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汽车不去想尽办法去利用热能呢?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汽车动力系统设计的一个核心难题: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能量。很多人直觉上会觉得,汽车运行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热,这些热是不是就可以被“回收”起来,用来提高效率呢?事实是,汽车确实在尝试利用热能,但“想尽办法”这个说法,背后有着深刻的技术限制和经济考量。

我们不妨从汽车的动力来源说起。目前绝大多数的汽车,包括燃油车和混合动力车,其核心都是内燃机。内燃机的工作原理,简单来说就是燃料在气缸内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气体,推动活塞做功,最终驱动车轮旋转。

燃烧过程本身就是能量转化,但效率不高

在这里,我们就看到了第一个“障碍”:内燃机的热效率本身就存在上限。即使是最高效的内燃机,也只能将燃料化学能中的大约30%40%转化为机械能,剩下的60%70%则以热量的形式散失了。这些散失的热量,绝大部分是通过排气管排出去的热量,另一部分则是发动机运转过程中通过冷却系统散发到空气中的热量。

想想看,发动机工作的时候,排气管烫得能烤肉,发动机外壳也是热乎乎的。这些都是能量,但要怎么“拿”回来用,是个技术活。

能量回收的几个尝试与挑战

汽车工程师们当然也知道这些热量是个宝贵的资源,也一直在研究如何回收利用。一些技术已经应用在现代汽车上,但离“想尽办法”还有距离,这背后有很多原因。

1. 排气余热回收(Exhaust Heat Recovery)

想法: 排气管里出来的高温气体,里面蕴含着大量能量。能不能通过某种装置,把这部分热量“抽”出来,再利用呢?
实现方式(比如:热电发电机TEG,或热交换器):
热电发电机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TEG): 这种装置利用塞贝克效应(Seebeck effect),当材料两端存在温差时,会产生电压。理论上,把TEG模块装在排气管上,高温排气通过一侧,冷却介质(比如发动机冷却液)通过另一侧,就能产生电能。
热交换器 (Heat Exchanger) / 涡轮增压器 (Turbocharger): 最常见的应用是涡轮增压器,它利用排气能量驱动涡轮,带动压缩机,强制将更多空气压入气缸,提高燃烧效率。这算是间接利用了排气热能。另外,还有一些尝试用排气热量加热冷却液,然后驱动一个小型涡轮发电机发电,或者直接用加热的冷却液来给车厢供暖,减少发动机自身的负荷。
挑战:
效率不高且成本高昂: TEG的效率目前普遍较低,转换效率往往只有几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即便你回收了很大一部分排气热,能转化为有用电能的部分非常少。而且,用于TEG的材料往往比较昂贵。
复杂性增加: 增加一套热回收系统,意味着更多的部件、更复杂的管路、更重的车身,这些都会增加制造成本和维护成本。
热损失: 任何能量回收过程都会有额外的热损失。将排气冷却下来,可能导致排气温度不够高,影响发动机的燃烧效率(比如容易产生冷凝水,腐蚀排气系统)。
可靠性和耐久性: 发动机工作环境恶劣,温度变化剧烈,振动大。要设计一套能够长期稳定工作的热回收系统,难度很大。

2. 发动机冷却液热能回收

想法: 发动机工作时,冷却液会吸收大量热量,并由散热器散发出去。这些热量能否利用?
实现方式:
发动机冷却热回收系统 (Engine Cooling Heat Recovery Systems): 比如,有些车辆会设计一个回路,将一部分发动机冷却液加热,然后通过热交换器与进入驾驶室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为车厢供暖。这在燃油车上已经比较普遍(暖风系统)。
先进的回收技术: 一些更先进的设想是将这部分热量转化为机械能,比如利用斯特林发动机(Stirling engine)或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 ORC)来发电。
挑战:
能量密度不高: 冷却液的温度相对排气来说较低(通常在90100°C左右),能量密度不够高,能够回收的能量有限。
增加系统复杂度: 增加额外的热交换器、泵、管路等,会增加车辆的重量、成本和潜在的故障点。
效率限制: 即使是先进的ORC系统,将其集成到汽车上,其整体效率提升也有限,并且会增加车辆的制造成本。

