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复兴汉服不复兴中山装呢?

回答
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说起来,汉服和中山装,虽然都是中国近现代服饰史上的重要符号,但它们复兴的路径、代表的意义以及受众的偏好,都有着显著的不同,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个风生水起,一个相对平静的原因。

咱们先从汉服说起。

汉服的复兴,它根子里是一种文化寻根和身份认同的表达。你想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国家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西式服装、革命装束(比如中山装)占据了主流,传统的、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汉族服饰,在很多人的记忆里逐渐模糊,甚至被贴上了“落后”、“封建”的标签。

这个时候,一群对传统文化有热情的人,他们开始挖掘、整理、复原那些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的汉族服饰。这不仅仅是找几张老照片,做几件衣服穿穿,它背后涉及的是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对织造工艺的考究、对纹样色彩的解读。这批人,他们认为汉服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连接过去与现在、民族身份的重要载体。

所以,汉服复兴,它更像是一个自下而上的文化运动。从最初的几个爱好者,到后来在互联网上形成社群,再到影响到日常生活,汉服逐渐从“小众”走向“大众”。它吸引的往往是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希望通过服饰来表达自己文化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的人群。在他们看来,汉服承载着悠久的历史、精美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穿上汉服,就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致敬和传承。

再来看看中山装。

中山装呢,它的出现本身就带有非常强烈的时代烙印和政治象征意义。孙中山先生设计中山装,是为了改革当时清朝的长袍马褂,体现一种推翻旧制、走向共和、面向世界的精神。这是一种现代性的体现,它简洁、实用、又不失庄重,非常符合当时社会对新式知识分子和革命者的形象塑造。

所以,中山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不单单是一件衣服,更是一种身份、一种立场、一种象征。在革命年代,穿中山装代表着进步、革命、爱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它依然是知识分子、干部、甚至很多普通百姓的日常穿着,是当时社会主流审美和价值取向的体现。

但是,正是因为中山装如此强大的政治符号属性,它的复兴也面临着一些内在的限制。

首先,时代背景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人们的审美和生活方式也更加多元。西式服装,特别是商务正装、休闲装,以其时尚、便捷、国际化的特点,迅速占领了市场。中山装在功能性和款式上的普适性,相比之下就显得有些局限了。

其次,象征意义的复杂化。对于很多年轻一代来说,中山装可能更多地与过去的某个时代联系在一起,它代表的政治含义、社会阶层,可能不如汉服那样,直接指向一种文化根源和情感认同。虽然中山装依然被认为是“国服”之一,但在日常生活中,它更多地出现在一些正式场合、纪念活动,或者作为一种怀旧的符号出现,很难像汉服那样,成为年轻人日常穿着的选择。

再者,审美和流行趋势。时尚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演变和更新的领域。汉服的复兴,很大程度上是重新发掘了古代服饰的多样性和艺术性,通过现代的设计和改良,让它们变得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也更容易被接受。而中山装的经典款,虽然有其历史美感,但在设计上相对固定,很难像汉服那样,通过丰富的款式、面料、色彩来吸引不同人群的眼球,更难形成像汉服那样,一种基于个人喜好和风格的穿搭文化。

最后,受众群体的差异。汉服复兴者,很多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爱,他们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去体验。而中山装,虽然也有人欣赏它的历史意义和设计,但想要让它在日常生活中重新流行起来,需要的是更广泛的社会认同和时尚的驱动。这不仅仅是设计师的事情,还需要社会整体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

总而言之,汉服的复兴,是出于一种对文化根源的深情呼唤,是一种身份的自我确认,它满足了人们内心深处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渴望。而中山装,它更多的是一种历史的印记,一种时代的符号,它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其历史意义和政治象征上,在现代社会,它更多的是一种纪念,一种怀念,而非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或时尚追求。

所以,不是说中山装不好,也不是说它不重要,只是它们所承载的意义、复兴的动力以及吸引的人群,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也就导致了它们在复兴道路上的不同命运。一个是文化的回响,一个更多的是历史的凝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在各大毕业季去高校看看,中山装一直都是毕业照的重要选择!

