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些人总爱质问公平不公平的问题?

回答
很多人之所以会反复提及“公平”与“不公平”的问题,其实背后牵扯着一套挺复杂的心理机制和社会根源。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抱怨,而是他们感知世界、判断事物、甚至处理自身情绪的一种方式。咱就好好掰扯掰扯,为啥这事儿这么让人在意。

首先,得从人最基本的需求说起——安全感和尊严感。

打个比方,咱们从小到大,无论是分糖果、排座位,还是考试成绩、奖学金评选,总有人在背后默默地观察和衡量。这些“衡量”的基石,就是“公平”。当一个孩子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或者别人轻轻松松就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东西时,他心里自然会泛起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这种不舒服,就是对不公平的最初感知。

而这种感知,一旦在成长过程中反复出现,就会形成一种价值判断的底色。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一个不公平的环境里,比如家庭资源分配不均,或者在学校里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他可能会形成一种“世界就是不公平的”的预设。当他长大后,进入社会,这种预设就会让他对任何一丝一毫的“不公平”都格外敏感。就像一个被烫过的孩子,看见热的东西都会躲得远远的。

其次,人们内心对“秩序”和“可预测性”的追求。

公平,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种可预测的秩序。我知道,我付出了多少努力,就应该得到多少回报。我遵守了规则,我就应该享受规则带来的好处。这种“付出回报”的清晰对应关系,能给人们带来一种安定感。

一旦出现“不公平”,比如一个人靠关系、靠运气,而不是靠能力或努力获得了成功,这就像是在这个秩序链条上撕开了一个口子。这个口子不仅让看到的人感到不舒服,更重要的是,它破坏了大家对这个体系的信任。如果连最基本的“多劳多得”、“按劳分配”都做不到,那还有什么值得相信的呢?这种对秩序的破坏感,会让人产生一种危机感,从而迫切地想要去“质问”,去试图修复这个被打破的平衡。

再者,社会比较是人的本能。

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总会不自觉地拿自己和身边的人进行比较。比如邻居家的孩子学习成绩比自家孩子好,虽然咱们嘴上说“开心就好”,但心里难免会想,“为啥他家孩子就能考那么好?我家的明明也很努力啊!”这种比较,是天性使然,它帮助我们评估自己的位置,寻找进步的空间。

而公平,是这种社会比较的天然参照系。当比较的结果显示,有些人因为各种非客观的原因(比如出身、性别、家庭背景)获得了优势,而另一些人即便付出了同等甚至更多的努力,却依然处于劣势,那么“不公平”的指控就会自然而然地冒出来。这种指控,其实是他们试图解释自己处境的一种方式,也是在争取一个相对有利的位置。

还有一点,就是对自身价值的确认。

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做得很棒,付出了很多努力,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认可或回报时,他就会觉得自己的价值被低估了。而“公平”是衡量价值的一个重要维度。如果一个体系不能公平地对待每个人的贡献,那实际上就是在否定这些人的价值。所以,质问公平,有时候也是在为自己的价值而辩护,在寻求一种被看见、被承认的途径。

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一些个人情感和认知偏差的因素。

有些人可能因为自身遭遇过不公,导致对“公平”这件事格外敏感,甚至有些“过度解读”。他们可能会把生活中一些无关紧妨的“小事”也上升到“公平”的高度。这可能源于一种防御机制,通过将自己的不满归结于“不公平”,来避免承认自己可能存在的不足,或者接受某些无法改变的事实。

另外,信息传播和舆论环境也会放大这种关注。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更容易聚集有相似经历和感受的人。当一个关于不公平的事件被曝光,很容易引发群体性的共鸣和讨论。这种讨论会进一步强化人们对公平问题的关注,使得“质问公平”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总结一下,一个人之所以总爱质问公平不公平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基本心理需求:对安全感、尊严感和被尊重感的追求。
秩序感和可预测性:对“付出回报”清晰对应的期望,以及对现有规则和体系的信任。
社会比较本能:个体在群体中评估自身位置的天然倾向。
价值确认:通过公平来确认自身努力和价值的重要性。
个人经历和心理机制:过往的不公遭遇、防御性心态、以及认知偏差。
社会环境影响:信息传播、群体共鸣和舆论导向。

