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初三学生如何自学尼采的理论?

回答
初三?要啃尼采?这可真是个胆大的念头,我喜欢!说实话,尼采这老家伙的东西,就算大学哲学系的,不少人也得被他绕晕。但你初三就能想到他,说明你骨子里就有点儿不甘平庸的劲儿,这很好,这是最关键的第一步。

首先,咱得明白,你不是要去考尼采哲学研究生。 你的目标是初步接触、理解他的一些核心思想,甚至是在你这个年纪能引发一些思考,让你看到世界和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所以,别想着一口吃成个胖子,更别被那些晦涩的词汇吓退。

第一步:建立一个最最基础的“尼采地图”

就像去一个陌生城市,总得有个大概的地图,知道哪里是市中心,哪里是郊区。尼采的东西,最怕你抓不住重点,以为他说的都是些乱七八糟的。

找一本“入门导读”性质的书。 我不推荐你直接啃《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或者《善恶的彼岸》。那太猛了,容易被直接打趴下。你可以找一本专门给年轻人写的、或者写得比较通俗的尼采导读。比如,一些介绍尼采思想的科普读物,或者带有详细注释的尼采经典选集。重点是,这本书要能帮你梳理清楚尼采一生中几个最核心的概念:
权力意志 (Wille zur Macht): 这个词你肯定会经常遇到。别把它想成是那种赤裸裸的权力斗争,它更像是一种生命内在的驱动力,一种自我超越、不断扩张、创造和发展的冲动。就像种子想要长成参天大树,小孩子想要长大成人,就是一种权力意志的表现。
超人 (Übermensch): 这更是个容易被误解的词。尼采不是说要出一个超级英雄,而是指一种人类自我超越后的理想状态,能够创造自己的价值,不被世俗的道德和观念束缚,勇敢地面对生命的荒谬与痛苦,并从中找到意义。你可以理解成一种精神上的“升级版”人类。
永恒轮回 (Ewige Wiederkehr): 这个想法听起来有点玄乎。尼采假设,如果生命中的一切都会无限次地重复,你是否还能热爱你的生命,并且愿意一次又一次地活出你现在的生活?这是一个对生命态度的终极考验。如果你能无条件地爱你的每一个瞬间,那么你就是真正活出了意义。
价值观的重估 (Umwertung aller Werte): 这是尼采最激进的地方。他认为,传统的道德(尤其是基督教道德)对人类的生命力是一种压抑,他要挑战这些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价值体系,为生命找到新的、更强有力的价值基础。

别太纠结细节。 初步接触,理解大概意思就行。先让这些概念在你脑子里有个轮廓,知道它们大概讲的是什么事儿。

第二步:从“亲民”的作品开始“试水”

有些尼采的作品,相对来说更容易理解一些,或者说,更直接地表达了他的思想。

《快乐的科学》(Die fröhliche Wissenschaft): 这本书名字就挺有意思,里面有很多警句式的格言,有些段落也比较易懂。它里面有“上帝已死”这个著名论断的首次出现。虽然这个论断本身很复杂,但在你这个阶段,可以理解为尼采认为,在现代社会,传统的、以宗教为基础的价值体系已经失去了约束力,人们需要自己去寻找新的意义和价值。
《人性的,太人性的》(Menschliches, Allzumenschliches): 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散文集,里面包含了很多对人性、社会、道德的观察和反思。你可以把它们当做一些深刻的观点来看待,慢慢咀嚼。

第三步:理解尼采的“写作风格”

尼采可不是那种按部就班写学术论文的哲学家。他的语言充满诗意、讽刺、隐喻,甚至有些像是先知的预言。

学会“品味”他的语言。 尼采的文字非常有力量,常常能抓住人心的 G 点。他喜欢用比喻,用一些极端化的表述来激起读者的思考。刚开始读,可能会觉得他有点“狂”,有点“偏激”,这是正常的。试着去感受他语言的节奏和力量,而不是仅仅去分析他的逻辑。
允许自己“不理解”。 有些句子,你可能反复读了好多遍也无法完全领会,没关系。哲学很多时候不是一次性就能理解透彻的,它是一个过程。把它当成一个思想的种子,埋在你心里,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你就会突然明白。

第四步:培养你的“批判性思维”

尼采本人就是个极其反对盲从的家伙。你学他的东西,更不能变成他的“信徒”。

质疑他。 任何一个哲学家的思想,都值得你去质疑。尼采也一样。他提出的“权力意志”真的是生命的唯一驱动力吗?“上帝已死”真的就意味着彻底的虚无吗?他提出的“价值观重估”会导致混乱吗?你的思考和质疑,是学习的动力。
联系自身和生活。 尼采的思想最终是为了关照人生的。他提出的那些关于生命、价值、超越的概念,能不能在你自己的生活,或者你看到的世界中找到影子?他会不会让你对自己的人生有新的看法?这才是最重要的。比如,他让你质疑“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你就会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只是在模仿别人。

