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刺导弹……
(盖伦长文预警,又是一篇)
弹道导弹的原理很简单,使劲儿扔石头块,劲儿越大,扔的就越远。
这就有了一个问题:
想扔的远,扔出去的速度就得提高,所以肯定就会扔的很高,否则牛顿肯定他娘的直敲棺材板!
能多高?
有一个不太准的公式,弹道导弹的最大射高是最大射程的一半。
也就是您把弹道导弹当冲天炮射,落点是发射场,看弹道导弹最大飞多高。然后您搞个程序转弯斜着射,最大射程就是射高的二倍。
地球是圆的,所以一般弹道导弹都会甩的特别高,射高大概是射程的三分之一,一万公里的弹道导弹弹道顶点能射到三千公里以上。
地球半径才多少?坐地日行八万里,半径六千公里!
这跟明火执仗差不多!所以中段就能给你反了!
所以远程弹道导弹有两个“机动变轨”方案:
第一个就是中段机动+多弹头+诱饵弹头。在中段初期,依靠强悍的上面级在轨道上左右摇摆,我扭,蛇皮走位,诶,你打不着……
然后,在中段中期不断下蛋,每下一个蛋的弹着点都可以自行调整,顺便再下一大堆假蛋……
第二个就是大名鼎鼎的钱学森弹道。在中段后期,弹头与上面级分离开始再入后,不立刻返回大气层,利用卡门线附近低层大气和高层大气的密度差距反复的“打水漂”,反复变换高度。诶,我移速800,你抓我……
这样做难免会付出一部分结构代价,毕竟依靠弹头本身是很难完成这样复杂的机动变轨,在上面级上还要加上一层上上面级来控制这个水漂再入过程。虽然这样会损失一部分速度和弹头数量,但射程也会相应的提高一些。最主要的是,敌人根本找不到弹头在哪……
但是这些并不会改变最大射高几千公里的问题,基本还是射出去不一会就“大红灯笼高高挂”,被发现了!
怎么办?有同志说,滑翔弹头。
诶呀妈呀,滑翔弹头可不是战略级导弹用的。
这玩意再入速度动辄二十马赫,钱学森飘几下还有十几马赫,这速度在稠密大气里滑翔,那一路烧蚀真是画美不看,更别提高速再入一路黑障的通讯问题了。
最主要的是,战略导弹都是核弹头,滑翔弹头可不是非常不占地方的双锥头。双锥头一个才占多大点地方,一个导弹能带十几个,滑翔弹头并排塞俩就阿弥陀佛了。
所以一般都是中程弹道导弹用滑翔弹头,再入五马赫,搭一个高超的边的同时飞行还比较可控,炸的那叫一个准。
那怎么办?
这就是今天登场的主角:近地轨道蛋。
把弹道导弹当卫星打,打进三百公里的近地轨道,绕地球一周后,从敌人的后丘再入,直捅他楚云飞的腚眼子!
这项技术的再入环节超级难,那难度就像从飞机上丢个石头子砸白宫一样……
每次神舟飞船返回的时候,地面都得找半天,不能立即给观众播放航天员出仓。为什么?因为每次都不落不到众人扎堆的地方,落不到预订位置,那就得开车开好久去找。太空轨道,稍稍偏一点就是几十个科么。
但是!
这次神12返回,预定落点和实际落点仅仅差了,emmmm,很近的距离,说出来怕吓死您。这标志着大质量物体低轨道高精度再入的成熟应用,返回舱比弹头重多了,照样落得稳稳的。可惜,实际落点由于开伞后大风的影响愣是刮出去了好几公里,又叫地面一顿好找,无语。
三百公里,这意味着敌人的反导雷达基本瞎眼。如果再加上钱学森弹道,从国境线外就再入开始打水漂,那等核弹头再入被发现的时候,他连核掩体都来不及钻,咣!
这脑袋不得砸个大包啊!
国际空间站:什么东西刚飞过去了?
钱老:近地轨道加本人弹道,法力无边。
至此,我国近距有箱式火箭炮、导一体发射车,中距有滑翔弹头,远距有卫星再入蛋,在“偷袭”这方面可谓是点满了技能点……
欢迎评论区补充!
