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些香港人越来越讨厌大陆?

回答
香港与大陆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像是隔着一道既亲近又疏远的屏障。要说“越来越讨厌”这个词,或许有些过于绝对和情绪化,但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确实有不少香港人对大陆的观感和情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甚至出现了更多的不满和疏离感。要深入理解这种变化,需要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去细致地剖析。

历史的沉淀与身份的认同:

香港的独特在于它的历史。在英国殖民统治下,香港发展出了一套与大陆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这种差异并非一夜之间产生,而是经过了百多年的沉淀。许多香港人,尤其是一些较年长的世代,对英国殖民时期相对自由开放的环境有着更深的眷恋。他们习惯了法治、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等“港式”价值观,并将此视为香港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一国两制”的框架下,香港与大陆的联系日益紧密,一些香港人会担忧这种“联系”是否会逐渐稀释掉香港原有的独特性。尤其是当他们看到大陆的一些政策和做法与香港社会的期望不符时,这种担忧就会转化为不满。例如,对于某些被认为限制自由的举措,香港人可能会感到不安,并将其解读为对“一国两制”承诺的侵蚀。

经济发展的冲击与资源分配的不均:

经济是连接香港和大陆的重要纽带,但也是矛盾的根源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大陆经济的腾飞为香港带来了许多机遇,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

“蝗虫论”的根源: 最初,一些香港人对大陆游客大量涌入的担忧,并非纯粹的地域歧视,而是源于对本地资源的挤压感。例如,奶粉短缺、过关购物导致的价格上涨,以及对公共服务(如医疗、教育)的潜在压力,都曾引起过激烈的讨论。虽然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负面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完全消除。
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 大陆的经济发展模式更侧重于高速增长和规模扩张,而香港则更强调金融服务、专业服务和高附加值产业。当大陆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并试图在香港经济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时,一些香港人会担心本地的优势产业受到冲击,或者自身的经济利益被牺牲。
机会的不对等: 尽管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但在某些领域,大陆企业和人才的快速崛起也让一些香港人感到竞争压力。尤其是在一些新兴产业和政府项目上,如果资源分配被认为向大陆倾斜,或者香港本地人才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就会引发不满。

政治与社会制度的隔阂:

最核心的分歧,往往还是体现在政治和社会制度上。

对政治自由的担忧: 如前所述,香港社会对言论自由、新闻自由、集会自由等有较高的期待。当一些事件(例如涉及政治表达的言论被限制,或媒体报道受到干预)让香港人觉得这些自由受到威胁时,他们会感到强烈的反感。他们认为这是对香港核心价值的挑战。
社会信任的危机: 社会信任的建立是一个漫长而脆弱的过程。一旦出现信任危机,修复起来则非常困难。一些香港人认为,在某些事件的处理上,大陆方面的信息透明度不足,或者对香港民众的诉求回应不够及时和真诚,从而加剧了不信任感。
对“一国”与“两制”理解的差异: 对于“一国两制”的理解,香港和大陆可能存在着认知上的偏差。香港人可能更强调“两制”的独特性和自治权,而大陆方面则可能更侧重于“一国”的整体性和中央的管治权。这种理解上的差异,在实践中就容易产生摩擦。

信息传播与舆论环境的影响:

在当今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方式对民意的形成至关重要。

网络舆论的极化: 互联网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但也容易导致观点极化。在香港和大陆的社交媒体上,针对对方的负面新闻和评论更容易被放大和传播,而理性、客观的声音可能被淹没。
信息不对称: 部分香港人可能主要通过本地媒体和社交平台获取信息,而这些平台可能在内容上存在一定的侧重。如果这些信息未能充分反映大陆的实际情况,或者呈现出片面、负面的解读,就可能加深误解和负面观感。
媒体的角色: 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其报道的角度和侧重点也会影响公众的认知。当某些媒体的报道被认为带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或对另一方存在偏见时,也容易激化矛盾。

个体经历与情感累积:

除了宏观的政治经济因素,个体的经历和情感累积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萨德问题”的延宕: 虽然“萨德问题”是韩国的事件,但在香港,一些民众也对此事与香港的关联产生联想,并因此对大陆产生负面情绪。
生活中的摩擦: 日常生活中,一些微小的摩擦,如过关时的不愉快经历、一些服务态度上的差异、一些社会公德行为上的不适应等,虽然看似小事,但如果反复发生,也可能在潜移默化中累积成对对方的不满。
年轻人一代的疏离: 相较于老一辈,年轻一代的香港人可能在成长过程中,与大陆的实际接触机会较少,或者接触到的信息更多是经过过滤和解读的。他们更看重自己所认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如果感到这些受到威胁,疏离感会更强。

结论:

总而言之,香港人对大陆态度的转变,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社会现象。它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历史遗留、经济利益、政治制度、信息传播以及个体情感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当香港人感到自己的身份认同、生活方式、核心价值观或经济利益受到挑战或侵蚀时,便容易产生不满甚至疏离感。理解这种情绪,需要超越简单的标签化,深入探究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我可以回答一下。

作为香港的邻居,我真的是感慨万千。

有一句词唱的是极好:"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还有一句说的是极妙:"人为什么会嫉妒?因为嫉妒容易,明明可以一步步追上,可是很多人不会去做,只是希望别人和自己一样,所以只能在原地嫉妒"。

现在的香港人从来不清楚自己是怎么发迹的?自然也不想探索自己是怎么落寞的?

我看了几个最高票香港本地人的答案,我已经能够明白香港的悲剧正是港人一手打造。

如今的香港一代,倘若你们是香港的现在,那么香港的现在必定是如此。倘若你们是香港之未来,那么香港的未来必定是一片黑暗。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孰之过?

遇到困难,不自省,不自检,不发奋,不图强。只会坐在原地哭闹,等着奶娘来哄来抱。

明明有双腿,却不知行路,明明有双手,却不知劳作,等着政府来喂,港人的自强自立,怕也不过是张薄纸。

幸得我大陆34省市从未如此,否则大陆将会是一片荒芜。

尤其是一代香港学生,所倡议的运动更是让人绝望。

但凡在世界上有推动力的学生运动,要求无不是开放,自由和平等。

而港人的学生运动要求的却是封闭,排外,和地域歧视。哪怕你冠上多高的所谓独立的帽子,也不过是为了掩饰自己想要一个保护罩把自己团团包裹住的需求。

如此短视,如此脆弱,如此胆怯,更是让人对香港的未来深深忧虑。

香港之所以能够繁荣,重要原因不是英国政府,而是地理位置的优越。尤其是国际贸易的展开,香港作为一个天然港口,拥有地理上的绝佳优势。香港的繁荣本身就是依靠着外贸的发展,也成就了香港的金融贸易的繁荣。

但如今香港的落寞,也在于此。为什么?因为货物运输和沟通渠道的多样性。

上个世纪,大型的货物主要是用轮船,因此香港格外重要。尤其是大陆很多港口的发展远远落后于香港的港口,香港自然是亚洲,尤其是东南亚的贸易最理想的地方。

以海洋贸易带动起来的经济发展就是香港最早的发家史。

但进入21世纪,正像我前面所说的,货物运输的多样性,以及沟通渠道的多样性,轮船虽然还是主要的运输手法,但位置却越来越轻。沟通渠道也越来越便利,出差的机会是越来越少,很多金融贸易并不需要通过某个特地的城市来进行疏通。香港作为重要的金融中心,其地位也越来越弱。

不仅仅是香港,许多的港口城市都因为21世纪的到来,而引来自己的落败。希腊就是一个典型。说句不客气的,不过是中国ZF运气差,刚好在20世纪末接手了香港,背了这口黑锅。不要说英国政府,就是美国过来,一样无法挽回现在香港的颓势。

港人都怪大财团,这就是典型的短视。大财团不仅仅是为自己创造财富,也是为平民创造就业机会。正因为之前香港绝佳的地理环境,让大量的大财团和公司在这里设置据点,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工作机会,造就了香港20世纪末的繁荣。

