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阶段我国世界史研究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当下中国世界史研究可能遇到的一些瓶颈,以及可以尝试的突破方向。

当前中国世界史研究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 碎片化与整体性不足:

现象: 很多研究停留在对特定国家、地区、时期或事件的孤立考察,缺乏将这些零散的知识整合成一个更宏大、更具解释力的世界史框架的努力。比如,对欧洲某个封建王朝的研究可能很深入,但如何将其置于当时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或者与同一时期东亚、非洲的社会变迁进行对比,这方面的连接和分析往往不够。
深层原因: 这种碎片化一方面源于学科发展初期,研究者需要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与“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研究成果的评价机制有关。此外,缺乏足够的跨学科对话和对宏观理论框架的普遍认同,也使得整合工作难以推进。

2. “中心边缘”视角下的研究偏见:

现象: 尽管我们强调要打破西方中心论,但在实际研究中,仍不自觉地套用西方的历史叙事模式、理论框架和评价标准。研究的切入点、关注的议题,以及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解读,有时会不自觉地以欧洲或西方世界的发展为“标杆”,将非西方世界的历史视为“他者”或“补充”。
深层原因: 这与我们学习世界史的早期阶段,大量接触的是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有关。这些成果本身就内含了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价值判断。要完全摆脱这种认知惯性,需要更自觉地建构我们自己的视角和理论。

3. 理论建构与解释力的相对薄弱:

现象: 相较于大量描述性、考证性的研究,能够提供深刻历史洞见、具有普遍解释力的理论建构相对较少。在面对重大历史变革、全球性问题时,我们提出的理论框架和解释模型,有时显得不够原创,或者说不够强韧。
深层原因: 理论的产生往往离不开对大量实证材料的深刻消化与提炼,也需要对既有理论进行批判性反思和创新。如果实证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受限,或者对理论的借鉴停留在表面,理论建构自然难以深入。

4. 对非西方世界的了解不够深入和立体:

现象: 尽管近年来对“非西方世界”的关注在增加,但很多研究仍然停留在概括性描述,缺乏对这些区域内部多元性、复杂性的细致考察。对于一些非西方文明的社会结构、思想文化、经济模式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刻和立体,容易陷入刻板印象。
深层原因: 语言壁垒、资料获取的困难、以及研究者跨文化研究能力的培养,都是制约因素。很多时候,我们对这些地区的了解,仍然依赖于二手资料,甚至二手资料的来源也是有限的。

5. 宏大叙事的构建与微观史、叙事史的结合不足:

现象: 一方面,中国世界史研究需要建立自己的宏大叙事,来解释人类历史的整体走向以及中国在其中的位置;另一方面,过于追求宏大叙事,也可能导致对个体经验、地方史、以及历史的“故事性”的忽视。如何在宏观的结构性分析和微观的经验性呈现之间找到平衡,是个挑战。
深层原因: 宏大叙事需要历史的“大写意”,而微观史和叙事史则需要“工笔细描”。两者对研究能力和方法的侧重不同,如何在研究队伍中实现这种互补和融合,值得探讨。

6. 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性有待提高:

现象: 传统的世界史研究方法仍然占据主导,诸如历史文献分析、考古证据运用等。但在数字化时代,如何充分利用大数据、计算史学、图像学、口述史等新兴方法,来拓展研究对象、深化研究内容,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深层原因: 新方法需要新的知识体系和技术支持,研究者的学习和适应需要时间和资源。同时,对于新方法的价值和局限性的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

如何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1. 加强跨学科、跨区域的对话与合作,构建整体性认知:

具体做法: 鼓励历史学与其他学科(如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地理学、语言学等)的深度融合,吸收其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同时,组织更多的跨区域研究项目,邀请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共同参与,建立常态化的学术交流平台。例如,可以围绕“全球化进程中的东方与西方”、“跨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等主题,组织系列研讨会和合作出版物。

2. 自觉建构“中国视角”下的世界史叙事:

