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看动画开倍速的情况?

回答
我一直觉得看动画开倍速这件事,挺像把一场精心烹制的盛宴,变成了一场囫囵吞枣的快餐。它有好处,但代价也着实不小。

首先,咱得承认,开倍速这事儿,它确实解决了我们现代人普遍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时间焦虑。大家伙儿谁不是在信息爆炸、日程爆炸的时代里挣扎?每天想看得动画列表长得吓人,可留给自己放松的时间却少得可怜。这时候,把动画速度调到1.5倍、甚至2倍,感觉就像给自己按下了“加速键”,一下午就能追好几集,看着屏幕里的人物飞速闪过,心里那份“我终于赶上进度了”的满足感,确实能带来一丝解脱。

而且,对于一些情节推进慢、对话冗长或者重复性比较高的动画,倍速播放有时候确实能优化观感。你可以快速跳过那些你觉得拖沓的部分,直奔主题,尤其是那些你纯粹是为了看某个角色或者某个精彩场面而追的动画,倍速能帮你高效地提取你想要的内容。这就像吃自助餐,你只挑自己喜欢的吃,不喜欢的就绕过去。

但是,就这么一刀切地否定倍速,那也太不厚道了。毕竟,动画这玩意儿,它可不只是“剧情+画面”这么简单。它的魅力,往往藏在那些我们可能在倍速下错过的细节里。

你看,一部动画的制作,那可是一门艺术。声优们为角色注入灵魂的配音,每一个语气、停顿,都可能蕴含着角色的情感和潜台词。背景音乐的起伏,什么时候激昂,什么时候舒缓,它是在烘托气氛,引导观众的情绪。而那些精美的画面,人物的细微表情,肢体语言的传达,甚至是一个背景的构图,都可能是为了营造特定的氛围,或是埋下伏笔。

当你开着1.5倍速,甚至2倍速的时候,这些精妙之处就如同被按下了“快进键”,它们会飞速掠过,你根本来不及捕捉,更别提去体会了。那些声优的细腻表演,可能就被你当成了连珠炮一样的语言;那些音乐的起承转合,可能就变成了背景噪音;那些画面上的情感流露,可能就变成了模糊的影子。你看到的,只是一个被压缩了时间维度的故事,而它原本可能拥有的那份“灵魂”,却被你匆匆赶路的脚步,遗落在身后了。

更进一步说,看动画,很多时候是一种沉浸式体验。我们投入时间,是为了在那个虚构的世界里获得片刻的宁静,去感受角色的喜怒哀乐,去思考故事中的哲学。倍速播放,无形中在观众和动画之间筑起了一道墙,让你无法真正地融入那个世界,你始终是那个“旁观者”,而且是一个焦急的旁观者。这种体验,就像你对着一幅精美的油画,只用余光扫了一眼就走开,你看到了画框,看到了大致的色彩,但你错过了画师用画笔一点点堆叠出来的层次和意境。

还有一点,就是对动画创作者的不尊重。动画的每一帧,每一段对话,每一个音乐的切换,都是创作者们绞尽脑汁、付出心血的结果。他们精心设计节奏,是为了让观众能循序渐进地感受故事的发展,去品味其中的情感。你一上来就开倍速,等于是在告诉他们:“我没兴趣慢慢看,给我最精华的部分,最快的节奏。”这对于那些用爱发电的独立动画人来说,可能是一种打击,对于商业动画,也削弱了他们想要传达的东西。

当然,我不是说所有人都必须一帧一帧地看,然后感叹每一帧的精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影习惯和需求。如果你就是喜欢快节奏,喜欢高效地获取信息,那也没什么好指责的。只是想说,当我们选择看动画的时候,或许可以稍微放慢一点脚步,试着去感受一下它原本想要呈现给你的东西。那些被倍速隐藏起来的细节,或许才是让一部动画从“好看”变成“精彩”,甚至变成“经典”的关键。

