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理解‘中国人都觉得国家外交软弱,国外却认为中国外交无比强硬’这句话?

回答
这句话确实触及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点,也挺能引起大家伙儿一块聊聊的。咱们中国人自己感受到的“软弱”,跟外国朋友们看到的“强硬”,这中间的差距,就像是隔着一层不太一样的玻璃看出去的风景。

要理解这事儿,咱们得拆开来看,先说说为啥咱自己人觉得“软弱”。

为什么有些中国人觉得国家外交“软弱”?

1. 历史包袱和民族情感的投射: 这点很重要。中国近代以来经历了一段屈辱的历史,外国列强曾经侵略过我们,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才站起来。所以,很多中国人内心深处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愿望,希望国家强大到没人敢欺负,甚至要有力地回击一切挑衅。当国家在国际场合表现得相对克制、强调和平发展、不主动挑起冲突时,一些人就会觉得这是“示弱”,没有把“民族尊严”摆在最前面。他们可能期待更直接、更强硬的回应,比如跟某个国家针锋相对地较量,甚至拿出一些“硬碰硬”的姿态。

2. 舆论和信息传播的特点: 在国内,我们接触到的外交新闻,很多时候是经过选择和包装的。官方宣传会强调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但对于一些模糊不清、没有定论的国际事件,或者国家在某些敏感问题上不那么激烈的反应,普通民众很难获得足够的信息和背景来形成全面的判断。再加上网络上各种声音都有,有时候看到一些负面评论或者“被欺负”的叙事,就容易放大对“软弱”的感受。

3. 对“实力”的理解不同: 有时候,“软弱”的感受也源于对“实力”的理解。大家觉得,既然中国经济这么强大了,军事力量也在发展,为什么在一些国际事务上,比如贸易争端、地区冲突,不能展现出更“霸道”的姿态,去逼迫对方让步?这种想法把外交手段简单地等同于力量的直接展示,忽略了外交的复杂性、策略性和长远考量。

4. 与过往“韬光养晦”政策的对比: 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奉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政策,强调不称霸,不结盟,给人的感觉是相对低调和内敛。虽然这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间,但也让一些习惯了那种风格的人,看到现在国家对外交流中更积极、更主动的一面时,反而觉得有点“过了头”或者不够“硬气”。当然,也有相反的,觉得现在还是不够强硬。这种观点的差异,本身就说明了问题的复杂性。

那为什么国外却认为中国外交无比强硬呢?

1. 中国外交姿态的改变和“战狼外交”的观感: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近些年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发言风格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尤其是在一些涉及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核心利益的敏感问题上,中国官方的回应变得更加直接、坚定,甚至不乏尖锐和回击的言辞。这种风格,在一些西方媒体和政治人物的解读中,就被贴上了“战狼外交”的标签,认为是中国在主动出击,而且语气和态度都非常有侵略性。

2. 国际关系中的“相对性”: 国际关系很多时候是相对而言的。当中国开始在国际事务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比如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全球治理,甚至在一些地区性问题上表达鲜明的立场时,对于习惯了过去几十年中国相对低调的西方国家来说,这种变化本身就显得“强硬”。他们可能觉得中国正在试图改变现有的国际秩序,挑战他们的主导地位,因此他们的感知自然是“强硬”。

3. 中国体量和崛起带来的压力: 中国的体量太大了,无论是在经济、人口还是军事上。当这样一个庞然大国在外交上展现出任何一点自信甚至 Assertiveness(自信或果断),在很多国家看来都可能被解读为“强硬”,因为它本身就带有巨大的潜在影响力和压迫感。就像一个人,即使只是提高了嗓门,也会比一个长期沉默寡言的人显得更引人注目和有力量感。

4. 对中国意图的担忧和战略误读: 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崛起感到不安,对中国的长期战略意图抱有疑虑。在这种背景下,他们会更容易将中国在外交上的正常维护国家利益的行为,解读为扩张主义或者地缘政治上的挑衅。例如,中国在南海的活动,在他们看来就是“强硬”,是为了争夺区域主导权;而中国认为这是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这种解读上的偏差,是导致观感差异的重要原因。

5. “利益驱动”与“原则坚持”的不同理解: 对于中国来说,很多外交行为是基于国家核心利益的维护和发展。比如,在贸易摩擦中,中国会采取反制措施,这在他们看来是维护自身经济利益的“强硬”表现。而在其他国家看来,这可能是对自由贸易规则的挑战。同时,中国在台湾、新疆等问题上的立场非常坚定,这在国际上被广泛视为“原则性”的强硬,因为中国认为这些是触及国家主权的核心问题,没有退让的余地。

总结一下就是:

