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理解“中国人但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着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

回答
这话说得挺有意思,也挺尖锐,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句话用“羊”和“凶兽”来比喻,其实是在说一种 行为模式和国民性格上的反差。

咱们先拆开来看:

“中国人但对于羊显凶兽相”

“羊”在这里,我理解更多的是一种 相对弱小、温顺、或者说是“同类” 的存在。它不是一个具体的动物,更像是一种象征。

对弱者、顺从者、或者看起来无害的人,表现出凶狠、残暴、甚至非理性的攻击性。 想象一下,一个人在单位里对老板唯唯诺诺,但回到家就对家人或者宠物大呼小叫、颐指气使。这就是一种“对羊显凶兽相”。
可能是源于一种压抑的释放。 内心积压了许多不满、委屈,但又不敢或不愿在真正强大或有权势的人面前表现出来,于是就把这些负面情绪转移到了那些他们觉得“可以欺负”的人身上。
也可能是一种对“秩序”或“规则”的曲解。 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会误以为,只有通过强硬的、甚至是粗暴的方式,才能“管住”或“驾驭”某些人,于是就过度使用了“凶狠”的手段。
对“同类”之间的竞争,有时候会异常激烈,甚至残酷。 尤其是在资源有限、或者利益冲突的时候,人们可能会表现出不顾一切的争夺,甚至不惜伤害自己的“同类”。这种“凶兽相”,不是为了保护自己,而是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

“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

这句就更直接了。这里的“凶兽”同样是象征,代表着 真正强大、有威胁、或者具有压倒性力量的存在。

对真正强大或具有威胁的存在,表现出胆怯、顺从、甚至卑微。 就像一只羊遇到狮子,会恐惧、会逃跑、会低下头颅。
可能是出于一种生存本能。 面对强大的敌人,反抗可能只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所以选择退让、示弱,以求生存。
也可能是一种长期被压迫的结果。 长时间处于被支配、被剥削的地位,人们可能会习惯于这种模式,丧失了反抗的勇气和能力,即使有机会,也可能因为习惯了“羊相”而难以转变。
甚至可能是一种“策略”。 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有些人会选择“认怂”,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更大的损失,这是一种无奈的、以退为进的“羊相”。

“所以即使显着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

这是作者下结论的部分,也是最关键、最刺耳的地方。

“凶兽相”是表面的,是伪装的,甚至是偶然的。 即使一个人或一群人偶尔表现出凶狠的一面,但如果这种凶狠是针对弱者,并且在面对真正强大的力量时又立刻变回“羊”,那么这种“凶兽相”就不是源于真正的勇气或力量,而是一种虚假的、不可靠的特质。
“卑怯”才是核心的国民性格。 作者认为,这种“对内凶狠,对外示弱”的行为模式,本质上暴露的是一种内心深处的怯懦和缺乏尊严。真正的强大,应该是内心有底气,行为有原则,无论面对谁,都能保持一定的理性和尊严。
“国民”的群体性。 这句话不仅仅是针对个体,更是将这种行为模式上升到了“国民”层面。意味着这种性格特质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群体性的、普遍存在的现象。
批判的落脚点。 作者通过这样的对比,想要表达的是对国民整体缺乏独立自主、缺乏勇气面对外部压力的一种失望和批判。他们认为,这样的国民,即使偶尔表现出“凶”的一面,也改变不了其根本上的“卑怯”。

总结一下,这句话的逻辑是这样的:

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如果真的有力量和勇气,那么他应该是有原则的,无论是面对强大还是弱小,都能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基于道德和理性的行为。

但如果这个人(或群体)的表现是:

对着弱小、好欺负的(羊)表现出凶狠、残暴(凶兽相)。
对着真正强大、有威胁的(凶兽)表现出胆怯、顺从(羊相)。

那么,即使偶尔表现出“凶兽相”,那也不是源于真正的力量和勇气,而是源于压抑、转移或是一种虚假的伪装。这种行为模式的根本,是内心的怯懦和缺乏真正的担当,因此,无论如何“显”出凶相,其本质上仍然是“卑怯”的国民。

为什么这样说可能让一些人觉得刺耳?