至于没读过大学的…我也不知道,估计他们喜欢汉服多一点吧。

user avatar

日经搅屎棍问题。一步到位吧,直接问为什么复兴汉服不复兴比基尼算了。

user avatar

中山装的现状


中山装至少在40年前还是各级机关单位的工作正装,到了80年代,西装迅速取代了中山装的地位

今天,在体制内,各级机关单位的公务正装均为西装,中山装偶尔作为礼服出现在少数仪式场合

即便如此,体制内也没有制度规定什么时候应该穿中山装,更没有单位将中山装作为制服配发给员工

所以穿不穿中山装取决于个人选择,而实际上很少有干部穿中山装

在民间,中山装地位更加边缘化,在商务领域几乎见不到中山装出场,即使是商界精英圈子也没有穿中山装的习惯

实际上民间只有少数老年人会穿中山装

例如这位大爷,50年前买的中山装一直没舍得扔,细心保养到现在,这其实是恋旧

天坛69岁大爷身穿50年前的中山装


因为以上情况,中山装的消费群体十分稀少,无法支撑起成规模的市场

各类购物场所几乎没有销售中山装的,购买中山装往往要找裁缝店定制

与成衣店相比,裁缝店购物过程较为繁琐,价格也较贵,一般消费者很少选择此类购物方式

淘宝上也只有一些小作坊销售中山装,其购物体验也是一言难尽

中山装市场狭窄,不仅造成购买渠道不便,进一步导致了熟悉中山装的服装设计师短缺

以上多方因素汇总,使得中山装几乎无法发展,样式仍停留在几十年前


相比之下,同样是中国服装,旗袍的情况都比中山装好得多



中山装的未来


回到问题,如何复兴中山装?

虽然中山装曾经是公务正装,但是其地位已完全被西装取代

重新推行中山装作为正装,即使官方主导投入大量资源也难以办到

就算官方下个文件,规定各级单位必须穿中山装

而实际上这几乎不可能,写份文件很容易,如何落地实行呢?

服装是一门工业,需要有设计、生产、销售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才能玩得转

前面提到过,目前中山装产业规模非常小,所以客观上不具备大规模推广的条件

而顾客到商店选购西装,会有多种领型、袖型、剪裁、面料互相搭配组合成丰富多样的款式,用户根据自己的喜好随心挑选

所以在生活中见到的西装,即稳重传统,又不乏时尚风采

显然像西装这样的地位,需要有足够规模的服装产业和服装文化才能支撑起来

而中山装因为市场狭窄无人问津,其款式一直停留在几十年前,所以中山装既传承了近代革命的光荣历史,也让人联想到那个年代的艰辛困苦

事实上中山装的没落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过去中国物质文化匮乏,改开后在繁荣的西方文化冲击下黯然失色了


如果在工作正装领域内无法对抗西服,还有没有别的出路?