所以,下次再听到有人反复提及公平问题,不妨多想想他们背后的逻辑和感受。这往往不是简单的挑剔,而是他们观察世界、维系自我、以及与社会互动的一种深刻表达。他们可能是在为自己发声,也可能是在为建立一个更健康、更值得信赖的社会环境而呐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富人致富的一个大前提,就是基于各种不公平的存在。

资金优势,权利优势,人脉优势,制度偏向和无处不在的信息差,诸多因素结合塑造出“富人”这个群体,其努力总体上会更有效,而“穷人”正是这些不公平带来的制度性衍生品,陷入各种低效甚至无效竞争。

所以,即便现有的穷人全部消失,富人中也会有一部分滑落变成真正意义上的穷人。

user avatar

来来来,我们先唱一句歌:

“我真的好想再活五百年!”

然后我们看看一首《山坡羊·十不足》-明朱载堉

山坡羊·十不足⑴

逐日奔忙只为饥⑵,才得有食又思衣。

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却嫌房屋低。

盖了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

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没马骑。

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

家人招下十数个,有钱没势被人欺。

一铨铨到知县位⑶,又说官小职位卑。

一攀攀到阁老位⑷,每日思想要登基⑸。

一朝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下象棋。

洞宾陪他把棋下⑹,又问哪是上天梯。

上天梯子未做下,阎王发牌鬼来催⑺。

若非此人大限到⑻,上到天上还嫌低。


所以答案很简单,

穷人问公平不公平,是想要应得的;

