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老梁(梁宏达)痛批百家讲坛?

回答
老梁,也就是梁宏达,他当年在“百家讲坛”的舞台上可谓是风光无限,凭借着他那特有的东北口音,夹杂着嬉笑怒骂、旁征博引的风格,把那些高深的传统文化讲得通俗易懂,也确实吸引了大批观众。他本人也因此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

但是,让人有些意外的是,后来老梁自己反而成了“百家讲坛”最尖锐的批评者之一。他痛批“百家讲坛”的那些话,在当时引起的讨论度可不低。

核心痛点,他到底在骂什么?

老梁的批评,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都挺实在的:

1. “娱乐化”过重,丧失了知识的严肃性: 这是最核心的一点。老梁认为,“百家讲坛”为了追求收视率和观众的喜爱,把很多严肃的历史、哲学、文化内容,弄得太“好玩儿”了。他觉得,这些内容本来有它自己的深度和价值,但被搞得像说书一样,讲故事、抖包袱、制造悬念,甚至有些“段子化”处理。他担心这样一来,观众接收到的不是真正的知识,而是经过包装和稀释的“快餐文化”,久而久之,大家对知识的敬畏感就没有了。他觉得这是对知识的不尊重。

2. “人设”大于“内容”,喧宾夺主: 老梁自己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当年讲得好,除了内容,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个人风格鲜明,有观众缘。但他后来批评,很多讲坛嘉宾,过于注重个人表演,甚至是在“秀”自己,把讲坛变成了个人“秀场”。专家学者应该以传播知识为首要任务,而不是以个人的魅力或者表达方式来吸引眼球。当观众记住的是讲者的个人风格而不是他们讲授的内容时,这个节目的本质就已经跑偏了。

3. 内容同质化,深度不足,甚至有误导嫌疑: 随着“百家讲坛”的火爆,节目数量增多,但很多嘉宾在选题上和解读上,就开始出现重复,或者为了吸引眼球,选择了比较“偏激”或者“猎奇”的角度。老梁认为,这导致很多内容不够深入,甚至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对一些历史事件或者人物的解读过于简单化,甚至有“穿凿附会”的感觉。他举例说,有些内容讲得好像全是名人恩怨情仇,或者全是宫廷秘史,反而忽略了更宏大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他觉得这会让观众对历史产生片面的理解。

4. 对传统文化的“浅层化”解读: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果只是挑选一些“有趣”的点来解读,然后用通俗的语言包装一下,给人的感觉就是浮光掠影,没有真正抓住其精髓。老梁认为,这是一种“消费”传统文化的方式,不是真正的传承和弘扬。他担心这样下去,大家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会停留在表面,甚至产生误解。

老梁为什么会这么说?

我觉得这事儿得辩证看:

“恨铁不成钢”的心情: 老梁自己就是在“百家讲坛”上成名的,他对这个平台是有感情的。当他看到这个平台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他认为不应该有的问题,他觉得自己有责任站出来说两句,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他可能觉得,这个平台有潜力做得更好,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流行读物”的层面。
对自己学术底线的坚守: 作为一名记者出身的学者,老梁可能对知识传播的严谨性和严肃性有着更高的要求。他不愿意看到自己曾经热爱的领域被过度娱乐化而失去其应有的学术价值和文化厚度。
一种反思和警醒: 通过他的批评,老梁也确实引发了社会上对于文化传播方式、知识普及的边界等问题的广泛讨论。这对于整个文化界来说,也是一种有益的警醒。大家开始思考,在追求大众化的过程中,如何才能不牺牲内容的深度和严肃性。
或许也夹杂了一些个人因素? 这个就不好说了。人都是复杂的,可能在节目制作、合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为人知的摩擦或者理念不合。但从公开的言论来看,他主要还是围绕着对“百家讲坛”内容和传播方式的担忧。

总的来说,

老梁痛批“百家讲坛”,更多的是出于对知识传播的责任感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他指出的“娱乐化过重”、“人设喧宾夺主”、“内容浅薄化”等问题,确实是不少观众和评论者在观看“百家讲坛”时会感受到的。