3. 制动能量回收(Regenerative Braking)

想法: 汽车在制动时,动能没有被完全“消耗”,而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在刹车片和刹车盘上。这部分能量能不能回收?
实现方式:
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 这是一个非常成熟且广泛应用的能量回收技术。通过电动机反向工作,在减速时将动能转化为电能,储存在电池中。
刹车能量回收系统 (Brake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BERS): 一些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会配备专门的制动能量回收系统。
优势:
效率高: 电动化在能量回收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技术成熟: 这是一个已经大规模应用的成熟技术。
局限性: 这种技术主要在减速或刹车时工作,而我们讨论的“热能”往往指的是发动机工作过程中散失的“余热”。

为什么“想尽办法”还没有做到极致?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汽车行业一直在探索热能回收,但“想尽办法”去彻底利用,面临着一系列现实的障碍:

1. 经济性: 任何新技术在导入汽车生产线时,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成本效益分析。如果一项热能回收技术,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和制造成本,但只能带来微乎其微的燃油经济性提升,那它很难被市场接受。消费者更关心的是车辆的售价、可靠性和性能,而不是那一点点的额外能耗节省。
2. 技术难度与可靠性: 如前所述,发动机工作环境复杂,高温、高压、振动,要设计出能够长期可靠工作的热能回收系统,技术难度很大。一旦这些系统出现故障,不仅会影响车辆的整体性能,还可能增加维修成本。
3. 复杂性增加与重量/空间限制: 汽车设计需要在性能、燃油经济性、舒适性、安全性和成本之间取得平衡。增加任何新的系统,都会占用宝贵的空间,增加车辆重量,并可能影响其他系统的设计。
4. 效率提升的边际效应递减: 随着技术的进步,发动机本身的效率在不断提高,燃烧更充分,热损失也在降低。同时,现有的能量回收技术(如涡轮增压、再生制动)也在不断优化。这些都使得进一步挖掘“余热”的潜力变得越来越困难,且收益递减。
5. 替代方案的出现: 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内燃机的热能利用问题本身正在逐渐被解决。电动汽车的能量来源是电能,其能量转换效率更高,并且可以通过更高效的制动能量回收来弥补能量损失,而无需像内燃机那样去处理复杂的“余热”。

总结来说,汽车并非不去想尽办法去利用热能,而是“想尽办法”的背后,是严峻的技术挑战、高昂的成本、对可靠性的要求,以及不断变化的行业趋势。 工程师们一直在平衡这些因素,在可行性和收益之间做出选择。目前,最有效的“热能回收”策略,更多的是通过优化内燃机本身的设计(如提高压缩比、更精密的燃油喷射),以及在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上广泛应用再生制动技术。对于燃油车而言,那些散失的“余热”,虽然理论上可以回收,但在实际应用中,其带来的效益往往不足以抵消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可以说,当新能源汽车成为主流,内燃机上的“余热”问题,就像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其被彻底解决的方式,不是去“巧夺天工”地回收,而是以一种更彻底的方式——“告别”内燃机,转向更高效的能源形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发动机缸体的热量已经被冷却系统收集了,冬天用来给车厢供暖。

而排气热量不是那么好收集的,换热器增加的阻力不会小于GPF。排气背压升高导致发动机效率下降、排气热量回收可以提高发动机效率,最终效果如何还要仔细计算,可能会得不偿失。