(期待关注破万,我也很喜欢店长!)
一次和平用途的航天实验而已。正如美国那个X30一样,目的是以便制造技术更先进、成本更低廉的航天运输系统和军、民用飞机。
反倒是要问问美国,你们刚刚飞行测试的那个高超音速吸气式巡航导弹HAWC是什么?难道还有和平用途的导弹不成?
调侃过后说点实在的,美国在高超音速领域起步不晚(最早可到1994年),很早就制定了国家高超音速战略,在X30,X43,X51和高超音速吸气武器概念 (HAWC)四条路上平行推进。本来进度上不会落后中俄。
但不知什么原因,美国空军突然印度上身了,2008年,准备开发音速的6倍的HTV-3战斗机,计划于2012年投入使用?(印度表示我也不敢这么吹呀)。被砍了后又开始搞HTV-2,目标是20倍音速?(三哥再次表示还是美国猛呀)。在失败两次后得出个“20倍音速下很多情况人类未知”结论后,2012年改搞空射吸气式的远程高超声速巡航导弹,原本计划2016年年底完成首飞?(印度已经跪了),不过结果还是印度式的,2020年才首次实验结果失败,2021年4月再次实验结果导弹没发射出去,7月再次失败后,9月终于飞行测试成功了。
于是美国在一次次印度上身后,手握更好科研基础反而进度落后,也就不足为奇了。
昨天席将军在B站更新视频说这事了,基本上可以概括这么几点:
1,外媒说的“偏离几十公里”是他们自己跟丢了,实际是扔的火箭助推器,飞机本身正常降落了。
2,这次试飞本身没有军事目的,但技术上也已经可以实现当年构想的东风6了
3,中国签署的国际条约没有对FOBS进行限制,而有此类限制的条约是美苏双边条约,对中国没有约束力
本来看了金融时报的报道,我还将信将疑。后来看了赵立坚回答问题的那个表述和口吻,那就几乎等于是官宣了。
其他内容,各位都说得差不多了,没啥可补充的了。
我就是突然好奇,我国这么个重塑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基石利器,项目总预算,和星座级护卫舰的总预算比,是个什么架势。
算了,也甭和星座级比了。就跟濒海战斗舰计划比一下呢?或者再退一步,和当年阿富汗美军随便个什么升级改善的计划预算比呢?
当年罗纳德里根拿着PPT(意会)版本星球大战计划,把苏联拖到了军备竞赛的路上,然后经济崩溃,苏联垮掉了。
当中国有能力拿出领先半代乃至一代的战略武器时,美国跟还是不跟?
尤其是,一个成本低廉、产能充裕的中国制造体系下的产品。这个国家军工体系的PPT还做得贼次,大舰拍成舢板的那种……
美国军费已经达到创纪录的7700亿美元。还有多大可以跟进的空间?
如果一个军事预算7700亿美元的国家要在军事科技上去追一个预算2300亿美元的国家,那么多少钱的投入才够?
尤其是,这个预算“只有”2300亿美元的国家,其军事预算都是用于本土,并不需要负担任何海外基地和同盟国的联合军事力量,那么7700亿美元看起来够充裕吗?
这波你以为是美国国防部需要接招?其实剑指的是美联储……
没什么意义
首先此次实验被官方媒体宣传为历史上第一次桑戈尔弹道成功实验。
实际上这是一种极为落后的技术,最早在纳粹德国就有人提出。
所以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么落后的技术还要大肆宣传。你看美国会去档案馆里搞科研吗?
