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路易十六一家被砍头、连同为其辩护的律师也被砍头,这种行为符合法治公义和程序公义吗?

回答
法国大革命中路易十六及其家人被处决,以及为他们辩护的律师的命运,是历史上一段极富争议的时期,深刻触及了法治、公义和程序正义的核心问题。要评价这一事件是否符合法治公义和程序公义,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当时的具体情况,并将其置于革命的背景下进行分析。

路易十六的审判与处决:程序正义的缺失

首先,从程序正义的角度来看,路易十六的审判充满了明显的缺陷。

缺乏合法有效的审判机构: 在君主制被推翻后,国民公会(National Convention)成为了新的权力中心。然而,国民公会本身并非一个独立的、具备充分司法权力的法庭。它既是立法者,又是审判者,这种角色上的混淆,本身就违背了权力分立的原则,而权力分立是现代法治的重要基石。路易十六的审判,实际上是由一个政治机构而非专门的司法机构进行的。
“罪行”的定义模糊且具有政治性: 路易十六被控的罪名主要是“叛国罪”和“阴谋反对自由”。这些罪名在革命初期并非有明确法律条文界定的普通刑事犯罪。更重要的是,这些罪名的定义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政治氛围的影响,带有强烈的政治斗争色彩。许多指控都是基于革命者对国王过去行为的解读和政治动机的揣测,而非有明确证据支持的、在当时法律下明确被禁止的行为。
未能获得充分的辩护权: 尽管有几位律师愿意为路易十六辩护,如雷蒙德·德·塞兹(Romain Deseze)、弗朗索瓦·唐吉(François Tanguy)和克洛德·德·马利(Claude Malesherbes),但他们的辩护过程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和压力。塞兹作为主辩护律师,在呈递辩护词后,国民公会并未给予充分的听证和考量,而是迅速进入了投票定罪的环节。更何况,在当时的极端政治环境下,为国王辩护本身就带有极大的风险,律师们的工作条件充满了挑战和危险。
审判过程的仓促与政治压力: 整个审判过程相对仓促。国民公会内部存在着激烈的党派斗争,尤其是吉伦特派和山岳派(Jacobins)的对立。山岳派主张立即处死国王,以彻底铲除君主制的象征。在巨大的政治压力和公众情绪的影响下,审判过程难以做到客观公正。投票结果也暴露了这种政治分歧,最终以微弱多数通过了死刑判决。
缺乏公平的证据规则: 许多证据并非经过严格的程序采集和质证,而是基于政治宣传或道听途说。国王本人也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例如被强制出席审判,但其陈述往往被曲解或忽略。

为路易十六辩护的律师的命运:对辩护权利的践踏

为路易十六辩护的律师们,特别是马利(Malesherbes),其最终的命运更凸显了程序正义的彻底沦丧。

政治忠诚的优先性: 在革命进入更激进的阶段,特别是恐怖统治(Reign of Terror)时期,任何与旧政权联系的人,或者被认为不够“革命”的人,都可能遭到迫害。为国王辩护的律师,尽管是出于法律和道义的考量,但在政治审查下,他们的行为被解读为对革命的“背叛”或“同情反革命”。
“罪犯”与“辩护者”的界限模糊: 当时的一种普遍心态是,为被视为敌人的人辩护,就等于自己也是敌人。审判路易十六的逻辑被延伸到:既然国王是国家的敌人,那么帮助他的人也必然是国家的敌人。这种非理性的推论,是恐怖统治时期司法不公的典型表现。
“反革命罪”的扩大化: 在恐怖统治时期,“反革命罪”的定义被无限度地扩大,几乎涵盖了任何与革命政府的意志不符的行为。为路易十六辩护,自然被归入“反革命”之列。律师们因此被剥夺了基本的人权,甚至连为他人辩护的权利也成为了致命的罪证。
丧失生命权: 这些为维护司法尊严和被告权利而挺身而出的律师,最终也未能幸免于断头台的命运,包括被誉为“理性之声”的马利。他们的死亡,是对法律职业的公然蔑视,也是对司法体系沦为政治工具的血淋淋证明。

