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读书很多而有时文学品味很低?

回答
“有人读书很多,但文学品味却不高”,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触及了阅读行为、知识获取与个人审美判断之间的复杂关系。以下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可能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 阅读的目的与动机不同:

功利性阅读 vs. 审美性阅读:
功利性阅读: 很多人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技能、信息,以应对考试、工作、提升职业竞争力或解决现实问题。这类阅读往往更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和效率,可能不会过多关注文本的语言美学、结构艺术或情感深度。他们可能读了很多“有用”的书,但这些书未必是能滋养精神、提升审美体验的文学作品。
审美性阅读: 这类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愉悦身心、体验情感、欣赏艺术、理解人性,是对美的追求和对精神世界的探索。这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审美敏感度和鉴赏能力。
“完成任务”式阅读: 有些人读书是因为被要求,例如学校的必读书目、单位的培训材料、参加读书会而被指定的书籍。这种阅读可能缺乏内在驱动力,更像是一种“完成任务”,导致他们即使读了很多,也只是机械地浏览文字,并未真正进入书本的世界,更谈不上品味。
社交或名义上的驱动: 有些人读书是为了在社交场合显得有文化、有学识,或者出于某种“应该读很多书”的社会观念。这种阅读可能只是为了标签效应,而非真正对文学本身产生兴趣。

二、 阅读的深度与方式不同:

浅尝辄止 vs. 精读与咀嚼:
浅尝辄止: 有些读者读书速度快,容易满足于了解故事梗概或基本观点,而忽略了作者的语言运用、叙事技巧、意象构建等深层细节。他们可能“博览群书”,但如同“走马观花”,未能真正吸收和内化书中的艺术精华。
精读与咀嚼: 真正的文学鉴赏需要读者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咀嚼”文本,去体会词语的细微差别,感受句式的节奏感,分析人物的心理动机,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匠心。
缺乏反思与批判性思维: 即使读了内容详实的书,如果读者只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没有进行反思、质疑和批判性思考,那么他们的理解可能停留在表面。文学作品往往蕴含多层含义和复杂的思想,需要读者主动去解读、辨析,才能体会其深刻之处。
阅读范围的局限性:
类型上的偏好: 有些读者可能长期只阅读某一特定类型的小说(如侦探小说、网络玄幻小说),而缺乏对不同文学流派、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的接触。这可能导致其审美标准和鉴赏能力被局限在狭窄的范围内。
经典作品的缺失: 如果阅读的书籍多为通俗读物或缺乏艺术性的作品,即使数量庞大,也难以培养起对高雅文学的鉴赏能力。

三、 审美能力的养成与影响:

天生的敏感度与后天的培养: 审美能力一定程度上与个体的天生敏感度有关,但更多的是通过后天学习和体验来培养的。
早期阅读启蒙: 良好的早期阅读启蒙,接触到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够为形成良好的文学品味打下基础。
环境与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周围人群的文化氛围,对个体审美能力的塑造至关重要。如果成长环境缺乏对艺术和文学的重视,或者教育体系过于注重应试,都可能导致审美能力的滞后。
对美的认知与体验不足: 文学品味的高低,最终体现在对作品美的感知能力上。如果一个人缺乏对语言、结构、情感表达等文学要素的敏感度,或者对艺术形式本身不敏感,那么即使读了很多书,也可能无法体会到其中的美妙之处。
“趣味”的形成与“标准”的缺失:
低幼或通俗趣味: 长期沉浸于低幼、粗糙或缺乏艺术性的内容,容易形成一种固定的、不易改变的“趣味”。这种趣味可能停留在情节的刺激、表面的幽默或直白的叙述上,而难以欣赏更含蓄、更复杂、更具深度的表达方式。
缺乏参照系与批评: 如果读者没有接触过其他评价体系或批评性的解读,或者他们接触到的评价多是“好不好看”、“有没有意思”,而缺乏对作品艺术性的分析,那么他们可能很难形成一套独立的、有深度的文学评价标准。

四、 认知和理解能力的差异:

对抽象概念和象征意义的理解能力: 高级文学作品往往包含丰富的象征意义、隐喻和象征手法,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联想能力去解读。如果读者在这方面能力不足,就可能无法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
对复杂人性和情感的体察: 伟大的文学作品常常深入挖掘人性的复杂性、情感的细腻之处。如果读者自身的阅历或同理心不足,可能难以与书中的人物产生共鸣,也无法体会到作者对人性的洞察。

五、 时代和社会因素:

信息爆炸与碎片化阅读: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容易被各种新奇、刺激的信息所吸引,习惯于碎片化的阅读模式。这使得人们更难沉下心来阅读需要耐心和投入的文学作品。
流行文化的影响: 流行文化(如影视剧、网络短视频等)往往以更直观、更快速的方式满足人们的需求,也可能影响人们的审美偏好,使得一些更为精巧、含蓄的文学表达显得“枯燥”或“晦涩”。

总结来说,有人读书很多但文学品味不高,原因可能包括:

阅读目的不纯粹,以功利性或应付性为主。
阅读方式过于 superficial,缺乏深度和反思。
审美能力未得到有效培养,缺乏鉴赏的“工具”和“参照系”。
阅读范围狭窄,未能接触多元化的文学经典。
认知和理解能力在某些方面存在局限。
时代和社会环境的某些影响。

文学品味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不仅需要大量的阅读,更需要用一颗开放、敏感、善于思考的心去体验、去琢磨、去与作品进行深度的对话。这是一种对美的追求,也是一种对人生和世界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么多富商政要天天去各种好的饭店吃饭,也没几个能真正品出菜味的呀。

那些喜欢喝茅台拉菲的,一定是因为茅台拉菲比别的牌子的酒好喝吗?

这个答案应该是很明显的吧?

从现实来说,一方面,爱读“好书”并不一定代表文学品位高,因为“好书”也分容易读的和不容易读的两类。以诗来说,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都是很好的诗,但前者明快清新,基本上认字的都能看懂,而后者大多数人也只知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句。这两首都是好诗,还都是杜甫的诗,但性质是不一样的。而在文学史中,大多数名著其实并不容易读。