所以说,我作为一名专业的受过外国教育训练的公共知识分子,一切研究结论都是通过理性中立客观并且与主流不同的独立思考的结果。你也请学会独立思考,也就是说如果你不赞同我的结论,你就是被主流宣传影响了。
我真佩服你们,把FOBS都扯进来了……《金融时报》一群文科生拽着三个月之前的新闻起哄,你们也跟着起哄。墙外美军专家都直接对英国舰队街小报的这种Fake News表示WTF了。
这是航天科技一院的RBCC动力两级入轨方案的运载器部分的演示和验证机试飞,按照型号节点,应该是2025年确保设计定型,2030年确保生产定型。这个方案是从869工程论证阶段的“天骄”方案和V-2发展过来,不过得益于技术发展,运载器从原来的一次性液体火箭变更为可重复使用的升力体式火箭基组合动力运载器,垂直起飞水平降落,在卡门线附近释放载荷。
这次释放的那个据说偏离20英里的载荷,大略就是运载器的火箭助推器,RBCC动力应该还没有和升力体验证机结合,所以需要火箭助推器帮助升力体起飞。
六院11所(西安)手上那个去年9月试飞的组合动力,就是这个家伙的主动力了。十一院1所那个风洞测试的分离模型大约也和这玩意有关。与此同时,火箭院手里还有一个200吨级全流量分级燃烧循环液氧甲烷火箭的项目,没记错的话预计2035年达到30-50次重复使用。
你们能不能有点出息,天天想着扔炸弹。未来二十年肯定是大规模低成本入轨同时展开初步的轨道建设的黄金时期,超大口径(10米,哈勃是2.4米,美国人还没上天的JWST是6.5米)的空间望远镜在轨组装已经是露出来的东西了,大规模空间实验室和轨道工业也是可以提上日程的东西了。
我和一个网友讨论,过程很有意思——
网友:这个新闻外网炸了
我:为什么
网友:中国有高超速飞行器
我:中国搞航天这不是世人皆知吗?有什么好惊讶的
网友:因为能撕破防御体系
我:那不是很正常嘛?比如要研究导弹肯定就是得能破防才有意义啊,打出去都被拦截的导弹研究了有啥用啊?
网友:……
我:正常的科研逻辑难道不是要达成目标?难道要研发一种能被拦截的导弹不成?
网友:……
我:不是,这逻辑有啥问题吗?
网友:没有……
我:那你为啥一串点?
网友:因为过去中国的武器没有这么先进
我:东风17不是好几年了吗?
网友:……
我:我真不明白外国网友炸什么,有什么好炸的,要是当年美国研发一个能突破苏联防御系统的导弹,那会有人惊讶吗?难道不是理所当然吗?
网友:……
我:要是美国当年造出个导弹,连苏联的防御系统都突破不了,那反而令人惊讶对不对?
网友:你赢了……
我的确不是很明白,为什么导弹达到预定目标了就这么值得惊讶。不管这个航天器是什么航天器,达到预定目标难道不是一件非常正常、非常合理的事情吗?
赵发言人的这说法不是非常合理的说法吗?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为啥要解读啊?难道不就是字面意思?而且都是汉字难道需要个“汉译汉”?
外交部发言人讲的航天试验是这个: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官微消息,2021年7月16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一院研制的亚轨道重复使用演示验证项目运载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点火起飞,按照设定程序完成飞行后,平稳水平着陆于阿拉善右旗机场,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发展重复使用天地往返航天运输技术是我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亚轨道重复使用运载器可作为升力式火箭动力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的子级,是航天航空技术的高度融合体。该项目的圆满成功,为我国重复使用天地往返航天运输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实现领域创新发展和自主可控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重点地方已经加粗标注
