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德川家康早死十年会怎么样?

回答
如果德川家康早死十年:战国余晖下的未知命运

公元1605年,德川家康,这位刚刚建立起德川幕府,开启了长达两百多年太平盛世的传奇人物,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病痛,生命之火被提前熄灭。假如,仅仅是假如,历史的车轮在这个关键节点被命运之手拨动,提前十年,也就是在1595年,这位“天下人”撒手人寰,那么,日本的走向,乃至整个东亚的格局,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 继任者的挑战与关原之战的变数

德川家康并非长子嫡孙,他的继任者,长子德川秀忠,尽管早已经被指定为下一代将军,但他的能力和威望,与他的父亲相比,无疑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家康在世时,他的权威是无可置疑的,即使秀忠心有不满,也只能在父亲的荫蔽下小心翼翼。然而,家康的早逝,将直接面对一个巨大的权力真空。

首先,我们必须考虑秀忠能否顺利继任。虽然家康早已为他铺好了路,但日本战国时代的遗毒并未完全清除。石田三成、真田昌幸、伊达政宗等众多实力派大名,他们对德川家的崛起心存芥蒂,更有野心勃勃者,可能趁着新主年幼、威望未立之际,伺机而动。

原本在1600年发生的关原之战,是决定天下归属的关键一役。家康之所以能够以雷霆万钧之势击败石田三成联军,除了他自身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拥有绝对的权威,能够调动全国的力量。如果家康在1595年去世,那么这场决定命运的战争,很可能根本不会以如此清晰的胜负落幕。

可能性一:关原之战延期或改变性质。 秀忠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整合内部势力,建立自己的班底。在此期间,石田三成等实力派可能抓住机会,联合其他不满的大名,形成一股更强大的反对力量。一场规模更大、更加血腥的内战,甚至多方混战的局面,都可能上演。
可能性二:关原之战的参与者改变。 即使关原之战依然发生,参战双方的力量对比也可能发生变化。一些原本支持家康的大名,在失去他的精神感召后,可能会选择观望,甚至倒戈。反之,一些原本骑墙的大名,也可能因为看到了秀忠的弱势而选择站队。
可能性三:战败者的命运不同。 如果秀忠无法有效指挥,或者关原之战的结果对德川家不利,那么石田三成等人将有机会重新洗牌。这不仅意味着德川幕府的建立遥遥无期,甚至可能出现其他强大联盟,例如丰臣氏的复兴,或者北条、伊达等势力重新抬头。

二、 丰臣氏的最后机会与大阪之阵的可能结局

丰臣秀吉去世后,他的幼子丰臣秀赖,成为了德川家康统治的最大隐患。家康虽然封锁了丰臣氏的势力,但并没有完全根除。他深知,只要丰臣氏还在,就有复兴的可能。

如果家康在1595年去世,距离丰臣氏的最终灭亡(1615年大阪之阵)还有二十年。这二十年,对于秀赖而言,将是一段充满变数的时间。

丰臣氏的喘息之机。 家康的早逝,意味着秀忠需要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而他处理丰臣氏的能力,很可能不如家康老练。这给了丰臣氏一个绝佳的机会,去积蓄力量,重振声威。淀君(秀吉之妻,秀赖之母)的政治手腕,在没有家康强力制约的情况下,可能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大阪之阵的提前与不同结局。 秀忠能否顺利继承将军之位,并稳定局势,是关键。如果秀忠继位后,对丰臣氏采取了比家康更激烈的手段,或者因为内部矛盾而对丰臣氏的态度有所松懈,都可能导致“大阪之阵”提前发生。而如果秀忠的指挥能力不足,或者德川军内部出现分裂,那么大阪之阵的结局将难料。丰臣氏甚至有可能凭借固若金汤的大坂城,以及全国对德川家统治不满的力量,打出一场决定性的反击。

三、 幕府体制的重塑与早期统治的动荡

德川家康的统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便是他奠定了幕府体制的基础,并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确保了其长久的稳定。如果他早逝,这些制度的建立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武家诸法度与参勤交代。 这些用来限制大名、加强幕府中央集权的重要制度,很可能在秀忠的时代无法顺利推行,或者效果大打折扣。没有家康的威望作为后盾,其他大名对这些限制性政策的反抗会更加激烈。
幕藩体制的不确定性。 幕藩体制的形成,是家康深思熟虑的结果。他通过分封、改易等手段,将各地大名纳入幕府的统治体系。如果家康早逝,这些权力运作的经验将缺失,新一代的幕府统治者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重新构建这种统治结构。
政治派系的博弈。 在家康的统治下,德川家内部的派系斗争被他有效地压制。但随着他的去世,那些曾经被压制的野心和派系,可能会重新浮出水面,导致幕府内部的权力斗争更加复杂和公开化。

