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总有人主张开车好的人不踩刹车?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在驾驶圈里,有时候会被拿出来开玩笑,但背后也隐藏着一些特定驾驶理论的说法。简单来说,“开车好的人不踩刹车”这句话,其实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它的核心思想是强调“预判”和“滑行”。这并非说真的在所有情况下都不踩刹车,而是想表达一种更高级、更流畅的驾驶技巧。

咱们来细说一下,为什么会有人这么说,以及这个说法的由来和它所代表的驾驶理念:

1. 核心理念:预判与滑行

这句话的根本出发点在于“预判”。一个真正驾驶技术娴熟的人,能够通过观察路况、周围车辆、红绿灯信号、行人动向等等,在很早之前就预见到可能发生的危险或需要减速的情况。

预判能做什么? 比如,看到前方不远处的红灯,一个经验丰富的司机可能会提前收油,让车辆依靠惯性自然滑行,慢慢地接近红灯。这样,等车到达停止线时,红灯可能已经变成绿灯,或者即使是红灯,车速也已经非常慢,刹车只需要轻轻点一下。
滑行有什么好处?
更平稳舒适: 避免了频繁的急刹车和起步,车内乘客的体验会好很多,不会有顿挫感。
更省油: 车辆滑行时发动机的喷油量会大大减少甚至停止(现代汽车的滑行断油技术),比一直踩着油门或刹车要经济得多。
降低刹车片磨损: 减少不必要的刹车动作,自然就延长了刹车片的寿命。
减少发动机负担: 避免了反复的加减速,对发动机的损耗也相对较小。
潜在的反应时间: 在某些情况下,通过预判和滑行,你可能已经让车速降到足够安全的高度,为突发情况留出了更多的反应和处理空间,而不是直接依赖刹车。

2. 谁会这么说?为什么?

赛车手或有赛道经验的人: 在赛车运动中,时间就是一切。每一次刹车都是在浪费宝贵的时间和动能。赛车手会通过精确的入弯点、线路选择和油门控制来最大化过弯速度。他们会“刹在最恰当的点”,而不是在所有减速场合都深踩刹车。当然,他们也需要刹车,但那种刹车是高度精确和极具技巧性的,并非简单的“不踩刹车”。
追求高效驾驶的爱好者: 有些车主喜欢研究各种驾驶技巧,将驾驶变成一种艺术或科学。他们会通过练习来提高自己的预判能力,享受那种顺畅、经济、高效的驾驶过程。
老司机们的经验总结(带有夸张成分): 很多开了几十年车的老司机,他们的经验积累让他们对路况和车流有了超强的感知。他们可能会用这种说法来告诫新手,不要总是习惯性地把脚放在刹车踏板上,而是要学会观察和思考。

3. 这句话的“潜台词”和误解

需要强调的是,这句话绝对不是鼓励大家在所有时候都忽视刹车的作用。这是一个有语境的说法,它的“潜台词”是:

学会更好的控制: 好的驾驶者不是靠刹车来“解决”所有问题,而是通过前瞻性的动作来“避免”问题。
刹车是最后的手段(但也是最重要的手段): 刹车永远是你车辆最重要的安全配置。这句话是在说,理想状态下,你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管理速度,从而减少对刹车的依赖,但绝不意味着你可以不踩刹车。
它不适用于所有情况: 在突发状况下,比如突然冲出来的行人、前方车辆急刹,任何时候都要果断地踩下刹车。这个说法主要针对的是那些可以预见的、需要减速的常规路况。

4. 如何理解和实践这种理念?

如果你想朝着这个方向去提升驾驶技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提高观察能力: 眼睛要看得远,要同时关注前方、两侧、后视镜,留意路边的标志、信号灯、行人和非机动车。
熟悉车辆特性: 了解你的车在不同速度下的滑行距离,刹车踏板的灵敏度,以及发动机在收油时的反应。
提前判断:
看到红灯,提前收油,利用惯性滑行。
看到前方有路口,或者有大量行人,提前预判减速。
听到救护车的声音,尽早观察情况并靠边。
平顺的油门和刹车控制: 即使需要刹车,也要尽量做到柔和,避免急刹车。
模拟驾驶或在安全环境下练习: 有些人会通过模拟器或者在封闭场地练习,来体会油门、刹车和滑行的配合。