另一方面,即便是面对同一本书,不同人也有不同的读法。就拿武侠小说来看吧,有些人金庸古龙梁羽生等人的小说来者不拒,因为他们喜欢看的是小说里面的故事,而有些人则非金庸古龙不读,甚至只看金庸——因为金庸的小说的确高出大多数武侠小说作者一个数量级。在有些人的世界里,别的作家的武侠小说真的是读不下去的。在这个角度上说,你的朋友同时喜欢加缪和大冰,就相当于同时喜欢金庸跟某些三流武侠小说作者一样,并不一定是品味有问题,而是因为她是纯粹把这些人的小说都当故事书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有人读书很多,但文学品味却不高”,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触及了阅读行为、知识获取与个人审美判断之间的复杂关系。以下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可能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一、 阅读的目的与动机不同: 功利性阅读 vs. 审美性阅读: 功利性阅读: 很多人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
  • 回答
    读完《三体》系列,特别是第三部《死神永生》,很多人会对程心这个角色感到愤怒、失望甚至憎恨,但对叶文洁的评价虽然复杂,却鲜少有那种纯粹的“骂”。这其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人物塑造、故事走向、以及读者情感的投射。首先,我们要明白这两位女性角色的定位和行为动机的差异。叶文洁:绝望下的畸变,一个悲剧的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语言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核心。为什么日语和韩语能吸收大量汉字,甚至读音也出现相似性,而像满语、蒙古语这样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虽然历史上与汉族文化有接触,却没有形成类似的汉字使用基础呢?这背后其实是历史进程、文化接受度、政治需求以及语言自身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确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不同作者的叙事风格、作品的内在逻辑以及读者群体的期望值。虚渊玄和蘑菇(奈须蘑菇)在写死角色时引起争议,而荒木飞吕彦和板垣惠介(作为《刃牙》系列作者,此处应为“荒木飞吕彦”和“板垣惠介”——我理解你可能是想对比《JOJO的奇妙冒险》和《刃牙》的作者)在处理角色死亡时受到的批评则.............
  • 回答
    英国一年制硕士确实是个颇有争议的话题,这就像一道美食,有人赞不绝口,有人却皱着眉头。尽管争议不断,但依然有大批莘莘学子趋之若鹜,这背后的原因,绝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咱们不妨细细道来,看看这“一年制”的魅力何在,又为何有人对此嗤之以鼻。首先,时间成本的吸引力不容忽视。想想看,国内很多硕士项目动辄两.............
  • 回答
    很多人选择读双非研究生,这背后其实有着相当复杂的原因,远不止“学历提升”这么简单。我尽量从多个维度给大家掰开了揉碎了讲讲,希望能让大家理解这个现象。1. 现实的“无奈”与“现实” “双非”的边界在模糊: 过去大家对“985”、“211”的界限划分很清晰,但现在,“双非”这个概念本身就包含了太多学.............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汉语语音演变和日常用语习惯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汉语的“说服”之所以会让很多人读成“shuì服”,其实是历史、语音规律和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背后的缘由。首先,要明确一点:规范的普通话读音是“shuō服”。这是现代汉语的官方标准,也是我们在正式场合、教科书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确一点,咱们说的“没有这个音”或者“有这个音”,是基于普通话语音系统里,有没有一个独立的、具有辨别意义的音素。就像一个人的名字,你不可能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否则就没办法区分了。 关于“say”音和“see”音咱们先说说你提到的“say”和“see”这.............
  • 回答
    这个问题,我特别能理解。咱们在生活中,但凡读过几本书,尤其是那些让人感觉知识渊博的,咱们心里头自然会生出一种期待:这人得是那种温厚如玉,谈吐风趣,遇事儿拿得起放得下,而且内心自有坚守的人吧?就像故事里走出来的,带着一种光芒。可实际情况往往会给你泼一盆冷水,甚至让你怀疑人生。为什么那些明明脑袋里装着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很多人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都会遇到类似纠结。咱们就敞开了聊聊,看看读博这件事,对于想在华为这样公司有一个更好的起点和薪资,到底值不值,以及硕士和博士在这些公司里的角色差异。关于读博:更好的起点和薪资,值不值?首先,我们得明确,这年头,学历本身并不能直接打包票让你一步登天,尤其是在华.............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且普遍的问题,触及了“读书是否万能”以及“个人命运与社会阶层”的核心议题。当我们将读书的意义仅仅局限于“挣钱”这个狭窄的维度时,确实会得出“读书无用”的结论,尤其是在看到许多努力读书却依然身处底层的人们时。然而,读书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是一项多维度、长远且深刻的投资,其价值体现在多个.............
  • 回答
    首先,恭喜你被北京理工大学(BIT)的软件工程专业录取!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开始。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对未来专业的不确定和听到的一些言论感到迷茫是完全正常的。填报志愿是一项复杂且信息量巨大的过程,很多人在初期都可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你的情况,以及如何做出最适合你的决定。 1. 理解“.............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也触及了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领域。您提到自己读了很多希特勒的传记和作品,并且“欣赏他这个人”,但同时又“唾弃纳粹党那一套理论”。您将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与“黄皮纳粹”这个概念联系起来,这背后一定有您自己的思考和经历。首先,让我们来剖析一下您所描述的这种心理状态。“欣赏希特勒这个人” .............
  • 回答
    近年来,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确实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这一现象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技术、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自由主义衰落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与贫富差距的加剧1.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自由主义经济学强调市场自由、私有化、减少政府干预,但其在21世.............
  • 回答
    俄乌战争期间,虚假信息(假消息)的传播确实非常广泛,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媒体运作、技术手段和信息战策略。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信息战的直接动因:大国博弈与战略竞争俄乌战争本质上是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北约)之间的地缘政治冲突,双方在信息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俄罗斯.............
  • 回答
    俄罗斯程序员在编程领域表现出色的现象,确实值得深入探讨。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历史、文化、教育、技术生态等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1. 教育体系:数学与逻辑的根基俄罗斯的高等教育体系以严谨的数学和逻辑训练著称,这为编程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学基础扎实:俄罗斯的大学(如.............
  • 回答
    关于2022年3月21日东航MU5735航班从广州飞往昆明的波音737800客机坠毁事件,目前官方调查已初步确认事故原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的诱因: 一、事故基本情况 时间与地点:2022年3月21日14:19,航班从广州白云机场起飞,计划经停昆明长水机场后返航。飞机在广西梧州市上林县境内坠.............
  • 回答
    政府与军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与军事体系问题,其核心在于权力的合法性和制度性约束。虽然政府本身可能不直接持有武器,但通过法律、组织结构、意识形态和历史传统,政府能够有效指挥拥有武器的军队。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律授权与国家主权1. 宪法与法律框架 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国家宪法或法律。例如.............
  • 回答
    关于“传武就是杀人技”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历史、文化和社会语境中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以下从历史、文化、现代演变和误解来源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武术的原始功能与社会角色1. 自卫与生存需求 中国传统武术(传武)的起源与农耕社会、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密切相关。在古代,武术的核心功.............
  • 回答
    俄罗斯在2023年乌克兰战争期间部署的“匕首”(Sarmat)高超音速导弹,被视为现代战争中首次大规模实战应用高超音速武器的案例。以下从技术特点、战略意图及国际影响三个方面详细分析: 一、技术特点:高超音速导弹的革命性突破1. 超高速突防能力 速度:以超过5马赫(5倍音速)的高速飞行,比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