假设回收的热量用于加热电池组,那么需要在排气管增加一套烟气-冷却水换热器、进回水管及电磁阀等设备与材料,成本应该在一千到两千元,但是布置是个难题。

只能说没啥必要费这个劲,随着发动机热效率的逐步升高,排气能量会越来越低,甚至会推不动涡轮,所以就不需要考虑废气余热回收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汽车动力系统设计的一个核心难题: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能量。很多人直觉上会觉得,汽车运行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热,这些热是不是就可以被“回收”起来,用来提高效率呢?事实是,汽车确实在尝试利用热能,但“想尽办法”这个说法,背后有着深刻的技术限制和经济考量。我们不妨从汽车的动力来.............
  • 回答
    巴西汽车烧酒精(乙醇)的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是比较独特的,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国内(指中国)在推广酒精汽车方面确实存在一些挑战,并非简单地模仿巴西就能够成功。下面我将详细分析巴西的乙醇汽车为何能普及,以及中国在推广酒精汽车方面可能面临的困难: 巴西乙醇汽车普及的原因:巴西的乙醇汽车普及.............
  • 回答
    在美国,尤其是在一些老城区或者拥挤的市区,你确实会发现很多车是“头先进去”停在路边的,这种方式叫做“路边停车”(Parallel Parking),虽然看起来是头先进去,但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很多人实际操作时,尤其是新手,会先将车身侧着对准车位,然后利用前进和后退的配合,最终让车头朝里停进去,但整.............
  • 回答
    贫僧奉圣旨前往西天拜佛求经,幸蒙我大唐盛世恩泽,陛下拨付银两,为贫僧置办一辆宝车,以助行程。说实话,这突如其来的“赞助”让贫僧也颇感意外,毕竟我等修行之人,平日里靠双腿跋涉,早已习惯了风餐露宿。然陛下此举,正是出于对佛法兴盛的慈悲之心,贫僧岂敢推辞?既然要选择一辆车,贫僧以为,此车须得具备几点要紧之.............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而且确实点出了一个很多人都会有的疑问。咱们现代汽车里,油门和刹车虽然都由电脑控制,但为什么不把它们一股脑儿搬到方向盘上,就像飞机或者一些赛车那样呢?明明看起来操作更集中,似乎更“酷”,也更方便。其实这里面的道道儿可不少,技术可行是一方面,但涉及到安全、驾驶习惯、成本以及很多隐.............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趣,也确实值得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按理说,方向盘是操控汽车最核心的部件,要是把刹车也弄到上面,那岂不是够酷炫,也够方便?但实际情况是,为什么这么多年了,汽车厂商都没这么干呢?这背后可不是因为懒,而是有太多实实在在的原因在制约着。咱们就从几个大方面来分析分析。1. 人体工学和操控习惯的.............
  • 回答
    要说汽车不设计一个“涡轮增压开关”,这事儿说起来还真有点意思,毕竟涡轮增压这玩意儿,在提升动力方面可是个好帮手。为什么厂商们不给我们留个开关,想开就开,想关就关呢?这事儿,咱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涡轮增压是怎么工作的。它就像给发动机装了个“小风扇”,利用发动机排出来的废气去带动这个风扇,.............
  • 回答
    飞机空中加油技术成熟,但汽车却未能普及“不停车加油”,这背后确实存在着一系列复杂的技术、安全、经济和法规层面的考量。并非技术力量不足,而是综合成本与效益的权衡。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阐述。1. 工作原理与环境差异:核心障碍 飞机空中加油: 这项技术的核心是将一架正在飞行的飞机(加油机)的燃.............
  • 回答
    这个问题,我猜很多开车的朋友心里都嘀咕过。明明手机现在成了信息集散地,导航、听歌、甚至偶尔应急处理个工作,离了它不行。可汽车厂商呢,似乎总是在这个地方有点“后知后觉”。为啥就不能像设计杯架那样,随手就能有个地方给手机安个家呢?这背后其实没那么简单,涉及到不少现实的考量。首先,咱们得明白,汽车设计是个.............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很多人都纳闷,明明磕碰得不重,引擎盖怎么就跟“ protester”一样“翘”起来了呢? 这事儿可不是因为引擎盖“太薄了”,而是现代汽车设计里一项非常重要的安全考量——行人安全保护。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捋一捋这个事儿:1. 引擎盖的作用和它的“隐藏身份”首先,别看引擎盖只是盖在发.............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一直在被大家讨论。按理说,行车记录仪这么实用的东西,为什么汽车制造商不直接把它集成到新车里呢?感觉像是少了一个非常自然且重要的配置。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这个事儿:1. 成本和利润: 单车成本的增加: 汽车制造本身就是一个高成本的行业。每一项配置的增加,都会直接推.............