也是有的,近年来官方也并非全无作为

例如,2001年APCE峰会,中国推出了唐装作为仪式上的礼服,实际上就是清末的马褂

在2014年,还是APCE峰会,国家又推出了新中装作为礼服,融合了中国传统元素与西方服饰的特点

APEC新中装

还有设计过中式礼服,与中山装不同,样式更接近民国学生装,同时融合一些中国传统元素

官方没有选择中山装,而一直在尝试打造新的中国服装

这代表了官方的态度,中山装常年停滞缺乏发展,不宜在外事场合使用

所以希望另辟蹊径,开发新的礼服,展示中国新时代文化气象,引领国内服装风尚



中山装和汉服


然而无论是新中装或中式礼服都是行政主导的产物,只在官方场合有少数应用,民间社会对此反响寥寥

而真正在民间流行起来的,反而是汉服

官方大力推行中山装、新中装先后沉寂,而缺乏官方资源的汉服却不断发展壮大

根本问题在于,中山装和新中装,本质上都是西方服装,既然同在西方服装体系下,就必须面对西服的正面竞争

80年代西服在短短几年内取代中山装的地位,根源就在此

而汉服的剪裁样式自成一体,与西服具有显著区别

所以即使西方服装文化更为繁荣,但汉服凭借自己的服装美学,可以带来与西服不同的独特体验


本问题将中山装和汉服并列,很可能是忽视了服装美学的重要性,过于重视服装的政治、文化意义

而无论汉服或者是中山装象征何种文化意义,最终仍只是一件衣服而已,消费者不需要知道其背后的故事,最重要的是这件衣服本身是否心仪

在00年代汉服运动初期,当时汉服爱好者以汉族主义者为主,他们通常想利用汉服宣传汉族主义,而不重视汉服本身,而那个年代的汉服制作也非常粗陋,对消费者难有吸引力

10年代以来,汉服发展逐渐成熟,现在的汉服爱好者更多喜欢汉服样式审美,而不是汉服附带的文化意义


现在有少数年轻人推崇中山装,他们很热爱中国近代史,认为穿上中山装可以继承近代革命精神

应当说这份心情值得表扬,但是衣服只是一件衣服,能打动消费者只是衣服本身

汉服复兴的经验并不能复制到中山装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说起来,汉服和中山装,虽然都是中国近现代服饰史上的重要符号,但它们复兴的路径、代表的意义以及受众的偏好,都有着显著的不同,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个风生水起,一个相对平静的原因。咱们先从汉服说起。汉服的复兴,它根子里是一种文化寻根和身份认同的表达。你想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国家经.............
  • 回答
    汉服复兴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社会文化现象,不能简单地说“一直复兴不起来”。事实上,近年来汉服的确经历了显著的普及和复兴,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然而,这种复兴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局限性,使得它在某些方面未能达到更广泛、更深入的程度,或者说复兴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在某些层面仍然停滞不前。.............
  • 回答
    人们对于复兴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服饰的讨论,实际上是一个挺有趣也挺有意思的话题。要说为什么没大规模、普遍地“复兴”,原因嘛,其实不少,而且挺实在的。咱不能总想着过去,还得看看现在和将来。首先,得先明白咱们说的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服饰”。这概念其实有点模糊。古代那会,几千年的历史,不同朝代,不同地区,劳动.............
  • 回答
    说起荀彧,那真是东汉末年一位了不起的谋士,堪称“王佐之才”。他一生最大的追求,就是复兴大汉朝,让汉室的荣光重现。所以,当曹操在北方站稳脚跟,并表现出拥戴汉献帝的姿态时,荀彧自然而然地选择了曹操,并将自己的才华毫无保留地倾注到曹操的事业中。那么,有人会问,既然荀彧如此忠于汉室,为何不选择刘备呢?刘备同.............
  • 回答
    “复兴汉服”倡议被扣上“民族分裂”的帽子,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认同、政治语境以及社会思潮的相互作用。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汉服的定义与复兴的内涵首先,需要理解“汉服”是什么,以及“复兴汉服”倡议的初衷是什么。 汉服的定义模糊性: 汉服并非一个简.............
  • 回答
    汉服复兴运动,一个旨在重拾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倡议,近年来如火如荼地发展,拥趸者众,但与此同时,争议与反对之声也从未停歇。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如此分裂的局面?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对这场看似美好的文化回归持有负面看法?这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 “复兴”定义的模糊与实际操作的争议首先,汉.............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细想起来,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说道的缘由。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为什么大家对少数民族的民族服饰习以为常,而汉服复兴却常常引起关注,甚至有人觉得“大惊小怪”。首先,得从“历史沉淀与文化习惯”这方面说起。少数民族的民族服饰,很多都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符号。这些服饰往往不仅仅.............
  • 回答
