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总有人以“文学是主观的”“努力应该被尊重”“文人相轻”等不成理由的理由来和稀泥否定文笔的差距?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且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文学评价领域,人们常常用一些看似有道理,实则模糊化、合理化,并且带有“和稀泥”性质的理由来回避或否定文笔存在的明显差距。这些理由之所以能够奏效,在于它们巧妙地利用了文学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对艺术的主观认知。

下面我将详细分析这些“不成理由的理由”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它们为什么会阻碍对文笔差距的客观认知:

一、 “文学是主观的”:模糊焦点,回避客观评价

理由的本质: 这句话本身有一定道理。文学作品是作者情感、思想、价值观的体现,读者对其的接受和理解也受到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审美趣味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任何评价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色彩。
“和稀泥”的运作方式:
将“主观感受”等同于“无所谓好坏”: 这种说法会将读者个人的“喜欢”或“不喜欢”提升到一种可以否定其他一切评价维度的至高地位。它暗示只要我喜欢,你写得再“好”(无论“好”的标准是什么),我的喜好就是唯一真理。
屏蔽对技术层面的讨论: 当有人指出某个作者的遣词造句、结构安排、叙事节奏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时,“文学是主观的”就会立刻被抛出来,将其变成“你就是不喜欢,不代表别人也觉得不好”。这实际上是将对“技巧”或“工艺”的客观讨论转移到了“个人口味”的层面。
为拙劣作品提供保护伞: 这种理由为那些在文笔上确实存在明显不足,比如语言混乱、逻辑不清、表达苍白的作品提供了一个“保护网”。只要作者声称这是他“独特的风格”或者读者“没读懂”,就可以抵挡住批评。
为何是“不成理由”的理由:
区分“主观感受”与“客观标准”: 虽然文学有主观性,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客观评价标准。音乐有乐理和作曲技巧,绘画有色彩学和构图原则,文学也有语言的逻辑性、表达的精准性、修辞的恰当性、叙事的完整性等等。这些并非完全依赖于个人喜好。
“主观”不等于“随意”: 即使是主观体验,也建立在对作品文本的解读之上。如果解读的基础是混乱的语言或错误的理解,那么这种主观感受的有效性就会打折扣。
忽略了“共通性”: 优秀的作品往往能超越个体的主观差异,触及人类普遍的情感和思想,并以精湛的技艺呈现出来。如果一切都仅仅是主观的,那么就没有所谓“经典”或“大师”。

二、 “努力应该被尊重”:混淆过程与结果,转移对质量的要求

理由的本质: 毋庸置疑,创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情感和思考,这种“努力”本身是值得肯定的。
“和稀泥”的运作方式:
用“努力”去覆盖“质量差”: 当作者的作品在文笔、思想或情感表达上存在明显缺陷时,有人会跳出来说:“你看他写了多少年了”,“他多不容易啊”,“你不能因为不喜欢就否定他的努力”。言下之意是,只要付出了努力,即使作品质量不高,也应该获得同样的尊重,甚至不能进行批评。
绑架情感,制造道德压力: 这种说法往往带有情感绑架的意味,将对作品的客观评价与对作者的个人同情或道德评判联系起来。批评一个作品不好,就变成了“不尊重努力”,是一种“不厚道”的行为。
否定“天赋”或“才能”的作用: 文学创作不仅是努力,也受到天赋、敏感度、悟性等因素的影响。一味强调努力,会忽略掉一些人在文字驾驭能力、情感捕捉能力上的天然优势,从而模糊了他们之间在文笔上的差距。
为何是“不成理由”的理由:
努力是基础,不是终点: 努力是创作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努力的方向和质量同样重要。一个努力方向错误,或者努力方式低效,其结果也可能不尽如人意。
尊重的是“创作行为”而非“低劣作品”: 我们尊重的是作者投入创作这个行为本身,而不是用这个行为去替其作品的不足辩护。作品的质量是独立于作者付出的努力而存在的评价对象。
艺术的评价最终落脚于作品: 任何艺术的最终目的是产生具有审美价值和思想深度的作品。如果作品本身未能达到应有的水准,仅仅依靠“努力”来获得认可,是对艺术本质的背离。