因为它触及到了很多人可能不愿意承认的社会现实或个人感受。它不是在夸赞,而是在指出一种被认为是负面的、不健康的国民性格。这种“指责”往往比赞扬更能激起人们的反应。

可以理解为,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一种 对国民整体独立性、勇气和尊严的忧虑和批评。他认为,这种“欺善怕恶”的模式,是国民缺乏真正强大力量的体现,是一种“精神上的侏儒”。

当然,这只是一种观点,一种比喻化的批评。现实情况总是复杂多样的,不能一概而论。但这种说法之所以被提出,很可能是在观察到了一些普遍的社会现象后,一种强烈的感受和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理想化文人对于当时自己所认为的国家社会弊端产生的空想式批判罢了,但也没必要单独拿这一段来过度解读,这篇文章还是挺能学习一下如何阴阳怪气喷人的,全文如下:



至于有些知乎网友说鲁迅自嘲,其实看一下他的一些经历也可以说能这么扯上点关系。

比如说1904年10月初7日,仙台市居民和各校师生多次举行日俄战争中日军胜利占领东北城镇的庆祝大会,此时鲁迅也只能到学校附近的牛奶店吃饭看报关注日俄战争的相关信息。

后来鲁迅在升级考试中被日本同学污蔑作弊,学生会干事还写匿名信举报鲁迅的老师藤野在讲义里给他泄题。藤野否认后还是几个和鲁迅关系不错的同学为他出头去找学生会干事理论,乃至于他的同班同学小林茂雄对鲁迅的印象就是“体质文弱,不爱讲话,和蔼老实。”


到1912年8月22日,鲁迅接受袁世凯任命,做了教育部佥事,26日又委兼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28日与孙寿裳、钱稻孙等人同拟国徽告成,8月他的工资为半俸125元,从后边几个月的记录看全俸是220元左右。






而在前一年,在反动政府和地主阶级的压迫剥削下,1911年10月在河南宝丰爆发了白朗起义,清庭覆灭后又进行反袁斗争。


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杀,7月,二次革命正式爆发。白朗继续率领农民军进行反袁战斗,在河南多次与北洋军队展开作战并取得胜利。二次革命失败后,北洋军队集结军队围剿农民军,白朗自称“扶汉将军白”、李鸿宾自称“扶汉军总司令李”分两部东征,成功打破北洋军队的围剿。





1914年3月底,白朗率农民军进入甘肃,数月间连破宁远、伏羌、秦州、礼县、武都、文县、西固、炭昌、哈达铺、荔川、岷州、洮州等地,但在6月初伏羌附近会战不利,决定返回河南。回豫后,白朗继续与各路北洋军队连续作战,但队伍分散被各个击破,此时的他还以“扶汉大都督”的名义在河南发布告示申明理念:“自改革以来,神奸主政,民气不扬· · · · ·一无军械可恃,二无驻军之所… … 革食糊浆以迎王师者, 本大都督一律保护… …”最终于三里寨失败牺牲。而这一年的8月,鲁迅在教育部涨了工资,每月280元。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决定称帝,25日护国战争爆发,各地响应倒袁,也就是这一天,鲁迅领了当月的280元俸禄去买书。

到1916年3月,袁世凯83天皇帝梦碎,而这个月鲁迅在教育部又涨工资了,这次是每月300元。

6月15日,鲁迅前往总统府祭拜袁世凯,28日,参加袁世凯出殡活动。


题主你要是认真的再问中国人面对凶兽时是变成绵羊还是同为凶兽,那是很没必要的,因为中国历史上已经有很多人给出了答案。当然,中国这么大,喘气儿的这么多,也不能一概而论不是?

