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理解巴斯德说的「科学没有国境,但科学家有祖国」?

回答
巴斯德的这句名言:“科学没有国境,但科学家有祖国”是一句深刻而富有哲理的论断,它揭示了科学研究的普遍性与科学工作者的民族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拆解开来,分别探讨“科学没有国境”和“科学家有祖国”的含义,并深入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张力。

一、 科学没有国境:科学的普遍性与共享性

“科学没有国境”这句话强调了科学研究的本质特征:

知识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科学的核心在于探索和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是普适的,不因国籍、种族、宗教或文化背景而改变。例如,万有引力定律适用于地球上的任何地方,也适用于宇宙中的任何地方;化学元素(如氧、氢)的性质是全球一致的。一个实验的原理和结果,无论是在巴黎、北京还是开罗进行,只要条件相同,结论应该是相同的。
方法的普适性与可检验性: 科学研究依赖于一套严谨的方法论,如观察、实验、逻辑推理、验证等。这些方法也是跨越国界的,任何国家、任何背景的科学家都可以使用并重复他人的研究,从而验证其真伪。科学的进步在于对其已有知识的不断修正和拓展,这种修正和拓展也离不开全球科学共同体的努力。
信息的自由流动与交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范围越来越广。国际学术期刊、学术会议、合作研究项目等都为科学家提供了交流思想、分享成果的平台。科学的进步是建立在知识共享的基础上的,没有这种自由的交流,科学发展将变得缓慢甚至停滞。一个重要的科学发现往往会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并被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共同的追求与目标: 科学的最终目标是增进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如疾病、贫困、环境污染等。这些目标是全人类共同的福祉,与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利益紧密相关,但又超越了单一国家或民族的范畴。例如,疫苗的研发、新药的发现、气候变化的应对,都是全人类需要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

二、 科学家有祖国:科学工作者的民族属性与归属感

然而,巴斯德在肯定科学的普遍性的同时,也清醒地指出了“科学家有祖国”这一现实:

科学家是人,有民族身份: 科学家并非飘渺的存在,他们是社会人,拥有自己的国籍,成长于特定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他们的教育背景、语言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甚至包括他们最初的科学兴趣,都可能受到其祖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
科研的根基与依托: 科学研究的开展需要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这些通常是由国家提供的。科研机构、大学、实验室、科研经费、政策支持等,都是国家层面的资源和体系。科学家通常在自己的祖国或所属国家的研究机构进行工作,他们的研究成果首先服务于本国的发展和需求。
服务国家发展和民族利益: 虽然科学知识本身是普遍的,但科学家在运用和发展科学知识时,往往会带有服务本国人民和促进国家发展的意愿。例如,一个国家的科学家可能会优先研究对本国经济、社会或国防有重要意义的课题。科学家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视为对国家的一份贡献,以此来回馈养育自己的祖国。
民族情感与文化认同: 科学家作为普通公民,自然会拥有对祖国的热爱和归属感。这种民族情感可能会影响他们选择的研究方向,或者在国际竞争中激发他们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科学成就为祖国争光,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
科技的竞争与合作并存: 在现实世界中,科技发展不仅仅是纯粹的知识探索,也伴随着国家间的竞争。各国都希望在科技领域取得领先地位,以获得经济优势、军事优势和国际影响力。在这种竞争背景下,科学家自然会被视为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研究成果也可能成为国家竞争力的体现。

三、 “科学没有国境,但科学家有祖国”的深刻含义与辩证统一

这句话的精髓在于揭示了科学研究的普遍性与科学工作者民族属性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张力。

相互促进,而非相互排斥: 这句话并非说科学与祖国是相互对立的。相反,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祖国为科学提供沃土: 一个强大的祖国,能够为科学研究提供稳定的环境、充足的资源和有力的支持,从而培养出杰出的科学家,并推动科学的繁荣发展。
科学反哺祖国: 科学的进步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科学家通过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以解决本国的实际问题,提升国家竞争力,改善民生福祉,从而服务于祖国。
全球视野下的国家责任: 这句话提醒科学家,即使在探索宇宙真理的过程中,也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他们的研究成果虽然属于全人类,但他们有责任将这些知识和技术首先应用于为自己的祖国做出贡献。
保持独立性与批判性: 科学的普遍性也意味着科学家需要保持独立思考和批判性精神,不被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所左右。在科学研究中,事实和证据至上,无论这些发现来自哪个国家,都应该被公正地接受和评价。同时,科学家也应该对本国的科研政策和发展方向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促进科学的健康发展。
呼唤合作与共享: 这句话也间接呼唤国际合作。虽然科学家有祖国,但科学本身没有国境,这意味着各国科学家应该在尊重各自国家利益的同时,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全球性难题,推动全人类的科学进步。例如,在应对疫情、气候变化等问题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需要全球科学家携手共进。
个人选择与时代背景: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科学家与祖国的关系也可能呈现出不同的侧重点。例如,在国家面临危机或发展瓶颈时,科学家可能更倾向于将个人才智和研究方向聚焦于解决国家燃眉之急。而在和平发展时期,科学家可能更侧重于在国际科学前沿进行探索,并为本国积累技术优势。

总结来说,巴斯德的这句话是一份精炼的科学哲学声明,它告诉我们:

科学的价值是普世的,它不应该被民族的藩篱所阻碍。 我们追求的是对宇宙奥秘的认知,这种认知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但科学家作为社会个体,有其民族身份和国家责任。 他们的成长、工作和研究成果,都与他们的祖国紧密相连。他们是国家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理应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贡献力量。