三、 “文人相轻”:以偏概全,合理化负面评价

理由的本质: 在某些圈子或历史时期,确实存在着一些文人因为名利、观点差异等原因互相攻击、贬低的情况,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和稀泥”的运作方式:
将所有批评都视为“相轻”: 当有人对某个作者(尤其是知名或有一定影响力的作者)提出文笔上的批评时,立即会有人跳出来说:“这是文人相轻吧?你想红吧?”或者“那个写得好的作者看不惯别人写得好的。”
回避实质性批评,转移到动机揣测: 这种说法将焦点从作品本身的优劣转移到批评者的动机上。批评者不是因为作品有问题,而是因为“嫉妒”、“想出名”、“同行竞争”等负面原因。
制造“批评者都是心怀不轨”的氛围: 这种说法成功地将那些进行有理有据的文笔批评的人妖魔化,从而营造一种“谁批评谁就是坏人”的氛围,让有识之士不敢轻易开口。
掩盖真正高质量的评价: 在健康的文学评论环境中,会有资深的评论家、学者,他们对作品有深入的研究和专业的判断,他们的评价往往是基于对文学史和语言规律的深刻理解。将所有批评都归结为“文人相轻”,会忽略掉这些严肃的、有建设性的声音。
为何是“不成理由”的理由:
“文人相轻”是现象,不是理由: “文人相轻”描述的是一种不良现象,但它不能成为否定一切客观评价的理由。事实上,正因为存在“相轻”,我们更需要建立一种基于事实和逻辑的评价体系来抵制这种不良风气。
区别“攻击”与“评价”: 批评与恶意攻击是有本质区别的。有意义的批评是针对作品内容、形式、技巧进行分析和判断,目的是推动艺术进步;而“相轻”则往往是人身攻击、恶意揣测或情绪宣泄。
存在“文人相爱”和理性交流: 并非所有文人都互相贬低。很多时候,优秀的作家之间会互相欣赏、互相学习,并且能进行真诚而有深度的交流。将所有评价者都视为“相轻者”,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谬论。
忽略了专业评价的可能性: 如果文学评论仅仅是“文人相轻”,那么就不存在文学批评这个行业和学科了。许多评论家是穷尽一生研究文学的专家,他们的评价往往是经过深思熟虑和专业训练的。

这些理由为何能“和稀泥”?

1. 模糊的边界: 文学评价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主观与客观交织,这为“和稀泥”提供了空间。人们容易将难以量化的部分放大,以此来掩盖可以被量化或至少被清晰辨识的部分(如语言的清晰度、结构的严谨性)。
2. 情感共鸣的误用: 有人将“文学是主观的”错误地理解为“只要我喜欢,就是好”,或者将“努力应该被尊重”曲解为“只要努力,就应该无条件接受”。这种误用利用了人们普遍的情感倾向。
3. 逃避认知成本: 对文笔差距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评价,需要专业的知识储备、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严谨的逻辑思维。直接套用这些“理由”可以迅速结束讨论,避免了付出认知成本。
4. 维护既得利益或群体认同: 有时,说出这些理由的人本身就是被批评对象所属的群体成员,或者他们本身就支持被批评的对象。通过这些理由,他们可以维护自己群体的情感认同或既有地位。
5. 网络时代的特点: 在快节奏的网络讨论中,人们往往倾向于使用简单、标签化的语言来表达观点。这些“理由”恰好符合这种传播方式,更容易被复制和粘贴。