法治公义的考量:革命的逻辑与法律的冲突

从法治公义的角度看,问题更为复杂,因为它涉及到“法”本身在革命时期的性质。

革命本身是否超越现有法律? 法国革命的逻辑在于,旧制度的法律和制度本身就充满了不公和压迫,因此革命的爆发是为了建立一个全新的、更公正的法律体系。在这个逻辑下,革命者认为旧的法律不再适用,而他们所建立的新的法律和秩序具有至高无上的合法性。
“人民主权”与“法律至上”的张力: 革命者以“人民主权”为旗号,认为人民有权决定国家的命运,包括审判和惩罚他们的前君主。这种对人民主权的极端解读,有时会凌驾于既有的、相对成熟的法律程序之上。路易十六的处决,在许多革命者看来,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是摆脱暴政的必然选择。
“罪”与“罚”的预设: 从革命一开始,对路易十六的敌意就已经存在。他被视为法国衰落和革命爆发的根源之一。这种“罪在即定”的心态,使得法律审判更像是一种程序性的确认,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公正裁决。
公正的含义在革命中的扭曲: 革命初期,“公正”的含义可能更多指向推翻旧的不公正,建立一个基于平等和自由的新秩序。然而,随着革命的深入和党派斗争的白热化,特别是在恐怖统治时期,“公正”被扭曲为维护革命政权的纯洁性和绝对权力。在这一过程中,对个体权利的保障,对程序正义的尊重,都成为了可以被牺牲的牺牲品。

结论

总而言之,从现代法治公义和程序公义的标准来看,路易十六一家及其辩护律师的遭遇,绝不符合法治公义和程序公义。

程序上: 审判过程缺乏独立的司法机构,罪名的模糊性,辩护权利的受限,以及政治压力的干扰,都严重违背了现代法治对公平审判的要求。律师们的遭遇更是对司法公正和人权保障的彻底践踏。
实体公义上: 尽管路易十六可能在革命者眼中犯有“罪行”,但这些罪行的认定和审判方式,更多地服务于革命的政治目标,而非基于明确、公认的法律条文和公正的证据审查。将对一个政治人物的审判,演变成一场政治清算的仪式,本身就偏离了实体公义的原则。

法国大革命的初衷是追求自由、平等和博爱,但其在对待路易十六及其家人的问题上,以及在对待为其辩护的律师的问题上,所展现出的激进和政治化的司法手段,最终导致了对法治和公义的严重背离。这段历史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在追求社会变革和理想的同时,绝不能牺牲程序正义和法治精神,否则,革命本身就可能异化为新的压迫和不公。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那些试图建立一个更公正社会的革命者,在实践中却常常因为政治狂热和对绝对权力的追求,而走上了与他们初衷背道而驰的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注定要死的,我也注定要死的。总统国王首相联合国秘书长也注定要死的。都是死,一样吗?时间进度呢?

你这题问的,大专辩论赛偷换概念玩的挺6.路易十六死了,他老婆死了,他一家还大把人活着,你猜路易十八是谁?被偷偷吃了的路易十七是谁?辩护的三个律师砍了几个?他们因为什么而死?还一口一个公义,那十年的公义就是压榨人民太狠会被公审后处决。

就事论事砍国王和砍律师法律上没问题,也走程序了。我国没有国王皇帝,不但同情没有,共情也是没有的。

所以,不要指望有太多的人同情昏君。至于律师,国内舆论对这个职业也不太有利。就是因为行业内很多人学魔怔了经常问些得罪人的极端问题

user avatar

你这么问的其实有点怪,有误导吃瓜群众的嫌疑。

你说的那个辩护者应该是马尔泽布(Guillaume-Chrétien de Lamoignon de Malesherbes)吧。如果是他的话,他其实是在路易十六被处死(1793年1月)之后差不多近一年(12月)才被逮捕,又过了小半年(1794年4月)才被处决。而题主的描述让不知道的人觉得,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之后,紧接着就把马尔泽布一起送上去了。让人觉得他就是因为为国王辩护,所以才被一同处死的。其实事情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事实上,在罗伯斯比尔的发言里,已经某种程度上的承认了路易十六这个人本身并没有干什么特别罪大恶极必须处死的事情,但是作为国王这样的标杆,共和国不能容他。就算是投票结果,也没有形成一边倒的趋势。罗伯斯比尔当时也没有表露出因为马尔泽布为路易十六辩护就要砍他脑袋的意向。