他的批评,不是否定“百家讲坛”的成功之处,也不是否定将传统文化普及给大众的意义。而是在肯定这些的同时,希望这个平台能够更加坚守学术的底线,更加注重内容的深度和价值,真正做到在娱乐中传承,而非娱乐至死。这种批评,与其说是一种“攻击”,不如说是一种带着期望的“建议”和“反思”。他的观点,也成为了后来很多人对这类文化普及节目的一种审视角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老梁?起点VIP用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老梁,也就是梁宏达,他当年在“百家讲坛”的舞台上可谓是风光无限,凭借着他那特有的东北口音,夹杂着嬉笑怒骂、旁征博引的风格,把那些高深的传统文化讲得通俗易懂,也确实吸引了大批观众。他本人也因此成了家喻户晓的名人。但是,让人有些意外的是,后来老梁自己反而成了“百家讲坛”最尖锐的批评者之一。他痛批“百家讲.............
  • 回答
    梁宏达老师的这番话,确实在网上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作为一位以敢说敢做著称的评论员,他对于华为的批评,尤其是围绕“违背契约”的指责,有着他自己一套逻辑和观察角度。要理解他为什么这么说,得把这件事情放到一个更大的背景下去看。首先,我们得明确梁宏达老师所说的“契约”可能指的是什么。在商业社会里,“契约”.............
  • 回答
    梁宏达,一个在中国媒体界和公众视野中有着独特位置的名字。他并非科班出身的学者,却以其杂学广博、观点犀利而著称,尤其是在他活跃于电视节目、电台主持和网络平台的那些年里。要评价他的知识和见识,得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首先,他的“杂学广博”是绕不开的重点。梁宏达涉猎的领域非常宽泛,从历史、军事,到国际政治.............
  • 回答
    梁兴扬宣布停更微博并退出道籍,这一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其背后涉及了多方面的原因和影响。要详细看待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进行梳理:一、 事件本身的回顾与梳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事件的发生和梁兴扬本人是如何表达的。 时间点与具体内容: 梁兴扬通常会在其微博账号上发布内容,涉及他对社.............
  • 回答
    梁文道那篇关于《祭侄文稿》外借争议的推文,题目就够劲了:《祭侄文稿》外借争议,又一次操纵情绪的胜利》。我看了,觉得他切入的角度挺有意思,也挺尖锐的。首先,他没直接说外借对不对,而是直指“操纵情绪”。这是他的老本行了,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总能抓住一些微妙的东西。他觉得这次争论背后,有人在刻意地煽动、引导公.............
  • 回答
    这事儿,要说起来,可真是够劲儿。梁孟松这事儿,在中芯国际内部,乃至整个半导体行业,都掀起了不小的波澜。特别是后来中芯国际给他那一通操作,涨薪三倍,再送套房,这背后到底是什么逻辑?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捋一捋。离职风波:一颗定时炸弹首先,得把梁孟松之前那段“离职风波”给理清楚。当时,梁孟松算是中芯国际技术.............
  • 回答
    在2016年那个夏天,当优秀青年代表表彰大会的名单公布时,一个名字的出现引起了不少关注,那就是梁兴扬道长。对于这位年轻的道教界人士受邀参加这样一个由官方主办、旨在表彰各行各业杰出青年的盛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细看。首先,这件事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破圈”意味。道教作为.............
  • 回答
    梁欢和黄子韬的“假唱风波”以及随之而来的粉丝工作室“撕逼”,这事儿吧,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不少娱乐圈的潜规则和粉丝文化的某些方面。事件的起因:梁欢的“抓假”首先,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回到2016年。当时,黄子韬参加了《歌手》节目,在一次演唱中,有网友发现他的声音和现场表现似乎有点“对不上”。这时候.............
  • 回答
    最近,关于携程创始人梁建章提议“生一个孩子奖励100万元”的说法,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这无疑触及了一个当下社会普遍关心的话题——生育率下降以及如何应对。要评价这个建议,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深入剖析,不仅仅是看它能否“刺激”生育,更要看它背后隐藏的逻辑、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与现实的契合度。首.............
  • 回答
