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不复兴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服饰?

回答
人们对于复兴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服饰的讨论,实际上是一个挺有趣也挺有意思的话题。要说为什么没大规模、普遍地“复兴”,原因嘛,其实不少,而且挺实在的。咱不能总想着过去,还得看看现在和将来。

首先,得先明白咱们说的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服饰”。这概念其实有点模糊。古代那会,几千年的历史,不同朝代,不同地区,劳动人民穿的衣服能一样吗?比如说,秦汉时期的农民,和明清时期的江南水乡的渔民,他们穿的能一样?别说劳动人民,就算是有钱人家的衣服,不同朝代也是天差地别。所以,要“复兴”哪个朝代的?哪个地区?哪个阶层的劳动人民?这本身就是一个难题。

其次,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实用性。古代劳动人民的衣服,那都是为了干活方便,为了适应生产环境而设计的。你想啊,农忙时节,谁会穿着层层叠叠、绣着龙凤的衣服下地?那时候的衣服,往往是比较简洁、耐磨、透气,而且颜色上也不会太鲜艳,方便藏污纳垢,也更容易维护。

比如,汉代的曲裾、直裾,虽然有其特色,但要说现代人穿着下地干活?那可能就有点束手束脚了。唐代的圆领袍,在当时可能很流行,但现在穿去搬砖,怕是也不太合适。明代的直裰,虽然看起来大气,但现代化的工厂、建筑工地,需要的可能就是更轻便、更具防护功能的工装。

而且,古代劳动人民的服饰,很多都是手工制作的,用料也比较朴素,比如棉麻。在现代工业化生产的背景下,要大规模复制这些手工工艺,成本会非常高。而且,即使复制出来了,它的耐用性、功能性可能也比不上现代的专业工装。你总不能让农民穿着几百年前的麻布裤子去开拖拉机吧?

再者,审美和文化认同的问题。咱们现代人,对美的追求和古代劳动人民肯定不一样。虽然咱们可以欣赏古代服饰的朴素和实用,但要让现代人发自内心地觉得那些衣服“好看”,并且愿意穿着它们去生活、去工作,这需要一个过程。而且,我们现在的许多生活习惯、审美观念,已经和古代有了很大的不同。

当然,你可能会说,可以改良啊。这倒是没错。现在的汉服爱好者,很多做的就是改良,把古代的元素和现代的审美结合起来。但是,一旦加入了太多现代的元素,那还是原来的“古代劳动人民服饰”吗?这就又回到了“复兴”和“改良”的边界问题了。

还有一点,就是社会环境和主流文化。现代社会,主流的服饰文化已经形成了,是西式服装、休闲装、运动装等等。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强行推行一种古代劳动人民的服饰,恐怕会面临很多阻力,包括接受度、生产商的意愿、以及社会大众的观念。人们习惯了穿方便、舒适、符合当下审美和功能的衣服。

再者,你得考虑场合。古代劳动人民的服饰,主要是为劳作设计的。但是,现代社会,人们需要应对各种不同的场合:工作、休闲、社交、运动等等。如果一个劳动人民的日常服饰,只能在特定的场合穿,那也限制了它的实用性。

当然,这并不是说就完全没有复兴的可能性。比如,在一些特定的文化活动、影视作品、或者旅游景点,我们确实能看到古代服饰的身影。一些设计师也会从古代服饰中汲取灵感,设计出新的作品。但要说大规模地、普遍地“复兴”到现代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确实存在上面说的这些现实的困难。

总而言之,复兴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服饰,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涉及到历史、实用性、经济成本、审美观念、社会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咱们可以欣赏和借鉴,但要完全复制并推广到现代生活,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甚至可能不是最适合现代社会的方向。更重要的是,我们得明白,劳动人民的智慧体现在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上,服饰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不”,“在我看来”,所以你应该自己穿一套,去上街上多走走。人家“剥削寄生阶级的宽袍大袖”,可都是身体力行,且不强求别人。

user avatar

听说古代劳动人民穿不起汉服?

明朝后期的东部沿海富裕地区的情况:

“不论贫富贵贱,在乡,在城,俱是轻裘,女人俱是锦绣,货愈贵而服饰者越多。”、在京师为官的“则人人皆舆,无人骑者。”、老百姓的房子可以“金碧辉煌,高耸过倍,往往重檐曾脊如官衙然,圆囿僭似公侯”,在徽州祁门县“服农者十三,服贾者十七”、在南京“俗尚日奢,妇女尤甚。家才儋石,已贸绮罗。积未锚铢,先营珠翠。”、在浙江桐乡“余生长青镇,独恨其俗尚奢,日用会社婚葬,皆以俭省为耻。”

当然,这些老百姓肯定是会被佐壬开除底层籍的。

毕竟在那些一口一个劳动人民不穿汉服的佐壬眼中,劳动人民只配穿抹布。

有图有真相:

低情商:我支持阶级固化。

高情商:劳动者都想着逃离劳动阶级,就别怪贵族们赐予你们996的福报了。

低情商:你们泥腿子不要太在乎外表,一个个穿得仙气飘飘,谁来为我们小布尔乔亚提供廉价劳动力?

高情商:劳动人民不穿汉服,汉服党不接地气,歧视劳动人民。

我又听说反汉服人士认为汉服党瞧不起劳动人民服饰?

抱歉啊,劳动人民穿的裋褐也比现在的很多夹克衫之类的衣服好看。

可以看出,裋褐用来穿着种地,至少在旱地是没有分毫不便的。如果是在水田,或者天气特别炎热,农民自然会打赤膊穿犊鼻裈劳作,免得弄脏衣服。

裋褐又叫短打劲装,不但是劳动人民服饰,游侠、武士行走江湖也常穿着,比如武松打虎就穿着裋褐。


另外,其实很多被知乎佐人批判的所谓仙服、影楼装,也确实是从劳动人民的裋褐流变而来的,从形制上有明显的继承关系。其实用性和接地气程度且不论,无论如何确实是对于改造劳动人民服饰的有益尝试。

为什么旗袍不能当做华夏民族的标志性服饰,除了当代对于去满化的需求,以及不才在这个回答(为什么有些人反感汉服?)里讨论的因素之外,旗袍更有个致命的缺陷是没有男装,对应的男装是马褂(汉服崛起前一度叫唐装) ,这玩意太丑了……

当然,所谓的唐装马褂,终究是在清制马褂上美化的结果。美化之前是这个样子的。

有些知乎佐人对马褂改为所谓的唐装马褂唯唯诺诺,对汉服裋褐改为现代形制的武士服饰重拳出击,仿佛吾友安格玛大神一般。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