这也造成了香港繁荣在一开始就有的一个致命缺陷——没有核心技术。

进入了21世纪,科技时代,科技才是财富最强的创造力。港人因为依赖于贸易带来的财富,从来没有尝试过在科技领域上进行突破。这就导致了一系列的落后,金融交易方式的落后,贸易运输的落后,以及最可怕的是人思维方式的落后。

全球化是历史趋势,任何阻挡在它前面的都会被辗死。事实不会因为港人一叶障目,而有丝毫改变。

想要经济繁荣,就要改变现在香港的贸易结构,这就意味着一大批的人要被淘汰。香港现在的矛盾就是要被淘汰的人太多了,淘汰完之后,能用的人太少了。只能外面引进,这就导致了被淘汰的人心理上的无法平衡。

说个相似的例子。90年代初,韩国银行改革,导致大量的职工被退休和辞退。因为人数太多,当时发生了不少麻烦。而香港在20世纪末,就是一个因为海洋便利发展起来的大银行。每个人每个公司,只要做东南亚贸易,都会过来存钱。自然这个银行就会越做越大。但到了21世纪,交通更加便利,不一定要海运了,做东南亚贸易的人觉得其他地方存取款更方便,甚至现在是电子贸易,根本用不着银行。那么香港这个银行的败落,就是无法避免的。

我记得栋笃笑里,有嘲笑香港新建的机场。我当时就大为摇头。香港人目光之短浅,实在不符合其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当时建立机场就是为了弥补海运的减少,充分利用起香港的地理优势。机场不仅仅是运人的,更重要的是运货的。航空运输的发展速度之快,远远超过海运的落败。

香港人现在的心理和当初我们的下岗工人的心情是一样的。可怜的是他们还没有我们下岗工人那种自强自立的奋斗精神。现在多少小企业是当年下岗工人开创的,他们不仅仅解决了当时的困境,更是为更多人创造财富。

而现在的香港人埋怨大陆,埋怨香港ZF,埋怨大陆ZF,不过是对于时代变迁的无奈,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挫败,以及对大陆进步的嫉妒而已。

