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贾家是一个整体,倘若搜出了什么,便是一毁俱毁。在外界眼里,到底是谁犯的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贾家的名声从此就完了。
但既然如此,为什么起初会有搜检大观园的主意出来呢?‘
让我们回放一下事情经过。
首先,邢夫人从傻丫头手里发现了一枚绣春囊,然后邢夫人转身就去找了王夫人。
王夫人邢夫人这对妯娌之间素有间隙。邢夫人拿着绣春囊找上王夫人的门来,一是因为这确实是一桩丑事,二则是意在指责王夫人未尽好主母之责——要不是如此,王夫人也不会一怒之下错怪了凤姐,把她骂得狗血喷头。【原文:“你婆婆才打发人封了这个给我瞧,说是前日从傻大姐手里得的。把我气了个死。”】
继而凤姐“又急又愧”,连忙开启嘴炮模式喊冤。同时为了安抚王夫人并自证清白,她从这儿正式提出了抄检大观园的主意。【原文:“太太快别生气。若被众人觉察了,保不定老太太不知道。且平心静气,暗暗访察,才得确实。”】
这主意本来就合了王夫人心意,然后王善保家的为了报复得罪了她的丫鬟,趁机借此事故进谗言,撩起了王夫人心头最后一把火,终于把这件事彻底搞大了。【原文:王善保家正因素日进园去,那些丫鬟们不大侍奉他,他心里大不自在,要寻他们的故事,又寻不着。恰巧生出这事来,以为抓住把柄,又听王夫人委托,正撞在心坎上。】
各位,看明白了吗?
挑起事故的每一个人都十分清楚,抄检大观园可能会给这个家族的名望带来灾难,然而,每一个人都为了私利,给这件事烧起了一把火。
邢夫人为了贬低王夫人,没有选择把事情压下去,而是把绣春囊送到了她手里;
王夫人因为受了气,心有不甘,于是一口同意了凤姐的提议(当然,王夫人和邢夫人这么做也有出于维护大观园道德风气的原因,但是各位清楚,这种原因能占多大比例呢);
凤姐为了洗脱自身的嫌疑,也为了给王夫人拍马屁,提出了搜检大观园;
王善保家为了自己的私仇,给王夫人的怒火上再加了一把油。
每个人都为了私欲,把这个家族往深渊里更推进了一步。
探春是个负责、识大体、颇有远见的姑娘,她看得非常清楚,这种为了私利而起的内讧,就是一个整体开始崩颓的征兆。家族也好、组织也好、乃至一个王朝也好,都不能例外。
其实这一点,宝钗也看出来了。此所以她后来在王夫人的极力挽留下依旧选择了离开大观园。
但是宝钗的性格注定了她不会站出来提出异议。
探春怎么能不悲呢?怎么能不强烈反对呢?
此时探春在文中的位置就像是神话故事里的先知,她预见了灾祸,预见了悲惨的结局,却孤立无援,无法说服愚妄的民众听取她的意见,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厦倾倒。
一叹。
==============================================================
讲真,个别人没文化能别跑我这儿瞎掰么?
你以为这是现代社会,搜出两本小黄书被你爸妈骂两句没收就完了?
当时王夫人怎么跟凤姐讲的你们知道吗?
“外人知道,这性命脸皮要也不要?!”
这还只是一个绣春囊,要是再搜出什么别的东西来,传出去结果有多严重你们知道么?