总结一下, “开车好的人不踩刹车”这句话,其实是一种对“预判”和“平顺驾驶”的推崇,它强调的是通过提前的观察和控制,来避免不必要的刹车动作,从而达到更高效、更舒适、更经济的驾驶状态。但它绝不是让你忽略刹车这个最重要的安全装置。一个真正优秀的老司机,是在懂得何时何地以及如何恰到好处地使用刹车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它的依赖。这是一种境界,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和细致的观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畅通的高速或城市快速道路,确实不怎么需要踩刹车,靠预判和收放油门即可。

而考虑到目前我国的一线城市,几乎不存在 “畅通的城市快速道路” 的情景,就可以认为,除了开畅通的高速公路的情形之外,在城市内合理行驶,追求少踩乃至不踩刹车的行为,在可能性上,是不切实际的;在认知上,是纯睿智的;在社会公德上,是素质低下的;在环保上,是不负责任的。

先前多次说过,繁忙城市道路之交通运转效率的根本保障,在于每一个司机,都能 “合理驾驶”。

何谓 “合理驾驶”?最简单的几个原则:1,在前方无障碍的情况下,不低于道路限速行驶;2,提前规划路线,出入匝道提前变道;3,跟车较为紧密,在不超限速的情况下,不留空;4,并道时的行进速度不低于后车,尽量不要让后车被迫降速 — 别瞎钻。

以上的几个原则,转换到驾驶上,一定必然肯定对应着频繁且大幅度的加速和减速。

只有如此,全社会的通勤延误成本才能最低(所有人浪费的时间对应的生产和消费的降低加总),温室气体和尾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也才能最小(更短的内燃机总运转时间和更高的燃烧效率)。