而马尔泽布被处死的1794年,那已经完全是一个疯狂的时代,什么人都有可能被砍,不需要合理的罪名,也不需要审判,说砍就砍。这种时候还说什么法治公义和程序公义?马尔泽布自己是4月被处决的,同一个月被送上断头台的还有一个著名人物,丹东。

user avatar

马尔泽布被处死是路易十六被处死的16个月之后、罗伯斯比尔自己被处死的3个月之前。

user avatar

不邀自来。

首先我们进行以下说明,路易十六的辩护律师共有三位,他们分别是:

François Denis Tronchet(1726-1806)参与路易十六的审判,作为路易十六的辩护律师,但是之后未被处死,在拿破仑时代协助制定了民法典。

Guillaume-Chrétien de Lamoignon de Malesherbes(1721-1794),参与路易十六的审判,作为路易十六的辩护律师,他于1792年12月开始为国王辩护,在次年十二月被捕,1794年4月23日被处死,此前,他的家人们(孙子们、女儿和女婿)均与他一同入狱并在同日与他一同被处死。

该段援引自Wikipedia,原文如下:

In December 1792, with the King imprisoned and facing trial, Malesherbes volunteered to undertake his legal defense. He argued for the King's life, together with François Tronchetand Raymond Desèze, before the Convention, and it was his painful task to break the news of his condemnation to the king. After this effort he returned once more to the country, but in December 1793 he was arrested with his daughter, his son-in-law M. de Rosanbo, and his grandchildren. The family was imprisoned in the Prison Portes-Libres, and in April 1794 they were guillotined in Paris.

Raymond Desèze(1750-1828),参与路易十六的审判,是路易十六的辩护律师,他44岁时为国王辩护,在国王被处死后他一度被监禁,但设法逃脱了刑台,此后在罗伯斯庇尔倒台后消失在了公众视野,波旁王朝复辟后成为了一名贵族与法官,在78岁时去世。


很显然,题主所述的「被处死的辩护律师」是Malesherbes,如果放在现代社会的标准来看,这就是对法律的一种践踏。

然而,罗伯斯庇尔在「关于对路易十六判刑意见」中说:

一个共和国里被废位的国王是危险的泉源:或者扰乱国家的安宁,破坏自由,或者两者同时进行…………为了巩固这个年轻的共和国,应该怎样做才是健全的政策呢?我们的目的应该是在人们心中深深铭刻对王室的蔑视使国王的一切支持者感到恐怖。现在,如果我们把他的罪当作可以讨论的问题向世界提出来……你们就会发现,这里允许他继续威胁自由的真正秘密所在。
路易是不能加以审判的。他的罪已定了,否则我们也不会有共和国了。现在再建议我们开始审讯路易十六,那就等于倒退到君主专制或立宪专制上去。这是反革命的想法,因为这不折不扣是对革命本身的起诉……审讯路易十六是王室向制宪会议提出的请求。如果为路易十六的律师提供讲坛,你们就为专制反对自由的斗争开辟了道路,使诬蔑和亵渎共和国成为名正言顺的事……你们在给予一切被打倒的集团以新的生命;你们鼓励他们,你们使被打倒的君主制取得新的力量,你们承认人们有权毫无阻碍地拥护或反对国王……所有外国专制主义的嗜血匪帮都准备假路易十六之名对我们作战。路易在监狱的角落里同我们进行斗争,可是我们仍然在考虑他是不是有罪,仍然在考虑是不是可以把他当作敌人看待。我不认为共和国这个词可以等闲对待,我不认为共和国是为了让人对它开玩笑而存在的。现在所做的事是有利于王朝复辟的事。
有人说这次审讯是重大的事件,应该慎重处理。但是,恰恰是你们自己在给予这件事以巨大的重要性!这有什么重要性呢?有任何困难吗?没有!是因为所牵涉到的人物吗?在自由的眼中,他比谁都渺小。在人道的眼中,他比谁都有罪……你们难道是害怕伤害人民的情感吗?要知道,人民所害怕的只是他们的代表的怯懦和野心……你们害怕国王们联合起来反对你们吗?如果你们愿意被他们打败,只要让他们得到你们害怕他们的印象就行了。你们只要稍微表现出对废位的国王们的帮手和同盟的尊敬,你们就一定会被打败……也许你们害怕后代的议论吧?没有疑问,后代是会迷惑不解的。但是,他们迷惑不解的是我们的软弱,我们的偏见,我们的动摇。
国家要生存,路易就必须死。在内外都平静无事、我们获得自由和受人尊敬的时候,也许可以考虑宽大的处理办法。但是,在还没有获得自由的今天,在我们作了那样多的牺牲和战斗以后,严刑峻法还只适用于不幸者的今天,在暴君的罪行还成为争论题目的今天——在这样的时刻,不能有慈悲的想法;在这样的时刻,人民要求的是报复,打倒的君主制取得新的力量,你们承认人们有权毫无阻碍地拥护或反对国王。

