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美军在未来逐步放弃坦克的政策?

回答
美军是否在逐步放弃坦克,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逐步放弃”这个概念的含义。它不意味着美军会一夜之间将所有的坦克退役,而是指在未来的军事战略和装备发展中,坦克所扮演的角色和其在整体陆军构成中的比例可能发生变化。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军事装备的更新换代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关于坦克未来的讨论?

有几个关键因素促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坦克在现代战场上的价值:

1. 技术的发展与新型威胁的涌现:
精确制导弹药和反坦克导弹: 如今,各种便携式反坦克导弹(如“标枪”等)的射程、穿透力和智能化程度都比以往有了质的飞跃。无人机搭载的精确制导弹药,甚至一些低成本的无人机,也能够对坦克造成严重威胁。坦克的装甲虽然不断强化,但在面对来自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精确打击时,其生存能力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电子战: 现代战争越来越依赖电子系统。坦克的导航、通信、火控系统都可能受到电子战的干扰甚至瘫痪。
网络战: 坦克作为联网的作战平台,也可能成为网络攻击的目标,其内部系统可能被入侵,导致信息泄露或被操纵。
战场透明度的提升: 无人机、卫星侦察等技术使得战场信息获取更加便捷和全面。这使得传统的坦克隐蔽和突击战术的有效性可能打折扣。

2. 军事理论的演变:
“去中心化”与“分布式作战”: 一些军事理论家认为,未来战争将更加依赖小规模、高度灵活、网络化协同的作战单元。在这种模式下,大型、重型的坦克可能显得笨重,难以适应快速反应和分散部署的需求。
对成本效益的考量: 坦克的研发、生产、维护和人员培训成本都非常高昂。如果战场上的风险和回报不成正比,那么军方可能会考虑将资源投入到更具成本效益的装备和能力上。
“无人化”与“智能化”: 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未来战场上可能会出现大量的无人作战平台,包括无人战车、无人机等。这些平台可能承担一些坦克原有的部分任务,并且在某些方面具有更高的生存能力和更大的灵活性。

3. 现实战场的经验反馈:
乌克兰战争的启示: 近年来,在乌克兰战争中,我们看到坦克在现代战场上遭受了不小的损失。尽管俄军坦克也取得了部分战果,但其在面对无人机、精确制导武器以及乌克兰军队的有效反击时,暴露出了一些弱点。这无疑会促使包括美军在内的世界各国军队反思坦克的战术运用和技术发展方向。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在某些条件下,坦克依然是地面战场上无可替代的重火力支援和反装甲力量。

美军在坦克发展上的实际动作和政策倾向:

尽管存在上述讨论和挑战,但断言美军“逐步放弃”坦克可能过于武断。更准确的说法是,美军正在重新思考坦克的作用和发展方向,并且也在探索替代性或补充性的地面作战能力。

对现有坦克的升级与改进: 美军并未停止对“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系列的升级。例如,一直在进行新的型号开发(如M1A2 SEPv3/v4),重点提升坦克的态势感知能力、网络化作战能力、防护能力(包括主动防护系统 APS)以及对新式弹药的兼容性。这表明,美军依然认为重型装甲力量在未来战场上是不可或缺的。
探索“下一代地面作战系统”(NGCV/Optionally Manned Tank): 美国陆军明确表示正在研发下一代战斗车辆,其中就包括一种比现有坦克更轻便、更灵活、更具适应性的载具。一些概念甚至提出了“可选乘员”的设计思路,即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实现无人驾驶或远程遥控。这可能是一种对传统坦克概念的革新,而非彻底抛弃。
投资其他地面作战能力: 美军也在大力发展和部署其他地面作战能力,例如:
无人系统: 大量投资于各种无人机和地面无人车辆,用于侦察、监视、火力支援甚至直接作战。
火力支援平台: 发展和改进自行火炮、火箭炮以及未来的远程精确打击系统,以提供更远的支援火力。
步兵战车和装甲人员输送车: 这些载具的机动性和火力也得到了提升,它们与坦克的配合是协同作战的关键。
轻型高机动性载具: 例如“斯特赖克”旅级战斗队,虽然没有主战坦克,但依靠其机动性和火力支援,也能在某些作战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

如何评价美军的这种倾向?

