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读书很多而有时文学品味很低?

回答
“有人读书很多,但文学品味却不高”,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触及了阅读行为、知识获取与个人审美判断之间的复杂关系。以下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可能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 阅读的目的与动机不同:

功利性阅读 vs. 审美性阅读:
功利性阅读: 很多人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技能、信息,以应对考试、工作、提升职业竞争力或解决现实问题。这类阅读往往更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和效率,可能不会过多关注文本的语言美学、结构艺术或情感深度。他们可能读了很多“有用”的书,但这些书未必是能滋养精神、提升审美体验的文学作品。
审美性阅读: 这类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愉悦身心、体验情感、欣赏艺术、理解人性,是对美的追求和对精神世界的探索。这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审美敏感度和鉴赏能力。
“完成任务”式阅读: 有些人读书是因为被要求,例如学校的必读书目、单位的培训材料、参加读书会而被指定的书籍。这种阅读可能缺乏内在驱动力,更像是一种“完成任务”,导致他们即使读了很多,也只是机械地浏览文字,并未真正进入书本的世界,更谈不上品味。
社交或名义上的驱动: 有些人读书是为了在社交场合显得有文化、有学识,或者出于某种“应该读很多书”的社会观念。这种阅读可能只是为了标签效应,而非真正对文学本身产生兴趣。

二、 阅读的深度与方式不同:

浅尝辄止 vs. 精读与咀嚼:
浅尝辄止: 有些读者读书速度快,容易满足于了解故事梗概或基本观点,而忽略了作者的语言运用、叙事技巧、意象构建等深层细节。他们可能“博览群书”,但如同“走马观花”,未能真正吸收和内化书中的艺术精华。
精读与咀嚼: 真正的文学鉴赏需要读者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咀嚼”文本,去体会词语的细微差别,感受句式的节奏感,分析人物的心理动机,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匠心。
缺乏反思与批判性思维: 即使读了内容详实的书,如果读者只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没有进行反思、质疑和批判性思考,那么他们的理解可能停留在表面。文学作品往往蕴含多层含义和复杂的思想,需要读者主动去解读、辨析,才能体会其深刻之处。
阅读范围的局限性:
类型上的偏好: 有些读者可能长期只阅读某一特定类型的小说(如侦探小说、网络玄幻小说),而缺乏对不同文学流派、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的接触。这可能导致其审美标准和鉴赏能力被局限在狭窄的范围内。
经典作品的缺失: 如果阅读的书籍多为通俗读物或缺乏艺术性的作品,即使数量庞大,也难以培养起对高雅文学的鉴赏能力。

三、 审美能力的养成与影响:

天生的敏感度与后天的培养: 审美能力一定程度上与个体的天生敏感度有关,但更多的是通过后天学习和体验来培养的。
早期阅读启蒙: 良好的早期阅读启蒙,接触到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够为形成良好的文学品味打下基础。
环境与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周围人群的文化氛围,对个体审美能力的塑造至关重要。如果成长环境缺乏对艺术和文学的重视,或者教育体系过于注重应试,都可能导致审美能力的滞后。
对美的认知与体验不足: 文学品味的高低,最终体现在对作品美的感知能力上。如果一个人缺乏对语言、结构、情感表达等文学要素的敏感度,或者对艺术形式本身不敏感,那么即使读了很多书,也可能无法体会到其中的美妙之处。
“趣味”的形成与“标准”的缺失:
低幼或通俗趣味: 长期沉浸于低幼、粗糙或缺乏艺术性的内容,容易形成一种固定的、不易改变的“趣味”。这种趣味可能停留在情节的刺激、表面的幽默或直白的叙述上,而难以欣赏更含蓄、更复杂、更具深度的表达方式。
缺乏参照系与批评: 如果读者没有接触过其他评价体系或批评性的解读,或者他们接触到的评价多是“好不好看”、“有没有意思”,而缺乏对作品艺术性的分析,那么他们可能很难形成一套独立的、有深度的文学评价标准。

四、 认知和理解能力的差异:

对抽象概念和象征意义的理解能力: 高级文学作品往往包含丰富的象征意义、隐喻和象征手法,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联想能力去解读。如果读者在这方面能力不足,就可能无法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
对复杂人性和情感的体察: 伟大的文学作品常常深入挖掘人性的复杂性、情感的细腻之处。如果读者自身的阅历或同理心不足,可能难以与书中的人物产生共鸣,也无法体会到作者对人性的洞察。

五、 时代和社会因素:

信息爆炸与碎片化阅读: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容易被各种新奇、刺激的信息所吸引,习惯于碎片化的阅读模式。这使得人们更难沉下心来阅读需要耐心和投入的文学作品。
流行文化的影响: 流行文化(如影视剧、网络短视频等)往往以更直观、更快速的方式满足人们的需求,也可能影响人们的审美偏好,使得一些更为精巧、含蓄的文学表达显得“枯燥”或“晦涩”。

总结来说,有人读书很多但文学品味不高,原因可能包括:

阅读目的不纯粹,以功利性或应付性为主。
阅读方式过于 superficial,缺乏深度和反思。
审美能力未得到有效培养,缺乏鉴赏的“工具”和“参照系”。
阅读范围狭窄,未能接触多元化的文学经典。
认知和理解能力在某些方面存在局限。
时代和社会环境的某些影响。

文学品味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不仅需要大量的阅读,更需要用一颗开放、敏感、善于思考的心去体验、去琢磨、去与作品进行深度的对话。这是一种对美的追求,也是一种对人生和世界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么多富商政要天天去各种好的饭店吃饭,也没几个能真正品出菜味的呀。

那些喜欢喝茅台拉菲的,一定是因为茅台拉菲比别的牌子的酒好喝吗?

这个答案应该是很明显的吧?

从现实来说,一方面,爱读“好书”并不一定代表文学品位高,因为“好书”也分容易读的和不容易读的两类。以诗来说,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都是很好的诗,但前者明快清新,基本上认字的都能看懂,而后者大多数人也只知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句。这两首都是好诗,还都是杜甫的诗,但性质是不一样的。而在文学史中,大多数名著其实并不容易读。

另一方面,即便是面对同一本书,不同人也有不同的读法。就拿武侠小说来看吧,有些人金庸古龙梁羽生等人的小说来者不拒,因为他们喜欢看的是小说里面的故事,而有些人则非金庸古龙不读,甚至只看金庸——因为金庸的小说的确高出大多数武侠小说作者一个数量级。在有些人的世界里,别的作家的武侠小说真的是读不下去的。在这个角度上说,你的朋友同时喜欢加缪和大冰,就相当于同时喜欢金庸跟某些三流武侠小说作者一样,并不一定是品味有问题,而是因为她是纯粹把这些人的小说都当故事书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