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二选一命题,而是要求科学家在具备全球视野和开放心态的同时,也能不忘本源,回馈养育自己的国家。它是对科学家既要追求科学的纯粹性,又要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深刻的告诫和期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爱国主义者认为,国家对一个公民负有有限责任,公民对他的祖国负有无限责任。

例如,一个公民在海外创业,由于决策失误,导致负债累累。国家没有义务拯救他。

而国家由于经营不善,面临被邻国恶意收购,公民有义务付出生命或至少是付出事业来拯救她。

如果把国家换成公司,把爱国主义换成爱公司主义,大家肯定看不下去,除了某些洗脑公司员工。

我尊敬每一个为国牺牲的英雄,也尊敬每一个为了国家牺牲自己事业毅然回国的科学家。我尊重他们的前提,是他们本没有义务这么做,他们做出了超出自己义务的事情,所以才称之为高尚。

而很多爱国主义者认为,他们这么做,是高尚,也是义务。

如果是义务,就谈不上高尚,如果是高尚,必不是义务。

我不承认任何 成员有义务付出生命和事业的组织,这个组织是党派还是国家,都不可以。

只有一个东西可以让人付出事业和生命,那就是爱。

我热爱这个国家,我才会为她付出生命,而不是因为义务和责任。爱国主义的第一个字,是爱。

而吴先生,无非是对我们中国的爱不够强,而他们家从旧中国那个人吃人丛林社会里拼杀出来,这份爱不够强是正常的。你看祥林嫂的遭遇,如果吴先生没有棋艺傍身,下场未必两样。

几百年前的非洲,白人不用亲自去捉黑人做奴隶,只要挑拨两个黑人部落打架,就会有部落卖给他们俘虏奴隶。他们对非洲同胞这个概念,不熟。白人贩子可恶,黑人们没有同胞意识,也令人唏嘘。

我国几千年来内斗不乱,有不少政客放外族进来以争取自己的利益。国家意识也不强。

我国的国家意识,中华民族意识,可能是从抗日战争开始真正诞生,发芽的。

然后现在,爱国主义教育仍然以我国古代的成就,我国在世界上的排名为主。让小时候的我很奇怪,新加坡这样的小国怎么做爱国主义教育。

我希望有一天,我们因为我们的同胞是最可爱的一群人,一想到他们我们就很高兴而爱国。就像伯里克利在演说中说为什么要热爱雅典一样。

伯利克里的演说节选:为什么不从小就向孩子还原社会的残酷? - 知乎用户的回答
我们爱好美丽,但是没有因此而变得奢侈;我们爱好智慧,但是没有因此而变得柔弱。我们把财富当作可以适当利用的东西,而没有把它当作可以夸耀自己的本钱。至于贫穷,谁也不必以承认自己的贫穷为耻,真正的耻辱是为避免贫穷而不择手段。……

再者,在关于友谊的问题上……我们是独特的。当我们真正给予他人以恩惠时,我们不是因为考虑我们的得失才这样做的,而是由于我们的慷慨,我们不会因为这样做而后悔。因此,如果把一切都联系起来考虑的话,我可以断言,我们的城邦是全希腊的学校……

这就是这些烈士为它慷慨而战、慷慨而死的一个城邦,因为他们只要想到丧失了这个城邦,就会不寒而栗。


在论坛里一口一个河南骗子滚出的人,也是「爱国主义」叫的最响的那批人。我不赞同这种爱国主义。

真正的爱国,就是努力做一个温暖的人,一个真正的好人,让身旁的人觉得,由这样的同胞构成的国家,值得浴血奋战。

user avatar

昨天吴清源的国籍之争一起,我便翻出

@金晨羽

关于的

Fritz Haber

的专栏文章又唏嘘了一遍。哈柏信奉的就是「科学没有国境,但科学家有祖国」。他的技术帮助德国在一战中支撑了很久,同时也帮助德国制造了毒气。他将祖国作为最高道德准则,可是他的妻子和儿子因此自杀。你可以恨他,但你如今不挨饿,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哈柏的固氮法。

是的,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但是爱不爱祖国,是否把祖国放在最高位置,还是放在事业、家庭之下,这是一项私人的选择。这些本不应该是矛盾艰难的选择,是万恶的战争和荒唐的政治逼迫人们做出一个选择。扪心自问之后,试想我自己处在这样极端的状态下,我觉得他们怎么做我都是可以接受的。就算他们抛弃祖国,失去尊严,

我也赞美他们活下去的勇气

巴斯德选择了祖国,我敬重他。

哈柏选择了祖国,我敬重他。

阿廷

选择了家庭,我敬重他。

吴清源选择了围棋,我敬重他。

郭沫若选择了迎合,我敬重他。

我们没有资格评价他们的选择,不是因为他们的成就,而是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他们的痛苦。

就算那千千万万的小人物的各种选择,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生死抉择的人,都没有资格评价。

希望今后没有人会被迫做这样荒唐的选择,「祖国」不应该绑架任何人。

==

评论区许多人问,那道德在哪里?是非曲直在哪里?我觉得这终于是问对了。如果一切都说得清是非该有多好,可惜没这么简单。对上面这些人,有几个确实不符合我的道德,许多作为我也无法接受,但我不仅原谅和理解,还要赞美并敬重。唯一可恶的,是政治。

至此匿名,谢谢抬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