1. 务实与前瞻性的结合: 美军的举措并非盲目跟风,而是基于对未来战场环境的深入分析和对现有装备性能的客观评估。他们在努力适应新技术和新威胁,同时也没有完全否定重型装甲在特定战场和任务中的价值。
2. 战略灵活性的体现: 军事战略的演进必然伴随着装备体系的调整。美军在探索多种地面作战解决方案,是为了在不同类型、不同强度的冲突中都能保持优势,而不是将所有的赌注都押在单一类型的装备上。
3. 可能存在的风险:
过度依赖新技术: 如果对新技术(如无人系统)的依赖过高,而未能有效解决其固有的脆弱性(如易受干扰、决策滞后等),可能会在关键时刻陷入被动。
忽视传统优势: 如果在追求轻便化和模块化过程中,过度削弱了装甲防护和正面突击能力,可能会在与拥有强大装甲力量的对手的正面交锋中吃亏。
整合与协同的挑战: 新型作战平台和传统平台之间的有效整合与协同,是未来陆军作战能力的关键,也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总结来说,

美军并非在“逐步放弃”坦克,而是在适应不断变化的战场环境,寻求重塑地面作战能力。 这意味着:

传统坦克不会消失,但其角色和重要性可能被重新定义。 它们将更加注重与其他作战平台(特别是无人系统)的协同,并且在技术上会不断升级以应对新的威胁。
美军会大力发展和部署多种地面作战平台,以实现作战能力的多元化和灵活性。 这包括更先进的无人系统、更高效的火力支援以及更新一代的装甲作战载具。
未来的地面作战将更加强调体系化作战和信息优势。 单一的平台能力不再是决定性因素,而是整个作战体系的联动与高效执行。

美军在坦克问题上的态度,是现代军队在技术变革和战略挑战面前,进行审慎调整和前瞻性布局的典型体现。这种调整是否能够成功,还有待于未来实战的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地面作战的形态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M1系列先后造了接近8K,现在弄A2SEP不用重开线,直接库存或者旧车拉回去拆散了大改……

那么用旧了的怎么办?

