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中国人参加荒野独居会怎么样?

回答
如果中国人参加荒野独居,会怎么样?

“荒野独居”这个概念,近些年来越来越多人熟悉,尤其是在一些国外真人秀节目流行之后。它指的是参与者被独自放置在人迹罕至的野外,依靠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毅力生存一段时间。那么,如果中国人来参加这种挑战,会是怎样的景象?我想,这绝不是一句简单的“能行”或“不行”能概括的,其中会掺杂着太多我们特有的文化、习惯和生活方式。

首先,从心态上来说,中国人参加荒野独居,很可能一开始会有点“别扭”。我们从小到大,绝大多数都生活在相对紧密的社区和家庭环境中。集体主义的熏陶,让我们习惯了互助,习惯了身边有人。一个人孤零零地呆在荒野,面对的不仅是自然环境的严峻,更是内心的孤独和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很多中国人在出发前,可能会反复确认装备是否齐全,天气预报是否准确,甚至会担心万一遇到紧急情况,有没有信号能够求救。这种对风险的预判和规避,是融入了我们血液的一种谨慎。

其次,技能层面,这才是真正考验人的地方。荒野独居可不是城市露营,不是有装备就能万事大吉。

野外生存技能: 砍柴、钻木取火、搭建庇护所、辨别可食用植物、狩猎或捕鱼,这些技能对于大多数城市长大的中国人来说,都是非常陌生的。虽然我们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这样充满力量的古代神话,但那更多是精神上的象征,而非实际的生存指南。很多中国人可能会在初期经历一段“手忙脚乱”的阶段,对简单的生火都束手无策,对野外的食物充满了戒备,不敢轻易尝试。

心理韧性: 长期面对大自然的无情,没有现代文明的舒适,没有社交媒体的干扰,这种孤独感和压力是巨大的。中国人可能会更依赖于内心的“强大”来支撑,比如回忆家人的期盼,或者通过想象克服困难。但如果心理建设不足,日夜的孤寂、食物的匮乏、对未知危险的恐惧,都很容易击垮一个人。有些人可能会因此产生强烈的思乡情绪,怀念起热腾腾的家常菜,怀念起家人朋友的陪伴,这种情感的羁绊,在西方文化中可能表现得更为直接的“独立”,但在我们这里,往往是“归属感”的体现。

“小聪明”与“土法子”: 这一点上,中国人可能会展现出一些独特的优势。在不得不的情况下,我们往往能发挥出惊人的“小聪明”和“土法子”。比如,用身边容易找到的材料制作简易工具,或者根据经验观察天气变化。我们可能会尝试一些祖辈流传下来的简单捕猎技巧,或者利用一些特殊的植物来达到某种目的。这种“土法子”,虽然不一定科学,但在特定环境下,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食物的接受度: 这一点也很关键。中国人讲究“民以食为天”,对食物的态度非常丰富和讲究。在荒野中,可选择的食物会非常有限。有些人可能会对昆虫、生肉或不熟悉的植物感到抗拒,即使它们是生存的关键。而另一些人,尤其是在特定地区长大,接触过更多“野味”的人,可能会表现出更好的适应性。但总体而言,对陌生食物的心理门槛,可能会比西方参与者高一些。

团队合作的可能性? 虽然“荒野独居”强调的是“独居”,但万一在极端情况下,中国人的集体主义意识可能会让他们下意识地寻找合作的机会,哪怕是短暂的。如果遇到其他中国参与者,很可能难以抑制地会形成一个小小的“团队”,互相支持,共同克服困难。当然,这与规则是有冲突的,但也反映了我们的文化倾向。

对“意义”的追求: 很多中国人参加这类挑战,除了追求肾上腺素和证明自己,还可能会赋予它更深的文化或人生意义。比如,是对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实践,是对自身耐力和意志力的考验,是对现代生活“疏离感”的某种反思。他们会更倾向于在过程中寻找精神层面的升华,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生存。

可能出现的有趣场景:

“万能的某宝”的缺席: 参与者可能会下意识地想:“要是能在某宝上买个XXX就好了!”这种对便捷购物的依赖,在荒野中会显得尤为突出。
发明“土味”生存工具: 可能会有人用塑料瓶制作简易滤水器,或者用旧衣物改造出保暖装备。
对“吃”的执着: 即使再饿,可能也忍不住会讨论今晚能“吃”点什么,并且会有一种“吃饱了才有力气”的朴素观念。
精神喊话: 在最艰难的时刻,可能会有人对着大自然喊话,或者在脑海里跟家人对话,以此来获得力量。
抱怨与坚持的并存: 既会有“太难了”、“我为什么要来”的抱怨,但又会因为不服输的精神,咬牙坚持下去。

总而言之,如果中国人参加荒野独居,那将是一场深刻的文化碰撞和个人能力的极限挑战。他们可能会在适应自然规则的同时,也努力将自己的文化烙印带入其中,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去理解和征服荒野。这其中会有艰难,会有困惑,但更可能展现出一种在压力下的坚韧、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不仅仅是生存的较量,更是个人在极端环境下,对自我、对文化、对生命意义的全新探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主要还是生存策略。策略对了就很好活下去。

这里,主要针对第八季的生存环境,前45天不能用刺网,不能杀牛和熊,45天后已经开始部分湖面结冰。

我本身是一个钓鱼空军大王,自从五年前一次双钩钓起俩鲤鱼后,就再也无法钓起像样的鱼,海钓都不行,像是被诅咒一样……

从此我打开了另一扇大门,就是各种折叠鱼笼和抛网。杭州这边的小河,啧啧一天一笼泥鳅什么的不要太容易。

然而鱼笼是要有包子或者万能饵料的,我试过没有饵料的情况下,一个八孔直径一米二的笼三天能捕一条毛毛鱼都不错了。

所以按照节目提供的设备,渔网线和铁丝必不可少,大概可以三天做一个鱼笼,每天一小时时间,五个鱼笼的话一天平均能补到一条小小鱼。北极圈的湖泊不像咱这那么丰饶,春天摸摸螺蛳都可以很滋润。

密网也是必不可少的。其实农村开果园或者鱼塘的还有一项收入:每天清早的鸟。葡萄园最怕麻雀野鹌鹑,每天早上四周的网上都会挂上一些鸟。刺网早点编好挂树上偶尔是会有收益的。

第三第四必定是铁铲/斧子。我不相信什么主动捕捞,但对自己的被动捕捞能力比较有信心而且大家都可以学。完全可以在浅滩边背风处挖一两个葫芦型水池(入口用木片做一个只进不出的那种进鱼口造型),外面用石头围一下。每天退潮的时候去抓一下。这个感觉也是一直能提供收益的。

防风布/睡袋/刀/打火石/铁锅 c差不多十样就没有了。大招来了:我会在自己的羽绒服里塞上大量的蘑菇菌丝(就那种喷水就可以一丛丛疯长的)。我玩过种蘑菇,而且我认为生存的必要条件里,采集+种植是大过狩猎的。

因此每天的时间更多应该是把附近的木头砍伐并表面砍烂,然后凿子开口。一般专门种蘑菇的都是在枯木表面电钻打孔,我就凿一个个口子吧。然后种上自己偷偷带的检查也没问题像保暖絮一样的菌丝,三天后假装很惊讶地发现有些地方长出了蘑菇。

正常不带菌丝,这样做只要坚持表面浇水,也很容易出蘑菇。打个四五百个洞,一天搞个一斤蘑菇真的不难,而且蘑菇还可以做干货等冬天吃。这一步成了,后面基本就是吃蘑菇+检查水中陷阱+检查鱼笼这么个状态。

至于实际难度,如果真的像节目中展现的那样,我觉得绝大部分所谓的有一定能力的国人包括我,很难撑的过三天。头几天要是陷阱没有鱼,基本就可以退出了。我最多饿过两天,第二条已经眼睛发黑了,很难想象那些人开头三天怎么熬过去(要勘测地形,搭建房子,无法主动狩猎只能采集等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