为什么要处死路易十六以及律师,原因就在此。

「这是革命,而且还是史无前例的、从专制走向共和的革命,路易十六是旧时代的象征,所以路易十六会动摇共和国的统治,光是处死路易十六还不行,要把路易十六的支持者全部打压一遍,直到没人想支持专制为止!」

恐怕罗伯斯庇尔当时就是这么想的。

因此,共和国把这个原则贯彻到了近乎残忍的程度,Malesherbes就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

从现代社会来看,这种处死罪犯、牵连律师,处死律师,牵连家人的行为是很血腥的不人道的,但是就当时那个时代背景而言,「Malesherbes是自愿为国王辩护的,那么他就一定是支持国王的」这个逻辑,和「Malesherbes是为了法律的公理而自愿站出来的」这个逻辑,是很容易因革命狂热而混淆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法国大革命中路易十六及其家人被处决,以及为他们辩护的律师的命运,是历史上一段极富争议的时期,深刻触及了法治、公义和程序正义的核心问题。要评价这一事件是否符合法治公义和程序公义,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当时的具体情况,并将其置于革命的背景下进行分析。路易十六的审判与处决:程序正义的缺失首先,从程序正义的角度来.............
  • 回答
    关于巴麻美的人设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法王路易十六和战列巡洋舰胡德号(现实船只),这个问题很有趣,也确实能从一些细节上找到一些有趣的联系。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官方并没有明确的设定来证实这一点,我们更多的是一种基于细节分析和联想的解读。从法王路易十六身上,我们可能看到一些精神层面的呼应:首先,路易十六.............
  • 回答
    法国自路易十四以来,“天然边疆”(frontières naturelles)的梦想,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地理坐标,而是一种随着历史发展、政治需求和地理认知而不断演变的构想。它最核心的诉求,是将法国的疆域扩张到几个被认为是地理上自然形成的边界,以此来保障国家的安全、统一和繁荣。核心的地理概念:路易十四.............
  • 回答
    评价这四位帝王在各自治下所开创的盛世,我们需要细致地审视他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成就,并考察其影响的深远程度。这四位君主,尽管身处不同的文明体系,面对着迥异的挑战,但都以其卓越的才能和雄心壮志,将各自的国家推向了历史的巅峰。俄皇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 16721725.............
  • 回答
    关于路易十六断头援美是否正确的问题,这实在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议题。它牵扯到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路易十六个人的命运,以及法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更包含了关于“正确”与“错误”的哲学思考。我们不妨抛开宏大的历史叙事和冰冷的政治分析,试着从几个层面来审视这个问题,尽可能贴近那个时代的人物和他.............
  • 回答
    路易十六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写下“今日无事”的日记,这是否代表他的盲目,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而不是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首先,理解“今日无事”的字面意义和历史背景至关重要。 字面意义: “Journal de Paris”(巴黎日报.............
  • 回答
    路易十六,那个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烙印的法国国王,他的命运似乎早已被历史的洪流注定,走向了断头台的悲剧。然而,如果历史可以重来,他是否真的毫无避免这种结局的可能?要让这位国王避免那血腥的结局,需要他做出非同寻常的改变,而这些改变,几乎是对他性格和治国理念的彻底颠覆。第一道门槛:彻底的自我革新与权力下.............
  • 回答
    路易十六的命运,是法国大革命中一个充满争议与悲剧的节点。关于他是否“该死”,这个问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深入探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能力与局限,以及他最终的结局如何影响了法国历史的走向。时代的大背景:压抑已久的旧制度首先,我们必须理解路易十六登基时,法国正处于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他继承的.............
  • 回答
    提起法国大革命,人们常常会想到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的悲惨结局,以及那个时代普遍的贫困与饥饿。然而,历史的吊诡之处恰恰在于,法国大革命并非爆发于经济最萧条的时期,反而是发生在看似“繁荣”的路易十六统治晚期。这实在是一个令人费解的悖论:为何一个王国在物质上有所增长,反而会将自己推向颠覆性的变革?要深入理.............
  • 回答