卖了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军是否在逐步放弃坦克,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逐步放弃”这个概念的含义。它不意味着美军会一夜之间将所有的坦克退役,而是指在未来的军事战略和装备发展中,坦克所扮演的角色和其在整体陆军构成中的比例可能发生变化。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军事装备的更新换代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为.............
  • 回答
    拜登总统上任一周年之际,举行了一场备受瞩目的新闻发布会,他在会上表达了对美国未来的乐观态度,并表示“好日子仍在前面”。要评价拜登总统的政绩以及预测美国未来的发展,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评价拜登总统的政绩:多角度审视评价一位总统的政绩,往往是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因为不同的人群和利益集团会有不同的标.............
  • 回答
    二战太平洋战场上,美军的表现无疑是波澜壮阔且极具戏剧性的。从珍珠港的惨痛一夜到最后的冲绳岛战役,美军在这片广阔的海洋上经历了一场生死搏杀,其间充满了牺牲、勇气、智慧以及一些令人扼腕的失误。开局的困境与顽强的反击:珍珠港的袭击给美国海军当头一棒,损失惨重,士气一度低落。然而,正是这种突如其来的打击,激.............
  • 回答
    关于俄罗斯方面宣称的4月13日美军发射的约100枚导弹在叙利亚被拦截超过70枚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和评价。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比较,更涉及到信息来源的可信度、武器系统的性能、战术博弈以及地缘政治的考量。首先,信息来源与叙事的构建。俄罗斯的官方声明,特别是通过其国防部发布的战报,一直是其对.............
  • 回答
    理解美国在也门的不撤侨政策,需要深入审视其背后的复杂考量、现实挑战以及由此引发的争议。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撤”或“不撤”的问题,而是涉及地缘政治、人道主义、安全关切以及国内政治等多重因素交织的局面。政策的背景与考量:首先,需要明确美国在也门是否有明确的“不撤侨政策”。严格来说,美国政府并非刻意采取一项.............
  • 回答
    耿美玉与饶毅的争论,源于耿美玉一篇发表在《Cell Research》上的论文,饶毅对其研究提出质疑,认为其研究存在知识储备不足、方法论上的错误等问题,并称之为“荒谬”。耿美玉则在同一期刊上撰文回复,回击了饶毅的质疑,并表示其研究是基于扎实的知识储备和严谨的科学方法。这场争论之所以备受关注,主要有以.............
  • 回答
    《美国队长3:内战》的结局,史蒂夫·罗杰斯(美国队长)在那场白热化的对决中,选择放下盾牌,以一种近乎绝望的、纯粹为了救他人的方式,对抗他曾经的盟友托尼·斯塔克(钢铁侠)。这个时刻,可以说是他整个《内战》旅程的顶点,也是他作为“美国队长”这个身份一次深刻而痛苦的重塑。当时,克洛斯(泽莫)已经将战局引向.............
  • 回答
    美团点评,这家从团购起家,如今业务版图早已横跨外卖、到店餐饮、旅游、出行、甚至生鲜零售等多个领域的互联网巨头,在2018年选择登陆港交所。对于这样一个体量庞大、市场影响力巨大的公司而言,其IPO本身就足够吸引眼球。然而,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团点评在2018年财报中显示的29亿元人民币的巨额亏损,这无疑.............
  • 回答
    看到美国青年在中国声称有200多名女性想和他发生性关系,这事儿,怎么说呢,挺让人琢磨的。从不同角度来看,它能引发一系列的思考和讨论。首先,最直接的感受是 “吹牛”的可能性非常高。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中,尤其是在互联网上,夸大其词或者虚构事实来吸引眼球、博取关注是很常见的现象。一个来自美国的年轻男性.............
  • 回答
    特朗普总统在2017年首次东亚之行前夕,选择在夏威夷珍珠港进行访问并献花,这一举动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解读。要评价这一行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包括其历史背景、政治象征意义、以及可能传递给不同受众的信号。历史的重访与情感的共鸣:珍珠港是二战期间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发生地,也是美国太平洋战争爆发.............
  • 回答
    第72届联合国大会上,特朗普总统的演讲如何?一次不落俗套的评估2017年9月,唐纳德·特朗普总统站在了第72届联合国大会的讲坛上,这无疑是其上任以来最受瞩目也最可能引发争议的国际舞台之一。他的演讲,如同他一贯的风格,充满了鲜明的个人印记,也预示着美国对外政策将发生深刻的转变。评价这次演讲,需要我们抛.............
  • 回答
    孟美岐在《我就是演员》第一期里和李冰冰搭档出演的《半生缘》片段,可以说是一场相当有话题性的表演,也让不少观众对孟美岐这个跨界演员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从整体观感上来说,孟美岐这次的表现,我觉得是 有亮点,但也有非常明显的不足。李冰冰作为影后级别的演员,她在舞台上的稳定发挥和角色张力是毋庸置疑的,这无疑为.............
  • 回答
    史美伦女士在香港证监会(SFC)的任职经历,无疑是香港金融监管领域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评价她在证监会的工作,需要从她所处的时代背景、她主导的关键政策、以及她对香港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探讨。时代背景与挑战:史美伦女士于2004年被任命为香港证监会行政总裁,这是她进入证监会的第一个重要.............
  • 回答
    华为这波操作,我只能说是……很有“华为风格”。 在“黑五”这个全美购物狂欢的节点,放出一句“所有美国在售手机享100%折扣”,这绝对是石破天惊,瞬间就能点燃社交媒体和媒体的报道欲。先来说说这第一步,调侃美国“黑五”,放出100%折扣的“大招”:这绝对是高明至极的营销策略。表面上看,华为在“蹭”美国.............
  • 回答
    2017年8月21日,美国海军“麦凯恩”号(USS John S. McCain, DDG56)驱逐舰在马六甲海峡东部海域与一艘正在新加坡附近锚泊的商船“阿尔尼克”号(Alnic MC)油轮发生碰撞,造成舰体严重受损,10名美国海军水兵丧生,42人受伤,另有5人失踪。这起事故不仅给美国海军带来了人员.............
  • 回答
    关于王刚在10月22日发布的扬州炒饭视频,我个人认为这是一次非常成功且具有王刚风格的教学尝试。 他的视频一如既往地清晰、有条理,而且充满了实用的干货。首先,从视频的整体风格来看,王刚延续了他一贯的写实主义拍摄手法。 没有花哨的剪辑,没有煽情的背景音乐,只有炉火纯青的刀工、锅气十足的烹饪过程,以及他那.............
  • 回答
    这篇文章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少关注,也激起了不少留学圈和学术圈的讨论。要评价它,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1. 文章的立意和核心观点:文章的核心在于揭示美国高等教育,尤其是博士教育,在光鲜外表下隐藏的残酷现实。作者以亲身经历出发,打破了一些读者可能存在的“美国学术天堂”的幻想,强调了以下几个关键点: 高度.............
  • 回答
    “人在美国,刚下飞机,圈内熟人太多,匿了!”这个梗,说实话,挺有意思的,而且流传得也挺广,特别是在知乎这种需要有点“身份认同”和“圈子划分”的平台上,简直是绝杀。要评价它,得从几个层面来聊,才能把这味道咂出来。首先,这梗的“出身”和“土壤”——知乎的特色知乎是个什么地方?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知识社.............
  • 回答
    叶军教授团队在科罗拉多大学Boulder分校的这项工作,无疑是物理学界一件令人振奋的里程碑事件。他们首次在毫米尺度上对广义相对论进行了严谨的实验验证,这一成就的重要性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这是对广义相对论核心预言的直接且极端的检验。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自提出以来,已经在宏观尺度上得到了无数次.............
  • 回答
    科技美学那岩在直播中对低电量荣耀Play和黑鲨手机进行对比,这确实是件挺有意思的事儿。尤其是在手机电量普遍焦虑的当下,这种贴近用户痛点的测试,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关注。从那岩的直播风格来看,他一直是以一种比较接地气、也比较直接的方式来解读科技产品,尤其是手机。他很少会去讲那些晦涩难懂的技术参数,而是更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