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路易十六该不该死?

回答
路易十六的命运,是法国大革命中一个充满争议与悲剧的节点。关于他是否“该死”,这个问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深入探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能力与局限,以及他最终的结局如何影响了法国历史的走向。

时代的大背景:压抑已久的旧制度

首先,我们必须理解路易十六登基时,法国正处于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他继承的是一个摇摇欲坠的“旧制度”(Ancien Régime)。这个制度的弊病早已深入骨髓:

森严的等级制度: 社会被划分为三个等级:教士、贵族和第三等级(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平民)。前两个等级享有特权,如免税,而第三等级却承担着沉重的税负,政治权利几乎为零。这种不公平待遇,积累了强烈的民怨。
财政危机: 法国长期以来参与了许多代价高昂的战争(如支持美国独立战争),加上王室奢华的生活,导致国库空虚。历届财政大臣都试图改革,但总是触动特权阶层的利益而失败。
启蒙思想的传播: 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宣扬自由、平等、人权、三权分立等观念,深入人心。这些思想是对旧制度合法性的根本挑战,为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社会经济的不平等: 尽管法国是欧洲强国,但贫富差距巨大。农民生活困苦,城市平民也因物价上涨、失业而饱受煎熬。

路易十六并非生来就要承担如此沉重的历史包袱,但他作为国王,其职责就是维护并改良这个体系。

路易十六的个人特质:善良但优柔寡断

路易十六本人,在很多历史学家看来,并非一个暴君。他通常被描述为一个善良、诚实、有宗教信仰的人。他喜欢锁具,对地理和航海感兴趣,也曾试图进行一些改革。

然而,这些个人特质与统治一个陷入深刻危机的国家所需的素质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优柔寡断: 这是路易十六最被诟病的一点。面对日益增长的社会矛盾和革命浪潮,他常常犹豫不决,无法果断地做出必要的改革,或者在必要时采取强硬措施。他似乎总是在被动地回应,而非主动地引领。
缺乏政治手腕: 他不擅长与人打交道,也无法有效利用当时的政治资源。他信任的顾问往往不是最合适的人选,而他与国民议会的沟通也充满了误解和不信任。
对革命的认知不足: 他似乎未能真正理解这场革命的深刻性和不可逆转性。他初期希望进行君主立宪,但又在关键时刻试图逃跑,这被民众视为背叛,彻底摧毁了他仅存的信誉。

他“该死”的论据:

从革命者的角度来看,路易十六的死是不可避免且必要的:

1. 国家危机的罪魁祸首(至少是被视为): 尽管他继承了旧制度的病症,但他未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反而通过一些决策(如拒绝改革、支持王后)加剧了危机。在那个时期,人们普遍将国家的不幸归咎于国王,这是君主制固有的“原罪”。
2. 对革命的反抗: 1789年7月14日巴士底狱被攻占后,他看似妥协,但私下里却与外国君主勾结,试图镇压革命。1791年他试图逃离法国(瓦伦内逃亡事件),更是坐实了他与革命为敌的罪名。这使得他从一个改革的可能对象,变成了一个叛国者。
3. 维护共和理想的必要: 随着法国进入共和时代,一个象征旧制度、且被视为叛徒的国王,对新生共和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他的存在会成为保皇派复辟的旗帜,阻碍共和国的巩固。处死他,是对旧制度的彻底告别,也是向国内外的敌人表明决心。
4. 政治清洗的逻辑: 在革命的激进时期,政治斗争往往是残酷的。将国王绳之以法,并公开审判,是为了向民众展示革命的正义性,并警告那些反对革命的人。

他不“该死”的论据:

从另一个角度看,路易十六的死也存在其悲剧性,甚至可以说是“冤屈”:

1. 他并非一个残暴的暴君: 相较于许多历史上昏庸或残暴的君主,路易十六缺乏那种主观的恶意。他更多是能力不足,被时代洪流裹挟。
2. 他曾尝试改革: 在革命初期,他曾同意实行君主立宪,并接受《人权和公民权利宣言》。他的逃跑和对外国势力的求助,是在他认为自己的生命和家族安全受到威胁时采取的极端行为,也可以理解为他一种绝望的反抗。
3. 他的处决可能过早或不公: 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如果当时法国的政治局面更加稳定,或者有更成熟的政治力量来引导,也许能找到一个更温和的解决方案。将他处死,也为法国带来了长期的内乱和外国干涉。
4. 处决可能并非唯一的选择: 也有观点认为,将他废黜并流放,或者软禁,或许更能体现革命的“理性”与“人道”。