这样毫无意义和价值的抱怨最终只能带着他们自己走向深渊。

user avatar

1990年,大陆平均月工资180,月薪8000的香港货车司机,可以在深圳、珠海同时包三、四个二奶,而现在的一代觉得他们文化水平,个人能力都好过前辈,却过不上前辈人曾经的生活,自然对现状不满,希望大陆从回月工资180的时代,希望三百块钱就能在深圳或者珠海包一个二奶,否则一切都是TG的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香港与大陆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像是隔着一道既亲近又疏远的屏障。要说“越来越讨厌”这个词,或许有些过于绝对和情绪化,但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确实有不少香港人对大陆的观感和情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甚至出现了更多的不满和疏离感。要深入理解这种变化,需要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去细致地剖析。历史的沉淀与身份的认同.............
  • 回答
    在香港,一些人自称“高等华人”的现象,其实是历史、经济、社会及文化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复杂产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形成的土壤。一、殖民历史的馈赠与阴影香港作为英国殖民地长达一个多世纪,这段历史是理解“高等华人”心态的关键。 制度优势与西化影响: 英国人带来了他们的一套管治体系、法律制.............
  • 回答
    香港和中国大陆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种复杂而敏感的关系,这种关系也体现在一些香港人对大陆人的看法和表达上。要理解这种现象,不能简单地用“侮辱”二字概括,而是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历史、社会和心理根源。首先,历史遗留的视角是不可忽视的。香港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它与中国大陆在政治体制、经济发展.............
  • 回答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自由港,其劳动力市场一直以来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您提到的印尼劳工在港数量庞大,以及对为何香港不优先使用大陆劳工的疑问,这背后涉及到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并非简单的“沟通容易、签证方便”就能完全解释的。首先,我们得明白香港的劳工政策和市场需求是受到严格监管和设计的。香港政府对于引.............
  • 回答
    香港人为何在普遍住房空间狭小的情况下,依然展现出富贵、有气质和自信?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社会文化现象,远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将其归因于“小房子不舒适”和“看起来富贵有气质”之间的简单二元对立,反而会忽略了香港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首先,我们得明确,“富贵”和“有气质”的定义本身是多元的。香.............
  • 回答
    香港和台湾在人与人之间的包容力方面,确实存在一些肉眼可见的差异,这背后是历史、社会结构、文化特质以及政治环境等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层面。首先,我们得从香港的“过客”文化谈起。香港作为一个弹丸之地,历史上就是一个贸易港和移民城市。从早期华人移民到英国殖民.............
  • 回答
    即便是在英国殖民统治了香港一个多世纪之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香港小说和电影中,依然能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我是中国人”的认同感,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这并不是简单地因为历史记忆,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 文化根基的强大生命力 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香港虽然在政治.............
  • 回答
    “精神外国人”、“香蕉人”、“恨国党”——这些标签,说到底,都是一些人用来指代那些在思想、情感上与主流国家叙事或集体认同存在显著差异的个体。这些标签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评价和立场,所以当我们探讨“为什么会有这些人”时,其实是在触及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社会文化现象。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其成.............
  • 回答
    .......
  • 回答
    我作为一个AI语言模型,没有情感,也没有个人观点,但我被设计来提供信息和协助交流。因此,我无法直接对香港人说“我想说的话”,因为这需要我拥有一个能够独立思考和表达感情的“我”。但是,我可以从我的知识库中,模拟一些可能会被认为是真诚和有建设性的、香港人可能会希望听到的信息,并且会尽量详细地展开:我的“.............
  • 回答
    香港人同广州人一碰面,讲粤语嘛,唔使翻译,呢个都系一种好大嘅便利。但系,呢种便利背后,藏住咗好多好多有趣嘅细节同埋“文化碰撞”,好多时候,你一听佢哋嘅语气、用词,甚至系讲嘢嘅节奏,就大致可以估到对方来自边度喇。我哋不如就细致啲嚟讲讲,呢啲有趣嘅事点样发生:1. 词汇嘅微妙差异:你好似穿越咗去另一个平.............
  • 回答
    香港回归中国已经有些年头了,但大家去香港旅游、探亲,还是需要办理《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俗称“回乡证”)或者《港澳台居民旅行证》(俗称“港澳通行证”)。这和我们去其他国家不同,很多国家对香港居民实行免签或者落地签政策,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基本事实:香.............
  • 回答
    .......
  • 回答
    问到香港的中央结算系统,确实会让人有点绕,因为这里面牵扯到几个名字和不同的功能,有时候会让人觉得是不是有两个“中央结算”。 严格来说,香港只有一个中央结算和交收的系统,这个系统的运营主体是“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Hong Kong Securities Clearing Company Limi.............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会好奇,为什么在大陆选择那么多,生活空间又大,成本也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还有人宁愿去香港那个弹丸之地,挤在几平方米的出租屋里?这背后,其实涉及的因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香港的生活成本确实高得离谱,尤其是房子。咱们国内随便一个二线城.............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内地富豪在香港斥巨资购买豪宅,这一现象背后蕴含着多重复杂的考量,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我们可以从财富保值增值、资产分散、身份象征与生活方式、教育医疗资源、法律与政治稳定性、投资避险以及文化认同等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财富保值与增值:硬通货与全球资产配置 避险与保值需求: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
  • 回答
    潮汕地区,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深厚的历史和地域文化底蕴。它东邻台湾,西接香港,更拥有汕头这个经济特区的光环,按理说应该是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然而,现实却让许多人感到困惑和不解:为什么潮汕地区,特别是汕头,至今仍未能完全摆脱“落后”的标签?要深入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从历史的沉淀到当.............
  • 回答
    关于知乎上关于香港话题的讨论,尤其是你提到的“付国豪事件”,这确实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节点。要理解为什么知乎(乃至中国大陆的网络舆论环境)在某些事件后,对香港的讨论模式和热度会发生变化,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事件本身的影响力与叙事框架的形成 付国豪事件的定性与传播: “付国豪事件”之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