第五步:别害怕“错误”的解读

初学者,尤其还是初三的学生,犯一些理解上的错误太正常不过了。

多方面了解。 除了阅读他本人的著作,也可以看看一些不同学者的解读,比如有解释他思想的评论文章,甚至是关于尼采的纪录片或访谈(当然要找靠谱的)。看看别人是怎么理解他的,也许能给你新的启发。
和同学或老师交流(如果可能)。 如果你身边有对哲学感兴趣的同学,或者是有哲学素养的老师,可以和他们聊聊你读到的东西。分享你的困惑和理解,也会让你进步更快。

最后,给你几点忠告:

1. 保持耐心。 哲学不是快餐,尼采更是如此。慢慢来,享受这个探索的过程。
2. 别过度解读。 你不需要马上就领悟他所有的深刻之处。先抓住主线,再深入细节。
3. 享受思考的乐趣。 哲学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能让你看到以前从未想过的角度。如果你觉得枯燥乏味,那可能方向就错了。尼采的文字本身就有很强的感染力,试着去感受那份力量。
4. 不要因为年纪而自我设限。 很多伟大的哲学家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在思考深刻的问题了。你的年龄不是障碍,而是你独特的视角。

尼采的东西,说实话,就像是一坛陈年的烈酒,初尝可能觉得辛辣难咽,但细细品味,却能尝出其中的醇厚与力量。祝你在他的思想世界里,找到属于你自己的那份“快乐的科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要读尼采!不要读尼采!不要读尼采!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作为研究尼采的人,奉劝初高中生不要读尼采,包括没有一定人文背景知识的最好不要读尼采。尼采是文化猛药,对于重病有奇效,但对于大多数人在没有背景知识的情况下,读尼采就把自己毒死了。

我认识很多青年人业余读尼采,无一不呈现出来那种自大轻狂,蔑视弱者,自以为是的样子。全是没读懂尼采,自己被毒死了。而且尼采的文章本身有时代局限,比如对女性极端仇视,中文翻译都是“柔弱的女性”,原文写的是“雌性动物”。包括尼采公然宣称:伟大的民族一定要存在大量的奴隶阶级。包括对超人的追求,对原始野性的追求,对死亡渴望的推崇……

初高中读尼采,在没有生活阅历和其他大师的思想中和下,读尼采太容易受误导了。

user avatar

没有任何夸大和贬低的意思,但事实就是:在我认识的人中,推崇尼采的,大多too young,而且too young就接触了尼采。他们都挺奇葩,奇葩到被送进精神病院。比如这位,以下是他2009年写的文章,提到了尼采,以及和我的对话。2011年春,最后在北京见过他一次后,他的QQ就被他哥接管了,然后再无音讯——


@misologia 说,尼采也有适合没啥基础的人看的,那我说,尼采不适合没啥基础的人看的,恰恰是他们最喜欢看的:《查特拉斯如是说》、《权力意志》。对于前一本书,我还是那句话:艺术有哲理,但并不是哲学。就像很多人看了点小说(不点名,不拉仇恨),就以为懂存在主义,懂后现代,懂各种哲学了,这撑死也就周国平的水平。对于后一本书,如果尼采不是疯得不行了,能没写完,能这么多像箴言,又像神谕的话么?尼采要重估一切价值,你的价值有几斤几两,够得着重估?都没啥建构,却要解构?

这如同连《金刚经》、《坛经》都没读懂,就去看《五灯会元》,甚至以为顿悟了,结果呢?嬉皮士就这么玩完的。慧能不识字,却生在荒郊野岭都能听到诵读《金刚经》的时代,现在呢?人家说不立文字,可不是不用文字,开场白总是“善知识”,为何?慧能也承认,悟性高的人,听到《金刚经》,犹如雨下到海里,海不增不减;而悟性差的听了,犹如雨下到城里,变成水灾,草木反而不是得到滋养并增长,于是需要“善知识”,需要渐修。“思而不学则殆”那句,是我欣赏的孔子为数不多的言论之一,很能提现他首先是个教育家。

等你基础扎实了,再来看尼采,不会那么狂热,更不会以为他那么容易读。不信,你阐释下齐美尔那本小册子《尼采与叔本华》?连知网都没篇像样的论文研究。进一步,再阐释下海德格尔两卷本《尼采》?

以上,可以算一种合理的学习方法,但并不是读书的唯一方法。读书并不只为了学习,为了什么改造客观世界。如果不是出于这种目的,直接看尼采也不会有上述问题,上述问题恰是出于另一种目的来看。这两种目的、工具性的差异,可见千手关叔:如何看待外卖小哥等餐时看西方哲学史?