历史的复杂性与最终的裁决

最终,国民公会以微弱多数投票决定处死路易十六。在那个时刻,他已经被定性为一个“人民的敌人”,他的死被视为是为法国大革命扫清道路、巩固共和的必要一步。

评价路易十六是否“该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站在哪个历史视角,以及你如何定义“该死”。

从维护旧制度的君主制角度看, 他的死是对君主制合法性的最大打击,是革命者的胜利。
从个人层面看, 他是一个被历史巨变压垮的普通人,他的结局是悲剧性的。
从法国历史发展的角度看, 他的死标志着法国从君主制向共和制转型的关键一步,虽然这个过程充满了血腥与动荡,但它也深刻地改变了法国乃至世界的历史进程。

与其说路易十六“该死”,不如说他的死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在特定政治条件下,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一个政治人物不可避免的结局。他的死,以一种极其惨烈的方式,为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到来,画上了沉重而深刻的句号。它提醒我们,历史的演进往往是复杂而残酷的,个人的命运与宏大的时代洪流紧密相连,有时即使是善良的愿望,也无法抵挡历史的车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路易十六被处死不是因为他昏君,是因为他叛国。

斐扬派执政时给了皇室不错的待遇和一定权力,但是路易十六不满意想要叛逃到奥地利,借助他老婆哈布斯堡家的力量推翻国民议会复辟,结果叛逃失败,舆论哗然,斐扬派因为这两口子的作死行为被牵连下台。

吉伦特派上台后,向奥地利宣战,这时候,路易十六还是法国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却一心想着把君主立宪派推翻,玛丽皇后更是不断给路易十六吹枕边风,甚至把法军的布防情况偷偷交给奥地利公使,行为败露后两口子被逮捕软禁,消息一公布,巴黎人民才横下心决定干掉国王。

主张善待皇室的斐扬派因为两口子自己作死下台了,吉伦特派也因为两口子暗中勾结奥地利而连吃败仗,路易十六和玛丽的叛国是板上钉钉的,本来当时就社会动荡人心惶惶,正是这两口子一次次的作,才把自己作死的。

所以说被处决一点都不冤枉,玛丽甚至比路易十六更恶劣,审判的时候两口子也没怎么辩解。

唯一值得讨论的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法国人民像打了鸡血一样,对国王的审判可能存在一定的激情判决。

但就算这两口子不上断头台,囚禁一辈子也没跑了。

user avatar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先说一下,这个问题最初的题目是《路易十六该不该死?》

后来提问者又修改了问题,如果对这个问题下的回答感到文不对题的请回忆原先的问题

————————————————————

参考书目:

威廉多伊尔《牛津法国大革命史》

阿贝尔索布尔《法国大革命史》

杰弗里罗伯逊《弑君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说啊,你们是不是搞错了一点,处死路易十六的直接原因根本就不是他作为国王在法国的统治,如果单纯是从他的统治不力或者是从为整个阶级的历史性压迫赎罪的角度去砍掉他的脑袋的话,那么1789年他的脑袋就已经被砍下来了。

真正让路易脑袋搬家的不是因为他是国王(反过来,他的国王身份反而使得他的脑袋多在脖子上呆了一段时间),而是他犯了叛国罪(1791年6月的出逃事件、1792年11月的“铁柜”事件)。罗伯斯庇尔的这通演讲讨论的问题实际上是:如果国王犯了叛国罪,我们是否应该处死他?如果路易不是国王,那么这个问题根本就不存在,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叛国罪都是最严重的罪名(旧制度时期的法国国王经常用这条罪名来砍掉贵族们的脑袋,在海峡对岸的英格兰发展出了一种针对叛国罪的酷刑:hanged, drawn and quartered,负责审判查理一世的约翰库克正是在日后查理二世复辟后被处以了这种酷刑)。

如果想要为路易辩护,那也得是从1791年宪法里赋予他的免于死罪的特权的角度来辩护(事实上路易十六的辩护律师就是从这个角度辩护的),如果不从这个角度的话,叛国并勾结外国军队进攻祖国这种罪行该不该死呢(我对回答这个问题并没有兴趣,因为历史学不是为了审判而存在的,我只是希望这个问题下的诸位能够更全面的思考路易十六的死)?

关于路易十六的免罪特权,在此我想借用英国革命时期曼彻斯特伯爵在1644年面对议会质问的回答中的一句名言(虽然他的本意显然不是我在这里所想表达的意思):“如果我们把国王打败99次,他仍然是国王,在他之后他的后代仍是国王;如果国王打败我们一次,我们就将统统被绞死,我们的子孙将变为奴隶。”对于君主主义者,这句话或许是用来强调国王的神圣性的,但是如果我们褪去国王身上的神圣光环,凭什么他就得拥有这种特权呢?而且1792年9月共和国成立的时候,君主立宪政体的1791年宪法的效力是否还有效呢?

