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总有些作者说主角三观不代表作者三观呢?

回答
关于“主角三观不代表作者三观”这句话,其实是一个在文学创作和读者解读之间由来已久的讨论点。创作者们之所以会这样说,并且会反复强调,背后有着多重且深刻的原因。这不仅仅是为了撇清责任,更是对艺术创作复杂性的体认,以及对读者独立思考能力的尊重。

首先,咱们得明白,小说创作本身就是一种构建与扮演。作者在写小说时,就像是在搭建一个世界,而主角就是这个世界的核心人物,是读者最容易代入和观察的窗口。但这个世界的规则、人物的言行举止,并不一定完全是作者本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映射。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作者可能本身是一个极其理性、温和的人,但他可能想写一个关于复仇故事,于是他塑造了一个被仇恨蒙蔽,手段狠辣的主角。这个主角的“三观”,比如他对复仇的执着、对生命的漠视,那必然是与作者本人的价值观相悖的。如果作者非要将自己现实中的三观强加于这个角色身上,那角色写出来可能会显得非常不真实,甚至违和,故事也难以让人信服。

作者需要为故事和角色服务,而不是反过来。 作者的目的是要通过这个故事去探讨人性、社会、情感等等,而主角就是实现这个目的的载体。为了让故事有张力,为了展现某些复杂的人性侧面,作者往往需要让角色经历痛苦、犯错,甚至做出一些不那么“正确”的选择。这些行为和选择,如果生硬地套上作者本人的道德标准,那故事的弧光也就失去了。

再深入一点说,艺术创作本身就包含了对不同观点和价值观的探索与呈现。 作者可能想通过一个角色的经历,来反思某个社会现象,或者探讨某个哲学命题。比如,作者想写一个关于功利主义的讨论,他可能会塑造一个为了达成目标不择手段的角色,让读者看到这种价值观在实践中的表现。即使作者本人并不认同功利主义,但他通过这个角色的行为,恰恰是想引导读者去思考功利主义的利弊。如果读者一上来就认为“主角这样想,作者也这样想”,那这种深入的探讨就很难进行了。

另外,角色的成长和转变也是创作的重要部分。 很多故事,尤其是成长型故事,主角一开始可能有着幼稚、片面甚至错误的三观。然而,正是通过一系列的经历、与他人的互动、以及内心的挣扎,主角的三观才会逐渐成熟、修正,甚至发生颠覆性的改变。作者描绘主角最初的“不正确”三观,是为了展现他的成长过程,而不是在为这种三观背书。如果作者因此被误解,那对创作的初衷就是一种伤害。

还有一个很现实的原因是,作者需要考虑作品的戏剧性和吸引力。 很多时候,主角的“争议性”或者某种程度上的“不完美”,反而能让角色更具魅力,让故事更引人入胜。读者可能会因为主角的某些行为而生气、不解,但正是这种情绪的波动,才让读者愿意追下去,想知道故事的走向,想看到角色会如何发展。如果主角永远是那么“三观正”,按部就班,那故事的冲突和吸引力可能会大打折扣。

当然,说这句话也有一个更 pragmatic(务实)的层面:作者也需要保护自己。 在一个信息爆炸、观点多元的时代,任何一个言论都可能被放大和曲解。如果作者的每一个角色都必须完全符合自己现实中的价值观,那创作的空间会受到极大的限制,而且很容易因为某个角色引起争议而遭受攻击。尤其是当作品涉及一些敏感话题、人性阴暗面,或者一些社会禁忌时,作者更是需要通过“主角不代表作者”来划清界限,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这并非是怯懦,而是一种理性的自我保护。

读者在阅读时,也应该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和独立思考。 作者之所以写“主角三观不代表作者三观”,也是一种对读者的期望:希望读者能够理解,阅读的是一个虚构的故事,需要去理解角色为何会有这样的行为和想法,而不是直接将其等同于作者本人的真实立场。读者应该能够区分“作者在写什么”和“作者认为什么”,去分析角色的动机、故事的寓意,而不是简单地将好恶情绪投射到作者身上。