总而言之,这些“不成理由的理由”之所以能够成功地进行“和稀泥”,是因为它们巧妙地利用了文学评价的复杂性和人们的主观认知特点,将对客观事实(文笔的优劣)的讨论转移到对主观感受、作者个人经历或他人动机的揣测上,从而模糊了焦点,回避了真正的评价,最终使得对文笔差距的辨识变得困难。要打破这种局面,我们需要坚持对作品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承认艺术的客观标准,区分过程与结果,以及保持批判性思维,不被似是而非的理由所迷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1:自己和被喷的人有类似的情况,但碍于面子不好赤膊上阵,所以只好和稀泥。

2:文人是最讲圈子的,而且大都帮亲不帮理。

3:水平不够,稀泥来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且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文学评价领域,人们常常用一些看似有道理,实则模糊化、合理化,并且带有“和稀泥”性质的理由来回避或否定文笔存在的明显差距。这些理由之所以能够奏效,在于它们巧妙地利用了文学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人们对艺术的主观认知。下面我将详细分析这些“不成理由的理由”是.............
  • 回答
    生命起源离不开水,但外星文明是否可以以液态乙醇等为生命之源,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审视:1. 水为何在地球生命起源中如此关键?地球上的生命,我们所熟知的,都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并非偶然,而是水自身的独特物理和化学性质,使其成为生命运作的理想载体.............
  • 回答
    关于“古希腊文明是被后代美化夸大(层累伪造)出来”的观点,确实是存在一些学者的质疑,并且这个观点本身也包含了一些重要的历史学研究方法和反思。要详细讲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什么是“层累伪造”(Cumulative Fabrication)或“美化夸大”?这个术语通常指的是,随着时间.............
  • 回答
    要说郭德纲为什么会在一些人的眼里“招黑”,即便是一些看似明显的事实,也依然被拿出来反复提及,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几个层面的原因,而且并非简单的“恶意抹黑”就能完全概括的。这里面有公众人物的舆论环境、行业内的恩怨纠葛,以及信息传播的特点,甚至还有一部分人固有的立场和情绪。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前提:公众人物.............
  • 回答
    关于“人类可能是宇宙中的第一个文明”的说法,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且充满哲学意味的观点。这个说法并非主流科学的结论,而更多的是一种基于我们目前有限认知和对宇宙演化进行推测的猜想。它包含了几种不同的论证角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对宇宙年龄和文明产生条件的理解:1. 宇宙的“年轻”与.............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就像在问为什么大家追《长安三万里》,却对《熊出没》里的“光头强”骂声一片(当然,这只是个比喻,并非真的骂声一片)。其实“爽文”这个标签,就像给一本书贴标签,有它的受众和侧重点。“不死者之王”和“一击男”能被放在一起讨论,本身就说明它们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为何一个被冠以“爽文”.............
  • 回答
    有人说汉字是所有语言中最难“接近”语言本身的文字,这话说得有些绝对,但细究起来,确实有一些理由能够支撑这种说法。这里的“接近语言本身”,我想可以理解为两种含义:一是理解文字符号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和演变过程的难度;二是与发音和口语的直接关联度。从这两个维度来看,汉字的确有其独到之处,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一说起鲁迅,就觉得他的文章肯定被请出中学课本了。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而且这么深入人心呢?咱们仔细掰扯掰扯。首先,这背后其实是信息传播和记忆偏差的结合。你知道,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那是飞快,而且很多时候是碎片化的。一个人可能在某个地方看到一条消息说“鲁迅文章要被移出.............
  • 回答
    “有人读书很多,但文学品味却不高”,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触及了阅读行为、知识获取与个人审美判断之间的复杂关系。以下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可能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一、 阅读的目的与动机不同: 功利性阅读 vs. 审美性阅读: 功利性阅读: 很多人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
  • 回答