至于名人名言,看看就好了,何必认真…

user avatar

谢邀。

我看到这个问题时的状态:

I

这句话语出鲁迅文集《华盖集》中的《忽然想到》一文[1]。全文很长,被《华盖集》选入后由九篇信件摘录成文。这段选自其中的第七篇信件,写于1925年5月10日。

题主在问题中的这句话完整的段落是这样的:

可惜中国人但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这样下去,一定要完结的。
我想,要中国得救,也不必添甚么东西进去,只要青年们将这两种性质的古传用法,反过来一用就够了;对手如凶兽时就如凶兽,对手如羊时就如羊!

也就是说,鲁迅先生早在文中就已经给出了自己对于题主这句话怎么解了:

我想,要中国得救,也不必添甚么东西进去,只要青年们将这两种性质的古传用法,反过来一用就够了;对手如凶兽时就如凶兽,对手如羊时就如羊!

鲁迅先生认为,中国社会中弥漫着这样的弊病。我认为鲁迅先生的见解哪怕到百年后的现在,哪怕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依然成立。

为什么存在?当然不是所谓的“民族的劣根性”——这玩意很飘渺,没有确切的定义,更像是当时文人发明的概念。这篇回答对此不做深入的探讨。

在刘建明等编写的《宣传舆论学大辞典》一书中[2],有阶级消亡这样一个概念。其下的注释中是这么写的:

阶级消亡是阶级走向消灭,出现无阶级的社会。阶级作为历史的产物,必然要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走向消亡。阶级消亡的根本条件是在无产阶级专政下消灭私有制,生产力获得高度发展。也就是说,它以无产阶级的统治作为政治前提,以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作为物质基础。但消灭阶级的最根本的社会变革,要消灭私有制,随之则自然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消灭私有制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完成,因为无产阶级人数众多,而且早就丧失了生产资料的占有权,只有通过其强大的政治统治才能改造私有制,坚持公有制。

这段话当然也不是凭空而出,它源自《列宁选集》。

所以,别管什么“民族的劣根性”,鲁迅先生实际要告诉我国的青年永远值得警醒的,是适用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终目的。即完成阶级消亡,哪里有不平等不公平,哪里就有我国的青年。

这就是对鲁迅先生这段话的完整理解——注意,请摒弃一切断章取义的做法。此法不可取~

II

我不知道题主是吃得太多,还是吃得太饱,以至于特意在问题标签中加上了《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书籍)这个无关紧要的标签。

咱明人不说暗话,我认为题主暗含了刻意引导答主的回答方向的意图。

可惜题主你也不看看这本书在知乎上的评价是多么遍地狼藉:

其中看过这本书而来评价者,十之八九。

这本书也确实在网络发达的年代一点儿难找的难度都没有。

作者是什么人、如何走红网络,翻他的微博一看便知(十之七八关注的是社会阴暗面)。

再者,这种注定要扫进历史尘埃、玩弄历史的屑作,与时时刻刻为中国青年呐喊呼号的鲁迅先生的文集。何以放在同一个问题下的标签中并列而论?何以让现在的中国青年分一丝一毫之精力关注?

中国古代认为“见字如见人”,看一个人的字如何就有可能看出他的思想如何;当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没法通过一个人的字如何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如何,却有可能通过阅读一个人的创作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如何。

是著作还是屑作,望中国青年有足够的辨析能力,如今看来,这是适应如今这个时代的一种必要的能力。


以上

参考

  1. ^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3)》 http://m.yuwen360.com/wenji/guonei/24189.html
  2. ^宣传舆论学大辞典(豆瓣)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823602/
user avatar

很写实啊,你看皇汉。

代清岂止不是凶兽,它是个死去多年的东西,然后皇汉的好汉们骂起代清剃头是多么的凶恶。

转过头初中政教处拿着电动推子把所有小男孩都剃成球头。

皇汉们立时一副奴才嘴脸:剃的好!剃的再对也没有了,谁不剃谁是小流氓。

怎么垂髫童子、总角之交,这都不是汉民族的优秀历史传统了呗?