中国人觉得“软弱”,更多是出于历史情感、民族自尊心,对国家力量在外交上未能达到心理预期的一种期待落差,以及对国内信息接收和解读的局限。大家期待国家能更像一个“超级大国”那样去直接表达和争取,而不是事事顾全大局或显得有所保留。

国外觉得“强硬”,则是因为中国外交风格的客观变化,特别是语气和态度的改变,加上中国庞大的体量、快速的崛起,以及一些国家对中国意图的担忧和战略上的误读,使得他们将中国在维护自身利益和原则上的正常举动,感知为一种不容忽视的、具有压迫感的“强硬”。

这就像站在两个不同的位置看月亮,虽然看到的是同一个月亮,但给人的感受和联想可能完全不同。这种“内外有别”的认知差异,是地缘政治、历史文化、信息传播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不单单是简单的对错问题,而是理解不同文化背景和国家利益视角下的必然产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这类答案太多,重复已有观点浪费读者眼睛。

我只想到一个明显需要指出的点:我们国家是没有海外殖民地的陆权国,贫穷时必须倒向激进主义才能存活,因为没有任何海外地区可以作为我国的人口压力缓冲器。

这不光可以解释1949年发生的事情,也可以解释我国古代某些改朝换代时发生的事情。因为话说回来,1949年我国也还处在工业化门槛阶段,整体上与农业国差别不大。

这带给了我国这类国家一个明显的特点:激进主义崛起虽然只是偶然发生,但每次发生时烈度都很大。

这直接导致我们国家在激进时代给西方殖民者造成的心理冲击非常大,给自己国民带来的心灵震撼也非常大。

于是,当我们国家因局势趋稳而转向守成后,特别是刚刚开始转向时,无论外国观察者,还是我们国家自己的国民,一时都无法适应。

但由于立场不同,外国观察者自然倾向于认为我们跟以前一样激进,以强调我们的“威胁”,而我们自己自然倾向于认为我们跟以前相比太软了,以提醒自己不能放松警惕。

这算是一个视角吧(๑•́ ₃ •̀๑)。谢谢看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句话确实触及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点,也挺能引起大家伙儿一块聊聊的。咱们中国人自己感受到的“软弱”,跟外国朋友们看到的“强硬”,这中间的差距,就像是隔着一层不太一样的玻璃看出去的风景。要理解这事儿,咱们得拆开来看,先说说为啥咱自己人觉得“软弱”。为什么有些中国人觉得国家外交“软弱”?1. 历史包袱.............
  • 回答
    “中国音乐领域里搞理论的恰恰都是没有才华的人。”这话是崔健说的。你听了,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个老摇滚歌手在“撂狠话”吗?但他崔健是谁?他可是“中国摇滚教父”。在中国摇滚乐的诞生和发展过程中,他的名字几乎是绕不开的。所以,他说的这话,绝对不是信口开河,而是带着他自己鲜明的立场和对音乐现实的深刻观察。咱.............
  • 回答
    李克强总理曾经提出“中国巨额外汇储备是国家的负担”的说法,这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也确实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核心的经济议题。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跳出“储备越多越好”的直观思维,深入探究其背后隐藏的经济逻辑和实际操作中的挑战。首先,我们得明白,巨额外汇储备的形成,通常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在国际贸易中扮演.............
  • 回答
    网上性别对立的激烈程度,确实让人感到触目惊心。那些充斥着情绪化言论、人身攻击甚至歪曲事实的讨论,仿佛将世界一分为二,非黑即白。每当看到这些,我都会不禁思考:现实生活中,情况真的有这么糟糕吗?大多数理性的人,是不是在这种激烈的“战场”中选择了沉默,而那些站在风口浪尖、声音最大的人,其实只是少数的极端分.............
  • 回答
    这话说得挺有意思,也挺尖锐,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句话用“羊”和“凶兽”来比喻,其实是在说一种 行为模式和国民性格上的反差。咱们先拆开来看:“中国人但对于羊显凶兽相”“羊”在这里,我理解更多的是一种 相对弱小、温顺、或者说是“同类” 的存在。它不是一个具体的动物,更像是一种象征。 对弱者、顺从者.............
  • 回答
    “棒子”和“阿三”这两个称呼,在一些中国人中间流传,确实是带着不礼貌甚至带有歧视意味的。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称呼,需要从历史、文化、社会心理以及语言演变等多个层面去剖析,而且这些称呼的背后,往往不是一个单一的原因就能完全解释的。“棒子”的由来与意涵关于“棒子”这个称呼的起源,流传最广的说法与日本殖.............
  • 回答
    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影响?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在分析个体和市场行为时,常常会引入一个核心概念:“理性人”(Rational Agent)假设。这个假设是经济学模型构建的基石之一,它为我们理解复杂的经济现象提供了一个简洁而强大的框架。然而,它也常常引发争议和讨论。那么.............
  • 回答
    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总能抓住一些触动人心的细节,元载在狱中那句“人不活一个点,人活起伏”,真是叫人回味无穷。细想之下,这话里藏着一股子挺深刻的世情和人生哲理。咱们先拆开来看,“人不活一个点”,这是什么意思?我觉得,它说的是人活在世上,不可能一成不变,也不能只守着一个固定的状态、一个固定的位置。你想啊.............