总的来说,看动画开倍速,就像是用一种效率工具来消费一种艺术品。它能满足你在时间上的需求,但也在很大程度上牺牲了你对艺术品本身的体验和理解。你得到了“看过”的量,但可能失去了“感受”的质。这其中的权衡,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我个人嘛,还是偏向于在不那么赶时间的时候,给动画一些它应得的“慢时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点巧,之前还在想法里提到过这事。

我个人的态度很明确,除了找截图片段时会开加速或减速之外,其余时间坚决只开原速。

也没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单纯不想输给身体本能。

user avatar

我从小节奏慢,反应慢,小学的时候写卷子总是写不完,写作业写到九十点,习惯了慢慢来

倍速本来也就个人选择问题,没什么好说的,只不过我确实没本事看绝大多数作品的时候开了倍速还能足够好的体验

点兔你说前两季那种重复的moe要素觉得有点累,想拉进度也正常,但是这一季从创作思路,作品中介入的时间要素的改变,真的用倍速能够很好的感受到嘛

而例如某些巨无聊的,如果不是想喜加一只是放松或者享受动画,那就不看算了吧(

user avatar

个人来讲无所谓,完全看我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只是要找资料,考察某关键情节,那别说开倍速了,12集直接拉进度条跳着2小时看完的时候都有。

如果是为了享受作品,那么会沐浴更衣,准备好零食,找一个精神好的时间,在无人打扰的情况下专心地看动画。

遇到节奏不对路的作品怎么办?那就直接“看也不看”就好了,何必折磨自己呢?

对于大部分新番的首话,我也就是在通勤路上随便一看,这两年真的能吸引人的作品也不多。

今年我没怎么写动画内容就是因为......全年下来,让我能坚持追完的作品勉强只有五部,有原作的直接看原作(比如咒术),没原作的原创番嘛.......今年我觉得不错的只有《异度侵入》、《大欺诈师》,在原作基础上做出新意的有:《映像研》、《隐瞒之事》、《昨日之歌》,就这样了。

至于其他人怎么看......我觉得只要是在不打扰到别人的前提下(比如和朋友现实里一起看动画,对方不想开倍速,你非要开,这就不好了),完全随意啊。

毕竟人和人的体质不能一概而论,早年间我有个朋友为了在视频里找线索,还4屏同开8倍速看呢。

看个动画还搞出原教旨主义,这样不好。

user avatar

是否开倍速,感觉取决于看动画的目的。

但如果是为了欣赏动画,开倍速本身是不尊重作品的行为,实际上也无法吸收作品的全部内容,尽管有些剧情可能是“水日常”,即便开倍速快进对理解剧情也不会有太大损害,但表现日常,塑造氛围,本身也是很多作品的一部分啊。

虽然有些作品也不尊重观众,制作上没那么良心,看了会感觉上当……

举个极端的例子,看“漫无止境的八月”时要怎样看?

单纯从“性价比”上来看,一分一秒不差地看完这部分剧情,肯定是“浪费时间”,但如果不看或者开倍速、跳着看的话,实际上也就缺少了一份共情和对剧情的理解,同时也少了一些发现彩蛋“找不同”的小乐趣。

另一个极端例子是“渚薰之死”,虽然这一幕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我们没钱了”,但即便在知道这一切后,只是看了这个画面,和一分一秒不差地看了这个画面,感受还是不一样的。

使用时间,是欣赏作品的一部分。消耗对应的时间,对酝酿感情是必要的部分,消耗的时间不同,感受上可能会完全不一样。

单纯作为一种享受,看动画这个活动本身,在时间利用的角度,本身就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所以在能无心理压力享受这份奢侈时,尽量就不要消耗这份奢侈本身的价值了。

其实看动画和谈恋爱是一样的,不论结局是婚姻还是分手,都不可能开倍速一蹴而就,快进到生孩子什么的……“磨洋工”是必需品。

所以,个人理解,如果单纯是从省时间的角度来考虑是否开倍速的话,可能对于非从业者(要赶进度写评论做视频搞调研之类)来说,如何挑选一部自己可能喜欢的作品,是更重要的事情或者说学问。