重复使用天地往返航天运输技术:我国所有重复使用天地往返均采用两级入轨方案(TSTO),即有一个较大的一级和一个较小的二级(子级),类似于这样的
只是这是航天科工的方案,科技集团目前没有流出明显的照片。
航天科技集团:TSTO的一级共有涡轮机变循环(TBCC)、火箭基变循环(RBCC)、涡轮、火箭、冲压组合循环发动机(TRRE)这几大流派,分别由航天科工(TRRE动力),航天科技(RBCC动力),中航工业(TBCC动力)进行研究,因此此次验证的是RBCC动力一级方案的组合动力飞行器。
点火起飞:说明是垂直发射。
亚轨道重复使用演示验证项目:说明这次的飞行高度是亚轨道,高度80-100千米之间,验证项目说明这是个缩比的验证小型机。
升力式火箭动力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的子级:升力式说明未来的一级主要走升力爬升,火箭动力说明是RBCC。
水平着陆:说明此次验证的缩比小型试验机是自主水平降落的,指明了回收方式。
航天科技前段时间还完成了
总结一下,TSTO的三条路线中,RBCC难度最低,目前航天科技集团已经完成了动力系统的试验,亚轨道两级分离试验,可回收二级亚轨道返回水平回收。看来2025年有望实现基于RBCC的TSTO系统轨道发射及回收验证试验了。
至于说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
近期我国在TSTO上取得的成就包括但不限于
TSTO有多种构型,我国走的路线是一级下面级飞行器(加速器)+二级空天飞机(轨道器)的路线,大致的构型为前半段使用喷气发动机加速到5马赫以上,同时将轨道器带到高空,再使用轨道器加速到第一宇宙速度。
TSTO一级飞行器的动力构型有很多种,主要就是各级在涡轮、涡轮机变循环(TBCC)、火箭基变循环(RBCC)、涡轮、火箭、冲压组合循环发动机(TRRE)、火箭中间做选择以匹配不同的任务需求。这几种动力装置分别由航天科工(TRRE动力),航天科技(RBCC动力),中航工业(TBCC动力)进行研究,第一个链接展示的就是航天科技主导推进研发的RBCC发动机。
此外为了解决一级发动机的推力陷阱问题,还有
可能是哈工大某团队的项目。
我国的进度情况目前大约是2020年9 月 4 日成功发射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缩比模型,这是继2019年10月21日公布的两级入轨空天飞行器风洞自由分离试验后的缩比模型一次轨道再入试验。
为啥说是缩比模型?因为根据查阅论文用于级间分离研究的TBCC动力TSTO气动布局概念设计,文中给出了较为清晰的二级外形方案,就是风洞试验的模型
这个尺寸是如此巨大,重量将达到200吨级别,显然不是此次长征2F发射的飞行器尺寸,因此我们认为此次飞行试验所使用的飞行器是较小尺寸的缩比模型,主要验证的是飞行器在轨返回时的控制、隔热等问题。
文中给出的一级的外形方案有两种
从风洞试验来看,最终选择了CD1的一级方案,其外形尺寸也是令人星潮澎湃。最后的仿真结果
可以看到一二级的起飞总重大约860吨,超声速飞行期间的升阻比在3-4之间,分离速度6马赫,分离高度30千米,一级提供了1.88千米的DV,比SPACEX的可回收一级火箭的DV略低一点。
这个数值可以说是相当令人失望了,根据水平起降两级入轨系统的质量估算方法及应用一文中给出的二级燃料质量比大约是76.2%,那么即使采用氢氧机做二级,也很难把二级送上轨道。其结果只能是减小载荷增加燃料,大大降低了系统的实用性——用于级间分离研究的TBCC动力TSTO气动布局概念设计,文中200吨的二级仅仅送了2吨的载荷,可以说是相当弱鸡的表现了。而在水平起降两级入轨系统的质量估算方法及应用一文中设计了一套沿95.8kPa等动压线的入轨方案,分离速度达到了9.25Ma,则一个重量仅91.27吨的二级就可送8吨的载荷进入近地轨道,投送效率提高了近10倍,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实用性。