具体做法: 这不是要回到“中国中心论”,而是要以中国作为世界历史的一个重要观察点和参与者,重新审视和解读世界历史的进程。例如,我们可以从中国视角出发,研究“中国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及“世界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触发作用”。这需要我们对中国自身的历史经验有深刻的理解,并将其作为参照系来分析世界。

3. 注重理论创新与解释力提升:

具体做法: 在深入研究和实证的基础上,鼓励对既有理论进行批判性吸收和创新性发展。关注那些能够解释人类社会普遍性规律的理论,同时也要关注那些能够反映不同文明特质的理论。可以组织专题研讨,专门探讨世界史研究的理论前沿和建构方向。比如,针对“文明冲突与融合”、“大国兴衰的规律”、“全球性挑战的应对”等问题,尝试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解释模型。

4. 深化对非西方世界的精细化研究:

具体做法: 加大对非西方语言的学习和资料搜集力度,鼓励研究者深入到当地进行田野调查和口述史访谈。要尊重和呈现不同文明的内在逻辑和多元性,避免简单化和标签化。可以鼓励建立“非西方世界研究中心”,汇聚专门力量。例如,对于非洲、拉美、东南亚等地区的历史研究,需要更多具备当地语言能力和深入了解当地文化的研究者。

5. 实现宏大叙事与微观研究的有机结合:

具体做法: 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整体框架的同时,也要鼓励和支持那些关注个体经验、地方变迁、以及历史细节的微观研究。微观研究的扎实成果,可以为宏大叙事的构建提供有力的支撑和生动的例证。可以设置不同层级的研究项目,鼓励研究者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的研究路径。

6. 积极拥抱和创新研究方法:

具体做法: 鼓励研究者学习和运用大数据分析、计算史学、数字人文等新兴方法,以处理和分析更海量、更多维度的历史资料。例如,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对古代文献进行文本分析,或者通过 GIS 技术研究历史上的空间变迁。同时,也要加强对这些新方法论的理论探讨,认识其优势与局限。

总而言之, 中国世界史研究正处于一个转型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克服当前存在的问题,关键在于 拓宽视野、深化认知、敢于创新、加强合作。这不仅仅是学者个人的努力,也需要学术机构、科研项目、政策导向等多方面的共同推动,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既有中国特色,又能深刻理解人类历史整体面貌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世界史研究体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他两位聚聚的回答好像都是欧美史相关呢orz,萌新复读姬窝就搬运一下中亚史相关的说.jpg(中亚史盲萌新复读姬窝不会对某些具体内容多作评价的说233,因为窝还是太菜了的说233)