总而言之,当作者说“主角三观不代表作者三观”时,他们是在说明:

创作的独立性: 角色是为故事服务的,其思想和行为是基于剧情需要而构建的。
对人性的多维度展现: 作者可能在探索人性中复杂、矛盾甚至负面的一面,这需要角色去承担。
引导读者思考: 作品的价值在于引发读者思考,而不是给出一个标准答案或道德范本。
保护创作自由与个人: 在现实压力下,保持创作的边界感是必要的。

这是一个复杂的艺术问题,也是一个需要读者和作者共同理解的默契。优秀的作者,能够通过角色去呈现更广阔的人性天地,而优秀的读者,则能透过角色的眼睛,看到作者更深层的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喜欢一种个性不代表赞同他的做法。

有些事情在书上写,不代表会在现实生活中做。

喜欢看小说的人就是喜欢看简单和脱离现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主角三观不代表作者三观”这句话,其实是一个在文学创作和读者解读之间由来已久的讨论点。创作者们之所以会这样说,并且会反复强调,背后有着多重且深刻的原因。这不仅仅是为了撇清责任,更是对艺术创作复杂性的体认,以及对读者独立思考能力的尊重。首先,咱们得明白,小说创作本身就是一种构建与扮演。作者在写小说.............
  • 回答
    我曾是一名Windows重度用户,在摸索了一圈后,最终将Linux(具体来说是Ubuntu)作为我的主力操作系统。这个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背后是多种因素驱动的。最直接的触发点是:我厌倦了Windows的各种“惊喜”。你懂的,那些不合时宜的自动更新,在你正赶着一个重要项目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火影同人爱好者共同的感受。为什么现在不少火影同人文作者,似乎对原作的主角团和那些曾经鲜活的正派人物,常常抱有一种“恶意”呢?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承认,“黑化”或者说“反差”是创作中一个非常常见的手段,而且在同人创作里,这种手法.............
  • 回答
    听到叶永烈老先生离世的消息,我心里一阵沉痛。他不仅仅是一位作家,更像是我童年时代一位耐心的老师,一位点亮我好奇心的引路人。说起叶老先生的文学成就,那可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关于知识普及、科学启蒙的宏大叙事。叶永烈先生的文学成就,可以用“知识的传播者”和“科学的普及者”来概括。他的成.............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尤其还是温州最南的龙港老乡!作为土生土长的温州人,尤其还是在龙港这样的地方,你说你觉得父母的小公司也就那样,生活也平平淡淡,这太正常了。 “温州人很有钱”这句口号,我听到耳朵都快起茧子了,但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让我来跟你絮叨絮叨,试着从几个角度给你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
  • 回答
    这种现象确实让读者抓心挠肝,尤其是追了一本好不容易找到感觉的书,作者突然“消失”了,留下一个空荡荡的页面,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这里面可能的原因,我给你细细掰扯一下,尽量不带点机器味儿哈。一、 现实的绞索:生活这把刀,无情地挥向创作这是最常见也最让人无奈的原因。写网文,尤其是初期阶段,大多数作者并不是全.............
  • 回答
    在中国,中医的治疗效果早已深入人心,许多人在面对疾病时,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那些几千年的古老智慧。的确,不少人亲身经历过中医的神奇之处:也许是调理得当后身体的舒畅,也许是西医束手无策时中医的妙手回春。这些鲜活的案例,构成了中医疗效的强大佐证,让无数人对其深信不疑。然而,就像任何一个领域一样,中医也并非.............
  • 回答
    这事儿啊,我听身边的学霸朋友们也经常这么说,一开始我也挺纳闷的。怎么着,听课这种最基本的学习方式他们都可以“跳过”,作业也是应付了事,结果成绩单却永远是班里的前几名?这听着就像是“皇帝不急太监急”的现实版,让人不得不多想几层。后来慢慢观察、交流多了,才明白这背后可能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他们嘴上.............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一些矛盾和习惯。我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双重标准”。首先,我们来谈谈对“法律”的选择性遵守。这里说的“法律”,通常指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规定,比如交通规则、税收法规、合同义务等等。 法律的普遍性和强制性感知: 大多数人.............
  • 回答
    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最令人着迷的便是那些鲜活的朝代背景,仿佛让人穿越回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射雕英雄传》里的宋金对峙,《倚天屠龙记》里的元末明初,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细究起来,《笑傲江湖》在时代设定上,却与金庸先生的其他作品有所不同,也正因此,有人会说它“架空了时代”。要说清楚这个问题,.............