出现这样分歧的主要原因是TSTO飞行器是一级飞行器的动力问题目前尚未解决,研究者对一级到底能以多大速度和高度释放二级并不是很有把握。
比如在2017年3月6日由美国航空航天学会(简称AIAA)、中国工程院主办、厦门大学承办召开的21届国际航天飞机和高超声速系统与技术大会上,中国展示了大量成功的试验和实物图片,还透漏了我国已经成功地进行了超燃冲压的飞行试验并且研制的涡轮-火箭-冲压组合循环发动机(简称TRRE)将在2017年底前开始飞行试验。此前的试验,验证了加速、巡航、机动等各方面性能,证明了下涵道里的液体火箭和双模冲压在M1.5-7之间协调工作的可行性。2016年,进气道和喷管试验完成,M1.8条件下的台架试验也完成。M2-6的稳态台架试验已经开始。试验验证了TRRE的进气道、喷管和燃烧室设计和模式转换。试验数据表明,可在1平方米捕获面积下达到8吨推力,达到设计要求。虽然会议上并没有透露超燃冲压可持续工作的时间,但要是达不到亚小时级,研发组合循环发动机是没有意义的。此外从中国航空协会官网公布的第三届冯如航空科技精英奖获奖名单与事迹介绍中(2015),关于我国的高超音速飞行器的研究情况中提到我国采用的技术路线为航空煤油再生冷却超燃冲压发动机,其试验平台如无例外应当是凌云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通用试飞平台。
最后总结下,关于两级入轨空天飞行器TSTO,我国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与试验,2020年的轨道再入试验和RBCC组合动力发动机首飞、2019年的级间分离风洞试验、2017年AIAA展示的组合动力引擎技术研究和此次的可重复试验航天器就是实证。但是关键性的动力系统还没有进行决定性的高空试验,TSTO整体尚未到可以立项的程度。即使如此,我们也不必妄自菲薄,我国是在TSTO飞行器研究中进展最大的两个国家之一,从我国各个国家队把TSTO一级动力方案全部包圆了的情况来看,国家对攻克TSTO是抱着极大的决心的,一定能成为未来 20 年,中国航天事业的关键的技术节点。
按照规划纲要,TSTO技术攻克后我国将具备年LEO投送量10万吨级的轨道投送能力,拥有载弹量百吨级速度6-12马赫级的亚轨道空间战略轰炸机
评论区给了参考,貌似是科工的腾云
更新
实锤了,就是航天科工
近日,@中国航天科工 三院31所某新型动力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一举创造了多个国际首次!
秋意萧瑟,31所某新型动力团队再次踏上了征程,奔赴茫茫大漠,书写属于自己的答卷。两年来,31所十三室协同规划预研处、十四室、固研中心、控制中心、试验中心、总装中心一路披荆斩棘,踏过“九九八十一难”,终于迎来了这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当朝阳升起,利箭刺破长空,发动机响彻云霄的轰鸣无疑是最嘹亮的礼炮!
重点标记一下:1、腾云9万里;2、利箭刺破长空;3、发动机响彻云霄的轰鸣
组合动力飞行器已经可以可以送轨道器入轨了。
可重复使用
低成本
还能往返
但是是航天器,大家不要乱想。
“确认一下,您是说《金融时报》报道的不是导弹而是一个航天器,对吗?”
“是的”(一脸严肃)
...
......
快绷不住了
兔子:“美国往天上发过空天飞机吗?”
英国:“发过”
兔子:“星球大战计划是我提的吗?”
英国:“不是”
兔子:那你不拿麦克风指着他你拿麦克风指着我?
英国:因为你是好人!
兔子:“什么?这是什么狗屁道理?好人就得让人拿麦克风指着?”
意义很重大,证明咱们也有空天飞机了,天天心心念念着之前说的“空军战略转型”,想着什么时候下水轰-20,这下好了,掏出来个更大的宝贝。但是我们的项目进度还是不如美帝的,毕竟X-37B已经测试不少年了,也不知道它在天上干什么。
所以咱们应该多搞点,发个6、7艘,一天当一个星期用。到时候:
美国:“这个月你都发三艘上去了,怎么今天又发一艘??”
兔子:“什么叫我又发了?我不发射我干嘛啊?”
毕竟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嘛。
说的是一回事不?