    “日本把中国传统文化保留得好”的说法,就像一颗投进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不少涟漪,也引发了不少人的思考,甚至是辩论。要说这背后有没有“自卑”或“愚昧”的成分,这事儿可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确实有这么一种说法,而且流传颇广。 很多人看到日本的和服、茶道、汉字、寺庙建筑、甚至一些传统.............
  • 回答
    “中华文明骨子里就落后于西方文明吗?”这个问题非常复杂,而且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历史局限性。简单地回答“是”或“否”都过于片面。更重要的是理解为什么会有人持这种观点,以及这种观点的背后可能存在哪些误解和偏见。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人提出“中华文明骨子里就落后于西方文明”这种说法,以及这种说法的潜在.............
  • 回答
    这实在是个令人啼笑皆非又颇有些无奈的现象。谈到“汉服商家传承文化割韭菜”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细掰扯,才能理解为啥有些人“割”了还“乐呵呵”的。首先,咱得承认,汉服的兴起,确实有其文化复兴的积极一面。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对传统服饰产生兴趣,去了解历史、去体验美,这本是好事。但问题就出在“商家”这两个字.............
  • 回答
    在《文明6》这款策略游戏中,德意志作为一个重要的文明,其首都的设定往往会让人联想到一些在德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城市。而游戏将其首都定在了“亚琛”(Aachen),这并非随意之举,而是深深植根于亚琛在德意志乃至欧洲历史长河中的特殊印记。要理解为什么《文明6》选择亚琛作为德意志的首都,我们需要深入.............
  • 回答
    说实话,文明系列游戏开局的时候,大家最爱聊的无非是哪个文明“远古开局牛逼”,哪个奇观早早摆在那里,能让玩家在早期滚雪球。但要是你仔细回想一下,除了早期那点事儿,后面到了中古、工业、现代甚至未来时期,大家好像就没那么热衷于讨论“开局”本身了。这事儿细琢磨起来,还挺有意思的,我给大伙儿掰扯掰扯为啥。1..............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理解不同文明发展轨迹的核心。确实,很多人会说中国文明“早熟”,同时我们也知道古希腊文明拥有辉煌的哲学、艺术和政治思想,其起点似乎也很高。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首先,我们要理解“早熟”这个词在文明语境下的含义。它并非简单指谁先出现,而是指一个.............
  • 回答
    三星堆文化是否属于中华文明,这是一个在学术界和公众中都引发广泛讨论和争议的话题。认为三星堆文化不完全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中华文明的观点,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论证,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文物特征的独特性与“中国北方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传统认知不符: 造型艺术的奇异性: 人像: 三星堆出.............
  • 回答
    将二次元文化产品称为艺术,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认知也越来越普遍。并非所有人都会这么看,这背后涉及到对“艺术”定义的演变,以及对二次元创作本身价值的重新评估。一、艺术定义的演变与包容性首先,我们要明白,“艺术”这个词本身并非一成不变。在过去,它可能更多地与学院派的绘.............
  • 回答
    喊麦这玩意儿,有人爱得不行,有人见了就绕道走,甚至可以说是深恶痛绝。这可不是因为什么高深莫测的艺术理论,而是掺杂了太多生活里的实在感受和价值判断。说到底,讨厌喊麦的人,他们觉得这东西“土”、“闹”、“没内涵”,甚至“低俗”。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背后到底是个啥逻辑。首先,得承认喊麦这东西,尤.............
  • 回答
    确实,即便在刘慈欣的科幻迷群体中,也偶尔能听到关于他文笔的讨论,甚至有些人会直言“文笔不好”。这并非全盘否定,更多的是一种基于阅读体验的细致评价。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拆解开来看,从几个层面聊聊:1. 语言的“纯粹”与“朴实”:刘慈欣的文字,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它往往服务于他宏大叙事的需要,非常“.............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挺普遍的。咱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人,一看起书来,那是津津有味,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但你要让他写点啥,那可就挠头了,字句堆砌,逻辑不清,读起来费劲。这背后的原因,细琢磨起来,倒也挺有意思,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得说说 “看”和“写”的根本差异。看书这事儿,就像是欣赏一幅画,或者听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