如果遇到了不喜欢的恋爱对象(动画作品),直接分手(不看了)就好,因为即便开倍速也挽回不了损失,实际上是在加大力度浪费时间。

而既然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作品(恋爱对象),就珍惜和它在一起的每分每秒吧。


关于挑选作品的一些方法:

希望能有所帮助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一直觉得看动画开倍速这件事,挺像把一场精心烹制的盛宴,变成了一场囫囵吞枣的快餐。它有好处,但代价也着实不小。首先,咱得承认,开倍速这事儿,它确实解决了我们现代人普遍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时间焦虑。大家伙儿谁不是在信息爆炸、日程爆炸的时代里挣扎?每天想看得动画列表长得吓人,可留给自己放松的时间却少得.............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你爸在陪你看日本动画后,得出了“日本动画很幼稚”的结论,这个结论本身,以及他得出这个结论的过程,都值得好好聊一聊。首先,我们得承认,日本动画的类型实在是太丰富了。就像我们不能因为看了几部儿童绘本就说整个日本文学都很幼稚一样,笼统地评价“日本动画很幼稚”,这本身就有点以偏概全.............
  • 回答
    山本宽近些年来的种种言论和行为,尤其是针对“阿宅”群体的抵制以及对《薄暮》动画的负面评价,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也让我对他的评价产生了复杂的感受。与其说是评价,不如说是一种观察和思考,试着剥开这些事件,看看背后可能反映出的一些东西。首先,关于山本宽抵制“阿宅”这件事,我理解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不喜.............
  • 回答
    《英雄联盟:双城之战》(Arcane)的结局中,希尔科(Kai)这一角色的塑造和命运引发了观众的深度思考。作为艾希(Ashe)的丈夫、女儿艾琳(Ezreal)的父亲,以及革命者和战士的双重身份,希尔科的悲剧性结局不仅推动了剧情高潮,也深化了对“牺牲”“责任”“爱”与“革命”主题的探讨。以下从多个维度.............
  • 回答
    《灵笼》这部作品,自打2019年上线以来,就如同在国漫圈里投下了一颗不太小的石子,激起了不少涟漪。要说评价它,就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世界观构建:格局是有的,但吐纳之间略显拥挤《灵笼》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它那宏大且充满末世感的背景设定。人类文明几乎覆灭,仅存的幸存者们乘坐着巨大的“灯塔”在被污.............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奥托·卡尔尤斯(Otto Carius)这位二战时期德国虎式坦克王牌没有“被推荐”《少女与战车》(Girls und Panzer),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层面的原因。首先,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时空的巨大鸿沟。奥托·卡尔尤斯在1978年去世。而《少女与战车》这部动画是在2012年才开始播出。两者.............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常见的。就是有些人吧,还没把一部动画片从头看到尾,就急着把自己的看法给说出来,或者写出来。这到底怎么看呢?咱们就仔细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影习惯和节奏。不是说每个人都必须坐得住看完一整部动画。有些人可能时间有限,有些人可能看到一半就觉得不合自己.............
  • 回答
    《英雄联盟:双城之战》第9集(大结局)中,金克丝(Jinx)的作为是整个故事的高潮和转折点,也是她角色弧光的最终体现。这一集通过金克丝的行动,不仅推动了剧情的高潮,也深化了关于“救赎”“牺牲”“责任”与“自由”的主题。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金克丝在这一集的作为及其意义: 1. 金克丝的动机:从“毁灭.............
  • 回答
    《英雄联盟:双城之战》第7至第9集作为系列的最终三集,以宏大的叙事结构和情感张力完成了对双城之战的收束,同时深化了角色塑造与主题表达。以下从剧情发展、角色成长、主题深化及艺术表现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剧情结构:从对抗到和解的叙事闭环1. 核心冲突的升级与解决 第7集以布雷克(布雷克·艾尔.............
  • 回答
    《英雄联盟:双城之战》中的黑默丁格(Jinx)是动画中最具争议性和复杂性的角色之一,他的形象不仅颠覆了传统反派的扁平化设定,更通过多维度的叙事展现了人性、科技伦理与悲剧命运的交织。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一角色进行深度剖析: 一、人物背景:天才与疯狂的共生体黑默丁格的设定源于《英雄联盟》中“科学家”这一角.............