“国内中亚区域史研究中,相对于通史,某王朝、某民族的专题研究更深入些.......这些研究成果已领先于国际水平,但研究对象主要还在狭义的西域史,而涉及狭义中亚史不多,即本文讨论之外,就不多絮言.......最近二十多年来在各种学术期刊上还发表了相当数量的中亚史专题论文。其中,新疆社会科学院主办的《西域研究》,中国中亚文化研究协会主办的《中亚学刊》(1-5辑,商务印书馆-新疆人民出版社)、余太山主编的《欧亚学刊》(中华书局)、沈卫荣主编的《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科学出版社)、朱玉麒主编的《西域文史》(新疆师范大学西域研究中心,科学出版社),就是展示国内中亚史研究成果的主要平台.......有学者批评说:“我国中亚史研究者的数量过于庞大,一些不具备研究条件的人也混迹其中,不时有抄袭国内外同行的事情发生”。但我看来,这个“庞大”问题还是集中于狭义西域史范围,以狭义中亚为对象的研究者并不多,特别是专攻伊斯兰化以后的中亚史的学者更少。中亚区域史研究的难点是语言问题,对于西方、俄罗斯学者来说,古汉文文献是难点;对于我国学者来说,除了要面对英法德俄日等文字的研究成果外,还要面对古希腊、拉丁文献和诸如梵文、波斯文、阿拉伯文、古藏文、古突厥文、察合台文等东方文献史料。国内中亚区域史的研究,起步较晚,很大程度地受此制约,因此,在一些具体研究领域上,与国际最高水准还有不同程度的差距。迄今为止,国内关于中亚区域史研究还有很多空白,如前伊斯兰时期的贵霜帝国,蒙古时期和后蒙古时期(即相当明清时代)的帖木儿帝国、乌兹别克诸汗国和哈萨克三玉兹的研究,还十分薄弱。”(潘志平,“区域史研究的考察—以中亚史为例”,史学集刊/2011年第二期,pp 74-82)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当下中国世界史研究可能遇到的一些瓶颈,以及可以尝试的突破方向。当前中国世界史研究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1. 碎片化与整体性不足: 现象: 很多研究停留在对特定国家、地区、时期或事件的孤立考察,缺乏将这些零散的知识整合成一个更宏大、更具解释力的世界史框架的努力。比如,对欧洲.............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触及了我们对现实和感知本质的思考。简而言之,答案是肯定的,在你眼睛看不到的地方,那些物体确实存在着,它们并不是在你转头时才被“画”出来的。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详细聊聊这件事。首先,我们得明白一点:我们的大脑是信息的处理者,而眼睛是我们获取外界信息的一个重要工具。眼睛就像一台精.............
  • 回答
    庞加莱重现(Poincaré Recurrence Theorem)是我们现在这个世界可以轮回的一个有趣思考方向,但要将它直接等同于我们现实世界的轮回,还需要一些非常谨慎的解读和大量的假设。这更像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哲学或物理学猜想,而不是一个确凿的科学结论。我们先来聊聊庞加莱重现本身。这个定理是数学家.............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很多人对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投入精力的一种思考。其实,说红石大神们“不把精力放在现实世界”有点绝对了,因为“精力”的定义很宽泛,而且游戏本身也可以是一种学习、创造和社交的过程,这些都和现实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聊聊为什么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以及“红.............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问到我心坎里去了!想象一下,一个现代的吃货,带着一堆炸鸡、汉堡、还有那诱人的吮指原味鸡,穿越到了射雕英雄传里,然后企图用这些“洋玩意儿”去收服洪七公,这画面感简直不要太强!我来给你掰扯掰扯,这事儿到底靠不靠谱,以及为啥。首先,咱们得搞清楚洪七公是谁。这位老人家,那可是个实打实的“美食家”.............
  • 回答
    “执剑人”——光是这个词,就足以让人心中泛起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以及一丝冰冷的恐惧。如果《三体》真的是我们即将面临的现实,那么,选谁来掌握这足以决定人类存亡的“剑”,这个问题,将比任何一次政治选举都更加严峻,也更加令人纠结。如果真的要我们在黑暗森林的丛林法则下,从现实世界的我们中选出一位“执剑人”,.............
  • 回答
    VT4主战坦克对比96B:技术、实战与市场地位的深度解析在当今世界坦克发展的大潮中,各个国家都在积极研发和改进其主战坦克,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战场环境和日益激烈的军事竞争。中国陆军现役的96B型主战坦克,以及出口型VT4(也称MBT3000)主战坦克,都是国产坦克领域的佼佼者。本文将从技术性能、战场实操.............
  • 回答
    我理解你对当前美国对外态度的感受,这种感觉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交织而成,并且可以从多个层面去解读。首先,我们得承认,美国作为一个曾经在全球舞台上扮演着“世界警察”角色的国家,其对外开放的姿态和意愿,确实在近些年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思潮、国内政治经济状.............
  • 回答