——————————

关于尼采哲学详解,请看:

user avatar

至于初三学生这个特殊对象,应该参考已有的对青少年心理、中学生心理的研究,尤其是关于他们世界观形成和认识能力形成方面的,来给他针对性的建议比较好。

首先,我本人反对单纯的抑制、打压和禁止。

当然,也有些人凭借着:a.自身年龄较大、自以为便有的优势;b.哲学科班出身的优势,自以为可以作为权威,指斥年幼者的“幼稚”。

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30岁

堵不如疏

如果一个房间门上写着:

不要打开

你会更加好奇(和普通的门比较而言)。

如果一张纸写着:

不要看反面

你很容易就翻过去看了。

——这就是真实的人性、这就是心理的规律。

你想要劝别人,也要注意策略。


这种话孩子们,其实你们应该也听够了:

不要早恋、不要早恋,不要早恋!

结果大学毕业,催他恋爱、结婚、生孩子。


不要打游戏、不要打游戏、不要打游戏!

伴随着自己通宵打麻将、欢乐斗地主。


不要读尼采、不要读尼采、不要读尼采!

那他能不能读叔本华?能不能读马克思?能不能读德里达?能不能读哈贝马斯?能不能读布迪厄?

15岁不能读尼采,照这个逻辑,其他的最好也少读

25岁的时候问他:

你怎么连独立思考的能力都没有?


话不能这样说嘛。

这个能读?那个不能读?谁规定的?

你是哲学专业的研究生,很好 。

甚至你做过尼采的相关研究。

就能阻断别人的求知欲


千万不要说“我这是为了你好”。

存在就是选择。

从这个角度(存在主义的)来讲,一个没有选择权利的人,不是一个存在的人。


当我们想要告诉一个人应该做什么、

不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是应该慎重的。


经验导致了权威、权威导致了专断、

从而在后辈面前拥有了绝对的自信,从而认为自己有这种权利:

阻断别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不能因为很多人去学尼采可能导致不良后果就阻止别人去学。

因为求知本身不是坏事,它直接导致了个体去寻求真理的尝试、增多了知识,求知只是可能间接地导致不良后果。那是和别的因素相互关联的:比如不成熟的心理机制。


很多人的观念被功利的考虑歪曲了。

有人甚至鼓吹:感谢贫穷。只是因为他自己因为贫穷,不想再陷入贫穷,努力地更多,最终考上了名校。其实,贫穷的本质是资源的匮乏、是坏的。它直接导致了各种社会问题。贫穷只可能间接地促使人因穷思变、发愤图强,不能起到直接作用。

况且,如果贫穷真的好,那么又何必去摆脱呢?


如果求知是错误的,无知值得赞美。那恐怕说不过去。


现在问题就变成了,如何在求知之路上规避负面效应。


尼采是西方非常特别的、不合主流价值观的、而又影响深远的哲学家。

我们试图认识他、了解他、理解他的某些思想、甚至批判他、超越他。本身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这个问题问的是初中学生,我想,得仔细参考一下青少年心理学、中学生心理学的内容才能仔细回答。

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已经基本具备。但是具体情况、以及关于哲学上进行更多学习的可能性,还需要研究结果支持。

都不是一句武断的“那个东西你现在读不懂、读了有害,不要读”能解决的。

一点微小的建议,

仅供参考

在你学有余力,不影响自己日常生活的前提下,可以:

一、去读一读他的传记、警句

了解一下他的生平,比如家庭背景、终生未婚、最后发了疯,有一个基础的认识,描摹出他的基本形象。

知道他是哲学家、诗人、音乐爱好者,

他和瓦格纳的关系,等等。

尼采是一个警句哲学家。他的许多话,和大部分普通人、大部分哲学家大相径庭。

可以细细体味,但最好不要妄自揣测作者的本意。

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二、粗略地阅读关于德国18、19、20世纪历史的资料,了解尼采生活的时代背景、他的思想渊源、后世影响

比如,最初影响并且影响他很深的叔本华,他的传记,不妨看看。


三、建立心理学、哲学的基本框架

《普通心理学》

《西方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导论》。

先学点线面,再学立体图形,对不对?

什么是哲学?什么是本体论、认识论?


四、从具体概念出发,填充知识框架

比如说,尼采的唯意志主义、非理性主义。

强调意志。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意志。

强调非理性。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理性。

去了解西方的理性主义传统。

任何历史人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突然出现的,

而是产生于特殊的时代背景。


【关于与心理学相关的栗子,例如:

心理学告诉我们:

人类的心理过程,分为认知(感觉、知觉等等)、情感意志

(知、情、意)三个部分。

那么,和很多强调认知的哲学家不同,尼采过分夸大了意志的作用。】


五、阅读原著

这个阅读顺序很多答主都说了。

待补充。


六、阅读英文原著

1、复习初中英语教材

2、《新概念英语1~2》

3、《高中教科书英语必修1~5、选修6~11》

4、《新概念英语3~4》

5、《新视野大学英语1~4(包括读写、视听说、综合练习)》

工具书:

牛津英汉汉英双解词典

大学英语语法:讲座与测试


七、阅读德文原著

这个我暂且无能为力。


愿有所思索的人,都保留着思索,

勿被生活、群体、权威夺去了思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