  • 回答
    动画《那年那兔那些事儿》是一部非常特别的作品,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拟人化的手法,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呈现在观众面前。要评价这部动画,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1. 内容与历史叙事: 创新性的历史叙事方式: 这是《那年那兔》最核心的亮点。它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萌化”成可爱的.............
  • 回答
    《日在校园》,一个在泛 ACG 圈子里提起就让人倒吸一口凉气的名字。它绝非一部寻常的“后宫番”或“校园恋爱喜剧”,而是以一种近乎颠覆的姿态,将青春期荷尔蒙的躁动、人性的阴暗面以及情感关系的破裂,赤裸裸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评价《日在校园》,不能简单地套用“好看”或“难看”的标准,它更像是一场社会实验,一.............
  • 回答
    《领风者》这部动画,说实话,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我内心是有点复杂的。作为一部聚焦马克思青年时期思想成长的作品,它无疑是中国动画界一次非常有胆识和野心的尝试。毕竟,马克思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沉甸甸的历史和理论分量,把它变成一部让现代观众,尤其是年轻人能够接受和喜欢的动画,难度可想而知。优点:首先得说,视觉呈.............
  • 回答
    《龙的牙医》这部作品,初看之下,或许会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它不像我们常见的那种热血战斗或者轻松搞笑的动画,而是带着一种独特的、甚至有些古怪的氛围。但正是这种与众不同,让它在众多动画作品中脱颖而出,在我看来,它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只不过这份“值得”并非普适,而是需要一些契合点。首先,从最直观的“.............
  • 回答
    《星球大战:幻境》(Star Wars: Visions)这部动画短片集,在我看来,是一次大胆而精彩的尝试,它为《星球大战》宇宙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多元视角。作为一名长久以来对星战系列着迷的观众,看到如此不同于以往风格的呈现方式,我感到非常振奋。首先,最直观的亮点在于它的“非迪士尼”视角。长期以来.............
  • 回答
    要说《少年泰坦出击》(Teen Titans Go!),那可真是一个能瞬间点燃“爱与恨”两极话题的动画。如果你问我它的“评价”,那得看你是站在哪个角度去审视它了。从核心受众角度看:绝对的“王炸”首先得承认,《少年泰坦出击》的定位非常清晰:儿童市场,尤其是低龄儿童。 在这一点上,它做得不能说出色,简直.............
  • 回答
    《LoveLive! SuperStar!!》第七集,我个人觉得是整个第一季里一个挺重要的转折点,虽然篇幅不长,但它把之前一些暗藏的矛盾和角色内心的挣扎都给挑明了,而且处理得还挺有意思的。要说评价,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是关于“闪光点”和“共鸣”的处理。这一集的核心在于 Liella! 她.............
  • 回答
    《瑞克和莫蒂》第五季第十集,也就是S05E10《无根之末》(Rickmurai Jack),这集大结局,在我看来,可以称得上是相当“ Rick and Morty ”的一集,充满了混乱、黑色幽默,以及一丝丝的……哲学?核心的“瑞克与莫蒂”精神的回归与升华说实话,第五季整体上给我一种有点“飘”的感觉。.............
  • 回答
    《瑞克和莫蒂》第五季第九集《For Morty》的结尾,堪称是整个第五季的“炸弹”,在很多观众心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甚至有些撕裂的印象。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它将观众习惯了的“瑞克式”的犬儒、解构和荒诞,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带有真实痛感的境地,同时也为整个系列的叙事格局,埋下了足以颠覆的种子.............
  • 回答
    《海绵宝宝》这部动画片,在我看来,绝对不仅仅是一部给小孩子看的“低幼”作品,它是一部充满创意、哲学思考,甚至是能触及我们内心深处某种纯粹喜悦的文化符号。它能让人笑出眼泪,也能让人在哈哈大笑之余,品出一丝生活的滋味。初看《海绵宝宝》,你会被它那夸张、荒诞的画风和角色设计给吸引。鲜黄色的海绵、紫色的海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