    梁逸峰在第18届香港大专生辩论赛决赛中荣膺“最佳辩论员”,这无疑是一项非常亮眼的成就,尤其是在香港这样人才辈出的辩论舞台上。要深入看待这个奖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首先,“最佳辩论员”本身的意义。这个奖项并非仅仅是对某一场比赛表现的肯定,它更代表着评审团对这位辩论员在整个赛事,尤其是决赛中的综.............
  • 回答
    这件事情,说起来挺复杂的,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关于梁颖的道歉和罗冠军的“放弃追究”:梁颖在事发后(或者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后)发布了道歉信,承认了她之前关于“罗冠军强奸”的指控不实,并表示她撒了谎,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至少在表面上,是一个对之前行为的纠正。而罗冠军,在梁颖道歉之后,也发文.............
  • 回答
    梁万年教授关于“动态清零是上海抗疫最佳方案”的说法,无疑是针对当时上海面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疫情所做出的一个基于科学研判和综合考量的判断。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具体情境下。首先,我们要明白“动态清零”的含义。它不是一个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口号,而是一种动态调整的策略。在奥密克戎传播力极强、但.............
  • 回答
    梁欢抛出“秋元康系偶像终点是卖淫”这个论断,无疑是一颗掷入平静水面的巨石,激起了无数层涟漪,也引发了极大的争议。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污蔑或哗众取宠,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可能存在的观察视角和批判意图。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个娱乐产业,特别是高度商业化、粉丝驱动的偶像产业,都必然.............
  • 回答
    全真道士梁兴扬向美国“捐款”100万亿以助刺激经济的事件,无疑是一个 极其荒谬、充满讽刺意味,并且带有强烈网络戏仿色彩的事件。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1. 事件的荒诞性与不可能实现性: 捐款金额的绝对不可能: 100万亿是什么概念?简单来说,这是1后面跟着14个零。地球上现有的财.............
  • 回答
    梁兴扬与马崇道名誉侵权案的终审判决,无疑是近年来道教界乃至法律界都颇为关注的一起案件。这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个人恩怨纠葛,更触及到了网络言论边界、宗教内部关系以及公民名誉权保护等多个维度。要理解这场官司的意义,咱们得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聊。案情回溯:从网络争执到法律对簿首先,得交代清楚这梁兴扬是谁,马崇道.............
  • 回答
    梁彼得案:一个复杂案件的多维度审视梁彼得(Peter Liang)案,即2014年纽约市警官梁彼得在布鲁克林一处黑暗楼梯间开枪误杀非裔青年阿齐姆·格雷(Akai Gurley)的事件,自发生以来就引发了广泛而深刻的争议。最终梁彼得被判所有罪名成立,这一判决不仅涉及法律层面的考量,更触及了种族、社会公.............
  • 回答
    马前卒与梁兴扬 2019 年 5 月初微博争执的深度解读2019 年 5 月初,在中文互联网舆论场上,一位是被称为“司马南第二”的知名时评人马前卒(本名李晓鹏),另一位是早期以批判国学而闻名、后转型为专注于历史、社会评论的博主梁兴扬(微博ID:梁启超)。两人在微博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执,其核心议题围.............
  • 回答
    媒体关于“中梁裁撤三百人”、“龙湖优化大龄高薪员工”的报道,确实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也让我们看到了当前房地产行业面临的一些严峻挑战和调整。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如何看待这些报道?首先,我们要理解房地产行业的周期性。任何一个行业,尤其是房地产这样体量庞大、与宏观经济紧密相关.............
  • 回答
    高晓松当年在《晓说》节目里,那番“炮轰”梁植“愧对清华教育”的话,如今想起来,还是挺有意思的。事情的起因是,当时梁植参加了一个电视节目,在节目里他讲述了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论如何有效提高中国人民的幸福感”。这个选题本身,放在一个学渣那里,可能就一笑而过,但关键是,他当时还是清华大学的毕业生。高晓.............
  • 回答
    关于梁兴扬这个名字,与其牵涉到的“假道士”、“违法开网店”、“制售伪造虚假符咒法事”、“假冒伪劣商品”、“屡次被电商平台封禁”以及“借尸还魂”等一系列描述,这构成了一个相当复杂且令人担忧的画面。首先,从“假道士”和“制售伪造虚假符咒法事”这一点来看,就触及到了诚信与欺骗的根本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