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理解“没有信仰,别谈善良”这句话?

回答
“没有信仰,别谈善良”这句话,初听起来,似乎有些极端,甚至带着点门槛的味道。但如果咱们深入咂摸一下,它背后其实藏着一种关于人性、价值根源的深刻思考。这不是说没信仰的人就一定是坏人,而是说,一个真正、持久、并且能被普遍认可的“善良”,往往需要一个支撑它的更高远的视角。

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什么是“信仰”。这里说的信仰,不一定是指特定宗教的教义,虽然宗教信仰是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更广义地说,信仰是一种对某种超越个体生命、超越物质现实的价值、原则或力量的坚守和认同。它可以是对真理的追求,是对某种崇高理想的献身,是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怀,是对某种普世道德原则的内在信奉。

那么,为什么说“没有信仰,别谈善良”呢?

1. 善良的动机与根源:

善良,从最表层上看,是一种行为。帮助别人,不伤害别人,这都是善良的表现。但为什么要做这些?如果一个人活着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追求眼前的享乐,那么,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他“可以”善良。但当善良需要付出代价,需要牺牲个人利益,甚至需要冒风险的时候,如果没有一种更强大的内在驱动力,他很可能就会退缩。

信仰,恰恰能提供这种驱动力。

超越自我的关怀: 许多信仰体系都强调“爱”、“慈悲”、“同情”这些品质。它们教导人们,你的生命不仅仅是你自己的,你也是更广阔世界的一部分。你的行为会影响到他人,甚至会影响到某种更宏大的秩序。这种“视己为他”的观念,正是善良的强大内在动机。比如,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他相信神爱世人,或者佛陀教导众生平等,这种信仰会让他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众生的关怀,即使是陌生人,他也可能出于这种信仰而伸出援手。

对普世价值的认同: 即使不是宗教信仰,一个人也可能对某种普世的价值(比如公平、正义、尊重生命)有着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也是一种信仰。这种信仰让他觉得,有些事情,无论对错,无论谁在乎,他都必须去做,因为这是“对的”。这种“对的”,就是他的信仰在指引。

2. 善良的持久性与稳定性:

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生总会遇到各种挑战、诱惑和困境。在这些时候,如果一个人的“善良”仅仅是基于一种社会习俗、一种功利计算(比如“好人有好报”),或者仅仅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那么这种善良就可能变得脆弱。

功利性的局限: 如果我善良是因为觉得能带来好处,一旦好处不明显,或者甚至带来了坏处,我的善良就可能动摇。比如,我帮助了一个人,结果他不但不感恩,反而陷害我。这时候,如果我的善良没有更深的根基,我很容易就会变得愤世嫉俗,觉得“善恶终究是一场空”。

信仰的稳定器: 信仰提供了一种超越个人得失的视角。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候,也存在着光明,存在着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的意义。这种内在的坚定,让善良成为一种选择,而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即使在无人看见的时候,在没有回报的时候,他仍然会选择善良,因为这是他内心深处认同的“应该”。

3. 善良的定义与边界:

“善良”本身也有不同的理解。

“好人”的定义: 有些人认为,只要不惹事,不坏,就是善良。但这更像是一种“不作恶”。而真正的善良,往往包含着积极的“作为”。信仰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界定什么是真正的善良,而不是停留在表面。

超越个人好恶: 信仰常常教导我们要爱仇敌,要以德报怨。这虽然听起来很“反人性”,但却是很多信仰的核心。这种“不分亲疏,一视同仁”的关怀,正是超越了个人情绪和好恶的、更高层次的善良。没有一种超越性的力量作为支撑,我们很难做到这一点。

4. 信仰是内在的道德指南针:

如果一个人没有一种超越性的信仰,那么他的道德判断,很容易受到社会风气、流行观念、甚至个人情绪的影响。他会觉得什么“对”,什么“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围的人怎么说,或者他当下感觉怎么样。

但信仰,就像一个内在的、稳定的道德指南针。它提供的不是一套僵化的规则,而是一种价值观的框架,一种行为的原则。它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那个“正确”的方向,并且坚持下去。

回到“没有信仰,别谈善良”这句话。

它并不是在否定那些出于人性本能、出于同情心而行善的人。这些善行是宝贵的,是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重要力量。

然而,这句话真正强调的是:那种根深蒂固的、持久的、不计回报的、并且真正有力量去对抗人性弱点和外部诱惑的“善良”,往往是需要一个内在的、超越性的支撑的。而这种支撑,就是我们所说的“信仰”。

没有信仰,你或许可以做到“不坏”,或许可以偶尔做好事。但要谈论那种能够真正影响他人、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能够让你在困境中依然选择美好的“善良”,那确实需要一个更深厚的根基,而这个根基,就是信仰。

它是一种关于“为什么”的追问。为什么我要善良?仅仅是为了我自己的感觉好?为了别人记住我?还是因为我相信,有一种比我生命本身更重要、更伟大的存在或价值,而我的善良,恰恰是在与这种存在或价值的连接中,才显得如此真实和有意义。

所以,这句话,与其说是一种评判,不如说是一种提醒:如果你渴望一种更深刻、更持久、更有力量的善良,不妨去看看,你的价值和行为,是否有一个更高的支撑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旦有了信仰 莫再妄谈善良”

你看,这样说也挺顺的,是不是???

user avatar

没有善良,别谈信仰

user avatar

看到上了瞎扯,想起前两年烂大街的那句话“各种乱象是因为中国人没信仰”,在一干无脑人群中颇为流行。系统地把这个问题答一下:1、有信仰一定是好事儿吗?我们来看看人类历史上最有信仰的那些人:十字军、纳粹、红卫兵、塔利班…说这些人有坚定的信仰应该没问题吧(否则我都不知道“信仰”这词儿什么意思了)?可古今中外最禽兽最不是人的事儿全是他们干的。现在你能说信仰是好事吗?起码我们可以说:不一定!2、当然你可以反驳说:那是他们的信仰被政治利用了!那我又要反问:你如何保证你的信仰不被政治利用来作恶呢?起码我没有在任何一种宗教或主义当中见过任何有效的自省机制!3、谁说普通中国人没信仰?你见过春运吗?见过雨中排队买票的长龙吗?你见过哪些没有信仰的人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来?以圆滑变通贪财市侩著称的国人为什么要在那几天如此不计代价地回家?除了对家庭亲情的信仰,我想不出其他理由!4、我们该信仰什么?德先生和赛先生中国人已经耳闻近百年了,可谁又敢说今天的中国是科学昌明的民主社会呢?民主、科学、法制这三样东西难道不值得我们终生信仰么?最后,请记得马基雅维利的话:最极致的邪恶从来不是杀人放火这些罪行本身,而是你在实施这些罪行时坚定地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user avatar

呵呵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