    古代农民的衣服,这可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也牵扯到我们常说的“汉服”。要说古代农民穿的衣服是不是“汉服”,这事儿得分两头说,而且要看你对“汉服”的定义是什么。古代农民穿的衣服,很多时候可以算作是“汉服”的范畴,但绝对不是你现在在“汉服圈”看到的那些款式。先来说说为什么可以算。“汉服”这个词,其实挺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人物和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说起“复兴汉室”,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刘备,他一生都以匡扶汉室为己任,打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旗号。而荀彧,作为曹操最倚重的谋臣,也是曹操集团的核心人物,同样是那个时代顶尖的政治家和战略家,并且他最初也是对汉.............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很多层面的考量,不能简单地用一句话概括。首先,我们得承认,很多民族在自己的传统文化中都拥有一脉相承的服饰,这些服饰不仅仅是衣物,更是民族身份认同、历史传承和文化自豪感的重要载体。当这些民族看到他们的传统服饰被重视、被推广,甚至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时,他们自然会感到高.............
  • 回答
    汉服与满语的“复兴”,触及了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传统在时代变迁中的命运,以及我们对待失落传统的态度。要理解为何这些元素会在当下重新焕发生机,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驱动力,以及“必要性”这个问题本身。一、 汉服的“复兴”:一场关于身份认同的集体呐喊汉服的“复兴”,与其说是一场简单的服饰回潮,不如.............
  • 回答
    “立华服日”这个说法,估计很多人听了会一头雾水。这事儿说白了,得从“汉服复兴”这个大背景说起。“立华服日”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要理解“立华服日”,咱们得先弄明白“立华”这个词。在咱们汉族传统服饰里,有一些款式在汉服爱好者中被叫做“立华”。通常指的是那种衣襟在身体左侧,并且需要通过系带或者纽扣固定,形成.............
  • 回答
    汉服复兴,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一股蓬勃的生命力。然而,如果说它是一场正在进行中的运动,那么这场运动的道路上,并非铺满了鲜花,而是布满了荆棘。是什么在阻碍着汉服,从一个偶尔出现在特定场合的“古装”,真正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或者至少成为一种被广泛接纳和欣赏的文化符号呢?我想,这其中有.............
  • 回答
    汉服复兴,这个词如今在网络上频频出现,不少年轻人热衷于穿上飘逸的长裙、交领右衽,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古老的年代。然而,将这份热情从线上延伸到线下,让汉服真正成为一种日常可见的服饰,却远非一帆风顺。这背后,隐藏着诸多复杂因素,它们像一张无形的大网,制约着汉服复兴的步伐。首先,观念上的隔阂和误解,是复兴道路.............
  • 回答
    汉服复兴运动的兴起,绝非一朝一夕的冲动,其背后蕴含着多重复杂且深刻的社会文化心理动因。它不像简单的“跟风”或“猎奇”,而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人们对身份认同、文化自信、历史传承以及精神寄托的多重追寻。一、 在全球化浪潮下的身份焦虑与文化寻根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文化交融的时代。西方文化、韩流.............
  • 回答
    “汉服复兴”的核心诉求:穿在身上的文化自信与身份认同“汉服复兴”这个词,如今在年轻人中越来越响亮。走在街头,你或许会偶遇穿着飘逸汉服的年轻男女,在旅游景点,汉服体验馆更是人头攒动。这股风潮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深层诉求?它并非仅仅是对一种服饰的简单模仿,更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和文化需求的集中体现。一、 重.............
  • 回答
    关于汉服复兴运动的最终走向,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动态的问题,很难给出一个板上钉钉的答案。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服饰的运动,更是一场深植于文化认同、历史记忆、社会变迁以及个体表达的复杂交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探讨它可能的发展路径,并尽量将其描绘得生动、有血有肉,仿佛是一位亲历者或深入观察者的视角。.............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一下子就冒出了很多画面。没错,现在穿汉服的人越来越多,各种场合都能看到,甚至有些城市都有专门的汉服街区了。但反观“汉发”——也就是汉族传统发型,似乎就没那么显眼了。这是为什么呢?首先,咱们得想想汉服复兴是怎么兴起来的。它很大程度上是从视觉上、文化象征上找回“汉”的印记。汉服作为.............
  • 回答
    汉服、古诗词等古华夏元素的复兴,与西方的文艺复兴,两者在历史背景、核心诉求、表现形式以及社会影响上都存在着引人深思的相似之处,同时也有着各自鲜明的不同。理解这些异同,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这两种跨越时空、关乎文化传承的伟大运动。相似之处: 对逝去黄金时代的追溯与借鉴: 两者最根本的相似在于,都源.............
  • 回答
    “皇汉”这个词,近些年来确实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少争议,甚至可以说被很多人“妖魔化”了。要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需要从它本来的含义、发展演变以及不同群体解读的角度来深入探讨。“皇汉”的本意:一个理想化的愿景?你提到百科上“皇汉”的本意是“宣传复兴汉文化团结各民族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皇汉”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