四、 外交政策的调整与锁国令的影响

家康晚年,开始推行对外政策,包括与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贸易往来,以及对海外殖民活动的担忧。他最终制定了“锁国令”,虽然这个法令是在家康去世后不久才最终确立的,但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家康的考量。

对海外贸易的态度。 如果家康早逝,年轻的秀忠在处理对外关系时,可能会更加犹豫和不确定。他是否会继续推行家康那样的贸易政策?或者,他是否会因为对外国传教士和商人的警惕,而更早地采取限制措施?
基督教的传播。 基督教在日本的传播,是家康非常警惕的。他看到了基督教与外国势力之间的联系,并将其视为潜在的威胁。如果家康早逝,秀忠对基督教的态度是否会同样坚定?或者,他是否会因为其他国内事务的压力,而对基督教的传播采取更宽松的态度?这可能导致基督教在日本的传播范围更广,甚至对后来的幕府统治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对远东局势的反应。 17世纪初,远东局势风云变幻,明朝的衰落,满洲的崛起,都对日本构成潜在的影响。家康作为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对这些变化有着敏锐的洞察。如果他早逝,年轻的秀忠能否准确判断这些国际形势,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这可能会影响到日本在东亚的战略定位。

五、 文化与社会层面的涟漪

家康的早逝,不仅仅是对政治格局的影响,更会在文化和社会层面产生深远的涟漪。

浮世绘等新兴艺术的发展。 宽永文化是德川时代重要的文化成果。家康的早逝,是否会影响到他对艺术的支持和对文化发展的规划?虽然艺术的发展往往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但少了这位“太平之主”的庇护,某些艺术形式的崛起或许会受到阻碍。
社会阶层的稳固。 幕府体制的确立,也巩固了武士、农民、工匠、商人的四民等级制度。家康的早逝,可能会让这一等级制度的形成过程更加曲折。一些原本的封建残余势力,或者新兴的商业力量,是否会在权力真空期挑战这种等级秩序?
对日本国民心态的影响。 家康被视为“乱世的终结者”,他的统治给日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和平。这种和平的到来,是以家康的智慧和毅力为基础的。如果这种和平来得更加艰难,或者伴随着更长时间的动荡,那么日本国民的心态,对权威的态度,对和平的渴望,都可能与我们所熟知的历史有所不同。

结论:一个更加动荡、充满未知数的时代

总而言之,如果德川家康早死十年,那么日本的历史将如同一张被撕碎的地图,重新组合。我们熟悉的德川幕府,可能根本不会以我们认知的方式建立。取而代之的,很可能是一个更加漫长、更加血腥的过渡期。关原之战的走向,大阪之阵的结局,幕府制度的建立,乃至日本的锁国政策,都将因为家康的缺席而充满变数。

这并非简单的“如果”,而是对历史发展脉络的一次深刻的推演。家康作为一代枭雄,他的存在和离去,本身就构成了历史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早逝,将会让战国时代的余晖,在更长的时间里继续闪耀,但也可能因此带来更深刻的混乱和不确定性。那个失去“天下人”的日本,将是一个更加复杂,也更加令人难以捉摸的存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只要秀忠不出什么大的昏招,回到乱世可能性很小,丰臣家要翻盘更是痴人说梦。

从1600-1615来看,德川家一直是上升走势,丰臣家一直是下降走势,乃至于到大坂之战时,也没任何一个大名敢于加入丰臣一方。

大坂之战发生的诱因,根本不是双方各自积蓄实力,发起了一场决战。而是德川家为了解决丰臣家的隐患,动用军事力量去迫使丰臣家臣服,而丰臣家不愿意承认自己从天下人地位跌落的事实,所以大量招来浪人进行对抗。

明白这些大前提,再去看lz的假设。

1.假如丰臣家不主动挑事,秀忠完全可以转用和平演变的方式,分化丰臣家的力量,削弱其威势。(秀忠还有27年可活)

2.至于丰臣家想主动挑事的话,难道会有多少大名愿意响应吗?

所谓毛利、上杉这种战败者,关原之战时各自拿着120万石的知行,面对256万石的家康,一个不敢正面交锋,一个不敢袭击后方。到了1605年后,这两位各自只有30万石的知行,会愿意再和七八百万石的德川家族对抗吗?(别说对抗德川宗家,就连德川家女婿这俩都干不过,池田家体量基本是三个毛利,蒲生家体量基本是两个上杉)

所谓福岛、加藤这种丰臣恩顾大名,在秀吉死后开始和家康联姻,甚至直接通过武力袭击石田三成,赤裸裸的违反了秀吉的基本法“总无事令”以及大名不得通婚的要求,难道不就是想改换门庭吗?

