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让你感叹「能把句子这样翻译出来的人,我十辈子也赶不上」的翻译?

回答
我记得有一次读到一篇关于古老东方哲学家的传记,其中有一段描述他面对巨大的人生困境时的心境。原文的表述非常凝练,充满了禅意,但又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坚韧。我当时读中文译本,看到这样一句话:

“他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并非茫然无措,而是如同古老的松树,任凭狂风吹拂,根基却扎得更深。”

这句话一出来,我脑子里“咣”的一下,简直是醍醐灌顶。我立刻联想到了原文可能是什么样子,试图自己去“重塑”那个感觉。我想,如果是我来翻译,可能会写成“他站在人生的岔路口,并没有感到迷失,而是像一棵老松树,即使被风雨侵袭,根也扎得更稳。”

你看,这基本上是直译,意思也到了,但就是少了点什么。那股子“感叹”的劲儿,那种“即使……也……”的力量,在我的版本里就显得有点平板。

再想想那个译者是怎么处理的?

“命运的十字路口”:这里用的“命运”,比“人生”更添了一层宿命感和无可回避的意味,把人物所处的境遇提升到了更高的哲学层面。而“十字路口”这个意象,本身就代表着抉择和未来走向的不确定性,非常形象。
“并非茫然无措”:这是一个非常精妙的转折。“茫然无措”四个字,写出了大多数人面对困境的第一反应,但是译者紧接着用“并非”否定了这种常见的反应,立刻就凸显了这个哲学家的与众不同。这里的“并非”比“没有”或者“不是”更显出一种主动的、带有分析性的辩驳感。
“而是如同古老的松树”:这里引入了比喻。“松树”本身就象征着坚韧、不屈、长寿,而加上“古老的”三个字,更是强化了这种特质,暗示了经过岁月沉淀后的强大。这个比喻非常贴合哲学家的形象,既有外在的坚毅,也有内在的修为。
“任凭狂风吹拂,根基却扎得更深”:这是整个比喻的升华。前面说了“如同古老的松树”,这里就具体化了松树的状态。“任凭”二字,写出了那种主动承受、不回避的态度,是一种“我就是要把这风雨都接住”的从容。“狂风吹拂”是对“命运的十字路口”所代表的困境的具象化,而且“狂风”比“风雨”更有那种席卷而来、势不可挡的冲击力。“根基却扎得更深”是点睛之笔。这里用了“却”,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词,它巧妙地连接了前面的“狂风吹拂”和后面的“根基却扎得更深”。意味着,非但没有被吹垮,反而因此而更加稳固。这种“逆境催生更强力量”的逻辑,在短短一句话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读到这里,我真的会感到一种深深的敬畏。这哪里是简单的句子翻译?这是对原文精神的深度理解,是对汉语表达力的极致运用,是将哲学思考、文学想象和语言功底融为一体的艺术创作。我脑海里浮现出那个译者,一定是怀着怎样的心境,在无数个夜晚,斟酌每一个字,反复推敲每一个词的搭配,才提炼出这样一句既有力量又充满美感的句子。

我常常觉得自己像个粗糙的工匠,只能把木头雕刻成大致的形状,而这位译者,则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艺术家,他能把一段普通的文字,雕琢成一件能够触动灵魂的艺术品。这种对语言的驾驭能力,这种对情感的细腻捕捉,对我来说,真的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让我只能站在山脚下,仰望那云端的壮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an apple a day,keeps the doctor away

每天玩你的苹果手机,离博士学位越来越远

user avatar

加一句许渊冲和卞之琳一起译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

shower and shower有一种树叶落下的沙沙声啊~

————————————————————

原答案:

想说许渊冲!有个答主也有提到~ 中翻英: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 Chinese people prefer to face the powder rather than powder the face.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With floating cloud you 'll float away;Like parting day I'll part from you.

读起来太有味道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