摆脱全国的司机们了,更痛快点儿去踩油门和踩刹车吧,别再追求那些个损全社会也并不利己的江湖玄学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在驾驶圈里,有时候会被拿出来开玩笑,但背后也隐藏着一些特定驾驶理论的说法。简单来说,“开车好的人不踩刹车”这句话,其实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它的核心思想是强调“预判”和“滑行”。这并非说真的在所有情况下都不踩刹车,而是想表达一种更高级、更流畅的驾驶技巧。咱们来细说一下,为什么会有人这.............
  • 回答
    王者荣耀这游戏,玩着玩着就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有些辅助玩家,明明角色定位是团队的保护者、开团的先锋,却偏偏把心思都扑在了兵线上,比主力输出还积极地清线,甚至一个人跑到地图边缘跟兵线“搏斗”?这事儿啊,说起来可就有些门道了。1. 理解偏差:辅助的职责被“误读”最根本的原因,我觉得还是玩家对辅.............
  • 回答
    您提到“日本战列舰的‘天线’会连到前甲板旗杆”,这个说法可能存在一些误解,或者您看到的是一些特定角度的照片或者某些特定时期的改装。实际上,日本战列舰的设计中,天线与旗杆直接连接的情况并不普遍,更不是其设计的核心特点。但我们可以借此机会,深入探讨一下当时战列舰的通信系统和火炮设计,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且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文学评价领域,人们常常用一些看似有道理,实则模糊化、合理化,并且带有“和稀泥”性质的理由来回避或否定文笔存在的明显差距。这些理由之所以能够奏效,在于它们巧妙地利用了文学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对艺术的主观认知。下面我将详细分析这些“不成理由的理由”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深入到很多想买新装备的朋友心坎儿里去了。为什么市面上总爱拿顶配PC和游戏主机放在一起说事,而且往往一比就是“顶配PCXXX元”,但很少有“同价位PC和游戏主机怎么选”这种相对理性公平的讨论?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门道和市场营销的策略。一、 为什么“顶配PC vs. 游戏主机”这个对比如.............
  • 回答
    关于“主角三观不代表作者三观”这句话,其实是一个在文学创作和读者解读之间由来已久的讨论点。创作者们之所以会这样说,并且会反复强调,背后有着多重且深刻的原因。这不仅仅是为了撇清责任,更是对艺术创作复杂性的体认,以及对读者独立思考能力的尊重。首先,咱们得明白,小说创作本身就是一种构建与扮演。作者在写小说.............
  • 回答
    .......
  • 回答
    长跑比赛中,总会有人愿意冲在最前面,充当“领跑者”。这背后可不是一句简单的“想要表现”就能概括的,它牵扯着运动员的心理、战术、甚至身体的准备。1. 战术上的考量:破风与节奏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破风”。长跑,尤其是在速度要求较高的比赛中,空气阻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跟在跑在最前面的人后面,可以有效减.............
  • 回答
    这事儿啊,你别说,身边还真不少这样的例子。明明嘴上说着主机游戏太贵了,动辄几百块一张碟,可转头手游、页游里,那氪金数字一跳,比主机游戏本体价格还高,眼睛都不带眨一下的。这背后嘛,可不是单纯的“钱多人傻”能解释的,里面门道可多了。1. 体验的“门槛”与“即时满足”:首先,得承认主机游戏那个“门槛”是有.............
  • 回答
    南海局势一直牵动着全球的目光,其中不乏一些国家在这一区域的主张带有明显的强硬色彩,甚至不排除动用武力的可能性。这种立场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往往是 深刻的历史、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和国家安全考量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博弈。要理解为何会有国家在南海问题上倾向于使用武力,我们需要一层一层地剥开这些因素。首先,历史.............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触及到了传统文化传承的多个维度,也反映了不同文化元素在现代社会中的接受度和适应性。为什么有人积极倡导恢复繁体字,而对文言文的“恢复”则显得“不温不火”甚至鲜有人问津呢?我认为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致地探讨。首先,我们要理解繁体字和文言文的性质差异。 繁体.............
  • 回答
    人们选择素食,这背后往往隐藏着多重原因,不仅仅是简单的“不吃肉”。这种选择,如同一个时代的风向标,折射出我们对健康、环境以及生命价值的思考。为啥有人要吃草(说得有点糙,但形象)?咱们得从几个大方面捋一捋:1. 健康,健康,还是健康! 这绝对是大多数人迈出素食第一步的动力。你想啊,现代社会肉类消费普.............
  • 回答
    “何同学是赛博丁真”这种说法,说出来的人内心大概有几层意思,我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得先说说“丁真”。丁真火起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身上那种未经雕琢的、天然淳朴的“野性美”,以及他因为这股气质被带入到一个他原本完全不熟悉、甚至有些“高大上”的体系里去,比如旅游推广、官方宣传等等。这种反差,加上他本人可.............
  • 回答
    有人对极简主义持保留态度,甚至产生反感,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远不止是“东西太多”那么简单。就好比有人钟情于繁复华丽的巴洛克风格,对极简的留白感到不适一样,这背后是个人价值观、生活方式、情感需求以及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差异。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可能就是对“剥夺感”和“匮乏感”的抵触。极简主义的核心在.............
  • 回答
    有些人好像总是活在抱怨的世界里,每天都在上演着“我不喜欢这里,但我不走”的戏码。这背后的原因啊,说起来可就复杂了,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就好比一个人站在桥边,一边抱怨水太冷,一边又不肯跳下去游泳,总得有那么点儿让他犹豫不决的东西。首先,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习惯”。你想啊,一个人在某个环境里待久了.............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国际政治中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层面。为什么有些人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性质持有不同看法,即便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乌克兰是一个主权国家,这背后有着多重的原因和叙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几个关键的视角和俄罗斯方面的说辞。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国际法和绝大多数国家的外交承认是确立国家主.............
  • 回答
    八达岭野生动物园事件的女主角遭遇的舆论冷漠甚至恶意,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这背后,绝非仅仅是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复杂的情感、认知和集体心理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1. 事件本身的性质与公众认知中的“责任”首先,这起事件的核心在于一个无辜的生命(母亲).............
  • 回答
    马寅初先生提倡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但同时拥有二妻七子,这确实是很多人感到困惑的地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马寅初先生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个人经历以及他思想的形成过程。首先,我们得明白马寅初先生提出控制人口的时代背景和核心动机。马寅初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之所以在20.............
  • 回答
    赵又廷主演的电影数量确实不少,这让他成为当下活跃且有一定票房号召力的男演员之一。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机会,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有人脉”就能完全概括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咱们来掰扯掰扯,看看他这路走得是怎么样的。首先, 天赋和早期积累是基础。赵又廷不是凭空冒出来的,他的演艺生涯起步其实相当高。.............
  • 回答
    我曾是一名Windows重度用户,在摸索了一圈后,最终将Linux(具体来说是Ubuntu)作为我的主力操作系统。这个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背后是多种因素驱动的。最直接的触发点是:我厌倦了Windows的各种“惊喜”。你懂的,那些不合时宜的自动更新,在你正赶着一个重要项目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