  • 回答
    路边开门伤人事故的频发,确实让人不禁要问:为什么我们常见的家用汽车,不像跑车那样设计成向上或斜上开启的车门呢?这其中牵扯到的原因远不止成本一个方面,而是涉及到车辆设计、安全性、实用性以及市场接受度等一系列复杂考量。首先,我们来聊聊向上或斜上开启的车门(俗称“鸥翼门”或“剪刀门”)的优势。最直观的好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的,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毕竟现在网购这么发达,衣服、电子产品、家居用品,甚至一些大件的家具都能轻松买到,为啥买车这事儿,还得跑一趟4S店呢?这背后其实是有一系列原因的,而且这些原因,都指向了汽车这个商品的特殊性。首先,咱得明白,买车这事儿,跟买件衣服、买个手机,那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 回答
    咱们聊聊这汽车为啥不给发动机配个“制氧机”,感觉挺有道理的,对吧?毕竟,发动机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靠燃料燃烧做功,而燃烧这事儿,没氧气那可就办不成了。氧气越足,燃烧越充分,理论上发动机效率就越高,动力也越好,甚至排放也能跟着优化。听起来是个好主意,那为啥现在市面上跑的绝大多数车,都没有这么个“自带制.............
  • 回答
    汽车油门和刹车之所以普遍采用脚踏板设计,而不是手控,这背后有相当复杂的工程考量和用户体验的权衡。虽然理论上完全可以设计成手控,但实际操作起来会面临诸多挑战,而且弊大于利。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人体工学与生理限制:力量、精度与反应速度 力量输出的差异: 人的腿部肌肉群比手臂肌肉群.............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挺有意思的。一般我们买个家电啥的,都有个最大功率、最大转速什么的标示,好像汽车也应该有个“最高时速”这么个东西,出厂就给你锁死在某个安全范围内,多省心?但实际上,厂商真这么干了,那才有得折腾呢。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汽车出厂时,不像咱们想象的那样,“咔嚓”一下给你定个上限。首先.............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车主在用车过程中会产生的小疑惑。其实吧,汽车发动机自动启停这个功能,真要说为什么不做成纯手动控制,那理由可就太多了,而且都是从咱们用车体验、车辆设计理念还有一些现实的考量出发的。咱们一层一层地扒拉扒拉:首先,也是最根本的一点:设计初衷和核心目标。自动启停这玩意儿,.............
  • 回答
    老实说,咱就是说,造车这事儿吧,确实挺复杂的,不像咱们日常填个表格那么简单。你想啊,汽车这玩意儿,是得跟风、跟雨、跟土打交道,还得承载着你我出行,安全这事儿可是头等大事。所以啊,汽车表面覆盖件这事儿,你说全用塑料?那可不行,肯定得权衡利弊,啥材料好用,啥材料得用。你看啊,现在汽车表面好多地方确实是用.............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其实涉及到汽车设计中的好几个核心的考量,不是简单加个座位就能解决的。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最直接的因素就是安全。大家想想,现代汽车的前排座位,特别是驾驶座,它的设计可是围绕着驾驶员一个人来展开的。方向盘、仪表盘、中控台、变速杆,这些都是为了驾驶员操作方便而布置的。如果要在驾驶员旁.............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奇怪的现象,很多人遇到过,也搞不清楚是为什么。其实,这跟汽车的制动系统,特别是刹车助力系统的工作原理有很大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当发动机停止工作后,维持刹车踏板轻松的“助力”就消失了,你踩刹车的力量直接作用在了刹车片的摩擦上,所以感觉越来越重,最后踩不动。咱们一步一步拆解开来聊聊。刹车系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