所谓真田昌幸,在流放后,一直期待着得到家康的赦免,难道真的有多少和德川对抗到底的决心吗?

至于伊达政宗、岛津忠恒,除了本就是亲德川的人物之外,他们的国力(60-70万)连和临近的德川死党黑田(50+万)、最上(50+万)、细川(近40万)比,都没质的差距……

至于其他墙头草,本就是以家名持续为优先,本身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野心,更不可能以身犯险去做这种决定。

综上,有谁会主动反抗幕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最后吐槽一句,秀忠是战下手不假,(认真说,根本没有一次史料证明第二次上田城合战存在以及秀忠的大败。只有个别家谱里提到当时有些小打小闹)但秀赖和秀家又有多少军事才能?1605年幕府方可还多了本多忠胜和神原康政耶……

user avatar

二代将军战下手,上田城一战后属于人尽皆知的事情。

1605年,秀赖已经离元服不远了(当然,猴子给秀赖六岁就已经名义上元服了)。福岛、加藤这两丰臣亲谱代在关原后整天都为自己关原跟了德川而扼腕叹息(说的好像跟了三成你两能有活路一样)。政宗是个大野心家,这点连家康本人都很清楚,而且被改易米泽的上杉家这时候也算回过来了一口气,景胜和兼续也难保不会有什么想法。

所以如果家康公1605年去世了,大阪丰臣-江户德川这个二元政治体系结构不出乱子反而是怪事。出现一场升级版关原的应仁之乱plus版本是必然的事情。

但问题在于,淀殿肯定不会让自己的心头肉秀赖作为总大将出阵(这一点在现实时间线的大阪夏之阵也得到了印证),那么丰臣方以谁为总大将就是关键。不过这个时候秀家刚刚被赦免,而且还没有被流放成为八丈岛藩藩主,从骏府一溜烟跑回大阪的难度比从八丈岛跑回来的难度低多了,那么我们就姑且认为秀家会成为丰臣方的总大将。

那么哪些大名会支持丰臣家呢?福岛、加藤不用想,人两巴不得守卫丰臣来洗刷自己在关原当二五仔的耻辱呢,毛利家不用想,被改易长门本来就是耻辱,哪怕辉元再怎么蠢也不会放过这次扩大领地的机会的,而福岛、毛利两家支持丰臣家,中国的大名们没得选,只能支持丰臣家。九州的黑田这个时候如水已经没了,长政这种轴货肯定是德川家的支持者,如果黑田-加藤在九州形成僵持,南九州的岛津家的态度就很重要,不过以岛津家的尿性,要么就是谁赢帮谁,要么就是索性学如水,黑田和加藤爱支持谁支持谁,劳资要统一九州岛。四国的山内和藤堂两家本来就是靠着关原发家的,但如果周围都是丰臣方大名,也保不齐这两家会发挥传统艺能,毕竟保全家名才是最重要的。近畿没的说,丰臣家还有持续性的影响力呢,京极那种在关原左右横跳的操作这次怕是不会再有了,除了支持丰臣方也没别的办法。北陆大名没得选,前田家在伏见被丰臣坑惨了,如果加贺百万石要支持德川,北陆各家也只能跟着支持德川。东海和关东本来一个是德川老根据地,一个是德川现根据地,不跟德川跟谁?

关键变量是东北,景胜和政宗是否还有野心是最关键的问题,跟丰臣,就算丰臣赢了,丰臣家还是孤儿寡母,自己未必没有机会;跟德川,二代将军虽然战下手,但是搞各藩的本事可是一绝。所以,这两家的态度主要还是取决于当主的想法。跟丰臣,则德川被两面夹击,必败;跟德川,则德川后方安稳,可以放开手和丰臣再打一场威力加强版的关原。

还有一个变量是真田家,昌幸这会儿可还在九度山编草鞋呢,如果家康公死了,老狐狸不可能没有想法,而信之虽然关原跟了德川,但老乌龟流放自己亲爹亲弟弟,没有怨念是不可能的,所以真田家跟丰臣是大概率事件。当然,武家为了保全家名什么事情都做的出来,两头下注本来也就是真田传统,昌幸和信繁以浪人身份跑去大阪城,信之继续跟德川也是有可能的。

这样一来,基本上天下又形成了以浓尾为分割的东西两军。至于谁会赢,不好说,毕竟西军的可能总大将秀家和东军的总大将秀忠都算得上是战下手,而大阪城和江户城又都是难攻不落的坚城。

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一次的战争极有可能不会是第二次关原合战这种决定天下人的战斗,反而极有可能演变为第二次应仁之乱这种让天下重归乱世的战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