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不能每隔几日公布瑞德西韦的疗效?

回答
关于为什么不能“每隔几日”就公布瑞德西韦的疗效,这背后涉及到的科学研究、临床试验设计、以及信息发布的严谨性,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简单地说,仓促的公布不仅可能误导公众,更可能影响到整个科研进程和最终的药物评估。

首先,我们得明白,药物疗效的确定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对于像瑞德西韦这样的抗病毒药物,它需要在真实世界的人体上进行严格的验证。这个过程绝非“几天”就能完成。

1. 临床试验设计与数据收集的严谨性:

严格的对照组和随机化: 确定一种药物是否有效,必须通过科学的临床试验。这通常涉及到招募大量的患者,并将他们随机分配到接受瑞德西韦治疗的组和接受安慰剂(或者标准治疗)的对照组。这种随机化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偏倚,确保两组患者在基线特征上尽可能相似,这样才能公平地比较治疗效果。
充足的观察时间: 药物的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患者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对药物产生反应,病毒载量是否下降、症状是否改善、是否需要机械通气、住院时间缩短、甚至死亡率的降低,这些都是需要时间来观察和衡量的指标。例如,一个病毒感染的自然病程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全显现。仅仅观察几天,可能只是患者病情自然波动的一部分,很难区分是药物的作用还是疾病本身的走向。
多重终点和统计学分析: 临床试验通常会设定多个疗效终点(primary endpoint 和 secondary endpoints),比如病毒清除率、退热时间、呼吸支持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甚至死亡率。要得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结论,需要收集足够的数据,并进行复杂的统计学分析,以排除偶然性。这些分析都需要专业的数据科学家和统计学家来完成,并且需要足够的时间来处理和解读。
数据封锁和盲法: 为了保证试验结果的客观性,在试验进行过程中,数据通常是“封锁”的,即研究人员和受试者在结果公布前不知道谁接受了什么治疗(盲法)。只有在收集完所有数据并经过预设的统计分析计划之后,才会进行“解盲”,然后才能进行结果的公布。如果“每隔几日”就公布一些零散的数据,很可能会打破这种盲法,导致研究人员在无意中(或有意中)受到已知信息的影响,从而影响后续的试验执行或解读。

2. 科学研究的成熟度与证据层级:

从早期证据到成熟证据: 药物研发初期,可能会有一些初步的体外实验(在细胞上)或动物实验数据,这些数据可以提供“可能有效”的信号,但这离最终的临床疗效还有很大距离。临床试验又分为多个期(Phase I, II, III),每一期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要求。
I期: 主要评估药物的安全性、耐受性以及药代动力学(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II期: 开始探索药物的初步疗效和最佳剂量。
III期: 是关键期,需要在大规模的患者群体中,与标准治疗或安慰剂进行头对头比较,以确证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收集不良反应信息。
只有完成了高质量的III期临床试验,并经过同行评审、监管机构审查,才能得出“药物有效”的结论。
同行评审的必要性: 任何科学发现,尤其是涉及公共健康和药物审批的,都需要经过同行评审(peer review)。这意味着研究论文会在发表前提交给该领域的其他专家进行审查,以确保研究方法科学、数据可靠、结论合理。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但却是保证科学严谨性的重要环节。如果“每隔几日”就发布未经充分验证的数据,就跳过了这个关键步骤。

3. 信息发布的伦理与社会责任:

避免过度乐观或悲观的误导: 在疫情期间,公众对新药物的期望很高。过早、不完整地公布一些“初步”或“零散”的数据,即使出发点是希望传递积极信息,也可能导致过度乐观的期待。一旦后续数据不如预期,或者出现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就会引起公众的失望甚至恐慌,对公共信任造成损害。反之,如果数据不佳,过早公布也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恐慌。
维护科学的权威性: 科学研究是基于证据的。科学研究的结论需要有充分的证据支持,并且能够被其他研究重复验证。如果因为社会压力或传播速度的需求,而牺牲了证据的充分性和严谨性,长远来看会损害科学的权威性。
保护患者的权益: 临床试验的参与者是冒着风险的。他们的参与是为了推动医学进步,但同时也是为了获得潜在的益处。研究结果的公布必须基于对这些参与者最大利益的考量,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不夸大疗效,不掩盖风险。

4. 瑞德西韦案例的特殊性:

疫情背景下的加速研究: 尤其在COVID19大流行初期,为了应对紧急情况,一些研究的进度确实被大大加快了。各国药监机构也采取了一些“加速审批”或“紧急使用授权”的措施。但这并不意味着科学的严谨性被抛弃。在加速的过程中,依然需要有足够的临床证据来支持。
不同研究结果的差异: 事实上,关于瑞德西韦的临床试验,确实在不同时期、不同试验设计下,出现过一些结果上的差异和讨论。这本身就说明了,要形成一个清晰、一致的疗效判断,需要将所有可靠的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而不是孤立地看某几天的进展。

总结来说, “每隔几日”公布瑞德西韦(或任何药物)的疗效,在科学上是不可行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它违背了临床试验设计的原则,忽略了数据分析和同行评审的必要环节,更可能对公众造成误导,影响科学的公信力。科学研究的进步需要时间和耐心,每一次公布都应该是基于充分、可靠、经过验证的证据。即便在紧迫的疫情时期,这种严谨性也应当被最大限度地保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双盲试验,医生和病人都不知道用的药是不是安慰剂,避免主观因素干扰。试验结束,试验组织者根据发药时的编号追溯哪个病人用的真药,统计结果。

所以我很奇怪,现在编造各种瑞德西韦神效的人是什么动机。从之前新药还没过海关就传出来的“中日医院270名受试者如何如何”到“同病房的病人可以明显看出用瑞德西韦的病人好转”的聊天截图是谁做的?大美利坚科技天下无敌用得着自来水吹么?

user avatar

谢谢大家的点赞!评论区有位大神的评论非常专业 @卫月,建议大家也阅读一下!


当然不行,因为这个临床试验是随机双盲试验,在揭盲之前,病人和医生都不知道谁用了测试药物,谁用了安慰剂。这个设计保证了整个试验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只有通过这种试验证明的药物有效性,才经得起检验,可以大规模用于临床治疗。

先看一下双盲试验的定义,是指在试验过程中,测验者与被测验者都不知道被测者所属的组别(实验组对照组),分析者在分析资料时,通常也不知道正在分析的资料属于哪一组。旨在消除可能出现在实验者和参与者意识当中的主观偏差和个人偏好。在大多数情况下,双盲实验要求达到非常高的科学严格程度。

如果不用双盲,采用测试药物的单臂设计,可能出现安慰剂效应,病人主观上觉得这个药有效,但实际没有效,而且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比如病人选择性偏差等。

不过临床试验有中期分析,如果中期分析结果显示,测试药物组与对照组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的话,并且安全性可以接受,那么这个临床试验可能直接被叫停,中期分析结果即可以用于药品审批。

从临床三期的设计而言,这个研究的时间线已经是非常短,正常的临床三期试验一般是几年的时间。而且这个临床试验的主要终点指标也选择了短期内即能评估审核的有效指标,比如说对于重症病人的主要终点是到临床改善时间(TTCI),而不是死亡率,这样可以缩短临床试验的时间。既然已经缩短到这么短,那么保证安全性,有效性就非常重要。

最后期待能尽快找到对于新冠病毒有效的药物,这样对终结疫情非常有帮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