而且路易十六是经过正式审判的,虽然山岳派认为审判是不必要的,但是国民议会依然是对路易进行了正式审判,路易十六也为自己进行了辩护,之后国民议会才开始投票判决对路易十六的死刑问题。

威廉多伊尔《牛津法国大革命史》P266-P267

远不是某位答主口胡的国民议会对路易十六的处死没有经过法律程序。

当然值得强调的是,1792年君主立宪制的法国在对外战争上的不利局面,激化了民众的情绪,促成了路易十六的死亡。普鲁士军队攻入法国境内的消息,迅速地刺激了巴黎市民的神经,在对路易十六的审判上高声疾呼要处死国王的罗伯斯庇尔,在7月29日之前都还是1791年宪法坚定的捍卫者。

布伦瑞克公爵在7月25号发出的干涉宣告并没有挽救路易的命运,尤其是当干涉军在瓦尔米战役被法军击败后,民众的反君主情绪更是达到了顶点。这个角度来说,布伦瑞克公爵的通告反而成为了路易的催命符。

——————————————————————————————————————

另外,关于经典的一票之差的说法。

事实上1793年1月15日的投票结果是同意处死路易361票,反对处死路易288票,另有72人支持处死路易但是希望采取缓刑的方式,361-(288+72)=1,支持立刻处死路易和反对立刻处死路易的差距是一票,而支持处死路易和反对处死路易的差距是145票。二次投票的结果则为380对310,可以说是板上钉钉了,所以也不用说什么一票之差导致路易的死了。