  • 回答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那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与其说是一种忏悔,不如说是一种在生命长河中不断跌落、触碰到最深层绝望后,油然而生的、对存在本身的、近乎认命般的叹息。它不是出自什么高深的哲学理论,也不是什么刻意的文青腔调,而是松子在无数次遍体鳞伤后,从灵魂深处挤出来的一声呜咽,是对自己一路走来的不.............
  • 回答
    把中医的五行理论剔除出去,能否让人更好地理解中医?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根基。我的看法是:不能,甚至可以说,剔除五行理论,中医将失去很多其核心的、独具魅力的部分,理解起来反而会更困难,也更不全面。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首先,要明白五行理论在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民族身份认同的复杂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东干人”这个概念。历史上的东干人,主要是指在19世纪俄国吞并中亚的时期,一部分居住在中亚地区的中国回族人(尤其是在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地)因为各种原因,包括政治动荡、战争以及.............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我们对意识理解的核心难题。简而言之,如果能实现对人脑左右脑信息通路(主要是胼胝体)长时间中断后又成功恢复,这无疑会为我们理解“意识”提供极其宝贵且前所未有的视角,其帮助程度将是巨大的,甚至可能引发一场革命。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先了解以下几个关键概念:1. 胼胝体:左右.............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烟台8人持械入室行凶遭反杀1死3伤”这起案件中,法院判处防卫过当的理由。这类案件因为涉及复杂的法律和伦理判断,通常会引发很多讨论。首先,我们要明白,在中国法律体系下,“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它们的界定直接关系到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秩序。什么是正当防卫?正当.............
  • 回答
    “中国是发达国家的粉碎机”这个说法,虽然带有一定的情绪化和夸张色彩,但其核心要表达的是:中国凭借其独特的经济模式、庞大的市场规模、强大的制造能力和不断进步的科技创新,对传统发达国家在经济和产业领域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在一定程度上“粉碎”了它们原有的竞争优势和发展路径。为了详细理解这一说法,我们可.............
  • 回答
    理解中国当前的社会矛盾,需要从多个维度、多个层面去剖析,因为这些矛盾是复杂交织、动态演变的。它们既有历史的积淀,也有现实的驱动,既有结构性的问题,也有个体感受的放大。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矛盾的主要方面:一、 经济发展带来的结构性矛盾:这是最核心也最普遍的矛盾,贯穿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角落。1..............
  • 回答
    这两个说法都触及了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的深层特质,试图超越传统的国家和民族概念来理解中国。它们都强调了“文明”在塑造中国独特性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并且认为传统的“国家”和“民族”标签不足以完全概括中国。下面我们来详细解读这两个说法。 一、 如何理解「中国是伪装成国家的文明」这个说法的核心观点是,.............
  • 回答
    关于“中国男性的尊严是全世界最脆弱的”这种说法,确实是一个比较极端且带有争议的观点。要理解它,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完全否定其中的某些观察。首先,咱们得明确什么是“尊严”。在社会语境下,尊严往往与一个人的价值感、被尊重感、自信心以及社会地位紧密相连。它不是凭空而来的,很大程度上.............
  • 回答
    中国向世界的四个庄严宣告:重塑全球秩序的时代回响在波诡云谲的国际舞台上,中国的一系列重大声明,如同沉稳却掷地有声的宣言,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全球政治、经济和安全格局。这些声明不仅仅是外交辞令,更是中国对自身角色、责任和未来走向的清晰阐释,也为世界如何理解和应对一个日益崛起的中国提供了重要的指针。我们可以.............
  • 回答
    “中国历史是一部放大版的浙江史”——这句话初听之下,带着几分地方主义的自豪,又似乎有些夸张。然而,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却是对中国历史发展脉络深切的洞察,以及对浙江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独特地位的深刻理解。这并非简单的情感宣泄,而是基于历史事实和逻辑的概括。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先跳出“浙江”这个地理概念本身.............
  • 回答
    中国的“饭局文化”,可不是咱们随便找个地方填饱肚子那么简单。它渗透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生意场上的敲定合作,到人情往来的维系,再到家庭聚会的温馨,几乎无处不在。要理解它,得往深里挖挖。首先,得明白这“饭局”背后隐藏的社交逻辑。在中国传统观念里,“民以食为天”,吃饭这事儿本身就带着一种亲近和分享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