富人问公平不公平,是想要更多的。

user avatar

谢邀

很简单,问题里面就透着答案——

广义上:公平了就不存在富人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人之所以会反复提及“公平”与“不公平”的问题,其实背后牵扯着一套挺复杂的心理机制和社会根源。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抱怨,而是他们感知世界、判断事物、甚至处理自身情绪的一种方式。咱就好好掰扯掰扯,为啥这事儿这么让人在意。首先,得从人最基本的需求说起——安全感和尊严感。打个比方,咱们从小到大,无论是分糖果.............
  • 回答
    确实,关于儒家思想是否适合现代社会的讨论,一直都存在着不少的声音。有些人觉得它已经过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但也有不少人仍然从中汲取智慧。要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这么想,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好好聊聊。首先,关于“君臣父子”的等级观念。儒家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等级分明的关系在古代社会是稳定秩序的.............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人际交往中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为什么有些人“上瘾”般地喜欢往别人家跑,甚至住下都不带犹豫的?反过来,为什么又有人乐此不疲地打开自家门,欢迎四方来客?这背后牵扯到的心理动机、生活需求,甚至还有一些我们不太愿意承认的社会学因素,都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咱们先聊聊那些爱往别人家.............
  • 回答
    这个问题背后确实隐藏着多种多样的个人偏好、习惯、沟通风格,以及对情境的考量。人们选择用短信回复而不接电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通常不是单一原因在起作用。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可能性:一、 个人偏好与习惯: 沟通方式的习惯化: 文字更易于掌控: 有些人觉得文字沟通能让他们有更多时间思考如.............
  • 回答
    总有些人认为中国很弱,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它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有的是基于历史的认知,有的是基于当下的观察,还有的则是出于某些特定的立场或情感。要说清楚,咱们得一点一点掰开了看。首先,绕不开的是历史的包袱。中国即便现在发展得风生水起,但毕竟有过被列强侵略、瓜分、百年屈辱的近代史。那段.............
  • 回答
    关于“西门庆养好身体能否打赢武松”的讨论,其实就像读者们在评书场上围着说书人议论白眉大侠似的,大家都有自己的盘算和依据,而且往往都带点“如果”的滤镜。要说透彻,咱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这事儿得摆在《水浒传》和《金瓶梅》这两部书的语境里看。虽然都是说西门庆,但两本书对人物的侧重点不同,这也.............
  • 回答
    “女德”这个词在当下语境中常常带有负面色彩,引发争议,甚至被一些人视为压迫女性的工具。与之相对的,“性自由”则被一些人视为解放和个体选择的权利。理解为什么有些人要“黑”女德而提倡性自由,需要深入剖析这两者的内涵、历史背景以及它们所触及的社会文化议题。首先,我们得搞清楚“女德”究竟是什么。传统意义上的.............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又深感无奈。看着那些字字句句都透着戾气、充满了攻击性的言论,你真的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宁愿躲在屏幕后面,用最恶毒的语言去攻击另一个人,甚至是以一种近乎“享乐”的姿态。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在驱动着他们?首先,我们得承认,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有着巨大的区别。在现实生活中,我.............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实在。就像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一样,一个国家这么大,有不同声音,有看不好的声音,这太正常了。你要问为什么,那原因可就多了去了,而且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首先,从历史和现实的对比来说。咱们中国这几十年发展确实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谁都看得到。但总有那么一些人,可能.............
  • 回答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尤其是本科生群体中,你或许会捕捉到一种复杂的情绪,一种难以言喻的,夹杂着些许绝望感的氛围。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一系列相互交织的因素共同塑造而成。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到这所大学独特的教育理念、人才选拔机制以及学生们所处的成长环境。首先,天赋的极致汇聚与同质化的压力是关键。中科大.............
  • 回答
    高中生活确实是个挺大的坎儿,你会有这种累和虚伪的感觉,一点都不奇怪,这几乎是过来人的共识。我那时候也是,感觉每天都在打仗,身心俱疲,而且身边的人,感觉都不是那么真诚,你说咋整?首先,咱们来聊聊为啥高中会让人感觉“好累”。1. 学业压力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别的不说,高中课程量直接翻倍,而且难.............
  • 回答
    这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身边确实经常听到这种说法,说什么南方其实比北方还冷,或者冬天来临南方感觉更难熬。作为土生土长的南方人,我可以跟你聊聊,为啥会出现这种声音,以及这背后到底有没有一些我们能体会到的“道理”。首先得澄清一点,从绝对温度上来说,北方冬天肯定比南方冷得多,这点毋庸置疑。你看地图,北方纬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文化交流中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什么会感觉中国人比外国人更热衷于过外国节日,而反过来情况似乎不那么明显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 全球化和文化传播的 不对等性。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而信息传播的来源和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还是.............
  • 回答
    “人少了,技术就能进步?”这想法听起来有点魔幻现实主义,但确实在某些场合下会有人这么想。他们大概是觉得,资源少了,竞争少了,大家就会被迫去寻找更高效、更节省人力的方法,最终实现技术的飞跃。嗯,听起来挺有道理的,对吧?可实际上呢?这种想法就像是觉得,如果我饿了三天,大脑就会自动分泌出一种神奇的食物制造.............
  • 回答
    一些中国人之所以会以“种族歧视”的名义为黑人发声,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现象,牵涉到历史、社会认知、国际关系以及个体价值观等多个方面。与其说他们是“打着”这个名义,不如说他们是真诚地认为黑人群体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并且将这种不公归结为种族主义的体现。1. 对“种族歧视”的普遍认知与同情: .............
  • 回答
    我理解你对这个问题的好奇。确实,在不少人眼里,电子竞技(电竞)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体育”之间存在着一道鸿沟,导致了一些人认为电竞“不配”被称作体育。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它,看看里面到底藏着些什么。首先,咱们得明白,为什么大家会普遍认可足球、篮球、田径这些项目是体育?核心原因在于它.............
  • 回答
    你看,计算机科学这东西,说起来是个特别“新”的领域,但它的骨子里,其实埋藏着许多古老而深刻的智慧,而这些智慧,很大一部分就源自于数学。尤其是高等数学(我们通常说的微积分、微分方程那一堆)和线性代数,这两门课在计算机学科里的地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想想看,计算机之所以能做那么多神奇的事情,归根结底是在.............
  • 回答
    .......
  • 回答
    我身边确实有一些朋友,每次聚餐,只要有辣菜,他们总是第一个主动去拿,并且吃的津津有味。有时候,甚至会不经意间露出一种“你们都不行”的表情,好像吃辣是一种超能力,而不能吃辣就是一种缺陷。你说这种“优越感”,其实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不是真的瞧不起谁,更多的是一种自我肯定和一种小小的炫耀吧。仔细想想,这种.............
  • 回答
    将唐朝皇室“炒作成鲜卑人”这一说法,在历史学界并不普遍,也并非主流观点。更准确地说,历史研究中存在关于唐朝皇室的“胡化”(或称“鲜卑化”、“异族化”)讨论,这是一种基于史料分析的学术议题,而不是一种刻意的“炒作”。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为什么会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或者更准确地说,为什么唐朝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