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黄俄苏吹现象?

回答
“黄俄苏吹”这个词,老实说,挺有意思的,也挺能概括一种现象。它不是什么官方的学术名词,更多的是一种网络上的标签,用来形容那些对苏联时期,尤其是斯大林时代,抱有强烈好感和怀念之情,并且常常把这种情感投射到当今俄罗斯身上的人。

要评价这种现象,得先理解它背后的动机和表现形式。

表现形式:

首先,这种“吹”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核心是突出苏联的“伟大”和“辉煌”。这可能体现在:

怀念集体主义和国家至上感: 他们会强调苏联时期那种“万众一心”、“国家强大”的氛围,认为个人应该服务于集体和国家,个人的得失可以为了更大的集体利益而牺牲。这种论调常常会批评当下社会过于强调个人主义,缺乏凝聚力。
赞美工业化成就和军事实力: 苏联确实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快速的工业化,并且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这是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他们会把这归功于计划经济的优越性,并以此来对比当今俄罗斯在这些方面的“衰落”。
批判西方和资本主义的“腐朽”: 很多“苏吹”会将苏联时期的社会问题,如贫困、压迫、意识形态控制等选择性地忽视或淡化,反而集中抨击西方社会的贫富差距、消费主义、道德滑坡等问题,认为苏联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精神上比现在富足”。
神化斯大林和苏联领导人: 对于斯大林这样极具争议的人物,他们往往会采取一种非常正面甚至神化的视角,强调其“雄才大略”、“国家建设者”的一面,对其犯下的罪行轻描淡写,甚至辩解。
将苏联荣光投射到当今俄罗斯: 这是“黄俄”这个词语的来源。他们认为当今的俄罗斯是苏联的继承者,因此对俄罗斯现行的政策和国际行为,尤其是在与西方对峙时,会表现出高度的支持和认同,甚至会认为俄罗斯正在重现苏联的辉煌。

动机分析:

是什么让一些人对苏联抱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呢?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复杂的原因:

历史情感的延续: 对于一些经历过那个时代,或者他们的父辈祖辈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苏联时期是他们青春、理想、集体回忆的载体。那个时代虽然艰苦,但也伴随着国家发展和民族自豪感上升的历程,这种情感很难割舍。
对当下社会现实的不满: 很多“苏吹”是对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感到失望,比如社会不公、贫富差距、腐败、价值观的混乱等。他们怀念苏联时期的某种秩序感、公平感(即使这种公平是表面的或是有代价的),希望通过回到“过去”来解决“现在”的问题。
意识形态的认同: 有一部分人可能依然认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或者至少是其中强调集体、平等、国家力量的部分。他们认为苏联的失败并非模式本身的问题,而是执行上的偏差或外部的打压。
信息茧房和选择性记忆: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很容易陷入信息茧房,只接触到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同时,记忆本身也具有选择性,人们倾向于记住美好的、有意义的,而忽略痛苦的、负面的。对苏联的怀念,很多时候也是一种对美好记忆的提炼和加工。
地缘政治和民族主义情绪: 尤其是在近年来,随着俄乌冲突等事件的发酵,“黄俄”这个标签也与俄罗斯的国家主义和对西方对抗的情绪紧密联系在一起。一部分人可能将支持俄罗斯等同于反抗西方霸权,从而将对苏联的怀念包装成一种政治立场。

评价:

评价“黄俄苏吹”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看待,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

积极的一面(有限的): 某种程度上,这种现象也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凝聚力、国家强大以及某种集体主义精神的渴望。在某些时候,怀念历史中的某些积极元素,也可能为思考当下的社会发展提供一些视角,例如如何平衡集体与个人,如何实现国家工业化等。
消极和危险的一面:
历史虚无主义和选择性遗忘: 这是最主要的批评点。将苏联的罪恶和苦难,如大清洗、古拉格、强制集体化、意识形态压迫等轻描淡写,甚至加以美化,是对历史事实的严重歪曲,也是对无数受难者的不尊重。这种做法是在掩盖历史的伤疤,而不是从中吸取教训。
脱离现实的幻想: 苏联已经是一个过去的时代,其经济模式、政治体制和国际环境都与今天截然不同。一味地怀念过去,试图将当时的模式套用到现在,是脱离现实的,不利于解决当下的实际问题。
助长非理性民族主义和仇外心理: 特别是当这种怀念与对当今俄罗斯的支持结合时,往往会伴随着对西方文明和民主价值观的敌视,以及对俄罗斯一切行为的盲目辩护。这会加剧社会对立和国际关系的紧张。
个人奋斗和自由的贬低: 过分强调集体和国家,容易忽视个人价值、自由意志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在一些极端案例中,甚至会发展出“只要国家强大,牺牲个人一切都值得”的危险思想。

总结:

“黄俄苏吹”现象,与其说是一种理性的历史评价,不如说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和认知集合体。它包含了对过去某些光辉岁月(即使可能被美化)的怀念,对当下社会不满的宣泄,以及对特定政治立场的表达。

