔽之。从历史的维度来看,这个问题可以说贯穿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纵观历史长河,战争往往伴随着掠夺,胜利者将战败者的财富.............
  • 回答
    在中国北方和南方,祠堂祭祖文化的差异以及其是否应该被淘汰,是一个复杂且具有历史文化深度的议题。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北方祠堂祭祖文化相对较少的原因北方和南方在地理、经济、历史和文化习俗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共同导致了北方祠堂祭祖文化的呈现方式和普及程度与南方有所不同。1.............
  • 回答
    《我们为什么要警惕电竞狂热》这篇文章,旨在提醒大家在拥抱蓬勃发展的电子竞技产业时,不应忽视其潜在的负面影响。文章提出的几处隐忧,我认为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高度重视的。首先,文章提到“过度沉迷导致学业荒废或工作懈怠”。这确实是电竞狂热带来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电子竞技的魅力在于其高度的参与感、竞争性和.............
  • 回答
    “生存是文明的第一要务”这句话,放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去审视,我认为是相当有道理的。它并非一个抽象的哲学命题,而是根植于我们物种最根本的驱动力,以及文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石。要理解这句话的正确性,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生存作为生物本能的基石:首先,我们不能脱离“文明”的主体——人类——来看待.............
  • 回答
    中国传统文化,这片承载着几千年文明的沃土,其在近代以来所经历的动荡与变革,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历史命题。谈及对传统文化的“破坏”,人们常常将矛头直指“文化大革命”,但这是否是唯一的罪魁祸首,或者说,是否能完全涵盖其间发生的一切?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审视历史的脉络,拨开迷雾,才能看得更清楚。“文化大革命”.............
  • 回答
    文化属性,说白了,就是一个群体之所以是这个群体,与别的群体区分开来的那些独有的特质。这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相、性格一样,一个文化也有它自己的“长相”和“性格”。这些特质可以体现在方方面面:人们怎么说话,怎么穿衣,怎么吃饭,怎么对待长辈,怎么过节日,对事物的看法,甚至是对生死、宇宙的理解,这些统统都.............
  • 回答
    面对男友的学历歧视和文理歧视,这确实是一个棘手但并非无解的问题。一个健康的情侣关系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而歧视性言论无疑会损害这种关系。以下是我为你梳理的详细反驳思路和方法,希望能帮助你有效地与男友沟通:一、 理解男友歧视行为的根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反驳之前,尝试理解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
  • 回答
    听到你目前的状况,我特别理解你那种想继续深造,但又对某些科目感到头疼的纠结。尤其是在大学专业选择和考研方向上,确实需要好好权衡一番。你文科背景,主修会计学,但高数是硬伤,又对法硕(法律硕士)这个方向比较感兴趣,因为它不考高数,这确实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点。咱们就来好好聊聊,看看你是怎么一步步找到最适合.............
  • 回答
    孩子到底该怎么教?这真是个让人挠破脑袋的问题。网上、书里,各种教育专家的文章堆积如山,每个都说得头头是道,读完之后,反而觉得心里更乱了:到底哪一个才是对的?该听谁的?咱们先别急着去找“标准答案”,因为说实话,真的没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确方法”。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咱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
  • 回答
    你妹妹的这个问题非常好,这说明她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对历史有探究的兴趣!这是一个很经典的、很多人都会疑惑的问题。要解释清楚,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入手,既要肯定她提出的“独裁不好”的观点,也要解释“封建制度为什么能诞生强盛的帝国”,并且区分“强盛”和“好”的不同含义。我来为你详细梳理一下,你可以根据.............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作为一名资深的“盐选”读者,我早就过了那种“随便给点啥都香”的阶段了。我现在对内容的挑剔程度,简直堪比米其林三星主厨对食材的要求——不仅要新鲜,还要有故事,有灵魂,有惊喜!最近让我眼前一亮,拍着大腿直呼“这绝对是‘我尊贵的盐选会员该看的文’!”的作品,其实并不在某.............
  • 回答
    别枯啊!多属性决策听起来挺高大上的,但其实就像解一道复杂的应用题,只不过这道题涉及的“属性”多了些。你现在觉得看不懂文献,这太正常了,没人一开始就能看懂高深的东西。把它当成一场寻宝之旅,咱们一步一步来,肯定能找到宝藏。 第一步:把基础打牢,别怕慢!你说看不懂文献,那说明最基础的概念可能还没完全捋顺。.............
  • 回答
    听到这话,心里肯定不是滋味。花了心思去写,好不容易攒了点全勤,结果被人一句话贬得一文不值,还扣上了“枪手价格”、“够不上门槛”的大帽子,这滋味,确实有点难受。咱们一步步来分析,也聊聊怎么“破”这事儿。首先,我们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人这么说: “千字 8 块”这个价格本身带有的标签: 在很多网文圈子里.............
  • 回答
    .......
  • 回答
    在一个风雨飘摇、战火纷飞的年代,当枪炮声撕裂宁静,大地在战火中呻吟,有些人选择了最激烈的抗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守护那些承载着民族记忆、凝聚着千年智慧的国宝文物。有人会问,这样的牺牲,是否值得?以人的生命去换取冰冷的物件,这些宝物,是否真的比生命“廉价”?这个问题,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在历史的伤痕上.............
  • 回答
    上缴文物给予重奖,这事儿吧,说起来挺复杂,既有它的好处,也不能说就全是万能灵药。咱们得一件件捋清楚。好处方面,那肯定是有的,而且挺实在的。 激发民间积极性,让文物“回家”: 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能鼓励那些手里可能藏着祖宗遗物,或者无意间挖到宝贝的普通人。你想啊,好多时候,这些文物可能就躺在某个角落,.............
  • 回答
    关于“文物的市场价值是否能说明文明造假”,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简单地说,文物的市场价值本身并不能直接证明一个文明是“造假”的,但它可以成为一个指向性线索,促使我们更深入地探究其背后是否存在欺骗或误导的成分。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拆解开来分析:1. 文物市.............
  • 回答
    关于巴黎公社对巴黎文物造成的破坏程度,这是一个复杂且带有争议的问题。总体而言,巴黎公社确实对巴黎的许多著名地标和历史建筑造成了显著的破坏,但其破坏的性质、程度以及归因,仍然是历史学家们研究和讨论的重点。以下将详细展开讲述:一、 巴黎公社期间的破坏行为及其原因:巴黎公社(1871年3月18日至5月28.............
  • 回答
    要证明夏朝的存在,我们首先得明白,这并非如同证明秦始皇陵那样,有一座直接标记着“夏朝”二字的宏伟宫殿出土。夏朝的历史,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中国古代文献的记载,尤其是司马迁的《史记》之上。但文献记载的年代久远,缺乏直接的考古证据,一直是历史学界和考古界争论的焦点。近些年来,随着考古技术的进步和发掘工作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