政教处是没说留发不留头,政教处只说了留头发就开除,皇汉失去了当做题家去卷的资格,立刻失魂落魄如孤魂野鬼。

不喘气能死人,不喝水能死人,不能吃饭也能死人,不让皇汉做题,皇汉立刻就死了。

嘻嘻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话说得挺有意思,也挺尖锐,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句话用“羊”和“凶兽”来比喻,其实是在说一种 行为模式和国民性格上的反差。咱们先拆开来看:“中国人但对于羊显凶兽相”“羊”在这里,我理解更多的是一种 相对弱小、温顺、或者说是“同类” 的存在。它不是一个具体的动物,更像是一种象征。 对弱者、顺从者.............
  • 回答
    冯潇霆关于“能接受批评,但希望外界理智、科学地批评中国足球”的这番话,触及到了中国足球长期以来一个颇为复杂且敏感的议题:批评与发展的关系,以及批评的“质量”问题。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非常真诚且试图求得理解的表态,它背后反映了从业者(尤其是像冯潇霆这样有多年经验和责任感的老将)在面对外界声音时的复杂心态.............
  • 回答
    这句话确实触及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点,也挺能引起大家伙儿一块聊聊的。咱们中国人自己感受到的“软弱”,跟外国朋友们看到的“强硬”,这中间的差距,就像是隔着一层不太一样的玻璃看出去的风景。要理解这事儿,咱们得拆开来看,先说说为啥咱自己人觉得“软弱”。为什么有些中国人觉得国家外交“软弱”?1. 历史包袱.............
  • 回答
    “棒子”和“阿三”这两个称呼,在一些中国人中间流传,确实是带着不礼貌甚至带有歧视意味的。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称呼,需要从历史、文化、社会心理以及语言演变等多个层面去剖析,而且这些称呼的背后,往往不是一个单一的原因就能完全解释的。“棒子”的由来与意涵关于“棒子”这个称呼的起源,流传最广的说法与日本殖.............
  • 回答
    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影响?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在分析个体和市场行为时,常常会引入一个核心概念:“理性人”(Rational Agent)假设。这个假设是经济学模型构建的基石之一,它为我们理解复杂的经济现象提供了一个简洁而强大的框架。然而,它也常常引发争议和讨论。那么.............
  • 回答
    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总能抓住一些触动人心的细节,元载在狱中那句“人不活一个点,人活起伏”,真是叫人回味无穷。细想之下,这话里藏着一股子挺深刻的世情和人生哲理。咱们先拆开来看,“人不活一个点”,这是什么意思?我觉得,它说的是人活在世上,不可能一成不变,也不能只守着一个固定的状态、一个固定的位置。你想啊.............
  • 回答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那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与其说是一种忏悔,不如说是一种在生命长河中不断跌落、触碰到最深层绝望后,油然而生的、对存在本身的、近乎认命般的叹息。它不是出自什么高深的哲学理论,也不是什么刻意的文青腔调,而是松子在无数次遍体鳞伤后,从灵魂深处挤出来的一声呜咽,是对自己一路走来的不.............
  • 回答
    “中国音乐领域里搞理论的恰恰都是没有才华的人。”这话是崔健说的。你听了,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个老摇滚歌手在“撂狠话”吗?但他崔健是谁?他可是“中国摇滚教父”。在中国摇滚乐的诞生和发展过程中,他的名字几乎是绕不开的。所以,他说的这话,绝对不是信口开河,而是带着他自己鲜明的立场和对音乐现实的深刻观察。咱.............
  • 回答
    把中医的五行理论剔除出去,能否让人更好地理解中医?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根基。我的看法是:不能,甚至可以说,剔除五行理论,中医将失去很多其核心的、独具魅力的部分,理解起来反而会更困难,也更不全面。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首先,要明白五行理论在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民族身份认同的复杂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东干人”这个概念。历史上的东干人,主要是指在19世纪俄国吞并中亚的时期,一部分居住在中亚地区的中国回族人(尤其是在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地)因为各种原因,包括政治动荡、战争以及.............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我们对意识理解的核心难题。