    美国国父是美国的奠基人,他们领导了美国革命并建立了美国。而路易十六是法国国王,他在法国大革命期间被处决。因此,路易十六不是美国国父。路易十六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统治法国,而美国国父们则在美国革命期间领导了美国的独立。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是同时发生的,但它们是不同的事件。.............
  • 回答
    有人给路易十六和尼古拉二世“洗地”,通常是出于以下几种原因,并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交织的:1. 对革命的厌恶和对秩序的怀念: 革命的暴力与动荡: 法国大革命和俄国革命都伴随着极其血腥的暴力、恐怖统治、大规模的处决(包括对路易十六及其家人的处决)、社会动荡和长期的战争。对于经历过或见证过这些混乱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革命的性质、历史进程、国家转型、个人命运等多个层面。同样是面对剧烈的社会变革和革命浪潮,路易十六和尼古拉二世最终走向了断头台,而溥仪却能幸存下来,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复杂的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分析:一、革命的性质与目的的差异 法国大革命(针对.............
  • 回答
    路易十六:一位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君主谈论路易十六,绝非易事。他并非一个脸谱化的暴君,也不是一个英明的改革者,他更像是一位被时代洪流裹挟,最终被巨浪吞噬的君主。理解他,需要跳出简单的“好”与“坏”的框架,深入探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个人性格与政治决策之间的复杂互动。登基之初的希望与挑战:路易十六于1.............
  • 回答
    将路易十六推上断头台是法国大革命中最具象征意义和争议性的事件之一。要评价这一行为,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其历史背景、政治动机、法律程序以及深远影响。历史背景:革命的酝酿与升级法国大革命并非一蹴而就,其根源在于法国社会长期积累的矛盾。 封建特权与社会不公: 法国社会被森严的等级制度所分割。第一等级.............
  • 回答
    德古日,这位法国大革命时期极具争议的女性,她为路易十六辩护,反抗罗伯斯庇尔,这背后绝非简单的个人好恶,而是她深刻的政治理念、人文关怀以及对社会秩序的认知在起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一层层剥开历史的迷雾,看看她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又经历了怎样的时代。首先,我们要认识德古日(Olympe de Goug.............
  • 回答
    Coldplay 的《Viva La Vida》这首歌,虽然歌名直接翻译过来是“生命万岁”,而且歌词中充满了权力、荣耀、失去的王国以及人们的反抗,让很多人联想到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历史人物,但如果要精确地说它到底是在讲路易十六还是拿破仑,答案会更 nuanced 一些。更准确地说,《Viva La Vi.............
  • 回答
    法国大革命的洪流席卷而来,人们的立场也如多米诺骨牌般此起彼伏,而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并非所有平民都高举着“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也有相当一部分普通民众,出于种种原因,成为了坚定的保王党拥护者,甚至为路易十六的命运忧心忡忡。要理解为何会有平民支持保王党,我们需要深入到那个时代的社会肌理和民众.............
  • 回答
    提起路易十四,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或许是那个“朕即国家”的太阳王,是凡尔赛宫金碧辉煌的宏大,是法国文化至高无上的辉煌时代。然而,如同所有伟大的历史人物一样,路易十四并非一个简单的符号,他的统治也充满了复杂性和争议。要说他“不堪”,这过于武断,但他的统治确实存在不少阴影和负面影响,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
  • 回答
    谈及路易十四,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座宏伟的凡尔赛宫,以及那位手持权杖、目光如炬的“太阳王”。他统治法国长达七十二年,是欧洲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这段漫长的岁月,不仅见证了法国国力的鼎盛,也深刻地塑造了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政治、文化和艺术格局。路易十四最显著的功绩,便是他成功地将法国从一个地方割.............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17世纪欧洲君主制发展和政治转型的关键时期。路易十四和詹姆斯二世,虽然都是君主,但他们所处的国家环境、历史背景、个人特质以及面临的挑战截然不同,这导致了路易十四能够成功建立并巩固专制政权,而詹姆斯二世却最终被推翻。为了详细阐述,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一、 国家的历史背景与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