赵立坚表示,据了解,此次试验是一次例行的航天器试验,用于验证航天器可重复使用技术,这对于降低航天器使用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可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提供便捷、廉价的往返方式。
一个航天器,可以返回重复利用。
世界上有多家公司都开展了类似试验。航天器返回前分离的是航天器配套装置,将在陨落大气层的过程中烧毁解体,落于公海海域。
应该说的是马斯克的可回收火箭。
英国《金融时报》在16日声称,中国在8月试射了一枚可携带核弹头的高超音速武器,导弹在低轨道进行“环绕全球”飞行,但战斗部最终落在距标靶几十英里的地方。报道指出,这枚导弹采用低空弹道,可以在飞行中进行机动,因此很难被发现。
这两个说法,说的是一个事情。
其实,就是中国的火箭发射了一个飞行物体,这个飞行物体绕了地球一周,然后落回到地面。
英国媒体说,这个东西是导弹。
我们说,这个东西是可回收的航天器。
航天器返回前分离的是航天器配套装置
就是说,英国媒体说的这个标靶偏离几十公里,其实不是航天器,而是配套装置。我们要丢弃的。
这个说法有点意思。
一般来说,航天发射要丢弃的东西,都是用完了就丢。上升一端,烧完了火箭就丢掉。
马斯克就是感觉扔了太可惜了,才搞重复的火箭利用。
你都绕了地球一圈了,负载都发射上去了,返回前丢掉是几个意思?
我们把赵立坚的发言换个说法。
我们用火箭发射了一个环球轰炸机,轰炸机绕地球一圈,测试了环球到达任何地点的能力。
扔掉了负载,测试了环球轰炸任何地点能力。
成功返回,测试了重复使用能力。
这次测试基本是成功的。以后还将继续测试。
所谓偏离标靶30公里,是你们搞错了,我们的测试轰炸准确击中了目标。
是我们降落的机场距离混轰炸点30公里,你们说的标靶我们回收航天器的地方,不是要炸的地方。
按照中国的计划,垂直发射,轰炸并且返回,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我们未来的计划是水平起飞,环球低轨道飞行,准确轰炸,然后返回。你们大惊小怪个屁。
当然,我们是爱好和平的,中国发展这个技术的真实目的是给中国电商服务的。
京东、阿里、拼多多,以后怎么服务美国客户,船运太慢了,空运太慢了。
我们发展航天技术,以后双十一,美国白宫的用户在京东买了货,我们怎么送过去?
京东仓库,就在中国航天基地附近,美国白宫用户下单,京东小时达,用一个小时送货到航天基地装仓。
中国航天基地起飞轨道运输机,三个小时一班飞机,飞机飞30分钟到美国上空,快到白宫区域的时候,就扔下货运仓。
货运仓到了一定高度就开降落伞减速,然后缓慢下降的时候放飞大疆无人机,大疆无人机飞进白宫房间窗口。
这样美国白宫的用户就能京东当天达。
暴论时间:
现在的问题是,大量的外媒宁可相信这是一次导弹试验,也不原因相信这还是一次航天器试验。
因为前者意味着中国仅仅是在进行多样化的战略决战武器储备。
而后者意味着,中国将拥有非决战式轨道战略武器。
也就是说,轨道轰炸技术。
事实上,对于欧美来说,现在最难以接受的事实是,如果中国开启了轨道轰炸的技术,外国跟不跟,怎么跟,这是一个大问题。
如果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导弹技术的话,那么美国国防部自然可以轻描淡写的予以绕过,并且表示自己早就有所预料,一切都在控制之内。
但是如果是一个高超音速的轨道轰炸机呢?一个一两小时内可以抵达美国任何军事基地上空,可以重复利用的轨道轰炸机呢?
换句话说:
全球范围内的非核打击如果因此变得廉价和快捷,并且可以随便越过美国的防空雷达网络呢?
想想看:
一架亚轨道轰炸机从中国起飞,在非常短(一小时内)的时间内越过南极,然后飞临美国某个基地上空,扔完了东西就跑,多刺激……啊不,多吓人,就算扔的不是什么炸弹,而是圣诞节礼物,那也足够让联邦政府吓得魂没了。
所以说,现在来看,不论如何,西方是不愿意承认这玩意是个飞行器,而是大张旗鼓的宣称这是中国的最新导弹科技,当然,部分媒体直接表示这科技都是假的,你们这群人就是危言耸听巴拉巴拉……
毕竟,对于一群现在应付国内焦头烂额的欧美政治家来说,你让他们分出时间和金钱来和这种听上去就很天顶星的技术玩军备竞赛?