简而言之,如果能实现对人脑左右脑信息通路(主要是胼胝体)长时间中断后又成功恢复,这无疑会为我们理解“意识”提供极其宝贵且前所未有的视角,其帮助程度将是巨大的,甚至可能引发一场革命。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先了解以下几个关键概念:1. 胼胝体:左右.............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烟台8人持械入室行凶遭反杀1死3伤”这起案件中,法院判处防卫过当的理由。这类案件因为涉及复杂的法律和伦理判断,通常会引发很多讨论。首先,我们要明白,在中国法律体系下,“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它们的界定直接关系到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秩序。什么是正当防卫?正当.............
  • 回答
    “中国是发达国家的粉碎机”这个说法,虽然带有一定的情绪化和夸张色彩,但其核心要表达的是:中国凭借其独特的经济模式、庞大的市场规模、强大的制造能力和不断进步的科技创新,对传统发达国家在经济和产业领域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在一定程度上“粉碎”了它们原有的竞争优势和发展路径。为了详细理解这一说法,我们可.............
  • 回答
    理解中国当前的社会矛盾,需要从多个维度、多个层面去剖析,因为这些矛盾是复杂交织、动态演变的。它们既有历史的积淀,也有现实的驱动,既有结构性的问题,也有个体感受的放大。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矛盾的主要方面:一、 经济发展带来的结构性矛盾:这是最核心也最普遍的矛盾,贯穿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角落。1..............
  • 回答
    这两个说法都触及了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的深层特质,试图超越传统的国家和民族概念来理解中国。它们都强调了“文明”在塑造中国独特性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并且认为传统的“国家”和“民族”标签不足以完全概括中国。下面我们来详细解读这两个说法。 一、 如何理解「中国是伪装成国家的文明」这个说法的核心观点是,.............
  • 回答
    关于“中国男性的尊严是全世界最脆弱的”这种说法,确实是一个比较极端且带有争议的观点。要理解它,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完全否定其中的某些观察。首先,咱们得明确什么是“尊严”。在社会语境下,尊严往往与一个人的价值感、被尊重感、自信心以及社会地位紧密相连。它不是凭空而来的,很大程度上.............
  • 回答
    中国向世界的四个庄严宣告:重塑全球秩序的时代回响在波诡云谲的国际舞台上,中国的一系列重大声明,如同沉稳却掷地有声的宣言,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全球政治、经济和安全格局。这些声明不仅仅是外交辞令,更是中国对自身角色、责任和未来走向的清晰阐释,也为世界如何理解和应对一个日益崛起的中国提供了重要的指针。我们可以.............
  • 回答
    “中国历史是一部放大版的浙江史”——这句话初听之下,带着几分地方主义的自豪,又似乎有些夸张。然而,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却是对中国历史发展脉络深切的洞察,以及对浙江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独特地位的深刻理解。这并非简单的情感宣泄,而是基于历史事实和逻辑的概括。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先跳出“浙江”这个地理概念本身.............
  • 回答
    中国的“饭局文化”,可不是咱们随便找个地方填饱肚子那么简单。它渗透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生意场上的敲定合作,到人情往来的维系,再到家庭聚会的温馨,几乎无处不在。要理解它,得往深里挖挖。首先,得明白这“饭局”背后隐藏的社交逻辑。在中国传统观念里,“民以食为天”,吃饭这事儿本身就带着一种亲近和分享的.............
  • 回答
    理解“中国解决13亿人口吃饭问题是对全人类最伟大的贡献”,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它绝非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蕴含着深刻的历史、经济、社会和全球意义。要深入理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 吃饭问题,压在人类头上的亘古难题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吃饭”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