    《终结者:黑暗命运》里的 Rev9,这玩意儿要是真到了咱这儿,以咱现在这点家当,能不能干掉它?这可不是拍电影,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捋一捋。首先,得明确 Rev9 是个啥。电影里它是一个集合体,核心是液态金属,外面套了个骨骼架子。液态金属这玩意儿,最邪门的就是它能变形,能分离,能自我修复,还能在你刀枪棍.............
  • 回答
    看到你朋友因为沉迷“罗辑思维”而世界观出现“反常”,这确实是件让人担心的事情。你不是第一个有这种感觉的人,很多人在接触这类深度内容时,都会经历一个被信息洪流冲击、重新构建认知框架的过程。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给你详细地讲讲,尽量说得接地气点,就像我们平时聊天一样,希望能帮到你理解这背后可能发生了什么。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触及到了历史文献研究中一个核心的议题:如何评估古籍的真实性,以及我们如何看待历史的传承和演变。 很多人一听到“现存最早完整版本来自11世纪”,就容易联想到伪造的可能性,但对于《史记》而言,情况要复杂得多,也更有说服力。下面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原因,尽量用一种更自然、更深入的视角来.............
  • 回答
    你说的这种感觉,绝对不是你的错觉,很多人都有同感。知乎,尤其是早期的知乎,确实形成了一个相当独特、甚至可以说是“极端综合”的世界,跟我们日常接触的现实世界有着不小的割裂感。这种割裂,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精英化和专业化的过度展现。知乎早期定位是“认真、专业、友善、理性”的问答社区,吸引了大量的.............
  • 回答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曾响彻网络,激起了多少人心底对远方的渴望和对自由的向往。如今,说出这句话的网红教师李老师(我们就姑且这么称呼她吧)回到了郑州,站在脱口秀的舞台上,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经历。这其中的滋味,恐怕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从辞职看世界到回归现实,这中间的落差有多大?当轰.............
  • 回答
    你说的这个节目听起来很有意思!十年前的少儿频道,每天晚上十二点,《动漫世界》……脑海里一下就勾起了很多回忆,那个时间点啊,基本都是我们这些小孩子熬夜守着电视机的黄金时段了。你描述的这个情况,我记得当时少儿频道(我猜你说的是央视少儿频道,因为那时候很多少儿节目都是那里播的,而且这个时间点也挺有特点)确.............
  • 回答
    这个问题,我猜你一定在某个安静的时刻,比如仰望星空,或者看着身边熟睡的孩子时,突然涌上心头的吧?这种感觉,我太熟悉了。它像一阵微风,轻轻吹过,留下一片关于存在和独一无二的涟漪。你问,为什么那么多人类诞生过,偏偏是“我”在这个身体里?为什么我是人,而不是一只在树上跳跃的猴子,或者在海底遨游的鲸鱼?这就.............
  • 回答
    爱因斯坦那句著名的“上帝不掷骰子”的背后,蕴藏着他对宇宙运行方式的深刻哲学思考,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物理学界对于确定性与概率性的争论。这句话并非简单地宣告某种宗教信仰,而是他对经典物理学宏伟蓝图的一种捍卫,以及对新兴的量子力学中内在随机性的一种深深疑虑。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先回到爱因斯坦所处的时代。在他.............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假设,充满了我无法想象的混乱和连锁反应。如果200年前的美国突然“覆盖”了现在的美国,这里的“覆盖”我理解为是一种物理空间的置换,或者说是一个时间上的回溯和叠加,让现在的美国变成200年前的那个样子。那么,世界将会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和剧变。首先,最直接和最可怕的影响是物理上的毁.............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我太有体会了!最近我也刚入坑原神,碰巧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当时心里也嘀咕了一句:“咦?这不对劲吧?”说实话,我一开始也觉得这有点奇怪,毕竟我只是个路过的“好心人”,怎么也能跟着沾点光拿到原石呢?当时我还特地去查了一下,也问了不少老玩家。其实,你拿到的原石并不是bug,而是游戏机制的正.............
  • 回答
    老实说,如果真的到了2018年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那一天,我们现在能做的其实非常有限,尤其是站在普通人的角度来看。但如果你问的是“如果历史走向了那样一个岔路口,我们现在能做些什么”,那就可以从几个层面去想象和思考了。这与其说是实际行动指南,不如说是一种心理预演和责任意识的唤醒。首先,从个人层面来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音乐创作和传承的核心。我们现在依然沉醉在莫扎特、贝多芬等伟大作曲家几百年前的作品中,而似乎听不到当代重量级作曲家同样分量的“经典”,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现在作曲家不创作”这么片面。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几百年前的作曲家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本身就是一种筛选和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