你还不如直接让美联储继续印钱来的实在。
这个有可能是空天飞机,类似的东西可能是美国的X37-B,西方叫嚣说它可以在任何时候从太空轨道用核弹攻击任何地点,而我们肯定是不会这样啦,和平、和平、和平利用太空。
这个科技是未来近地轨道战机和空天轨道轰炸机的前置,终极目标是做到单级入轨的一体式空天飞机,那个时候人类就可以自由穿梭太空了。军事价值上,可以执行侦察、太空轰炸、还可以剪美国卫星翅膀,H20在它面前,真就是过气网红罢了。
这个保密级别空前的高,去年9月的时候官宣过“我国成功发射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通稿都是全网统一的。发射的时候方圆十公里不允许非工作人员进入,官方不允许直播,工作人员不允许拍照,应该是真正的外型过于先进所以不便展示,有比双锥体或者乘波体更黑的气动外形。
临近空间这一块美国开始重视并烧钱的时间比较晚,几乎和兔子同时起跑,以美国负责画饼、我兔负责实现的画风,很可能他们在这块的进度不如我们,这次也就怪不得叫的凶了。
侧面反映其进度的,是611所一项专利,“如何在高超声速飞行器表面喷国旗”,关键词:5-25马赫、重复使用、空间作战:
背景技术
[0002] 某型高超声速飞行器飞行马赫数达到5~25,由于采用可重复使用技术,以其为基础开发的未来空间作战飞行器可以使我国的空间作战力量部署做到收发自如,其威慑作用将得到大大加强,并且可以显著降低空间作战成本,无疑将成为未来空间攻防对抗的新概念武器,具有战略威慑和实战双重作用。该型飞行器表面布置隔热瓦及隔热毡等热防护材料,热防护系统的作用是在气动加热环境中,防止飞行器过热或烧毁,维持飞行器的气动外形,承受相关的气动载荷,实现飞行器的机动飞行和水平安全着陆,保护飞行器的安全或维持舱内系统设备的正常工作环境。该型飞行器热防护系统外表面多处部位需要喷涂不同颜色标志,涂层耐温等级需达到800℃,且需满足高发射率要求、与刚性隔热瓦及柔性隔热毡等热防护材料表面相容性良好等要求。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解决某型飞行器热防护系统外表面多处部位需要喷涂不同颜色标志(国旗红、黄色),涂层耐温等级需达到800℃,且需满足高发射率、与刚性隔热瓦及柔性隔热毡等热防护材料表面相容性良好等要求,提出了一种耐800℃级高温标志漆及其喷涂方法。
25马赫估计是轨道速度,这个速度高于之前外界预估的各国洲际弹道导弹的轨道速度,轨道再入大气层的那一小段时间需要保证国旗依然鲜艳,我兔的专利就是那么朴实无华,但又炫耀得那么赤裸裸。
单从军事意义上来说,最重要的其实是代表了美国引以为傲的GMD基本上已经卵用没有了。
美军过去几十年,消耗了无数精力和美金,打造出来的所谓“先进导弹防御系统”可以宣布寿终正寝了回家睡觉了,明天裁了还能省一笔钱……
美帝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军事研发上走的歪路实在是太多了,已经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了。
客观地说中国的技术研发速度只能说一句还行,和美苏冷战巅峰时期的速度相比差距不大,虽然有工业实力加持,但是高端技术一直难以突破,但问题在于,美军在技术高端突破上已经完全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在21世纪前二十年几乎是连续走了二十年弯路,这个弯路是几乎回不来的。
我记得我小时候美国就在搞高超了,当时在研发“快鹰”和“X43A”,如果当时沿着那个技术路线继续走下去的话,其实中国现在面临快鹰还是很头疼的,快鹰这玩意从技术指标(PPT)上来看完全不差,新一代高超也能派的上用场。
从21世纪以来,美国在所有超高精尖武器上的研发都几乎走入了弯路是非常离谱的。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海军陆军空军核力量甚至单兵武器全走歪了,说难听点就是,瞎猫还能有撞上死耗子的时候来着,现在美国几乎所有先进装备都是吃90年代遗产,这事太扯淡了。
连俄罗斯都掏出了不少新东西,好歹部署的还有空射匕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