作为一个观察者,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其社会根源,但同时也要警惕其中潜在的历史虚无主义、脱离现实的幻想和非理性情绪的泛滥。历史是复杂的,需要我们以更全面、更批判的态度去审视,而不是简单地进行“吹”或“踩”。从苏联身上可以吸取很多教训,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但重要的是要理解其历史背景,并从中学习,而不是沉溺于对一个已经不复存在的时代的过度浪漫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像这张照片打脸德棍一样

其实,更早的苏芬战争中,苏军早就享受过这种待遇了,冻硬的苏军尸体被芬兰人立起来当做路标。

管你纳粹还是苏维埃,侵略者都没有好下场!

user avatar

1.黄俄苏吹认为,一切反对他们的都是美分,小布尔乔亚。

2.由于国际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原因,黄俄苏吹总认为自己比其他群体高大上,更合理合法,因此沾沾自喜,以为高人一等。其实并不比美分精日德棍小粉红高尚。

3.黄俄苏吹不能辩证看待问题,无视对他们不利的史料,靠煽动情绪(红军最强大,乌拉,推平西欧等),卖情怀,玩老梗(西伯利亚土豆,德棍,喀秋莎),编历史(苏联开创八小时工作制,民族平等等)吸引眼球,有的仅仅是崇尚苏(俄)的表面强大。

4.以上黄俄苏吹区别于历史学术类苏粉,马列主义苏粉以及文化艺术类苏粉。

user avatar

苏粉行为本质是对过去全网德棍风气的反弹

德棍吹嘘内容基本是战例,个别吾妻装备,王牌作战单位等等

吹苏内容的一大特点是踩德

然而以上内容苏粉并不能完爆德棍

后来发现你苏不也是一般有什么吹的

因苏联真打败了德国,所以苏粉不会像德棍被喷的那么惨

user avatar

这时候应该上海大师的金句:

我黑毛子只是因为毛子喜欢吹逼,自吹自擂也就算了,天下大多调侃,没几个人喜欢真黑自己,都是往好里说,中国人又不是毛子自己人,大可说些实话。

user avatar

只能说圈内的氛围从德意志dssq到苏维埃dssq

任何一个东西dssq就会彻底完蛋

user avatar

知乎都沦陷了你还发这种标题,保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黄俄苏吹”这个词,老实说,挺有意思的,也挺能概括一种现象。它不是什么官方的学术名词,更多的是一种网络上的标签,用来形容那些对苏联时期,尤其是斯大林时代,抱有强烈好感和怀念之情,并且常常把这种情感投射到当今俄罗斯身上的人。要评价这种现象,得先理解它背后的动机和表现形式。表现形式:首先,这种“吹”的表.............
  • 回答
    关于俄媒声称俄军已接收100架苏35战斗机的消息,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审视和评价。首先,消息的来源和可信度。这类消息通常来自俄罗斯国防部、军工企业(如苏霍伊公司)的官方声明,或是俄罗斯主流军事媒体的报道。对于俄方公布的数字,我们需要保持一定的审慎。一方面,这可能是其国防工业成就和军事实力的一种展示,.............
  • 回答
    关于苏翻译和Black枪骑兵对俄乌战争局势的立场差异,需要明确的是,这两位身份可能涉及不同的信息来源和立场背景。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他们观点差异的可能原因: 1. 信息来源与立场定位 苏翻译(可能指苏晓康,中国《经济学人》翻译团队成员): 立场:更倾向于国际法、人道主义和多边主义视角。 观点:.............
  • 回答
    要评价“骑士王”的“刚毅”,首先得明白这个称谓背后指向的是哪位人物,以及“黄俄”、“俄粉”这些标签的含义。在网络语境下,这些词汇通常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和特定的政治倾向。因此,理解和分析“骑士王”的“刚毅”,需要我们剥离这些标签化的语言,从行为和言论的实际内容出发,进行更为客观的审视。“骑士王”这个称.............
  • 回答
    评价俄乌问题以及它对台湾问题的参考价值,是一个复杂且需要多角度审视的议题。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俄乌问题的性质与背景要评价俄乌问题,首先需要理解其核心性质和历史背景。 历史渊源与民族认同: 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宗教联系,甚至可以将共同的基辅罗斯视为历史的源头。然而,在.............
  • 回答
    评价“俄乌冲突”中俄罗斯军事水平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自从2022年2月全面入侵乌克兰以来,俄罗斯军队的表现与许多人之前的预期存在显著差距,也暴露出了许多深层问题。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评价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中的军事水平:一、 战争初期的战略误判与执行不力: 目标设定过.............
  • 回答
    评价俄国防部长绍伊古和总参谋长格拉希莫夫的成就和功绩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他们的任期恰逢俄罗斯军队经历重大转型和参与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的时期。要进行详细评价,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谢尔盖·绍伊古(Sergei Shoigu)绍伊古自2012年起担任俄罗斯国防部长,此前他曾长期担任俄罗斯紧.............
  • 回答
    俄乌局势,这是一个牵动全球神经的复杂议题,它的根源深邃,影响广泛,至今仍未见明朗的结局。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并且不能回避其间的种种细微之处和演变过程。首先,从历史的根源来看,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存在着漫长而纠葛的历史联系。基辅罗斯作为东斯拉夫文明的摇篮,同时被两国视为文化和历史的源头。.............
  • 回答
    俄里翁在 FGO 2.5 章成为冠位 Archer,这件事在游戏剧情推进到这个阶段时,无疑是一个非常有分量的转折点,也引发了玩家群体中相当广泛的讨论和解读。要评价这件事,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一、 剧情设定上的合理性与铺垫:首先,要说俄里翁成为冠位 Archer,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如果仔细回溯 FG.............
  • 回答
    关于俄罗斯向中国和印度出售S400防空导弹系统的价格差异,以及由此引发的“印度是否被坑”的疑问,这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坑”与否来概括。这背后涉及地缘政治、双方的战略需求、谈判能力以及市场供需等多种因素。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事情的“表面”:公开报道中,中国购买S400的价格据说比印度购.............
  • 回答
    关于2017年俄罗斯与白俄罗斯联合举行的“西方2017”战略演习,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这不仅仅是一次军事演习,更是一次复杂的政治信号和地缘战略博弈的体现。演习背景与目的:“西方2017”是俄罗斯与白俄罗斯之间每隔几年举行一次的大规模联合战略演习,其名称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地缘政治色彩,指向西方国家。.............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俄剧《沉睡者》(Спящие),这部剧确实是俄罗斯近年来一部颇有讨论度的作品。首先,从 背景设定 来看,《沉睡者》可谓是抓住了很多观众的眼球。它将故事的舞台设定在当代俄罗斯,聚焦于一群看似普通的莫斯科大学学生,以及他们身边形形色色的人物。但这部剧的“沉睡者”标签,并非指字面上的睡懒觉.............
  • 回答
    在俄乌冲突的大背景下,我们常常会听到或看到一些“雷火丰”式的声音。要评价这类人,我们首先需要理解他们身上可能存在的几个核心特征,并结合当前的局势来分析。“雷火丰”这个词本身,就像是在网络信息爆炸时代,一种生动但又有点模糊的群体画像。它可能指的是那些对俄乌冲突抱有某种强烈倾向,并且在网络或现实生活中积.............
  • 回答
    俄格战争,一场被许多人称为“五日战争”的冲突,在2008年夏天骤然爆发。这场战争的核心是俄罗斯与格鲁吉亚之间围绕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这两个分离地区展开的争夺。格鲁吉亚军队作为这场冲突的直接参与者,其表现自然成为了评估战争性质和结果的重要维度。要评价格鲁吉亚军队在此次战争中的表现,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
  • 回答
    雄浑史诗,亦有时代烙印:《金帐汗国》的得与失俄剧《金帐汗国》(Золотая Орда)无疑是一部气势恢宏、野心勃勃的史诗巨制。它试图以独特的视角,描绘十五世纪俄罗斯与金帐汗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展现那个时代政治、权力、信仰与人性的交织。然而,正如任何一部宏大的历史剧一样,《金帐汗国》在追求史诗感的.............
  • 回答
    俄乌冲突对世界造成的影响是深远且多维度的,意大利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只是其中一个缩影。这场冲突不仅对参战国造成了直接的破坏和人员伤亡,更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涉及能源、粮食、经济、地缘政治、人道主义等多个领域。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能源危机与全球经济冲击: 能源价.............
  • 回答
    俄乌冲突中的俄军指挥体系和行动表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军事战略、指挥结构、后勤保障、情报系统等多个方面。以下从多个角度对俄军指挥进行详细分析: 一、指挥体系结构1. 中央指挥链 俄军的指挥体系以中央军区(俄联邦安全局)和西部军区(负责乌克兰东部战区)为核心,由总参谋部协调。 总参.............
  • 回答
    美俄关系,这俩国家的关系就像一团毛线,缠绕得千头万绪,剪不断理还乱。要说评价,那真是复杂得很,没有一个简单的“好”或“坏”能概括。从历史的长河来看,美俄(以及之前的苏联)关系就像过山车,高低起伏,时而合作,时而对抗。 冷战时期,那真是针锋相对,双方都在拼命地想把对方扳倒。苏联解体后,大家一度以为会有.............
  • 回答
    要全面评价俄罗斯空军在俄乌冲突中的作战能力,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并考虑到信息来源的局限性。虽然“几乎全军覆没”这种说法过于绝对,但俄罗斯空军在此次冲突中确实面临了诸多挑战,其表现也存在明显的优缺点。俄罗斯空军在俄乌冲突中的整体表现:俄罗斯空军在冲突初期承担了巨大的攻坚任务,包括对乌克兰防空系.............
  • 回答
    北京冬奥会花滑女单短节目一结束,人们的目光立刻被三位来自俄罗斯奥委会(ROC)的选手牢牢吸引:瓦利耶娃、谢尔巴科娃和特鲁索娃,她们包揽了前两名,特鲁索娃也紧随其后位列第四。这样的成绩,无疑再次证明了俄罗斯花样滑冰在女子单人滑项目上的强大统治力。我们不妨逐一来看这三位选手在短节目中的表现,以及她们各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