多谢
@Alex S帮忙的科普,我直接上他的截图,懒得亲自打字了。
此外,感谢大家的指正,的确凤姐一开始提出的事暗访。
关于抄检大观园,说白了就是一件百害无一利的事,但由于邢夫人的气量、王夫人的智商、凤姐的急于撇清关系、王善保家的别有用心,促成了这个荒唐无比的决定。
之前我一直想不明白,家里丢了东西搜一下仆人的家当,有什么错——尤其是在毫无个人隐私权可言的古代。后来,随着经历逐渐增多,对这类事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三人成虎,人言可畏。
凤姐和王善保家的打的旗号是寻贼,而且搜的是仆人,但大半夜的搞这么大动静,经过几手添油加醋的传播,到了别人嘴里会变成什么——丫头里面有贼->丫头里面有人偷汉子->小姐里面有人偷汉子->大观园里住的小姐都不清白->贾府住的人都不干净……别觉得可笑,别说古代,就是现代,你看哪家大半夜吵吵嚷嚷闹这么大动静,第二天早上邻居们遛狗晨练聊天时会说什么,无外乎捉奸离婚打小三,见了面打招呼时虽然大家谁都嘴里不说,但心里怎么想的,谁都心照不宣。
闹这么一出,最可笑的是,贾家内部利益无关者都在看笑话。虽然大家都有日了狗的感觉,但只要有人比自己更惨,那自己吃点亏也无所谓。李纨见出了这事心里不爽,但看到尤氏被小姑子的事儿闹腾,立马开始话里带刺酸她;她二人还没酸完,见了宝钗连夜收拾铺盖走人,一下子又都变成看笑话的了;王熙凤本来对抄检一事颇不上心,一到迎春的地盘(或说邢夫人的地盘)就开始得意洋洋看王保善家的笑话了。最后的结果是,谁都是受害者,但一看,哟,还有比自己惨的,就都开始看笑话了。
与其说探春想保护自己名声,更不如说,她对于贾家这种集体看笑话、窝里斗的状况早就心存不满。她的反抗看似精彩,打了王善保家的,酸了凤姐,但结果呢?大家的反应呢?凤姐一帮人都在看王善保家的笑话,探春发自肺腑说出的话,又有谁在意呢?她为贾家风雨飘摇的未来而滚下泪时,大家谁往心里去了呢?她知道贾家的病灶在哪里,也知道贾家到了不得不革新的地步,但作为一个庶出的小姐,她却无力改变其中任何一点。她奋起反抗的事迹,到外人嘴里又会是什么样子呢?或许有人会说贾府三小姐真是个有脾气有身价的人物,但更多的,恐怕是“故意摆这么一出,肯定有问题”的邪恶猜想吧——永远不要低估人民群众对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热爱,你贾家内部还各看各的笑话呢,别人当然不会把你往清白里想。
探春为什么大动肝火?是的,她和迎春是最大的利益相关者,尤其是作为生母不怎么样的庶出小姐,这件事对她未来的前途有极大的影响。但她的反抗有用吗?说实话,没什么卵用,但比不反抗强那么一点。她这么一闹,自然没人好意思动她的丫头,如果真的她的丫头被查出问题来,到时候真的就没办法收场了。黛玉那边查出问题来可以推给宝玉,惜春的人即使有问题也有东府兜着,探春和迎春,则是王夫人和邢夫人斗法的最佳对象,别说有问题,哪怕是捕风捉影的猫腻,也会被一查到底、痛打落水狗作为典型(看迎春的下场就知道)。她的气愤在于,她意识到了自己被别人当枪使了,知道有人想拿她的问题炮轰她上头的人。而浑浑噩噩的迎春,却直到最后也没意识到这点。
而她能做到的,只有这些了。她发了火、打了人、顶了罪,只是让自己挣扎着脱离了舆论漩涡最中心的位置。她依然高兴不起来——大家没人把她说的话当回事,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醉生梦死看笑话的人,没人真正担忧贾府的未来。大家仿佛都挤在一个坑中,明明应该想办法爬出去,但几乎所有人,一面拉着那些试图爬出去的人的后腿让他们出不去;一方面看着自己脚底下还踩着别人,看到有人比自己更惨更没机会爬出去,又开始幸灾乐祸。孰不知,坑外的人看着这一窝人,都是一样的笑话。
最可悲的是,探春的无力感,在于她的清醒,她清醒地看着这个大家族拖着自己一步步走向更深的深渊,但她只能眼睁睁看着,却无能为力。就算真的让她执掌大观园兴利除弊又有何用,只能做下最后无力的挣扎罢了。
最终探春远嫁,我想,这何尝不是最好的结局。既然改变不了,那就走吧,离这个地方越远越好,最好一世不再见旧人旧物,最好能彻底断了牵念,一切重新开始,再不去管这一摊烂事儿。
只是,多年后儿孙满堂的她,看到满园柳絮纷飞,会不会想起早年那个春日里,姐妹们一起联诗作赋,好不热闹。
那是永远回不去的旧日时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