威廉多伊尔《牛津法国大革命史》P269

一点后话:路易十六自己或主动或被动的摧毁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可以说是一己之力独造共和,一人身兼两国国父了(玩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路易十六的命运,是法国大革命中一个充满争议与悲剧的节点。关于他是否“该死”,这个问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深入探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个人的能力与局限,以及他最终的结局如何影响了法国历史的走向。时代的大背景:压抑已久的旧制度首先,我们必须理解路易十六登基时,法国正处于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他继承的.............
  • 回答
    路易十六,那个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烙印的法国国王,他的命运似乎早已被历史的洪流注定,走向了断头台的悲剧。然而,如果历史可以重来,他是否真的毫无避免这种结局的可能?要让这位国王避免那血腥的结局,需要他做出非同寻常的改变,而这些改变,几乎是对他性格和治国理念的彻底颠覆。第一道门槛:彻底的自我革新与权力下.............
  • 回答
    法国大革命中路易十六及其家人被处决,以及为他们辩护的律师的命运,是历史上一段极富争议的时期,深刻触及了法治、公义和程序正义的核心问题。要评价这一事件是否符合法治公义和程序公义,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当时的具体情况,并将其置于革命的背景下进行分析。路易十六的审判与处决:程序正义的缺失首先,从程序正义的角度来.............
  • 回答
    关于路易十六断头援美是否正确的问题,这实在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议题。它牵扯到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路易十六个人的命运,以及法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更包含了关于“正确”与“错误”的哲学思考。我们不妨抛开宏大的历史叙事和冰冷的政治分析,试着从几个层面来审视这个问题,尽可能贴近那个时代的人物和他.............
  • 回答
    路易十六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写下“今日无事”的日记,这是否代表他的盲目,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而不是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首先,理解“今日无事”的字面意义和历史背景至关重要。 字面意义: “Journal de Paris”(巴黎日报.............
  • 回答
    提起法国大革命,人们常常会想到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的悲惨结局,以及那个时代普遍的贫困与饥饿。然而,历史的吊诡之处恰恰在于,法国大革命并非爆发于经济最萧条的时期,反而是发生在看似“繁荣”的路易十六统治晚期。这实在是一个令人费解的悖论:为何一个王国在物质上有所增长,反而会将自己推向颠覆性的变革?要深入理.............
  • 回答
    美国国父是美国的奠基人,他们领导了美国革命并建立了美国。而路易十六是法国国王,他在法国大革命期间被处决。因此,路易十六不是美国国父。路易十六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统治法国,而美国国父们则在美国革命期间领导了美国的独立。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是同时发生的,但它们是不同的事件。.............
  • 回答
    有人给路易十六和尼古拉二世“洗地”,通常是出于以下几种原因,并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交织的:1. 对革命的厌恶和对秩序的怀念: 革命的暴力与动荡: 法国大革命和俄国革命都伴随着极其血腥的暴力、恐怖统治、大规模的处决(包括对路易十六及其家人的处决)、社会动荡和长期的战争。对于经历过或见证过这些混乱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革命的性质、历史进程、国家转型、个人命运等多个层面。同样是面对剧烈的社会变革和革命浪潮,路易十六和尼古拉二世最终走向了断头台,而溥仪却能幸存下来,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复杂的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分析:一、革命的性质与目的的差异 法国大革命(针对.............
  • 回答
    路易十六:一位被时代洪流裹挟的君主谈论路易十六,绝非易事。他并非一个脸谱化的暴君,也不是一个英明的改革者,他更像是一位被时代洪流裹挟,最终被巨浪吞噬的君主。理解他,需要跳出简单的“好”与“坏”的框架,深入探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个人性格与政治决策之间的复杂互动。登基之初的希望与挑战:路易十六于1.............
  • 回答
    将路易十六推上断头台是法国大革命中最具象征意义和争议性的事件之一。要评价这一行为,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其历史背景、政治动机、法律程序以及深远影响。历史背景:革命的酝酿与升级法国大革命并非一蹴而就,其根源在于法国社会长期积累的矛盾。 封建特权与社会不公: 法国社会被森严的等级制度所分割。第一等级.............
  • 回答
    德古日,这位法国大革命时期极具争议的女性,她为路易十六辩护,反抗罗伯斯庇尔,这背后绝非简单的个人好恶,而是她深刻的政治理念、人文关怀以及对社会秩序的认知在起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一层层剥开历史的迷雾,看看她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又经历了怎样的时代。首先,我们要认识德古日(Olympe de Goug.............
  • 回答
    Coldplay 的《Viva La Vida》这首歌,虽然歌名直接翻译过来是“生命万岁”,而且歌词中充满了权力、荣耀、失去的王国以及人们的反抗,让很多人联想到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历史人物,但如果要精确地说它到底是在讲路易十六还是拿破仑,答案会更 nuanced 一些。更准确地说,《Viva La Vi.............
  • 回答
    法国大革命的洪流席卷而来,人们的立场也如多米诺骨牌般此起彼伏,而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并非所有平民都高举着“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也有相当一部分普通民众,出于种种原因,成为了坚定的保王党拥护者,甚至为路易十六的命运忧心忡忡。要理解为何会有平民支持保王党,我们需要深入到那个时代的社会肌理和民众.............
  • 回答
    关于巴麻美的人设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法王路易十六和战列巡洋舰胡德号(现实船只),这个问题很有趣,也确实能从一些细节上找到一些有趣的联系。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官方并没有明确的设定来证实这一点,我们更多的是一种基于细节分析和联想的解读。从法王路易十六身上,我们可能看到一些精神层面的呼应:首先,路易十六.............
  • 回答
    提起路易十四,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或许是那个“朕即国家”的太阳王,是凡尔赛宫金碧辉煌的宏大,是法国文化至高无上的辉煌时代。然而,如同所有伟大的历史人物一样,路易十四并非一个简单的符号,他的统治也充满了复杂性和争议。要说他“不堪”,这过于武断,但他的统治确实存在不少阴影和负面影响,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
  • 回答
    谈及路易十四,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座宏伟的凡尔赛宫,以及那位手持权杖、目光如炬的“太阳王”。他统治法国长达七十二年,是欧洲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这段漫长的岁月,不仅见证了法国国力的鼎盛,也深刻地塑造了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政治、文化和艺术格局。路易十四最显著的功绩,便是他成功地将法国从一个地方割.............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17世纪欧洲君主制发展和政治转型的关键时期。路易十四和詹姆斯二世,虽然都是君主,但他们所处的国家环境、历史背景、个人特质以及面临的挑战截然不同,这导致了路易十四能够成功建立并巩固专制政权,而詹姆斯二世却最终被推翻。为了详细阐述,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一、 国家的历史背景与政.............
  • 回答
    路易十四,那个被誉为“太阳王”的男人,真是一个集传奇与争议于一身的君主。要评价他,那可得从方方面面掰开了揉碎了说,因为他留下的印记太深刻了,说他改变了法国,甚至欧洲的历史,一点都不为过。首先,他最大的成就,也是他最鲜明的标签——绝对君主制的巅峰。路易十四可不是那种靠着血统坐享其成、什么都不干的国王。.............
  • 回答
    路易十三:法国王权的奠基者与短暂的统治路易十三(Louis XIII),法国瓦卢瓦王朝的末代国王,于1601年出生,1610年继承王位,1643年逝世,是法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君主。他的统治时期虽然相对短暂,却为后来其子路易十四的辉煌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充满了挑战与变革。要评价路易十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