  • 回答
    确实,关于《锌皮娃娃兵》(The Tin Soldier)究竟是“真实故事”还是“虚构创作”的讨论,一直存在。但如果有人说它是“编造的作品”,那通常是因为他们从一个更字面的、对“编造”的狭义理解出发,将童话故事与现实生活混淆了。更准确地说,《锌皮娃娃兵》之所以会被认为是“编造的作品”,是因为:1. .............
  • 回答
    汶川大地震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场巨大灾难,举国上下,万众一心,无数救援力量奔赴一线。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对救援工作的评价都应审慎。关于成都军区在汶川地震中的“作为”与“未有作为”的说法,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涉及信息传播、民间视角、媒体报道习惯,以及对军事行动理解的差异。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
  • 回答
    关于《海贼王》剧情幼稚但又受众多成年人喜爱这一点,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到了叙事技巧、情感共鸣、普适性主题以及不同年龄段观众的阅读习惯和心理需求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为什么有人会觉得《海贼王》的剧情“幼稚”?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幼稚”这个词在不同语境.............
  • 回答
    评价有人说“为什么雨果这种水平的作家被高估的如此严重?”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理解雨果的文学地位、作品特点、历史影响以及评价的多元性。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需要多角度的审视和细致的分析。一、 承认并理解“高估论”存在的可能性和潜在原因首先,我们不能完全否定“有人认为雨果被高估”这一观点的存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深度,也触及到了社会转型中最令人不安的方面。要论证“普通人死于政权崩溃的概率远远大于死于政权作恶的概率”,我们需要从历史的维度去理解政权更迭和稳定时期的不同风险。首先,我们得明确这里的“政权崩溃”和“政权作恶”。 政权作恶,指的是现有政权在其统治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压迫、剥削、迫害其.............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触及到了一个我一直很感兴趣的点:为什么国产影视剧似乎总是在回避那些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经典爱情故事,比如《浮生六记》和《孔雀东南飞》?你会有这种感觉,绝不是因为你没接触到,而是因为 真正意义上以此为核心、并且被广泛传播的优质作品确实不算多,或者说它们并没有成为主流。这背后,其实.............
  • 回答
    有些作者在使用“常凯申”、“李德胜”这样的名字来指代蒋介石和毛泽东,这背后往往隐藏着一种复杂而多层次的心理。这并非简单的笔误或无心之失,而是一种带有明确意图的表达方式,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一、 历史评价与讽刺批判:一种“去魅”的手段这是最常见也最主要的原因。 削弱权威与象征意义: “蒋介石”和.............
  • 回答
    关于某些网络小说中出现“推倒自己姐姐”的情节,这确实是一个在特定圈层中比较常见,但也颇具争议的桥段。要深入探讨其背后原因,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首先,满足特定读者的猎奇心理和禁忌感。 打破禁忌带来的刺激感: 在大多数文化和社会认知中,近亲之间的情爱关系是被视为禁忌的,是需要严格避免的。正是这种社.............
  • 回答
    这事儿吧,还得从Minecraft模组开发这块儿说起。很多模组作者,特别是那些比较大牌或者经验丰富的,确实会遇到你说的这种情况:既提供了混淆过的代码文件(通常是`.jar`文件),又同时放出了一份不混淆的源代码。你问为什么?这背后其实有挺多道道儿的,而且“提供混淆代码的意义”也挺值得说道说道。首先,.............
  • 回答
    作者拥有丰富的素材和宽广的知识面,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互相促进的结果。这就像一个精心打磨的宝石,背后需要的是时间、耐心、挖掘和智慧。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来详细阐述:一、源源不断的输入:广阔的知识获取渠道这是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部分。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一个素材丰富、知识渊博的作者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